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演变 附生态文学的历史演进.docx
-
资源ID:86695181
资源大小:21.5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演变 附生态文学的历史演进.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演变【摘要】文学作品承载时代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痕迹。其中先秦时期的诗经、魏晋时期的世说新 语、明清时期的徐霞客游记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发展史的三个重 要时期。汲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 发展。【关键词】生态观,文学作品,生态文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先秦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沉淀与绵延,形成 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其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这一哲学 命题。不同的时期由于其自然、社会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思想,其中先秦时 期、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代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对当时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一、先秦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体现的生态思想(-)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中记载了大量阐述自然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诗歌,充分体现出 先秦人民当时生活的生态环境与生态观念。诗经中记载了自然界之间和谐共 生的诗歌,例如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写了鹿与同伴共 同分享苹草,悠然自得在自然中生存的场景。魏风.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 体现出河水清澈、蜿蜒流淌,自然界一派生机向荣的景象1。以上可以说明, 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自然环境较好,河流草地树林密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 了基本的物质资源。(-)人类在摸索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诗经中也记载了许多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例如,讲自然灾害的大雅桑 柔中的“降此菰贼,稼嵇卒痒”,体现出广大百姓对虫灾的痛恨,并努力寻找解 决的办法,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天灾的意识。也 有讲人对自然界的破坏,如周南兔宣中的“肃肃兔置,施于中逵”就体现 出当时的人们对于动物打捕杀是没有节制意识的,齐风还中的“焚林而田。 用焚烧树林的方式来进行田猎,不仅烧毁树林山地,而且对生态环境有长期性的 伤害。诸如此类的诗歌在诗经中不在少数,体现出在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还没 有生态保护的意识,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除此之外,诗经中也有许多体现 出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先民们将山川河流拟人化以寄托情 感,如天作中“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就是将岐山与贤明的君主相结合,寄托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中国古代先民们对于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十分重视,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人们普遍遵循的生活作息。诗经中的诗歌给我们展现了先秦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他们拥有大 量的生态资源,所以对自然是崇拜和感恩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对生 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但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初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 间的平衡,是中国古代生态观的源头,这个时期的生态学是传统的自然生态学。二、魏晋时期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体现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人类社会早期由 于对自然的认知不够,先民们对自然都抱有敬畏之心,将人与自然放在平等共生 的位置。从先秦开始形成的生态观,在发展了近一千年后,结合老子庄子周易等玄学经典,以及当时战乱频发,人们消极避世的生活现状,对于生态 的观念从有实际含义的自然规律向虚无缥缈的“道''和"无''发展。当然,人与自 然的普遍联系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核心思想并未改变,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的生 态观。世说新语一书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魏 晋时期的主流生态思想也在其中有所体现。(一)尊重原生自软,感受自然之美世说新语中提薪的生态观,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尊重原生态自然,从 整体感受自然之美,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核心就是道家的“无为魏晋人士对 原生态自然的欣赏之情可以在世说新语言语中体现:司马太傅斋中夜坐, 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黔,太傅叹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日:“意谓乃不如微云 点缀。”太傅因戏谢日:“居心不静,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5这段话是司马道 子与谢景重在庭中夜观天象所言。司马道子看到月朗星稀,感怀于天地之美、自 然之美。而谢景重之所以被嘲笑是在于他认为添加一些景色所没有的“微云”才是 美,而在崇尚原生态自然的魏晋时期,人们认为人应该主动去欣赏自然界本身的 景色,而不应该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想要通过人去改变自然。同时,世说新 语中的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发现自然之美。世说新 语言语中记载: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山川河流是魏晋名士寄情之处,怪石奇松、薄雾流水或许单看都只是普通景色, 但“山川自相映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就是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在魏晋人士眼 中,自然界各组成部分相对静止,却又相互平衡彼此,不受人的控制,人也应该 欣赏最原始的大自然,尊重自然界最原始的状态。(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世说新语中同样体现了魏晋士大夫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魏晋 时期是我国古代大动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分裂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社会的失控 和人口的迁徙使得人F更加愿意亲近自然、顺应自然,将自然置于人的自我之上。 在自然中,他们可以暂时离开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可以放纵自我,通过自然的 本真追求自我的本真。世说新语栖逸中写到“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 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康僧渊在离城几十里 的地方修建住处,连着山岭河流,屋旁花草树木遍布。他避开众人潜心修炼,后 来当他拥有名气之后便离开了这个地方。魏晋时期的土大夫很注重居住地的自然 生态环境,且多数愿意避世,与自然亲近,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除了居住, 士大夫们大多偏爱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6。世说新语雅量中写到“谢 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谢安在东山期间,经常和好友们去海 上游玩。世说新语中体现的生态观已经从对自然的无知和敬畏逐渐转向对自然的 尊重和融合,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始愿意主动去亲近自然, 自然在乱世中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慰藉。三、明清时期以徐霞客游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体现的生态思想(一)出现超前的生态意识徐霞客是我国明朝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 方面的研究,著有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该书问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 者都对其不同方面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在考察明清时期生态思想方面,徐霞客 游记也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书中记载,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生态环境退化的 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大面积的乱砍滥伐,造 成了水土流失,捕杀野生动物,造成了生态失衡。在十七世纪,生态的破坏还远 不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徐霞客已经在书中开始对这种生态破坏进行批 判,初步拥有现代的生态学意识,这是十分超前的。例如,他在竹中写到“抛石 聚垢,池为半塞,影遂不耀,觅之无可观也”,他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 系,对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表示反对,人类应该重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状态7。(二)拥有理性的生态观徐霞客游记中展现了理性的生态观。徐霞客不信封建迷信,他的书中所 记录的多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他曾经说过“余行山中,不喜语怪“,当他看见 比较奇特的景观时,一般会去寻找形成的原因,而不以鬼怪论之。他常常进入各 种山洞探寻奇观,来到麻叶洞,有传言“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慑服”, 徐霞客不理会传言,亲自进入洞中探险。在鬼神之说大行其道的封建时期,他已 经建立了朴素的唯物观。除此之外,他还理性地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在广 西一带相传“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徐霞客则指出是因为热带树林中有大量 的瘴气,这种毒气会造成人的死亡,和鬼神无关8。例如,有在水面上浮光的 现象,道士以为是神使得光浮于水面,徐霞客则指出是由于洞穴中的光的折射所 导致的,并不是神迹。徐霞客在书中以理性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解释自然规律,已经初步拥有现代科学精神,这说明在明清时期,虽然中国还处 于封建社会,但科学精神的萌芽已经出现,生态思想也更加偏于理性客观。(三)出现生态保护的教育意识徐霞客同时也十分注重生态保护教育。他用人的理论道德和他们的需求,教 化人们要保护环境。徐霞客游言中记载“下海子鱼可捕,上海子鱼不可捕,岂 其言今不验耶?''徐霞客指出上游不可捕鱼,是因为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个时节 是用于插秧的,捕鱼会妨碍农事,因为农事而耽误了捕鱼。他还在所到之处倡导 用舆论、法律等方式保护生态:“安得司世道者一厉禁之”,改造浙江金华的烧石 方式,改进江西鱼洞的造纸程序,抛弃原有的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 实现人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徐霞客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观的萌芽,能够理性地意识到人的 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并且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加强对人的教育和提高生产率 去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个时期的生态思想已经与现代生态思想较为接近。四、总结中国吉北生态思想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 思想的载体,承载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现代的生态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汲取古 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求,这对推动我国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蒋立甫著.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苏东天著.诗经辨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4.3周婵.诗经价值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3.4康庄.论世说新语中的生态智慧D.陕西师范大学,2007.5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徐震愕.世说新语校笺L.北京:中华书局,2001.7任小玫.文学研究的绿色新视界:徐霞客游记的生态批评价值、旨趣与 意义探讨J.生态经济,2007 (12): 159-163.8张晋光.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生态文学的历史演进自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加快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 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被人为改变和破坏,到了二十世纪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全球生态环境面临危机。二十一世纪又已过去二十余年,严峻的生态形势仍在持 续,且催生了一系列与生态相关的学科和艺术,生态文学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出生成长在农村,对“大地上的事情”相当熟悉,对大自然有着一份特殊 感情,虽然后来在城市安身立命,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的加深,对大 自然、乡村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感悟也逐渐深入。近些年,我阅读了 不少生态文学或与生态有关的作品,如瓦尔登湖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 大地上的事情一个人的村庄遥远的向日葵地下田我的原野盛宴 等,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学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危机与生态文学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的生存价值高于其他任何物种,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 循这一价值目标。人类中心主义张扬人类利益的大旗,并滋生了万物为我所用的 自私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人类可以蔑视和随意处置其他物种,可以对大 自然无休止地索取,进而导致对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虽然古希腊哲学家早就 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但这里的“人”是相对于神和自然而言的,“人 是万物的尺度”是人对过度崇拜神祇的自我觉醒和自我纠偏,这与后来一切以人 的利益为目的的人类中心主义有很大的差异。真正让人类中心主义产生并盛行的 当是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诞生了人本主义(或说 人文主义)思想,其核心是一切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 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人本主义显然 是对上千年的中世纪以神为本思想的质疑和反叛,对人类而言有其巨大的现实意 义。人本主义让人类“发现”了自我,文艺复兴使人本主义在欧洲得以广泛传播, 进而促进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但此时不管是人本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限 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人类与自然尚没有产生大规模的冲突,也就是说人类尚未 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大的破坏。文艺复兴在思想上为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指 引下,人类迎来了一个既伟大又“危险”的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始于十八世纪 中叶的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一个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时代,这是一 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时代,大规模的 现代化工厂取代了此前的手工作坊,这些工厂机器日夜轰鸣,烟囱冒着黑烟,废 气、垃圾、污水被排入大气、土壤和河流。更厉害的是大机器给人类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和破坏自然增添了无穷力量。到了二十世纪,工业文明更上一层楼,摩 天大楼、高速公路、巨型桥梁、高速铁路不断涌现,城市不断膨胀,大量森林、 河流、湿地、良田沃土消失。化工和化学制品污染对环境更具大规模杀伤力,从 大气到水体,从土壤到海洋,从地表水到地下水,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受到系 统性破坏。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快速发展,但旧的污染尚未完全解决,新的环 境问题又不约而至,如各种人为制造的辐射,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此外,工业 文明时代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热兵器战争,特别是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也给生态 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恶化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恶果正是人类过 度追求物质生活,过度以自我(人)为中心导致的。牛年春节期间,张文宏医生 在回顾新冠疫情时发过一条长微博,他说:“人类超速度发展必将带来超大规模 的疾病传播“,“人类与自然界永远在失衡与再平衡间徘徊。'我赞同这个观点, 并认为如果人类发展走不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私天地,继续在歧路上狂奔,必将 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更大报复,人类最终将败给大自然。二、中外生态文学概观基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们对物质财富的 过度追求,并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问题。1845年,美国作家亨利.大 卫梭罗告别城市生活,独自来到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畔,在那里独自生活和思 考两年多,随后写出了著名的随笔瓦尔登湖,许多人认为该书是生态文学(或 说自然文学)的奠基之作。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 他很少对工业文明进行直接批评,但他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方式, 显然是对资本主义时代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价值观的质疑和反省,正如他说的: “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 大有妨碍。”梭罗并非反对社会发展,主张人们返回山林生活,而是思考并践行 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将近一百八十年过去了,梭罗当年质疑的问题今天 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发严重,地球已经无法承受人类过度的物质追求之重。瓦 尔登湖与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文不一样,后者主要是抒发人在纯美的自然环境 中的愉悦心情,或者通过自然山水寄托情怀,具有较高的寄美性和陶冶性情的功 能。因为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不存在大规模的生态破 坏问题,所以山水田园诗文中并不存在生态反思的问题;瓦尔登湖则是对人 类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更具有思想上的启发意义。和梭罗相似,奥尔多利奥波德也是一位热心的观察家和思想者,但他又与 梭罗有所不同,利奥波德还是一位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他并不仅仅止于对生态 环境恶化的反思,而是着手进行恢复生态环境的探索。他对威斯康星州一座被榨 取后废弃的沙化农场进行观察,详细记录了一年中动植物和其他自然环境的细微 变化,文字生动而富有文学性。利奥波德的观察笔记就是后来出版的沙乡年鉴。 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利奥波德提出了关于土地健康和土地伦理的基本概念,为 后来的生态伦理学和环境保护主义开辟了方向。沙乡年鉴标志着生态文学发 展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不断加剧生态危机。二十世纪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 快速发展,社会空前发达,物质空前繁荣,然而发达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 生态环境获得的。作为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用专业的眼光发现,二十世纪上 半叶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被化学药品(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 严重污染和破坏,造成了大量野生动植物死亡甚至绝迹。在春天,本应百鸟争鸣、 鸟语花香的许多地方变成了一片死寂。更令人忧虑的是,人类制造的各种化学药 品不仅破坏生态系统,而且也开始“反噬”人类自己,人类不断被化学制品伤害, 新的疾病不断产生。这正印证了恩格斯的那段精辟的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 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 复。”卡逊通过总结她的调查和研究,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作品 出版后在美国和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是卡逊把生态主义理念正式提上议事日 程,所以有人说她引发了世界性的环境革命和绿色革命。中国的工业化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上百年,伴随而来的生态危机也相对较晚 (但严峻程度并不逊色)。因此,中国生态文学的诞生和发展也相对滞后。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国人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渐觉醒,一些反映生态环境恶化的文学作 品先后问世,主要是报告文学,比如伐木者,醒来!北京失去平衡等,九 十年代以后作品数量逐渐增多,例如只有一条长江中国沙坡头奇迹淮河 的警告共和国告急遥远的虎啸塞罕坝时间青羊消息狼图腾等。 此外,还有生态文学期刊(如绿叶)问世。近些年生态文学继续发展,作品 数量更加丰富。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主要反思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因过度追求经 济利益和人的生存发展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有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在修 复生态环境过程中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可喜成绩。总体来说,中国生态文学 大多处于就事论事,或者呼唤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努力保护生态环境阶段,对人 类中心主义以及现代性问题的反思较少,缺乏更深远的思考。已故作家苇岸的大 地上的事情是一本别有特色的作品,苇岸明显受到梭罗和利奥波德的影响,并 对工业文明表示质疑:“看来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不光污毁 了自然,显然也无益于人性。''另一位已故作家胡冬林被称为中国的梭罗,他常 年扎根于长白山,山林笔记是他的心血之作,内容达一百万字。山林笔记 详细描写了山林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既有生态意义上的思考,也有文化情 怀和审美情趣,真正做到了将“生态”和“文学”有机融合,为中国生态文学增添了 厚重的一笔。三、生态文阜与“生物整体主义”生态伦理观针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现代性问题不仅很有必要而 且十分迫切,但是我们又不能止于反思。对于人类来说,要维系人类良性的可持 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从理念到行动,积极主动地修复、改善整个生态系统,前提 是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的生态伦理。其实,这套生态伦理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已 经被提出,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全面阐述了土地伦理,在第三编结论 中用了相当长的篇幅阐述土地伦理。他这样表述土地伦理:“简而言之,就是不 要把合理的土地使用当成一个单独的经济问题来考虑,从什么是合乎伦理的,以 及什么是伦理上的权利,同时什么是经济上的应付手段的角度去检验每个问题。 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 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提出了“生物共同体”概念,这是一个具 有远见卓识的概念,它不仅适用于土地,同样适用于天空、海洋等全球生态系统。 利奥波德对人类文明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文明”是人类与其他动物、 植物、土壤互为依存的合作状态“,并进一步提出了生物整体主义思想。可以说, 利奥波德构建了一套科学的生态伦理,因此有人认为他是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的 奠基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利现代性并不是要人类放弃发展,退回到农业文明时 代,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违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人类要做的是将社会发 展与生态伦理相契合,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 长生活并非人类的特权,而是一切生物皆有的权利。人类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 础上合理开发自然,把人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保持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 内,倡导社会发展遵循生物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热爱自然,反对过度消费,反对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 扣的巨大链条,是一个休戚与共的生物命运共同体,失去任何一环都会使生态链 受损,失去的“环”越多生态链受损越大,当生态链的破坏达到某个临界点,整个 生态系统将会崩溃,人类最终难以幸免。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生态文学需要面对和思考 的是这对矛盾。生态文学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方 面是一味地赞美和维护大自然的原始生态而抨击遏制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片 面强调人类科技发展的需求,满足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而忽视大自然生态平衡 的重要性。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价值”(丁帆生态文学的悖论)。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遵循生物整体主义的伦理观,为构建一个和谐美 好的“生物命运共同体''而发声。同时.,生态文学不应将生态和文学偏废,而应将 二者完美融合。唯其如此,生态文学才会既有社会价值乂有文学价值,生态文学 才会和人类社会一道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