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
资源ID:86693470
资源大小:24.6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1 . 18世纪,西方学者利奇温曾说过:“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 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一一洛可可时代的欧 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 由此可见,当时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B.西方文化己经传入中国C.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D.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 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 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 中学西渐”的原因是A.人文精神有利于打破天主教会控制B.中国某些制度得到启蒙思想家认可C.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清朝的政治理念与启蒙思想家一致2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 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 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 证。其表现在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 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 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3 .从1872年创刊开始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大, 所用字体、字型逐渐富于多样性,插图也逐渐从无到有,从手绘图片发展 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正是这种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推动,中国人民面对着深重的民族危机,进行一次又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推动着中国近代化的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它所 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综 上,在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有值得继承的价值和 内涵,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详解】本题为观点论证题。首先,以“中西文化为中心,结合材料信息, 提炼出观点,如: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或是,中西文化 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次,根据提炼的观点,收 集与之相关联的所学知识,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证,如:中西文化交流推 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掀起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维新派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 础上,广泛吸收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形成了 一套与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守旧派所 坚持的腐朽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 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陈独秀为代表 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 民主与科学思想,同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正统 思想的统治地位。或者是,中西文化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 生命力,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逐步觉醒,而中国近代 思想解放潮流中各阶级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均有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做 法,如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另一方面 坚持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以托古改制 的方式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借助儒学推动变法等,这些都能说明中国 近代化浪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面对着西学的冲击,以儒家思想为主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化中显现出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道德 节气,强调自我修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也正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推动,中国人民 面对着深重的民族危机,进行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运动,推动着中国近代 化的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赋予了 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最后,对提炼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再 次说明观点的正确性,如:综上,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从 传统向近代转型,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或者,综上,在近代严 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有值得继承的价值和内涵,推动着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言之有理即可。18.【示例】从近代中国咖啡馆的变化看世界贸易发展史。新航路开辟后, 打破了世界隔绝孤立的状态,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原产热带地 区的咖啡被贩卖到欧洲,并随着世界贸易的进行,逐渐流入到近代中国。 从近代中国不同群体对待咖啡馆的态度,看到了中西经济交流带来的文明 冲突与融合。从起初官府严禁国人沾染咖啡馆,可以看出随着世界贸易进 入近代中国的西方工业文明与近代中国本土的农业文明的矛盾,但随着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全球的确立,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影响到近代中国 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近代中国咖啡馆的变化看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鸦片战争以后,外 国商品和资本也开始大量进入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这加速了对自然经济 的冲击,同时从接触咖啡馆的中国人群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西方的入侵在 客观上也加速了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的出现。总之,咖啡馆的变化,折射出了时代、经济的发展变化,咖啡馆的历史就 是一部经济发展史。【详解】依据材料大约在1836年前后,就在今天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 场附近,丹麦人开了一家咖啡馆,"鸦片战争后,上海设立租界,一个犹 太人在英租界开起咖啡馆,"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帮洋商打理生意的华 人买办数量暴增,他们模仿着洋老板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喝咖啡 的人群等信息,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世界隔绝孤立的状态,地 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原产热带地区的咖啡被贩卖到欧洲,并随着 世界贸易的进行,逐渐流入到近代中国。论述的过程中,先从近代中国不 同群体对咖啡馆的态度,得出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影响到近代中国社 会生活的变迁;再从近代中国咖啡馆的变化看待中国的近代经济发展,得 出西方的入侵在客观上也加速了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 的出现。最后总结,得出咖啡馆的变化,折射出了时代、经济的发展变化, 咖啡馆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到摄影图片,且广告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商品销售或营利性服务 信息到最终系统而持续地进行营销策划的转变过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A.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B.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C.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D.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 此可知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6 .据英国官方统计,1909年前后,西藏每年可用于交换外地商品的羊毛 总量约在8万蒙德(印度重量单位,1蒙德折合82.28磅)左右,其中的4 万蒙彼J由输入中国内地各省改为出口印度,到西藏解放之前,整个西藏茶 叶市场都基本被印度茶叶所覆盖。这一现象A.说明中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7 .体现出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削弱了西藏与内地的交往和联系D.加剧了西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9世纪4050年代,李善兰、王韬、张福僖等人先后与外国传教士合 作,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科学著作:几何原本植物学光论等。这 一时期译介工作的开展()A.带有浓厚地半殖民地色彩B.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C.促进了维新思潮迅速兴起D.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8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逐渐传播到欧洲I、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 地区,并与当地社会环境习俗相融合,创新了茶文化的内涵。下列叙述最 符合材料的是A.荷兰形成“下午茶文化B.在俄国,中国的茶具被认为是最珍贵的摆设C.英国富裕的家庭设有“茶室D.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文化.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 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 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 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 地区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10 .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绘制献给万历皇帝的坤舆万国全图时,选 择了欧洲人惯用的本初子午线以西170度的经线作为地图的中轴线,让中 国贴近地图的中间。利玛窦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中国人)深信他们的国家 就在它(世界)的中央。这说明A.利玛窦所绘地图存在科学性错误B.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C.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D.西方传教士引领明清新思想潮流12.美式英语是一种以英语为主的语言形式。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 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 (落叶松)pone (玉米饼)等;还有一些单词来 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 (搬运)okra (秋葵)等。这表明A.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B.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工具C.外来文化冲击了美国本土文化D.种族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13.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 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 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英国文化占主导,特别是语言与英国儿乎一样B.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C.独立战争过程中,“美利坚人”成为共同名称D.独立战争和”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文化形成. 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儿片茶叶,泡水喝完,客 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D.茶叶有药用价值.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 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 出现。这一现象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14 .咖啡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英国的社交形态以及政治和商业活动都 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下列关于咖啡馆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B.催生了聊天、聚会的社交新风尚C.促进经济、文化等信息的交流D.直接推动了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 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 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 “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摘自刘燕凌冲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中西文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 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 达清晰)18.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到清朝中叶,咖啡开始进入 中国。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在广州居留 的洋商找不到咖啡馆,只能自己开店。大约在1836年前后,就在今天广州 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附近,丹麦人开了一家咖啡馆,那是广州的第一家咖 啡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不过敢进这家咖啡馆的华人一个也没有, 因为官府严禁国民沾染洋人的生活习气。鸦片战争后,上海设立租界,一 个犹太人在英租界开起咖啡馆。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帮洋商打理生意的 华人买办数量暴增,他们模仿着洋老板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喝咖 啡的人群。进入民国后,西风进一步东渐,留洋读书成为时髦,接触咖啡 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洋人、买办和归国留学生的影响下,咖啡生意在广 州、上海、天津、汉口、北京等大城市日渐兴盛起来,老北京的大碗茶还 在,但已经不再独霸天下。结合近代中国咖啡馆的变化,论证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要求选 取至少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表述清楚)。参考答案:1. A【详解】根据材料“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 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 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往,A项正确;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 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 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排除C项;当时中 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 项。故选A项。2. B【详解】根据材料"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 取思想因素可知中国的某些思想和制度得到了当时启蒙思想家的认可,B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天主教会对欧洲的控制,排除A项;儒家思想不利 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清代强调专制主义,启蒙思想强调民 主,排除D项。故选B项。3. B【详解】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 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 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 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 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 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得不出经济一体化日益受 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4. C【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0-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逐渐大众化,这是英国 社会经济发展、中等阶级购买力增强的结果。英国文化消费繁荣有利于英 国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 会转型提供条件,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开端,排 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题干只提及18世纪,时间不明确, 排除B项;文化消费大众化与人文主义下移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 项。5. C【详解】19世纪后期,广告的版面增加,字体、字型、插图等不断丰富, 广告内容从简单介绍商品发展为系统、持续地营销策划等,反映了工商业 经济发展对申报刊登广告的影响,C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并 非商业广告日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只是导 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因素,排除B项;近代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只提供了技 术手段,并非申报刊登广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6. 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这 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可知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B项正确; 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没有占主导,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指明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 项。7.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凭借各类条约和在 西藏不断攫取各种经济特权,疯狂侵略西藏,西藏几乎成了英国独占的工 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对西藏的经济侵略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在西藏的 主权,也严重削弱了西藏与内地的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 只能反映出英、印与西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排除A项;英国仅一战期 间因忙于战争而放松了对华侵略,在此前后英国的侵略反而加强了,排除B 项;材料主旨是英国利用印度殖民地加强对我国西藏的侵略,未反映这种 侵略是否加剧了西臧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8. 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科学著作的大量翻译,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 近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排除A项;洋务运动迈出了 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排除B项;译介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 未体现维新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9. D【详解】根据"近代以来逐渐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并 与当地社会环境习俗相融合,创新了茶文化的内涵。可得出中国的茶文化 会到日本,使日本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D项正确;下午茶 文化是英国的,排除A项;茶具并不是俄国最珍贵的摆设,排除B项;茶 室并不能体现茶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彼 此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 除A项;材料未涉及合作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业互补的说法, 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c【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中心的思想, 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崛起,中国依旧抱守陈规,逐渐落伍于时代,材 料中中国人坚持坚持将自己放在地图的中间就是明证,这同时也说明了西 方对中国的影响相当有限,即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C项正确; 利玛窦只是转换了地图的中心,并未出现基本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 体现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发展 依旧是以传统的土人主导,而不是西方传教士引领,排除D项;故选C项。10. A【详解】美式英语中有印第安语、非洲黑人语言,这说明印第安文化、非 洲黑人文化融入了美国文化,说明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A正确;B与 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本身是美国文化的一部 分,不属于外来文化,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出交流互鉴,排除D。11. D【详解】根据材料"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及所学 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1787 年联邦宪法促使北美大陆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 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D正确;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 英语不尽相同,所以A错误;"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属于独立前的拉丁美洲状况,所以B错误;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一词 就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所以C错误。12. B【详解】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 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 故选B项;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 吃茶叶,(:项错误。故选B。13. A【详解】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都属于文化机构,这些机构 的普及说明文化的大众化得到发展,故选A;文化机构的推广普及不代表 社会矛盾日益缓和,排除B;文化机构的普及也和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没 有必然联系,排除C;现实主义文艺的产生和社会现实的变化有关,与文 化机构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14. 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治体制变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并非是咖啡馆的推动,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是关于对咖啡馆的 正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故选D。15. 示例一观点: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论证: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 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维新派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 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形成了一套与封建专制统 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守旧派所坚持的腐朽观念,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资 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同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综上,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为中国文 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示例二观点:中西文化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论证: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逐步觉醒,而中国近代思 想解放潮流中各阶级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均有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做 法,如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另一方面 坚持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以托古改制 的方式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借助儒学推动变法等,这些都能说明中国 近代化浪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面对着西学的冲击,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化中显现出非 常重耍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道德节气,强调自我修养,主张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