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86699608
资源大小:26.9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2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三历史一、选择题i.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中”形成了 "以时中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 “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 “上下”方位形成了 “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 “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 念这表明,西周时期()A.周王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B.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周时期,“长幼”“尊卑” “夷夏”等礼制与“上下”“左 右”“内外”等方位联系了起来,方位观念被赋予了礼制内涵,成为礼制的直接表达,B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关地方行政管理、家国一体观念和同源共祖意识,排除A项、C项、D 项。故选B项。2 .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评价政治斗争手段颇为残暴的吕后时认为:“惠帝垂 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民务稼稿,衣食滋殖”。这反映出司马迁()A.著史活动受权力干涉B.持开明的女性权利观C.认可与民休息的政策D.儒法结合的思想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初无为而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垂拱”“政不出房户”这属于无为 而治、休养生息的施政理念,由此汉初天下太平,民众衣食饱暖,司马迁对此表达了认 可,C项正确。司马迁与吕后不处于同一时空,并未受到吕后影响,排除A项;持开明的 女性权利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司马迁反对法家残暴严厉的刑罚措施,排除D 项。故选C项。3 .天监四年,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 同年,梁武帝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就可以入仕。南朝选 官制度的调整()A.使选官的标准发生根本性改变B.体现出贵族政治的特色C.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改变了入仕考试的内容【答案】C【解析】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 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 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 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 无民族差别。材料二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 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 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 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 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 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 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迂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1)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 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 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2)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 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解析】【小问1详解】不同:中国:依据材料“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 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 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可知,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 制度并给予优待;依据“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 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可知,内迁的少数 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依据材料“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 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 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 两个独立的群体”可知,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依据“各日耳曼王 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 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可知,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 【小问2详解】影响:中国:依据材料“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 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 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 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并结合所学从为 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促进了中华民 族的形成和发展等角度分析。西欧:依据材料“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 面”、“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 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并结合所学从 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等 角度分析。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 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 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作者 观点。【答案】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在全 球范围内引发了各生态领域的巨大转变。对欧洲:原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成为欧亚大陆的重要作物,养活了更多人口;烟 草、可可等物种交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金银 财富,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对世界: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世界市场维 形开始出现,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对殖民地: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为了 避免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隶。殖民地的社会发展进程被 中断,殖民地的原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形成论点“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是旧 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各生态领域的巨大转变”;学生可结 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交流、人口迁移、疾病传播促使原有社会解体、殖民贸 易、传播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角度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 中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紧扣论点,阐述对欧洲,美洲和对世界的影响;本题是一道开放 性试题,认真分析材料,学生可从任意角度选取论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注重史论结合,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选官制度的调整使士族子弟为较早入仕 需要勤奋学习儒经,寒门子弟更需要凭借经学策试可以入仕,极大地促进了经学的发展, 也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项正确;使选官的标准发生根本性改变说法错误,排除A 项;贵族政治之下选官的标准是血缘和出身,其存在于先秦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 项;经学策试是通过经学内容选拔人才,考试内容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4 .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 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反映了当时()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中之人,戎狄居半” “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 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可知,此时少数民族 与汉族融合,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借鉴,强化了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融合 强化了文化认同,未体现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平等互助和 谐的民族关系,排除B项;早在两晋南北朝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已开始形成,排除C 项。故选D项。5 .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 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C.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可知,使职差遣制的盛行,提升了 君主对官员任用的主观性,使得低品级官员更容易管理重要事务,拓展了庶族地主的上升 通道,因此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A项正确;使职差遣制是在朝堂官员中进行职务 的重新安排,而不是对选官制度的重大调整,排除B项;使职差遣制度有利于专人专办、 特事特办,提升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使职差遣制提升了君主的用人的主观性,加强了 君权,排除D项。故选A项。6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 实施了 “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 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 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 正确;“全面照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 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 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7 .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 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 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 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A.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B.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学者认为,明代郑和使团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 不同,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繁盛 一个世纪左右的亚洲国际贸易网。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 往模式,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传 统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C项;“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D项。故选B项。8 .光绪帝1898年颁布上谕称:“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 惟有广开口岸之法。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 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辕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 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此上谕()A.意在以自主开放来应对侵略B.意在全面推行维新变法C.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化D.表明帝后两党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 之法。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 要、商贾辐辕之区,可以推广“可知,光绪帝上谕要广开口岸之法,意在以自主开放来应 对侵略,A项正确;材料与全面推行维新变法无关,排除B项;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 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帝后两党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 项。9 .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市婚姻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据统计,在一项针对单身青年的 调查结果显示,315位青年中希望自由恋爱并自主决定婚姻的青年竟达273人,比例约为 86%o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开展B.旧婚姻观念已经瓦解C.五四运动爆发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315位青年中希望自由恋爱并自主决定婚姻的青年竟达273人,比例 约为86%”,结合时间20世纪20年代,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青年思想解放,A项正确;“已经瓦解”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青年的思想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 及的是青年思想的解放,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0 .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 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 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 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可知,古代雅典为了应对财政困难,经常以法律判决 的形式没收富人财产,这反映了雅典的直接民主下,多数公民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判决,D 项正确;材料中的判决服从多数雅典公民意愿,违背了少数富人民众的意愿,排除A项; 雅典奴隶制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排除B项;雅典发放官职津贴以致出 现财政困难,这反映了公民参政热情很高,排除C项。故选D项。11 .据希腊克里特岛考古发现,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格尔蒂法典规定,允许自由人妇 女与奴隶通婚,妇女有一定的选择婚姻的自由;未成年人不得收养养子;女继承人12岁之后 才能结婚,且可以得到此前由父母亲属代管的财产及其收益。这表明该法典在当时() A.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B.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C.否定了奴隶制的合法性D.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格尔蒂法典对婚姻和收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 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典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排除A 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的结论,且古代希腊并未实现男女平 等,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奴隶制是否合法性,排除C项。故选D项。12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在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 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 说明基辅罗斯()A.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B.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不是一个独立国家D.没有本土的文字和宗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 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信仰的 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文字是传教士创造的,由此可知,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 响,B项正确;东正教与希腊文化无关,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与 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 . 17世纪初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于要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抢占殖民地,需要国家保 护,公司的职员具有政府官员的色彩。17世纪中期成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政府不仅习 以为常地参与组建乃至创建公司,而且由政府招募人员、任命管理人员、积累所需资本 (至少募集大部分)”。这些做法()A.展拓了 “价格革命” 范围B.实现了重商主义政策的全球认同C.促进了 “商业革命”的兴起D.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7世纪初”、“政府不仅习以为常地参与组建乃至创建公司,而且由 政府招募人员、任命管理人员、积累所需资本(至少募集大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 料所述现象体现了重商主义经济政策,这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 料没有相关“价格革命”展拓范围的信息,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而且材料也无法说 明重商主义政策的全球认同,排除;“商业革命”兴起于15、16世纪,C项表述与材料所 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故选D项。14 . 19741975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 “铜矿战”等。随之, 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该协定的 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 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洲共同市场,而欧共体 成员国向46国出口商品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材料中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 等是发展中国家要求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体现,欧共体与46个国家签署协定说明这些活 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由此证明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B项正确;材料内容 不能说明欧共体国家面临经济困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合作,不是南南合作, 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冲击,不能说明国际贸易朝着体 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5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指出,哥伦布航海引起物种大交换,使亿万年来相 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拉开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飞速同质化的大幕,形 成“同质世”时代。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A.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升B.物种交流推动各地同一化C.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哥伦布航海引起物种大交换,推动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飞 速同质化,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推动各地同一化,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物种交 流推动生态系统融合和世界各地同质化,从中看不出“人类生活水平提升”、“生物多样 性破坏”和“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6 .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 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 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B.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C.国际政统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大国群体体系”可知世界格局逐步呈现多极化趋势,故A项说法正确; 材料主旨并非“和平与动荡”,排除B项;国际新秩序并没有建立,排除C项;“权力真 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社会。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是贵族 阶级的象征,是维系贵族社会的纽带,是贵族所必须掌握的文化。遵守礼乐制度作为一种 修养,早已浸透在贵族的血液中,且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先秦时期的官学教育是当时贵族 社会最主要的教育方式,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接受教育,“天子命之教,然后为 学”。春秋时期的贵族,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重要,认为苟活于世则为人 所不齿,“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大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春秋时期的贵族有 着高贵的身份,蕴涵着高贵的气质,勤于政务,淡泊名利,坚持以“礼”为行事准则,他 们外表文雅、讲究礼乐、重视教育,成为人们笔下的君子典范。摘编自张文燕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材料二 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促进了西方民主社会的建立和发 展。在古希腊,公民意味着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政治共同体(城邦)是公民社会的一个 重要特征。希腊人崇尚民主,认为人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众人之见比一人之见要好,由 于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公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不臣服于任何外在的权威,只 服从他们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在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表现为公民在 社会共同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的确立,他们在尊重城邦的前提下共享自由、平等与公正。城 邦意味着一种共同的公共的生活,它不只是一个生活的公共体,同时也是实现超越自我的 道德的共同体。摘编自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的内 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对提升当 前公民素养的启示。【答案】(1)内涵:春秋贵族精神一一崇尚礼乐规制重视自身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答出两点即可)古希腊公民精神一一维护公共政治崇尚民主自由重视集体主义。(2)启示:公民应遵守公共秩序应提升受教育水平应塑造强烈的家国担当意识应发挥自身 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内涵:根据“外表文雅、讲究礼乐、重视教育” “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重 要”,概括得出春秋贵族精神一一崇尚礼乐规制重视自身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根据 “公民意味着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崇尚民主”“在尊重城邦的前提下共享自由、平等 与公正”,概括得出古希腊公民精神一一维护公共政治崇尚民主自由重视集体主义。【小问2详解】启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公民应遵守公共秩序;应提升受教育水 平;应塑造强烈的家国担当意识;应发挥自身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作用等角度总结回答。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 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 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一一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 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 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 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 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 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 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 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 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 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 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 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 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 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 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 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 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 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 矣。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答案】(1)原因: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 体系。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古代 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 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 万里长城。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古代中国很早 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 力。(2)特点渐近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逐渐本土 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 产生根本性改变。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 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外 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 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 得出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根据“农业 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得出古代中 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 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根据“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 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得出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 的选官体系。根据“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 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 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得出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 里长城。根据“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得 出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中 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 张力。(2)特点:根据“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 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 得出具有渐进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根据“其消极 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得出 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以 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 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国人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 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而且 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19.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