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曾说过:“作 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 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 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人在阅读相关的文字后, 能在头脑中产生形象,引起共鸣,是凭借了想象。那么,如 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 的情感呢?脑科学的研究显示,将左脑的言语和分析优势与右脑的 艺术和情绪优势相结合,对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有很好的促进 作用。美国科学家进行的著名的“裂脑”研究认为:人的大 脑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整体联系。左脑偏重于内容,右脑偏 重于情境,但二者之间由于掰肽体的联结而进行着快速的信 息交换,所以他们又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强化的。 当人们进行复杂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时,人的左 右脑协同合作,相互调节,能把人的潜在智慧充分发挥出来。 情境教学具有“情真意切、意蕴深远”的特点,巧妙地把学 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 互相补充,协同工作,这样就可以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在力量。 所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以想象来促进大脑 思维的开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在教学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 文时,就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开展的。怀念母亲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 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 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 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 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仅仅依靠文字的介绍,在感 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 析,我精心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引入课文的学习。秋叶飘零,黄昏的夕阳逐渐落下,俯瞰城市的万家灯火, 一个深情地凝望着远方故乡的背影逐渐显现,耳边传来风 吹过的街道那舒缓而伤感的音乐一一二胡响起,那种悲伤, 不言而喻,淡淡的忧伤,难以释怀的情绪,天涯尽头的离愁 在风中慢慢化开一一母亲苍老的面容,皱裂的大手抹着眼泪、 祖国的具体形象长城,老北京街道、母亲佝偻的身躯蹲在灶 前烧火,图片渐次展开,一种感伤、怀念的气氛随音乐流淌。 这种由音乐,画面营造的情境非单纯的文字内容所能比较, 学生们入情入境,在课件所渲染的气氛中受到感染、熏陶, 锻炼了右脑的想象能力,同时为接下来进入课文的学习做了 情感上的铺垫。针对课文内容,我把学生感知的重点放在“思母之情” 与“思国之情”两个方面。“思母之情”突出一个“悔”字,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 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配 合播放季老在母亲去世后深切缅怀母亲的视频,以及初雪 那悲伤的音乐,通过视频与音乐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文 字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当平面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 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时,学生投身 其中,感作者所感,悲作者所悲。学习季羡林日记中写到的,由房东太太热切盼望自己的 儿子回来,而想到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时,我引导学生想 象一下季老的母亲曾怎样思念自己的儿子,说出一个母亲的 内心的苦楚。这样的安排是基于想象时,掌管情绪的大脑右 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言语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 两半球交替兴奋、协同工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展。“思国之情”突出一个“恋”字,课文中写道“祖国母 亲也频来入梦”,一个“也”字,将思母与思国联系了起来, 能够经常进入作者梦境的祖国形象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中 思乡曲的音乐悠然响起,慈祥的母亲,熟悉的亲朋,故 乡的山山水水,这些具体的形象就是作者脑海中魂牵梦萦的 祖国。让音乐,画面创设的情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并快速传递到大脑,这样有利于将文章描写的情境生动地展 现在学生的面前,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水平、生活体验,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自由驰骋感悟,加工 创造出展现自己个性的文外之“言”,不仅使左脑得到了合 理的利用,而且以想象开发了右脑。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有效的情境是启迪思维的“催化剂”,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得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语文教学 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在文字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脑科学研究也说明,调 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起更 多的神经联结,这样一来,对于我们学习到的信息就能用更 多的方式进行编码,记忆线索增加了,就提高了回忆的成功 率。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有自己相对偏好的感官通道,感 觉神经对于该通道的信息输入会更加敏感,信息加工会更加 迅速,学习效率相应提高。所以,采用丰富的信息输入通道 是提高认知效率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 境,采用多感官信息输入,使学习内容更加立体、直观,满 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有利于学生联想、记忆和理解,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