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口语化.docx
-
资源ID:86657915
资源大小:26.8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口语化.docx
小说专题训练一口语化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Y头她妈林斤澜Y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地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 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矮髡桥街上有少数人一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一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 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殖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 坤、阿嬷、阿婆矮髡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髡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髡桥 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Y头 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 秧苗。收割时节,Y头去掴捆稻草。桃类水担化肥凡是肩肠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 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Y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 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 话,再回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 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 活,她的唯一的娱乐。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 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Y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殁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一个圆梦专 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屋里漏不漏?”“不漏。”“那还好。”“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姨髡桥 的炊帚、铁丝罩篱鹿。他买俏货,也有吃亏上当的时候。有一次,他从汉口买了一套套 盆,绿釉的陶盆,一个套着一个,一套五个,外面最大的可以洗被窝,里面最小的可 以和面。他就像收藏家买了一张唐伯虎的画似的,高兴得不得了。费了半天劲,才把这套 宝贝弄上车。不想到了北京,出了前门火车站,对面一家山货店里就有,东西和他买的一 样,价钱比汉口便宜。他一气之下,恨不能把这套套盆摔碎了。当然没有,他还是咬 着嘴唇把这几十斤重的东西背回去了。“郝有才千里买套盆”落下一个“唱”,供剧团的 很多人说笑了个把月。(节选自汪曾祺小说全编-下卷)5.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口语化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答案】一、L语言简洁,多用短句,长句有明显停顿;使用方言词汇,如“旺俏(很抢手)”;用词直白浅显,不事修饰;比喻生活化,将菜根比作老人胡子。二、2.口语化特征:以祖孙对话,呈现日常劳作场景,洋溢浓浓亲情。多用短句、口语化语词、方言词等,使小说语言通俗、质朴,有乡土气息。 三、3.人物语言口语化:比如“那为啥您不做,反正都绞成了肉末,哪个看得出来? ”, 用很多对话式语言表现生活氛围。使用带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比如“大娃子”等,使语 言更具有当地的生活气息。多用短句:小说没有复杂长句,都是简单易理解的短句,使 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日常。使用口语化特征的词语:使用拟声词“咿咿呀呀”,叠词“重重”, 感叹词等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四、4.叙述中多用短句。如“放了血” “烫透”“吹气” “刮毛”一气呵成的动作体现了 庞家杀猪技术的娴熟;再如“剁刀响,铜钱响,票子响”表现了庞家生意的兴隆。小说的叙述语言口语化(或者使用方言词)。作者多用口语词“烫透,吹气,刮毛”“撑 一根芦柴棍”“挂了一溜”,以及使用当地的方言词“木量子”,增添了口语化特点。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言口语化。如“不到晌午”传奶奶打粥,你庞家也打粥”“真是鱼也有 眼睛,谁家兴旺,它就往谁家盆里跳啊”,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增添了生活气息。在比喻中用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如“每天五更头,东方才现一点鱼肚白”,将早晨天边的 白色比作鱼肚白,用口语描写了生活场景。五、5.一问一答的语句结构。行文过程中先问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很像生活中的 那种对话形式。比如。"'五味神是什么神?至今尚未有人考证过,不见于载籍”等。使 用有口语化特征的词语。使用感叹词、语气词、拟声词以及叠词等,能够使小说像口头交 谈而非书面语。比如“话说回来了”“得”等。人物语言口语化。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具有 口语化特点。比如“你瞧有才买的这菜,又水灵,又便宜! ”使用地域特征的语言。比如 “苦哈哈” “吃儿”“豆儿酱”等。多用短句、词语等对事物进行列举。比如“窝头、贴饼子、烙饼、馒头、米饭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纹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 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头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 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斗的年头,溪纹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 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溪线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 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萝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 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从这以后,父子两个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 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注:袁相 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 矮髡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 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妙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 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有天,她照旧到溪段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段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 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 听我一句话:种菜。”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 不商量,管自种了菜。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 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 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俯。她先把旧梦换 成新筐,敝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 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 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 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 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 以抄近路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喷喷 的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 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纹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 美,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 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 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纹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 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有删改)1 .林斤澜的小说语言口语化特色鲜明,结合文章划线处分析这一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楼车李锐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楼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山 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下了一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树 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援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的叫声远远传来,忽 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 你累吗? ”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锌的三条楼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 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接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 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 俩。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楼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 一回。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爷爷又问:“牛牛,咱歌歌吧? ”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歌歌吧。”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身 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塔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牛牛说:“爷,好听。”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 ”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布谷 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牛牛叹了口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 ”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 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燃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 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到了 “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 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摆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 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孙子的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 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楼啊?”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 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楼是你做的吗? ”“不是。”“那是谁做的? ”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 “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楼车到底咋来的。” 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 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了 这个好使的三脚楼车,一架楼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楼,夏 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 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假木做的三脚楼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 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垮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歌好了,还得 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 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 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爷,你说的是啥呀爷? ”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钵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 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 声(有删改)2 .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有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记老面馒头杨落说起我家的宋记老面馒头,南同县城不知道的人不多。坐落在老街上的这个小店铺, 是许多南同人心目中的放心店。这可不是我吹的,你看来店里买馒头的人就晓得了。有的 人专门开着车来买,住得远的,通常十个二十个地买回去,冰箱里存放着。受欢迎自然是有道理的,如今,真正称得上手工制作的老面馒头,还有几家店子有那 份闲心去伺候?我爷爷做的馒头绵扎,韧性好,有嚼头,我伯伯说,完全赶得上他在北方 吃过的馍馍。“宋记”馒头堆头大、墩实,机器和这样那样粉剂批量生产出来的馒头,倒是 松软得跟面包没有两样,其实捏紧了也就一小坨,说白了就是个虚胖。但金无足赤,宋记老面馒头也有瑕疵。比如个头不如机器做出来的一致。还有,有时 碱水没和均匀,那褐黄的颜色留在馒头上,这一点那一滴,不好看。爷爷却说:“馒头该 是啥子样子,爷爷就把它做成啥子样子。”他说有些烧腊摊子上的烧腊红扯扯的,板鸭黄 金亮色的,是要好看些,但那是加了硝盐,抹了上漆用的金黄粉,“吃了要不得吵,要着 背骂名的吵就像我奶奶说的,买菜要指着有虫眼子的买,虽说不好看可没打药吃起放心一样,本 色本味的宋记老面馒头,不那么白软,大小也不那么齐整,偶尔还要长点斑啥的,却照样 抢手。“宋记”除了老面馒头外,菜包、糖包都做,偏偏不做肉包子。我问过爷爷,他说:“一块五一个,做不出来。”“为啥别人又做得出来? ”“那些槽头 内,那些来历不明的烂筋筋肉,当然做得出来哦。”我反问:“那为啥您不做,反正都绞成了肉末,哪个看得出来?”“哪个说看不出来?老天就看得出来! ”翻了年,爷爷就该吃七十二岁的饭了。伯伯的电话又来了,依然是店子关张的老话。 爷爷的洪钟大嗓门又展示成扩音器的效果:“大娃子,你莫说了! 一天清耍的话,英说我 自己不习惯,我那些老主顾也不习惯! ”说完便提了手机。估计伯伯的耳朵得嗡嗡地响上 个三五天了。还没过几天呢,似乎要见证一下爷爷说过的话似的,爷爷驸着他那辆半新不旧的三轮 车,不小心摔了。还好,附近一个摆水果摊的大叔,也是“宋记馒头”的老主顾了,他没有 为扶还是不扶而纠结,几步就赶了过来,将爷爷送到了医院。所幸无大碍,住了几天院, 回家静养了几天后,宋记老面馒头又热气腾腾地现身迎客了。买馒头的那些人,逮着我爷爷“老板”“师傅”地喊,抱怨这么些天没见露面了,真还有 点不习惯。我爷爷挂着手,一个劲“嗯嗯”着,说不出话来了。其实喉咙里呗咽着潜台词的,就是 冯巩在春晚的那句话:“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那位送爷爷去医院的水果大叔也来买馒头了,这下子爷爷打死也不收他的钱,两个人 在那儿拉拉扯扯的,简直跟吵架没有两样。水果大叔急了:“你送了我那么多饼干糕点,再不收钱说不过去。”爷爷说:“那根本 就是两码事嘛,我收你的钱才叫说不过去。”最终大叔没能举过爷爷,道了谢提着几个馒 头走了。不想以后买馒头的顾客里,却见不到水果大叔的影了。那天晚上,爷爷在烧腊摊子上切了一斤猪头肉回家,吃酒,却半天不说一句话。奶奶 抿了几口酒后,颊上飞起两团配红,拿手指敲着爷爷的脑门子说:“你箪嘛,还有比你更 辇的。“我爷爷不愧是我爷爷,他眉头就那么一跳,便有了主意。在问到水果大叔家的地 址后,他拎了十个才蒸好的热馒头,登门拜访,说他再不来馒头店,就天天上他家送馒 头。水果大叔彻底服气了,说吃完这袋馒头后就去买,前提是得收钱,否则真不好意思再 来。爷爷重重地点了头,应下了。“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我爷爷哼着川戏,一路“咿咿呀呀”回来 了。“嘿,我看到底哪个隼! ”他边说边坐下喝了 口茶,“咕咚”一声,无比响亮地吞下,咂 了咂嘴巴,又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继续摇头晃脑地唱将起来:“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 是司马发来的兵”(选自短篇小说2019年第8期,有删改) 3.小说运用多种方式以取得语言的口语化效果,请分别举例说明。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鱼汪曾祺从停奶奶家旁边向南伸出的后街到往螺蝌坝方向,拐了一个直角。庞家就在这拐角 处,门朝南,正对越塘。庞家兄弟三个,各有分工。老大经营擘划,总管一切。老二专管各处收买生猪。他们 家不买现成的肥猪,都是买半大猪回来自养。老二带一个伙计,一趟能赶二三十头猪回 来。因为杀的猪多,他经常要外出。杀猪是老三的事,当然要有两个下手伙计。每天 五更头,东方才现一点鱼肚白,这一带人家就听到猪尖声嚎叫,知道庞家杀猪了。猪杀得 了,放了血,在杀猪盆里用开水烫透,吹气,刮毛。杀猪盆是一种特制的长圆形的木盆, 盆帮很高。二百来斤的猪躺在里面,富富有余。杀几头猪,没有一定,按时令不同。少则 两头,多则三头四头,到年下人家腌肉时就杀得更多了。因此庞家有四个极大的木盆,几 个伙计同时动手洗刮。这地方不兴叫屠户,也不叫杀猪的,大概嫌这种叫法不好听,大都叫“开肉案子 的”。“开”肉案子,是掌柜老板一流,显得身份高了。庞家肉案子生意很好,因为一条 东大街上只有这一家肉案子。早起人进人出,剁刀响,铜钱响,票子响。不到晌午,几片 猪就卖得差不多了。这里人一天吃的肉都是上午一次买齐,很少下午来割肉的。庞家肉案 到午饭后,只留一两块后臀硬肋等待某些家临时来了客人的主顾,留一个人照顾着。一天 的生意已经做完,店堂闲下来了。店堂闲下来了。别的肉案子,闲着就闲着吧。庞家的人可真会想法子。他们在肉案子 的对面,设了一道栏柜,卖茶叶。茶叶和猪肉是两码事,怎么能卖到一起去呢?可 是,又为什么一定不能卖到一起去呢?东大街没有一家茶叶店,要买茶叶就得走一趟北市 口。有了这样一个卖茶叶的地方,省走好多路。卖茶叶,有一个人盯着就行了。有时叫一 个小伙计来支应。有时老大或老三来看一会。有时,庞家的三姑嫂之一,也来店堂里坐 着,包包茶叶,收收钱。这半间店堂的茶叶店生意很好。庞家三兄弟一个是一个。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庞家这三个姑娃,一个赛似一个的漂亮,一个赛似一个的能干。她们都非常勤快。天 不亮就起来,烧水,煮猪食,喂猪。白天就坐在穿堂里做针线。都是光梳头,净洗脸,穿 得整整齐齐,头上戴着金簪子,手上戴着麻花银镯。人们走到庞家门前,就觉得眼前一 亮。到粥厂放粥,她们就一人拎一个木量子去打粥。这不免会引起人们议论:“戴着金簪子去打粥!停奶奶打粥,你庞家也打粥? ! ”大家都知道,她们打了粥来是不吃的,喂猪!因此,越塘、螺狮坝一带人对 庞家虽很羡慕但并不亲近。都觉得庞家的人太精了。越塘边发生了从未见过的奇事。这一年雨水特别大,臭水河的水平了岸,水都漫到后街街面上来了。地方上的居民铺 户共同商议,决定挖开螺研坝,在淤塞的旧河槽挖一道沟,把臭水河的水引到越塘河里 去。这道沟只两尺宽。臭水河的水位比越塘高得多。水在沟里流得像一枝箭。流着,流着,一个在岸边做桶的孩子忽然惊叫起来:“鱼! ”不知从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鲤鱼。它们俵着急水往上窜,不断地蹦到岸上。桶店家的男 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奔到河边来捉鱼。有人搬了脚盆放在沟边,等鲤里往里跳。大 家约定,每家的盆,放在自己家门口,鱼跳进谁家的盆算谁的。他们正在商议,庞家的几个人搬了四个大杀猪盆,在水沟流入越塘入口处挨排放好 了。人们小声嘟喷:“真是眼尖手快啊! “但也没有办法。不是说谁家的盆放在谁家门口 么?庞家桶里的鱼最多。但是庞家这两天没有吃鱼。他家吃的是鱼籽、鱼脏。鱼呢?这姑 姓三个都把鱼用盐揉了,肚皮里撑一根芦柒棍,一条一条挂在门口的檐下晾着,挂了一 溜。把鱼已经通通吃光了的桶匠走到庞家门前,一个对一个说:“真是鱼也有眼睛,谁家 兴旺,它就往谁家盆里跳啊! ”正在穿堂里做针线的姑嫂三个都听见了。三嫂子抬头看了二嫂子一眼,二嫂子看了大 嫂子一眼,大嫂子又向两个弟媳妇都看了一眼。她们低下头来继续做针线。她们的嘴角都 挂着一种说不清的衰情。是对自己得意?是对别人的鄙夷?(有删改) 【注】放粥;犹施粥,政府、富人、寺院等在灾年向贫民免费供给米粥。木量子;方 言,木桶。4.有评论者认为这篇小说口语化特点明显,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口语化特点的具体表 现。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郝有才趣事汪曾祺郝有才一辈子没有什么露脸的事,也没有多少现眼的事。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没有 什么特点。要说特点,那就是他过日子特别仔细,爱打个小算盘。话说回来了,一个人过 日子仔细一点,爱打个小算盘,这碍着别人什么了?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拿他的一些小事当 笑话说呢?他是三分队的。三分队是舞台工作队。一分队是演员队,二分队是乐队。管箱的 大衣箱、二衣箱、旗包箱,梳头的,检场的这都归三分队。郝有才没有坐过科,拜过师, 是个“外行",什么都不会,他只会装车、卸车、搬布景、挂吊杆,干一点杂活。这些 活,看看就会,没有三天力巴。三分队的都是“苦哈哈”,他们的工资都比较低。不像演 员里的“好角",一月能拿二百多、三百。也不像乐队里的名琴师、打鼓佬,一月也能拿 一百八九。他们每月都只有几十块钱。"开支”的时候,工资袋里薄薄的一叠,数起来很 省事。他们的家累也都比较重,孩子多。因此,三分队的过日子都比较俭看,郝有才是其 尤甚者。他们家的饭食很简单。不过能够吃饱。一年难得吃几次鱼,都是带鱼,熬一大盆,一 家子吃一顿。他们家的孩子没有吃过虾。至于螃蟹,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中午饭有什 么吃什么,窝头、贴饼子、烙饼、馒头、米饭。有时也蒸几屉包子,菠莱馅的、韭菜馅 的、茴香馅的,肉少菜多。这样可以变变花样,也省粮食。晚饭一般是吃面。炸酱面、麻 普面。茄子便宜的时候,茄子打囱。扃豆老了的时候,闷扁豆面,扁豆闷热了,把面 往佣里一下,一翻个儿,得!吃面浇什么,不论,但是必须得有蒜。“吃面不就蒜,好比 杀人不见血!"他吃的蒜也都是紫皮大瓣。“青皮萝卜紫皮蒜,抬头的老婆低头的汉,这 是上讲的!"他的特都是很磁棒,很鼓立的,一头是一头,上得了画,能拿到展览会上去 展览。每一头都是他精心挑选过,挨着个儿用手捏过的。不但是蒜,他们家吃的菜也都是经他精心挑选的。他每天中午、晚晌下班,顺便买 菜。从剧团到他们家共有七家菜摊,经过每一个菜摊,他都要下车他骑车,问问价, 看看菜的成色。七家都考察完了,然后决定买哪一家的,再骑车返回去选购。卖菜的约完 了,他都要再复一次杼,一他的自行车后架上随时带着一杆小杼。他买菜回来,邻居见 了他买的菜都羡慕:“你瞧有才买的这菜,又水灵,又便宜!"郝有才翻腿下车,说: “货买三家不吃亏,您得挑!”剧团外出,他不吃团里的食堂。每次都是烙了几十张烙饼,用包袱皮一包,带着。另 外带了好些卤虾酱、韭菜花、臭豆腐、青椒糊、豆儿酱、芥菜疙瘩、小酱萝卜,瓶瓶罐 罐,丁零当啷。他就用这些小菜就干烙饼。一到烙饼吃完,他就想家了,想北京,想北京 的“吃儿”。他说,在北京,哪怕就是虾米皮熬白菜,也比外地的香。“为什么呢?因 为,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至今尚未有人考证过,不见于载籍。他爱喝一口酒。不多,最多二两。他在家不喝。家里不预备酒,免得老想喝。在小铺 里喝。不就菜,抽关东烟就酒。这有个名目,叫做“云彩酒”。他爱逛寄卖行。他家大人孩子们的鞋、袜、手套、帽子,都是处理品。剧团外出,他 爱逛商店,遛地摊,买“俏货”。他买的俏货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凉席、雨伞、马莲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