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在中学语文课堂.docx
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在中学语文课堂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学阶段是学生们获 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 这历史使命,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在中学语文课堂。关键词:走近 理解 传承和弘扬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语文。如何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在中学语文课堂?下面我主要从走近传 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粗 浅认识:一、走近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我国现阶段,中华传统文化的 教学被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所忽视,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气氛过于压抑, 没有把中华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如在教学过零丁洋时,我们往往只注重强调本首诗的朗读和背 诵,而没有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解读本诗。其实,在教学本首诗时, 同样应该让学生体会:过零丁洋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这 一问题时,不能只注重答案的讲解,应让学生走近文天祥,走进文天 祥生活的时代,从而体会文天祥的感情。学生在自我寻找资料,走近时,就会了解:文天祥从小饱读儒家经 典,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那么在 国家危急存亡关头,文天祥必将奋起对抗。即使屡次兵败,国家的命 运已无可挽回。自己也深陷敌手,但面对敌人的逼迫利诱,文天祥宁 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吟诵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千古壮歌。此时我们再去提问: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 精神?那么学生必能顺畅答出:誓死报国的精神、大义凛然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情操、民族气节。不用我 们照本宣科死灌知识点。学生在自我寻找、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再 经过教师适当点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就会潜 移默化被学生所理解、所吸收,也更利于学生的传承和发扬。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和学生一起 走近,走进生活的时代,从而走近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我们的中学 语文教学也会真正教有所获。二、理解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开展,现今社会,局部青少年存在盲目崇洋的思想,崇 拜过洋节,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因此,现在的 我们中学语文课堂,我们要把握好这种情况,不是拒绝外来文化,而 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外来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让学生逐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热衷的西方节日、西方文化入手,再转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分析 和理解。如: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团圆 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但现在的多数学生只看到这些 风俗形式,而忽视了中秋节中彰显的民俗文化。那么,我们中学语文 课堂,就要让中学生走进中秋节,理解这一传统文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身努力探索中,学生会不仅仅局限于”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几 句文本中古诗的诵读,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熟知的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中。会更深层次的理解中秋节这一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在中秋节, 吃月饼以示"团圆: 中国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 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 有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走进中秋节,学生们会逐步理解: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 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 遗产。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 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学阶段是学生们思想意识刚刚开始培养和开展的阶段,因此传统 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在中学语文课堂,可以说对 中学生未来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1、努力提高中学语文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更应该加深 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例 如,听学术讲座、参观艺术展览等等,通过对自身知识的补充来到达 自身整体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要在课堂中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 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在教授学生的同时吸 收新鲜的知识,完善自己。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地进入中学语文教学 的实际中,才会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2、深入挖掘中学教材课文中深藏的传统文化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大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山川 有关。我们在教学时要用语言描绘的形象吸引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打 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 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时可以针对一些语句,重点进行讲解,在我国古训中有一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中国是一个弘扬爱国主 义的国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热爱我们的祖国。课堂教学 中,有意识对文章中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有利于学生们有效地进行语 文学习,也有利于扩充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储藏,更有利于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弘扬。3、积极探索日常生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的言行举止都透露着中华传统文 化的传承和弘扬。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风行全国。这一节目的盛行,给了我们 启示:文化节目具有非常大的可塑造性,通过文化节目的传播,诗词 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中国诗 词大会吟咏的是中国诗词,流淌的是中国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活国人尤 其是青少年的诗词基因。青少年是我国朝气蓬勃的象征,他们成为古 诗词学习的主体,青少年接过老一辈的文化火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如果将学生看作一块普通的土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滋润他们 的阳光雨露。当他们积极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时,这块 土地便会日渐肥沃,绽放出最美的花朵,收获最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