黄山市徽州区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民生工程实施方案.docx
-
资源ID:86657044
资源大小:11.5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黄山市徽州区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民生工程实施方案.docx
黄山市徽州区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民生工程实施方案根据安徽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安 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69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 32号)和黄山市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实施办法(黄民 事(2021) 3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 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等流动遇困群众救助工作, 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 制的要求和以人为本、政府负责、严格监管、协同配合、标 本兼治的基本原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制度措施,健 全责任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 益。二、目标任务通过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完善救助管理工 作监管责任体系,加强区域和部门救助联动,引导社会力量 参与,积极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加强源头治理和综 合施策,预防和减少外出流浪乞讨现象,不断加强和改进我 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及时有效救助流浪乞讨人 员,实现流浪乞讨人员应救尽救,切实保障好流浪乞讨人员 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三、实施范围(一)救助范围。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正在 或即将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的人员,包括生活无着的流浪人 员和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二)救助内容。根据救助对象实际需求,按照自愿、 无偿原则,提供主动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教育矫治、 返乡救助、临时安置、源头预防、反家庭暴力庇护和未成年 人社会保护等救助服务。四、资金保障区民政、财政部门根据救助管理工作情况,科学合理测 算年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总额,编制年度预算,预算总 额扣除上级财政补助后的差额部分由区统筹解决。五、工作要求(一)完善领导协调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工 作要求,结合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部署,进一 步完善区人民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领导协调机制,有效发挥协调机制作用,明确部门职责,加 强部门联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辖区内救助管理工作 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大事项和决策向地方党委政府报 告。民政部门承担协调部门职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 责做好相关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织密编牢流浪乞讨人 员救助管理的救助网络和责任体系。(二)强化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机制。公安机关、城市 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要按照职责分工履行街面巡 查职责,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告知其到救助点接受救助。 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员,应护 送至市救助站,并履行书面交接手续,护送完全民事行为能 力人的,应征得其同意。对突发急病人员,应立即通知急救 机构,必要时可直接护送至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并及时甄别 其身份。对不愿接受救助的,应告知其救助点的联系方式和 求助方式,并视情记录劝导情况。对违反治安管理、城市管 理等规定的行为,要依规依法处理,有效减少“强行讨要”、 “职业乞讨”等不文明现象。(三)强化落户安置机制。对无法查明身份受助人员在 市救助站滞留超过3个月的,要严格按照落户工作要求,由 区民政部门接回并向同级政府提出申请,进行落户安置。对 已办理户口登记手续、符合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及时纳入 救助供养范围,并转移至当地政府设立的具备相应供养条件 和能力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属于未成年人的,必须转 到儿童福利机构供养,并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四)强化源头治理机制。要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 强化返乡人员政策帮扶,为符合条件的落实社会救助、社会 福利和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与扶贫部门开展信息共享,对 有流浪乞讨经历的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及时将受助人员情 况报乡镇(社区)及相关部门,教育、督促其近亲属或其他 监护人履行抚养或赡养义务,防止其再次外出流浪。有效建 立易流浪人员回访机制,将反复流浪乞讨人员等纳入信息库 统一管理,加大回访频率,为其回归稳固创造条件。同时将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综治 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社区办要高度重视流浪 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作为 困难群众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履行属地领导管理责任 并强化监管,因地制宜做好本地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 作。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具体研究,积极解决流浪乞讨人 员救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流浪乞讨人员 弱有所扶。(二)做好宣传引导。各乡镇、社区办要积极宣传生活 无着人员社会救助民生工程政策,注重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展现救助管理工作兜底线、救急难的惠民实效。要积极引导 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进一步优化救助服务供给,在 发展中形成并不断增强共救共治的能力和水平。(三)强化责任追究。对相互推诿、不履行救助职责, 造成流浪乞讨人员未能及时得到救助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 责任;对负有强制报告义务而未履行报告义务,造成遭受家 庭暴力人员和受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死伤等严重后果,要追 究负有强制报告义务的人员责任;对因源头预防和治理工作 不力、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后救助管理不到位,造成外出流浪、 乞讨现象严重的地区,要追究该地区相关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