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木兰诗(课课练)-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docx
9木兰诗一、积累运用.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东市买骏马*B.昨夜见军帖C.愿为市鞍马 *D.军书十三卷愿为市鞍马对镜帖花黄*愿驰千里足 *策勋十三转.下列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木兰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旅的生活。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1 .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韩8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D.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经典诗文默写。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o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04 4)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5)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二、综合性学习.学习完本课后,很多同学都被木兰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感动。为此,七年级(2)班准备开展一次 爱国教育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下联,以“爱国”为主题,对出上联。上联:,;下联:立大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坚持唯物史观, 不管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凡是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 被人民牢记。三、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木兰歌韦元甫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 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嬴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寐,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 更携于阅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 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者h十年共崎 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 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居可灭!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欲闻所戚戚()有子复尚少()如风裂人肤()(4)易却纨绮裳()*.翻译下面的句子。(1)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2)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6 .诗中画线句已演变成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个成语;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内容相对应的一句诗是“,”。7 .说说你对“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中“喜”“悲”的理解。8 .同为表达对木兰的赞美,与木兰诗相比,此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 D【解析】A项,名词,集市/动词,买;B项,名词,文告/动词,同“贴”,粘贴;C项, 愿意/希望;D项,“十二”都表示多数,不是确指。2. C【解析】这个句子运用的是互文的手法,指的是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 归来了。3.B【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瓦. (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4 . (1)示例:树雄心 誓把青春献祖国 【解析】对联是修辞格式的一种,用字数相等、结构相 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树雄心”对“立大志”,“誓把青春献祖 国”对“敢教日月换新天”,符合对联的要求。示例: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解析】抓住要点:爱国,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创作的永恒追求。5 .(1)想要(2)年少,年纪小(3)北方(4)更换. (1)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宿在青海湖的旁边。(他们)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解析】“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是个省略句,翻译时要体现出来。6 .厉兵秣马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示例:木兰在沙场征战多年后,终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见到木兰,十分高兴;父母与木兰久 别重逢,喜极而悲,父母的喜将过去的思念、担忧之悲全融化了。 【解析】木兰沙场征战多 年,有喜有悲,回到父母身边是喜,“悲”是喜极而悲,将过去的“悲”融化了。7 .木兰诗的结尾以雌雄兔作比喻,委婉含蓄地对木兰进行讴歌和赞美;木兰歌的结尾 是直抒胸臆,以议论语句直接表达对木兰功绩的评价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