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doc
-
资源ID:86686673
资源大小:4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doc
河南省河南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教材分析内容的是()。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答案】D2、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了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了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A.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B.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C.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D.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答案】D3、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板书具有概括、引导思考、示范和互动功能B.主板书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C.副板书也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D.板书设计要体现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答案】C4、化学教学板书的设计原则不包括()。A.体现教学核心内容、紧扣教学目标B.保证板书内容的科学性C.条理性和系统性相结合D.板书设计的艺术性【答案】D5、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答案】B6、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的 CAI 指的是()。A.计算机辅助学习B.计算机辅助教学C.计算机辅助管理D.计算机辅助设计【答案】B7、下列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无关的是()。A.哈伯发明合成氨技术B.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C.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D.居里夫人发现镭【答案】B8、学生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典型资料收集起来,以此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的评价方式是()。A.活动表现评价B.纸笔测验C.档案袋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C9、学生在对第三周期金属元素钠、镁、铝等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这种逻辑思维方法是()。A.类比B.演绎C.归纳D.分类【答案】C10、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答案】A11、在化学教学中,有的学生特别喜欢亲自动手操作化学实验。这种兴趣属于()。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答案】B1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了“评价建议”。A.纸笔测验难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好取消B.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C.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活动的促进作用【答案】A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铜的金属性比铝弱,可以用铜罐贮运浓硝酸D.NaOH 溶液不能保存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答案】D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铜的金属性比铝弱,可以用铜罐贮运浓硝酸D.NaOH 溶液不能保存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答案】D15、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硝酸铵B.生石灰C.烧碱D.食盐【答案】A16、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B.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C.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D.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唯一手段【答案】D17、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答案】B18、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知识与能力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案】D19、现代化学课程的理念是()。A.B.C.D.【答案】A20、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A.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B.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A21、X、Y、Z、W、R 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由 X 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Z 与 W 同主族,Y、Z、W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 R 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WXYZB.均能形成氢化物,且 R 的氢化物最稳定C.最高正价均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R 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答案】D22、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的学习内容。”这种结课方法为()。A.归纳总结法B.设疑探究法C.巩固练习法D.收集整理信息法【答案】B23、“操作规范,注重示范”这一要求适用于()。A.演示实验B.学生分组实验C.探究实验D.家庭小实验【答案】A24、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A.NaOHB.HClC.Na2SD.Na2O2【答案】A25、下面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所用词语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A.知道、认识、理解、应用B.认识、知道、理解、应用C.识别、分类、区分、评价D.区分、识别、分类、评价【答案】A26、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A.1/2B.1/3C.2/3D.3/5【答案】C27、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疑难或障碍【答案】C28、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分科课程【答案】B29、进入 20 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答案】D30、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知识与能力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案】D3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A.物质的化学变化B.化学物质的多样性C.身边的化学物质D.化学与社会发展【答案】B32、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0.1mol/LAlCl3 溶液中:K+、H+、NO3-、SO42-B.能与 Al 反应生成 H2 的溶液:NH4+、Ca2+、NO3-、Cl-C.能使 pH 试纸呈深红色的溶液:Fe3+、Cl-、Ba2+、I-、SCN-D.Kw/c(OH-)=110-12mol/L 的无色溶液中:Na+、HCO3-、Cl-、K+【答案】A33、()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A.他人听评课B.教学反思C.校本教研活动D.批改学生作业【答案】B34、为了防止食品变质,常在食品袋中放入小袋的铁粉,这是利用铁的()A.还原性B.氧化性C.酸性D.碱性【答案】A35、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A.讨论法B.自学C.讲授法D.探究法【答案】C36、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A.被动接受式B.主动接受式C.引导探究式D.自主探究式【答案】C37、为了制备干燥、纯净的 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依次装入()。A.饱和 NaHCO3 溶液、碱石灰B.饱和 NaHCO3 溶液、浓硫酸C.浓硫酸、饱和 NaHCO3 溶液D.饱和 Na2CO3 溶液、稀硫酸【答案】B38、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A.科技教育B.素质教育C.减负D.现代教育【答案】B39、下列物质中,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的物质是()。A.B.C.D.【答案】B40、某有色溶液当浓度为 c 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450nm;若其他条件不变而浓度为 2c 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nm。A.450B.225C.900D.375【答案】A41、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原理解释的是()。A.铝片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方法B.炒过菜的铁锅未清洗易生锈C.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有一定数量的锌D.镀锌铁比镀锡铁耐腐蚀【答案】A42、活动表现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评价方式,应体现()。A.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B.单一性、实践性和合作性C.综合性、理论性和探究性D.主动性、封闭性和探究性【答案】A43、在选择化学教学媒体时,其选择依据是()。A.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B.教学内容的要求C.是否易于操作。达到最佳效果D.学生的个性特点【答案】C4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B.乙酸和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C.油脂和纤维素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D.甲烷、苯、乙醇、乙酸和酯类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答案】D45、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校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为()A.课程设计B.课程编制C.课程改革D.课程评价【答案】C46、CO 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C.氧原子是配健电子对接受体D.氧原子既吸引键电子对、又是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答案】D47、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答案】C48、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必须合理使用物质的基础;正视化学品和传统化学过程对于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努力发展绿色化学,属于哪类化学观念()。A.物质观B.元素观C.分类观D.科学价值观【答案】A49、下列表述不属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B.宏观特征与物质性质C.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D.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答案】B50、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是()。A.内容不同B.行为主体不同C.方法不同D.要求不同【答案】B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X、Y、Z 均是短周期元素,X、Y 处于同一周期,X、Z 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 Z2-和 Z-,Y+和 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二、“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 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 2:量取 2mL 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原因。探究层次: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答案】【知识点】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 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 3 种)。(6 分)【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 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问题:(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 分)(2)实验、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 分)(3)利用实验、,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 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 分)【答案】(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材料中的实验为实验法。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材料中的实验和为演示法。(2)实验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实验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3)实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六、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756 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直到 1777 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 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1908 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 1912 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 10009 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 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 3 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老师在讲解乙酸的相关内容时。分别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老师 l:【引入】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表演哑剧,剧情是吃鱼不小心误将鱼刺卡在喉部,喝一口醋,鱼刺变软变脆,顺利咽下。【设问】吃鱼的时候不小心误将鱼刺卡在喉部,为什么喝一口醋可使鱼刺变软?【过渡】这个问题的所在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乙酸。教师 2:【引入】师: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师: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就上述两位老师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分析与评价。(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化学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答案】(1)老师 l 运用让学生表演哑剧的形式,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引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老师 2 结合当地实情,运用当地的一句老话引入课题,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但老师 2 引入课题的情境创设相对来说不够生动。(2)创设化学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情境作用的全面性:情境创设既要为认知学习和行为服务,也要为情感学习服务。情境创设的全程性: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情境作用的发展性: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境的真实性: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越可靠,就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情境的可接受性:情境创设要设计好“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八、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 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 分)【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溶液配制的原理: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九、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 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 分)【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溶液配制的原理: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一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 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l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 63 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 1871 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 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 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 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 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 1829 年到 1871 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