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组-回乡偶书.docx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 个生字。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 的真实情感。情感目标: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中华民族源 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忧伤之情。二、教学重点: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写字,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对诗歌内 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 实感。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五、教学方法:师: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朗读法生:自读与讨论结合法 想象法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 .谈话导入: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几天不能见着你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 你们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 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 首诗,板书:回乡偶书。2 .小朋友齐读。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 忙。3 .出示课件,通过学生收集诗人贺知章的资料,回答他们了解的贺知章。通过回答 并总结介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约659年一约744年),字季真,今浙江萧山。少因文词知名, 后以“清淡风流”为人倾慕,秉性放达。晚年自号“四名狂客”。天宝初,归隐镜湖, 诗不尚藻彩,不避俗语,天意求工,时有新意。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2)介绍背景。你们现在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 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 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3)出示我会写的字。以考考你的形式出示生字。音客何让小朋友仔细观察生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记生字。(4)出示我会认的生字,纠正字音。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解释“鬓毛”(5)开火车读词语。(6)分小组朗读诗。三、交流学习,感悟诗情。1.学习第一、二行诗。自由读,让小朋友说说自己理解的大概意思。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 解释:家乡话。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 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有感情的读。3.我会想:,诗人离开家乡时间长吗?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爱家乡吗?你怎么知道的? .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孩子们看见陌生的诗人,会提出什么问题?4.体会诗情: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刚刚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情景作者抓住回乡时的一个细 节,表达了对家人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流露出无限的感慨。四、配乐吟诵,升华诗情。1 .配乐诗朗诵。(师范读).学生学习吟诵。2 .让小朋友以自己读诗句给诗歌打节奏与音调。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 .学生自由朗读。4 .指名朗读。5 .同桌朗读。(配乐)五、阅读续篇,深化感情。1 .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六、练习检测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少小)一(老大 )(离 )一( 回 )七、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 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1 .背诵并默写古诗。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3 .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板书设计: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 /乡音无改、老大回:思乡儿J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