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docx
-
资源ID:86694151
资源大小:15.1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docx
2022年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2022年以来,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政务服务,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确保政 务服务提质增效若干措施工作部署和安排落地见效。现将今 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重点工作及成效(一)咬住一个“准”字抓改革一是全面推行“受办分离”改革。共青城市紧扣“放管 服”改革,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确保“受办分离、一窗 受理”模式顺畅运行。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2013项,已全 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今年2月已推行“受办分离”改革, 设立商事登记专区和工程建设专区,在专区实行事项无差别 综合受理,专区以外其他事项全面实行无差别综合受理,共 设立4个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涉及20个部门462事项。5月 12日,共青城市“市县同办”通用综合窗口正式运行,主动 承接了九江市市级102项审批受理权限,实现“市县同力、 自由选择二二是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印发共 青城市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方案,目前共青 城市已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共计109项。以企业群众需求 为导向,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共青城“一照通办”专区,通 过梳理整合、流程再造已推出7大行业55件“一件事一次 办”事项。赣服通分厅已上线二手房转移登记等共34个“一 件事一次办”事项等,让市场主体“证照联办、一照准营、 一码亮证“,实现了办事时间缩短80%以上,纸质材料减少 80%以上,纸质证照减少80%以上的改革效果。三是大力推 进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优化审批 服务,目前,组织各相关单位填报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的办 理流程,共收集汇总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事通办”平台涉及 政务服务事项37项办事流程信息表报送至九江。四是精准 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通过摸底我市自助服务终端统 计情况,全面准确掌握各相关单位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 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以及银行、水电气网等人流量 大的网点投放自助服务终端和延伸服务能力的情况,为下一 步工作规划摸清底数。(二)锚定一个“优”字抓提升一是优化政务服务。印发共青城市政务服务“党建+帮 办代办”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党建引领,将帮办代办全方位 融入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帮办代 办点全覆盖。设置红色“小赣事”帮代办窗口,并梳理代办 事项清单75项,根据办事群众自愿申请,由“小赣事”干部 全程帮办或代办。目前共代办事项2000余项(包含个体工商 设立、注销、变更等相关业务约1500项,招商引资企业相关 业务约500项)。常态化推进“服务怎样我体验、发现问题我 整改”活动并建立问题台账,全面掌握“放管服”改革中存 在的热点、堵点、难点问题。二是优化中介服务。深入开展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治理专项攻坚行动工作,认真梳理、 核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清理现有或已取消的行政 审批事项,并加快推动实行清单式管理。三是夯实12345热 线基础服务能力。进一步畅通咨询投诉举报渠道,加快完成 全市各级非紧急类、非警务类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健全完善 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处理的闭环机制。截止目前共受理工单 3624件,按时接收率100%。四是彻底打通惠企政策兑现“最 后一公里线上线下两手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设立惠企 政策兑现服务专窗,牵头召开我市“惠企通”平台相关工作 推进会,部署安排各部门“惠企通”平台事项认领及兑现工 作。全市“一对一”帮扶干部开展惠企通平台上门入驻指导 及宣传工作,多方合力有效提升了 “惠企通”平台的注册率 及兑现率。截止目前我市企业注册数2626家、上线事项164 条、完成线上惠企资金兑付223笔,总金额3381万元。(三)盯紧一个“高”字抓质量一是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依托“九 江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线上审批,无“体外 循环”审批项目。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通过线上 流转审批材料、签发电子证书,真正实现“一次不跑”网上 办,今年以来共计办结409件。积极落实“容缺+承诺制”审 批、“延时错时预约服务”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 在核心资料齐全的情况下,社会类投资项目从备案到取得施 工许可由原来的47天压缩到21天,政府投资类项目从立项 到取得施工许可由原来的64天压缩到29天。根据国务院有 关要求,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简化审批流程,以融入信用约束 强化事后监管,推出“承诺即入”极速审批新模式,9月20 日印发关于梳理首批“承诺即入”清单的通知。二是高质 量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用能力。推行“区块链+电子证 照+免证办理”模式,市本级首批接通身份证、户口簿、结婚 证、行驶证等21项证照,现已实现44项高频事项“免证办 理”,“赣服通”共青城分厅完成本地67个电子证照清单共计 107277件存量签发。印发了共青城市市本级第一批证明事 项免提交清单,持续深化“放管服”和“一事通办”改革, 实现“减证便民”进一步向“无证利民”过渡。提升“赣政 通”用户活跃率。截至目前,累计激活用户数3591人,激活 率达到100%,活跃工作群182个,用户日均活跃率达到80% 以上;覆盖了 104个单位。在“赣政通”共青城分厅上线了 一批特色应用,比如:智慧城管、智能考勤、会议管理、行 政审批等政务应用。三是高质量推动政务服务“异地通办 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政务服务事 项的通知,推动149项事项“跨省通办”、374项事项“省 内通办设立“异地通办”服务专窗,与南昌经开区、南昌 高新区签订“省内通办”框架协议涉及323项事项;与长沙 高新产业开发区、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等地签订了 “跨省通 办”合作友好协议。同时,与德安、庐山、永修等县区签订 协议,确保高频事项四县区联合办理。通过全程网办、异地 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业务模式,实现“异地事、一地办”, 让“数据多跑路”打破地域限制。截至目前,企业职工养老 保险转移接续跨省通办218人次。(四)着眼一个“管”字抓制度。一是深化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印发共青城市行政许可 事项清单(2022年版),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 明晰行政许可权力边界,规范行政许可运行,为企业和群众 打造更加公平高效的审批环境,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5月24日我市召开共青城市精准赋权专题调研座 谈会,对下放承接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各相关单位科学 合理提出所需市级权限共47项。二是有效推行科学精准监 管制度。开发了审管互动平台,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通过审 管互动平台互相查询、推送、确认审批和监管信息,实现审 批与监管的双向互动。安排专人每个工作日登录“互联网+监 管”查看系统,及时接收、反馈相关问题信息,全面录入、 汇聚监管数据(监管动态、曝光台、行政检查、处罚、强制 等数据)。依托“信用共青”网站,全面落实行政许可信息上 网公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 依法依规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政性约束。三是加强人员管理 培训制度。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窗口形象,锻造专业化政 务服务队伍,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30余名干部职工通过行 政办事员国家技能水平考核。同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服 务怎样我体验,发现问题我整改”专项活动的通知文件。 目前已建立共青城市大体验专项活动问题整改台账11条并 全部整改完毕,并共青城市民服务大厅设立我为群众办实事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2个。二、主要差距和不足L数据壁垒仍然存在。目前,人社、公安、税务、医保、 市监等部门使用系统是省级统建系统,影响了 “好差评”“赣 服通”“一窗办理”等多个改革任务。比如,我市数字经济相 关项目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后,税务实名(登记)需要再次 通过税务端认证,无法一次性办结。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进 相关数据难以互联互通。2.乡镇执法保障能力不足。我国现行的绝大多数法律法 规明确实施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乡镇赋权 覆盖很多行政处罚事项,但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缺乏 执法资格与权力,不能对违法行为直接进行检查、处罚、没 收等执法行为,产生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 的现象。在整个赋权过程中乡镇政府缺乏法律授权,乡镇执 法机构欠缺法定的设立依据、职能定位与权力来源。三、2023年度工作计划1 .高效推进智能审批。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 和就近办服务领域,推进“赣服通”5.0建设,深入推进电子 证照、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应用,加快由“基于材料审批” 向“基于数据审批”转变。拓面升级“一照含证”主题服务, 确保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服务事项实 现“一证准营”。2 .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大力实施“公共服务事项就近办、 涉企服务事项专区办、专属定制事项上门办、高频服务事项 智慧办、备案事项承诺办”的“五办”全场景政务服务模式, 深化“无差别综合受理+专区办理”建设,持续推进“六减一 增”行动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