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二语文下学期5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含答案1.docx
-
资源ID:86698397
资源大小:21.3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初二语文下学期5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含答案1.docx
一基础测试1 .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 (A.发育B.培育C.酝酿D.孕育) 果实的季节。(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 象仪器复杂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得多。2 .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 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A.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 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J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 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二、阅读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 是()A.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4.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 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 比前者早九天。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答:1、 B (2) B (3) D (4) B 2、A、D 3、C 4. C 5、C 6、D二、重点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 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 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 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 句,这扇文字是按 顺序解说事理的。(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5) “凡是” “都”在文中看什么表达作南?答:(6 ) “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答:(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2)第一句话 按概括到具体的顺 序解说事理。(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6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 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 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 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 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答:(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答:(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 横线上。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 的画“,错的画“X”。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 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 一类事物。()(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 关系?答:(8)乱改而航丽丽口5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9)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10)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11)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12)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13)本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14)本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答:(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 去来(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4)传语 暗示 唱歌(5) A. X B. V C. V D. X (6) B(7)杏花开了 桃花开了 布谷鸟开始唱歌(8) A (9)扣 住了第句话。(10)指稻秧 (1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 莺飞。(12)生动 (13)举了三个例子。(14)按时间先后顺序(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 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 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 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 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 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 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 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 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 .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 .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3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 法是:5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选段1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7 .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8 .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9 .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 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 ?试举例说明。10 .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答:1. B A C.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2 . A 4.时间顺序;举例子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时间顺序7 .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 用来迷惑人的 模糊迷乱长成知道得清楚 熟练 程度深 这样是(判断词) 正确正是 &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09,有;例如燕子归来。10 .本段前面的内容。(四)语段点将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 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 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 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1。天。()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1 .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 () B ().给文中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答:O(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答:O.语段说明的中心是()A.纬度B.物候现象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 o6、“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答案:(一)1. A (2) B (1) 2. D 3. (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 示春天短促4. C 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6、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 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 相同。(五)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 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 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 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 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 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 .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2 .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3 .第一段第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 .第一段一句可分为两层,一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5 .第二段第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6 .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 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各段的第一句。1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 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 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2 .举例子 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 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3 .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4 . 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6.空间 时间三、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第一、二段中,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 形象性。)(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 当、形象。)(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 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 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 天” “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9)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 动。(10)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11)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 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作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 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