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
-
资源ID:86702082
资源大小:27.1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新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 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2023,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 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初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3、192023, 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学过程的要素 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L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主体地位;2 .教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结识对象;.教学策略:把教师、学生与教材联系起来的中介和桥梁;3 .学习环境:教与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须条件。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结识过程的具体表现.结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况性;1 .结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结识);2 .结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结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教育规定:教学中要充足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增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结 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1 .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互相转化的内在机制。2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在组织者的地位,应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3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 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我国小学教育应坚持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1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2 .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3 .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 .量力性原则。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1 .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2 .读书指导法;.演不法;3 .参观法;.练习法;4 .实验法。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1.基本组织形式一一班级授课制在中国,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一方面采用这一形式。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1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下,以"课”为组织单位;2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班级授课制的优缺陷优点:(1)有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活动。局限性:(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少灵活性。2 .课堂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现场教学;(2)个别指导。3 .课堂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一一复式教学.其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分组教学制;(2)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3)贝尔-兰喀斯特制;(4)特朗普制。教学实行的环节L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上课(教学工作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基本规定:(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3 .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指导4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估课堂总结的意义1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2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课堂总结的方法L归纳总结式2 .启迪思维式(1)设疑;(2)伏笔;(3)延伸。3 .分析比较式.比照式总结4 .交流评价式.活动激趣式5 .渗透式小结.悬念式总结6 .前呼后应式总结.延伸式小结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重视课堂管理自身的教育功能;1 .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2 .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1 .班级规模;.班级性质;2 .对教师的盼望。课堂气氛及其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1 .悲观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表现出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映迟钝,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能有效控制课堂;2 .对抗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失控的课堂状态。影响课堂气氛的基本因素.教师的因素;1 .学生的因素;.课堂物理环境因素。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L对的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2 .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树立典型,运用楷模示范积极引导学生;3 .妥善解决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课堂纪律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1 .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2 .自我促成的纪律。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1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2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L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因素(规定不妥、滥用处罚手段、教师缺少自我批评精神);2 .学生的身心因素(涉及学生的生理障碍、心理缺失、倾向性);.环境的因素(家庭、大众媒体、课堂环境等)。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1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2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3 .协调同伴关系;.与家长合作。学习动机的分类.对的的、崇高的学习动机与错误的、低下的学习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自我中心).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动机作用效果明显,稳定性较差).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1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的功能1 .激发功能:唤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定向功能;2 .维持功能。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动机局限性或过度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 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长,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档强度的动机;2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强化理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 评分、等级、竞赛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结为能力、努力限度、任务难易、运气等因素,按照性质归属到三个维度: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形成因素:1 .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2 .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功能:1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2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成就动机理论德维克成就目的理论成就目的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和因素,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特性,代表人物德维克。目的分类:掌握目的(学习目的、任务目的)和成绩目的(能力目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彼此重叠的,由低到高逐级上升,最低层次为生理需要, 接着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习动机的因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1)要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的焦急;(2)要有合作化的教学取向;(3)要满足学生的一些合理规定,这可为促进学生发展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发明条件;(4)要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1 .适当的任务难度水平;.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学习任务。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爱好、维持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1)问题小而精;(2)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3)有适当的难度;(4)要有启发性。1 .设立合适的目的.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2 .表达明确的盼望.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23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的现状.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1 .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2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3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合理运用外部奖惩6 .有效运用表扬.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1 .突出有关特性,控制无关特性;.正例与反例的辨别;2 .运用变式;.恰本地运用比较。操作技能的培训规定L准确的示范与讲解;3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足而有效地反馈;4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心智技能的培养规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积极性;1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性,对的使用语言;2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迁移的分类1 ,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悲观影响;零迁移:两种学习不发生影响。2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逆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3 .水平迁移、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处在同一抽象和概况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处在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4 .一般迁移、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态度和动机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5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性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 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 新组合。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1 .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2 .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3 .产生式理论。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1 .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专家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迁移意识;2 .改善对学生的评价。认知策略.复述策略;1 .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1 .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1 .外援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2 .心境(努力)管理策略。3 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的功能1 .诊断功能;.反馈功能;2 .导向功能;.检查功能。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功能L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限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顿;2 .辨别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形成性评价功能.改善学生的学习;1 .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2 .给教师提供反馈0总结性评价功能1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限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成教学目的的限度;2 .拟定学生在后续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成功的也许性;3 .为制订新的教学目的提供依据。(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四)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小学教学评价的环节及方法1.建立评价目的(1)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评价目的(知识和技能目的、情意目的);(2)与学业成就间接相关的评价目的(学生的智能、性格倾向、环境、身体)。2 .搜集评价信息(1)观测;(2)检查作业;(3)考试;(4)家访;(5)轶事记录法。3 .报告评价结果(1)学业成绩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点;(2)参与的课外活动以及个人爱好及专长;(3)学业成绩以外的品质与技能。教学测验的标准.效度;1 .信度;.难度;2 .区分度。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反思教学理念;1 .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得失;2 .反思教学再设计。教学反思的重要类型.根据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1 .根据反思的主体,分为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根据反思对象,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2 .根据教学理论深浅限度,分为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教学反思的重要方法.行动研究法;1 .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2 .比较法;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楷模;运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处罚三、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原则.方向性原则;1 .疏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2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规定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3 .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 .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悲观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德育方法L说服教育法;2 .楷模法(楷模示范法);.锻炼法(指导实践法);3 .陶冶法;.品德评价法。德育途径:1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和校外课程;2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3 .班主任工作四、小学生安全常见急症:中暑、溺水、电击、烫伤和烧伤、骨折、中毒心理障碍:多动症、焦急症、学习困难综合症、逼迫症、厌学症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2)防止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队辅导法五、家庭、社会和社会的协调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03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拟定班集体的发展目的(2)拟定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对的的额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成员间的分歧、打架斗殴、顶撞、恶作剧班级突发事件的解决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解决原则班级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解决、善于总结引导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 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开展班会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估(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发明性班队活动的类型: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技活动、班队劳动、班队游戏活动、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活动、课外阅读活动、主题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形式的多样性(4)活动组织的自主性(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教学设计(40分)教学目的的内容.知识与技能目的;1 .过程与方法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拟定教学重难点.吃透新课标;1 .全面了解学生;.进一步钻研教材。教学设计过程.课堂导入(1)直接导入;(2)直观导入;(3)情境导入;(4)提问导入;(5)复习导入;(6)悬念导入;(7)故事导入;(8)游戏导入。1 .新课讲授通过度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2 .巩固练习选择或编制一些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供学生练习3 .课堂总结封闭型总结(认知型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开放型总结:把所学知识向其他地方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使知识系统化。综合课程.学科本位综合课程;1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实践性;1 .开放性;.自主性;2 .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1 .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 .信息技术教育。3 教学实行(材分+单选)教学的特点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主线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2 .学生的结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 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1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的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 实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的基本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1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2 .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