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docx
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摘要:目前,博物馆已经广泛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 教育等工作。数字化技术也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拓展更加广阔的空 间。博物馆在采集与保存非遗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非遗数据库和网络 共享平台,这依赖于博物馆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博物馆将在未来发展中,借助数 字摄影和录音、二维或三维技术、虚拟现实、大数据、云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 息科技手段,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与利用。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 的历史、艺术、文学和科学价值。我国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以 及多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品类繁多、特色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 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 文化空间随之发生改变,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的实物与资料因保护方法不当而被毁弃。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非物质性,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重点 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精湛的制 作技艺、丰富的精神内涵、独到的思维方式等非物质的内容。有鉴于此,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心不在于固态或静态的复制保存,而在于通过活态的方式进行 保护,要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和文化认同性。2007年最新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调整, 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 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 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加这个定义重新表明了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即它对人 类遗产所富有重要使命,也阐明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责与作 用。目前,博物馆已经广泛地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新媒介等手段开展文物收藏、 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工作。数字化技术也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拓 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随着物联网、云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与无线网络的大范围普及,数字化热潮在全世界不断 升温,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核 心资源,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与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非物质文 化遗产数字化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 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 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M在具体的操 作与实践中,需要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存,借助数 字摄影、虚拟现实、多媒体、互联网与三维信息获取等技术,建立一个以计算机 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主旨目标、指 导方针、工作原则、基本制度与具体措施,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 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 立档案和数据库。”峥这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正式启 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在非遗资料的记录与保存基础之上,需 要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查、传承人访谈以及技艺过程的采录等方式,用文字、 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 集相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目前,运用数字化技术进 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图书馆、 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 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 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传统博物馆以臧品为基础通过陈列展示构筑历 史记忆。在博物馆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已经在实践之 中,随着展览和展演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博物馆功能的不断演进,博物馆理应义 不容辞地发挥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展陈也应当是博物馆的基本使命之一。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研究、展示与传播等活动,依赖于博物 馆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以博物馆己有的信 息化服务器、藏品数据库、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为基础,将非遗项目的 历史流变、民间艺人档案、传播方式、制作工艺、原材料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等进 行数字化整理后存入数据库,然后通过互联网展示出来。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 手段,比如图像、音频、视频、地理信息系统、3D动画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精确而细致地记录,并采用多种展现手段(非遗数字化展示馆、非遗保护相 关网站、非遗数字化档案数据库等)提供给公众认识、学习和研究,对积极推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二、博物馆非遗数字化资源的采集与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记录和保存工作,主要依靠手工记录、录音技术、摄像技术和录像技术,保存了 一大批珍贵的非遗资料,包括书籍、图表、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但是随着 时间的流逝,纸本会发霉发黄,照片的颜色会发生退变,录音带、录像带会老化 磨损,这会造成非遗资料保存的失真,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存方法,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储 存灵活、传播迅速、应用前景广泛三个方面。随着电子设备发展的日新月异, 数字化资源的储存格式、容量与载体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传播的速度、编辑与管 理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数字化资源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媒体、网络终端、展 览和研究机构等,数字化为非遗的记录与保存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包 括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扫描、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数字化存储技术也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新的保护手段,包括通过数据库,磁盘阵列、 光盘塔、光纤和网络连接以及一些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有效保护。”非遗数字化资源的采集与保存是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记 录非遗项目资源信息的载体形式主要有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上述手段不 能满足特殊资源的记录要求时,还可使用其他采集技术,如3D动画等。非遗资 源数字化采集所形成的数字资源类型主要包括数字文本、数字图片、数字录音和 数字录像。采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和编制项目资料综述文 档等。非遗项目基本信息资料包括项目概要、环境、历史沿革、发布区域、保护 情况和价值等,主要传承人、传承谱系等;另外还需要查阅、登记项目的历史文 献和已有的调查材料,掌握该项目资料存储状况和研究成果,包括史志典籍、研 究论文、论述论著、产品检测报告、行业标准、申报文件、申报辅助材料、申报 片、宣传片、专题片等。非遗数字化保护所采集的资源主要用光盘、硬盘和电脑 服务器储存,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二是可以方便灵活地进 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三是可以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 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四是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方便、迅速地进行检索、调用。更为重要的是,以电子数据的方式进行保存可以 长久存放。博物馆工作人员既可以自己进行非遗数字化资源的采集,也可以委托第三方 科学研究或者非遗保护机构进行采集,还可以直接使用文化部门己经采集的资 源,包括非遗项目所在社区、保护单位、团体、传承人、非遗保护机构、相关博 物馆、文史研究馆、展览馆、科技馆、美术馆、档案馆、图书馆、地方文史办、 报社、画报社、民间收藏组织或个人、出版社与书店、音像店等已有的数字化资 源。博物馆在取得这些非遗数字化资源后,通过分类、整理和研究,可以参照文 物数字化馆藏体系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据库可以通过全国各级博物馆或者其他非遗保护机构建成全国的网络共享平 台,上下级数据库间数据的接收、上报的存储,也是一种异地备份形式。数据库 从管理程序上保证数据安全,针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还可以针对 不同的数据定出不同的安全等级。博物馆也可以参照其他的数字化资源对非遗数 据库进行管理,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将当地的非遗数字化资源作为馆藏体系纳入到 博物馆永久的保存中。三、博物馆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传播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利用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中 信息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信息的获取也越来越便利,除了传统的报纸、期刊、 广播、电视以及展览、展演、课堂教学外,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现代传播方式, 已经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 这些传播措施更加便捷与高效。博物馆应当积极拓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展示媒介。 博物馆可以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和非遗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 技术、物联网、4G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 进一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宣传。博物馆还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 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靠 且有效的数字化保护方法。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以记录保存的方 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通过对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 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组织和存储来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同传统资源 相比,数字化资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它可共享、可持续发展、易于传播 和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应用的频率增加它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博物馆可以 应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展示和传播,即把传统戏剧、传统工艺或习俗的流程利用 数字化技术的便利,进行详细注解,并做生动讲解。在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中,利 用现代化技术保存、记录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成为文化延续、民族发展、 国家复兴的必然手段之一。现代技术不仅让人类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还赋 予了文化遗产蓬勃的生命力。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建设“非遗数字化展示馆”,这是一种适用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大众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它与普通非遗展示馆、博物馆不同,不仅 仅是静态藏品的展示,比如对传统技艺的展示,可以将一些传统工艺制作过程的 历史流变、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民间艺人档案、传播方式、制作工艺、原材料 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等进行数字化整理后存入数据库,然后通过博物馆数字化平台 以及互联网展示出来。非遗数字化展示馆还可以提供信息查阅和检索功能。各级 博物馆在其他非遗保护部门的支持下,可以开展地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 传承人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目前,文化部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 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省级文化主管 部门基本建立了数据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博物馆可 以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数字化展示馆的发展与普 及,必将使大众更加便捷地认识、理解、学习中华民族各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在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博物馆还可以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 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非遗项目 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还可以结合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 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博物馆可以从非遗数据库中寻找资源,进行文创产 品的开发,利用非遗资源拍摄动漫宣传片,3D电影等,将数字化的成果转化为 传承人权益保障的有力工具,推动非遗知识产权、所有权的保护。数字化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新的途径。博物馆可以借助 数字化手段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与传播。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博物馆应当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由行政部门、传承人、技术人才等人员参加的专家队 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规划研究,使此项工作能够达到规范 化和系统化,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编:博物馆法规文件选编,科学出版社, 2010 年。2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3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4李树文等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周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大众文艺2014 年第14期。6黄永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