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
资源ID:86711404
资源大小:74.63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分)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朕此见众议以祥瑞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 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生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 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此是 大祥瑞也。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J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对日: “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乐, 降服乘绒,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令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 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 胜德修德贝以销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同年,有彗星 见于南方,长六丈,经百余日乃灭。太宗谓侍臣曰:“天见彗星,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 是何妖也?”虞世南对曰:“昔齐景公时彗星见,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星没。陛下若德政 不修,虽麟凤裂见,终是无益。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 "太宗曰: “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然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冷之意,此吾之过 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 ”魏征进日:“臣闻自古帝王未有无灾变者,但能修德,灾变自 销。陛下因有天变,遂能戒惧,反复思量,深自克责,虽有此变,必不为灾也。”太宗深嘉 其言。(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 乂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 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B.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 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C.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 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D.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 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A.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日/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B.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 可伐也/C.燕王喜使栗膜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口/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 可伐也/【).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日/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 可伐也/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在古文中有多个义项,如:文字、字体、书籍、尚书等,在文中指书信。B.先王,指尧、舜、禹、汤等有名的帝王,也可指己逝的前代君主,文中指后者。C.殷纣,商纣王。殷是商朝的另一个名字,纣则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是位暴君。D. “追惟先王”与“可畏惟人”谏太宗十思疏),这两句中的“惟”字意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王喜轻信栗腹的话,打算起兵攻赵,乐间劝阻,燕王不听,最终遭受重大挫败,乐间 也因而离燕人赵。B.燕王写信责备乐间并道歉时,一方面指责乐间出走是不明智之举,另一方面也真诚地 指出了自己的错误。C.燕王在信中指出乐间离开燕国,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不忠厚,张扬自己的耻辱,这其实 是损人而不利己的行为。D.燕王举柳下惠屡遭罢翱而不肯离弃故国、人们铭记他的功绩、不非议他的例子,是希望 乐间能返回燕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2)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14 .柳下惠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广东省汕头市部分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4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 为“制”,令为“诏”。自称日“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 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 之无穷。”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 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单俘,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范秸。” 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细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川至颠,立石颂德:从阴 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 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 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陷宫、徒刑 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 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胸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 事十岁。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 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 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 于上郡。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 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期在外,恐诸公子及 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溢/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B.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溢/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0.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举行。C.阳,古人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文中 “上自太山阳至颠”指从泰山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D.崩,中国占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日 崩,诸侯日薨,大夫日不禄,士日卒,庶人日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 号制度。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 有采纳。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 了他们十年的赋税。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 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细儒生。(2)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14.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本文看,你赞同贾谊的观 点吗?为什么?文言文阅读专题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分)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朕此见众议以祥瑞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 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中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 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此是 大祥瑞也。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J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对日: “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日:'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乐, 降服乘绒,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今蛇见山泽覆深山大泽 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旦妖不 胜德修德可以德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同年,有彗星 见于南方,长六丈,经百余日乃灭。太宗谓侍臣曰:“天见彗星,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 是何妖也? ”虞世南对日:“昔齐景公时彗星见,惧而修德,后十六口而星没。陛下若德政 不修,虽麟风数见,终是无益。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 "太宗曰: “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然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冷之意,此吾之过 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 ”魏征进日:“臣闻自古帝王未有无灾变者,但能修德,灾变自 销。陛下因有天变,遂能戒惧,反复思量,深自克责,虽有此变,必不为灾也。”太宗深嘉 其言。(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样,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 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B.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 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闪/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C.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 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D.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 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虽无祥瑞”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虽”意思相同。B. “亦可比德于尧、舜”与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比”意思相同。C. “虽麟凤数见”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D. “颇有自矜之意”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以明君的清明之治与昏君的暴政之乱作对比,下令各州府不要再上报有关祥 瑞之事。B.陇右山峰崩塌,大蛇多次出没,虞世南以古喻今,认为修炼道德并施行仁政可消除灾变。C.天降彗星久不灭,唐太宗虽有自责之语,但自认为能力挽狂澜,古来英雄没人能比得过他。D.唐太宗从谏如流,无论是虞世南还是魏征,只要他们进谏的言论合乎情理,他大都 能接受。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宗以为然,因造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2)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13 .唐太宗在应对祥瑞和灾异时体现了其治国理政的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B(“冤狱”是“有”带出的宾语,“冤狱”之后宜断开;“德”是“不胜”带出的宾语, “修德”是动宾结构的短语,是下个句子的主语,“德”字之后宜断开。句子的大意是: 现在蛇在大山、大河被人发现,深山大河必潜藏着龙蛇,也不值得奇怪。勇外,峪山以 东地区普降大雨,虽是寻常之事,但时间持续过长,恐怕民间有冤情,应当重新审理官 可,或许可以顺从天意。而且邪不压正,只要修炼道德就可以使灾害自然消失。)10 .BCA都是“即使”。B.原文“比”是“比较、相比”之意;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 “比”指地方官严逼限期交税交差或交代问题,过期以杖责监禁方式继续追逼。C都是副词,表示多次。D “自矜”的“矜”是夸耀;“矜育”的“矜”是怜悯。).C(“但自认为有力挽狂澜之力,古来蒙雄没人能比得过他。”错误,纂改文意。结合“然 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意思是自认为力挽乱世 狂澜,古来英雄无人可比,所以志得意满,傲视古今,这是我的过失。”原文本意是唐太 宗在分析自己的过失,认为天降彗星是对自己的警告。)12 . (D唐太宗认为对,于是派使者赈济抚恤饥饿的人,伸(申)张冤屈,审理诉讼,(得到)原 谅宽宥的人很多。(2)只要让朝廷处理政事没有过错,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灾害变故,哪会损害陛下的 圣德?(1)采分点:“然”,正确;“饥馁”,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饥饿的人:“宥”,宽宥、宽 恕、饶恕;“所原宥”,名词性短语,所原谅宽恕的:句意,1分。“申理冤讼”译为“重新 审理有冤情的案件”亦可得分。(2)采分点:“但”,只;“阙”,过错;“虽”,即使;句意,1 分。).以民为本(不好大喜功);善于反省;善于纳谏;重视德政。(一点1分,答对 三点满分。)【参考译文】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近来见人议论,认为上天呈现吉祥的征兆是美好的 事情,频频上表庆贺。依照我的本意,只要能使天下太平,家家户户富足美满,即使上天没 有吉祥的征兆,也可比尧、舜的比较德行了。如果老百姓衣食不足,少数民族侵犯中原, 纵然满大街都长着芝草,苑囿中有凤凰筑巢,又与桀、纣有什么差别呢?身为国君应当用至 公无私的心治理好天下,以此来赢得百姓的拥戴。尧、舜在位时,百姓像对待天地那样敬重 他们,像对待父母那样爱戴他们,不管什么事情,百姓都乐意去做,他们发号施令,百姓都 乐意接受,这才是真正的吉祥征兆啊。从今以后,各州府如果发现有吉祥的征兆,不要再上 报朝廷了。”贞观八年,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大蛇屡屡出现,峪山以东及江淮地区也常常发生洪灾。 唐太宗向大臣们询问此事,秘书监虞世南说:“春秋的时候,梁山崩塌,晋国国君召见大臣 伯宗询问原因,伯宗说:'国家主宰着山川,因此出现山岳崩塌、河流枯竭,国君应该停止 举行娱乐活动,不穿华丽的衣服,乘坐没有文饰的马车,陈列祭品献给神灵J梁山,是晋 国主祭的山。晋国国君听从了这个意见,因此晋国没有发生灾害。现在蛇出现在高山深泽, 本来高山深泽一定潜藏着龙蛇,也不值得奇怪。另外,靖山以东地区的大雨,虽是寻常之事, 但时间持续过长,恐怕是有冤案,应当审查在押的囚犯,或许可以顺从天意。而且歪邪不能 胜过仁德,修炼仁德可以消除灾变。”唐太宗认为对,于是派使者赈济抚恤饥饿的人,伸(申) 张冤屈,审理诉讼,(得到)原谅宽看的人很多。同一年,有彗星出现在南方,长六丈,经过 一百多天才消失。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上出现了彗星,是因为我没有修好德行,处理政事 有缺失,这是什么凶兆呢?”虞世南说:“过去齐景公看见彗星,非常畏惧,因而修行德政, 十六天后彗星就陨落了。陛下如果不能修行德政,即使麒麟风凰屡次出现,终究是没有益处 的。只要让朝廷处理政事没有过错,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灾害变故,哪会损害陛下的圣德?” 唐太宗说:“我治理国家,确实没有齐景公那样的过失。不过我自认为自古以来能力挽乱世 狂澜的英雄没有比得上我的,很有自我夸耀的意思,这是我的过错啊。如今上天出现灾变的 征兆,确实是因为这样吧?”魏征说:“我听说自古以来帝王没有谁没见过灾变的,但只要能 加强修行仁政德行,灾变自然会消除。陛下因为上天有变故,便能警戒畏惧,反复思考反省, 深切自责,所以即使有这种灾变,也一定不会成为灾害啊。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中丞传后叙(节选)阳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 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 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 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 辞服于贼。远朔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 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 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战!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 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 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 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强 留之,具食与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断一 指,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城陷,贼 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将斩之;又降霁云。巡呼云曰:“不可为不义屈! ”即不屈。张籍曰: “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及城 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J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 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B.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贲二公以 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 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D.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 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远诚畏死”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诚”字含义不相同。B. “贼”,名词,中国占代可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C. “小人”有“人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谦称自己等义,文中用的是第一种。1) .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就”字的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翻阅家中旧书张巡传,发现张巡传虽详细周密,但仍有缺失,没有为爱 国守将许远作传,且有关雷万春的事迹不全,因而写下这篇文章。B.睢阳城被扬军攻破后,张巡先于许远而死,张、许两家的子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 降做了俘虏,韩愈依据实情展开分析,对此进行了有力反驳。C.议论的人认为城池被攻陷,是从许远所守之地开始,由此诽谤诋毁他,作者则以人的 内脏受到侵害、绳子受力扯断为喻,阐发道理,为许远正名。D.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睢阳城形势危急,断粮一个多月,贺兰进明出于私心,不 顾在座众人反对,坚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南霁云不屈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14 .文章借张籍之口讲述了有关张巡的什么事迹,分别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请简要概 括。(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 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 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 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 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 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 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 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过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 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 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逆乱”指逆乱者、叛乱者,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弃城而图存者”和“擅强兵坐而观者”是列举当时两类人的表现,结构一致, 各自独立,“不可一二数”指的是“弃城而图存者”的数量,其间不能分开,排 除Co故选:BoD. “金就砺则利”中“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巡就戮时,颜色 不乱”中“就”的意思是“受、被”的意思,“就戮”即“被杀”。“就”字的 含义不同。句意:张巡就要被处死,脸色亳不慌张。/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 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故选:DoD. “不顾在座众人的反对”于文无据,“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文中只是说南霁云砍断自己一个手指,在座的众 人大吃一惊,被南霁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没说贺兰进明不顾在座众人的反对。 故选:D。(4)“柄”,指挥权;“竟”,最终;“俱”,一起。译文:(他)把指挥 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亳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 绩和名声。“从事”,任职:“道”,经过;“祭”,祭祀。译文:我曾经在汴州、徐州 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5)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 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张巡写文章一挥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 思敏捷;“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 不识者”,张巡见过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记在心中,突出其过目不忘:“及城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张巡被杀前脸色不慌, 神态安详,突出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答案:(1) BD(2) I)(4)(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 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绩和名声。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 (张巡和许远)。(5)张巡写文章一挥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张巡见过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记在心中,突出其过目不忘;张巡被杀前脸色不慌,神态安详,突出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参考译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 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细周密。但遗憾 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许远虽然才能 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 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绩和名声。城 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 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 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 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议论的人又认为 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 远,这乂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 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 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断裂的地方,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 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虽无祥瑞”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虽”意思相同。B. “亦可比德于尧、舜”与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比”意思相同。C. “虽麟凤数见”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D. “颇有自矜之意”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以明君的清明之治与昏君的暴政之乱作对比,下令各州府不要再上报有关祥 瑞之事。B.陇右山峰崩塌,大蛇多次出没,虞世南以古喻今,认为修炼道德并施行仁政可消除 灾变。C.天降彗星久不灭,唐太宗虽有自责之语,但自认为能力挽狂澜,古来英雄没人能比 得过他。D.唐太宗从谏如流,无论是虞世南还是魏征,只要他们进谏的言论合乎情理,他大都 能接受。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2)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13 .唐太宗在应对祥瑞和灾异时体现了其治国理政的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4题。张中丞传后叙(节选)阳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 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 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 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 辞服于贼。远谀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峡抗而不降乎?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 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 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过论这些, 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 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 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 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 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勉力挽留他, 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南霁云义气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己经一个 多月没有东西吃了! ”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拿给贺兰进明看。 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 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 不屈,叛贼准备杀掉他;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张巡叫南霁云道:“不能向不义 之人屈服!”南霁云于是誓不投降。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 巡。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 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 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等到城破后,张巡就要被处 死。张巡被杀时,脸色亳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 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 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 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广东省清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桓公与管仲课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问管仲日:“与仲甫谋伐莒,未发, 闻于国,其故何也? ”管仲日:“国必有圣人也。”少顷,当东郭牙至。管仲日:“此必是 己。”乃令宾军而上之,分级而立。管仲日:“子邪,言伐莒? ”对日:“然。”管仲日: “我不伐莒,子何故言伐莒? ”对日:“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富之。”管仲日: “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 ”对日:“臣闻君子有三色:欢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愁然清净者,衰经之色;怫然充满手足者,兵革之色。若口垂不畛所宣莒也君举暨而指所当X革 也臣窃虞网小诸侯不服者其唯首乎臣故言之”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审事矣。云“国 必有圣人”者,至诚谓国必有也。东郭牙至,云“此必是已”,谓东郭牙圣也。如贤与圣绝 辈,管仲知时无十二圣之党,当云“国必有贤者”,无为言圣也。谋未发而闻于国,管仲谓 “国必有圣人”,是谓圣人先知也。及见东郭牙,云“此必是己”,谓贤者圣也。东郭牙知 之审,是与圣人同也。客有见浮于髡于梁惠王者,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 生,言管、晏不及。及见其人,寡人未有得也。寡人未足为言邪? ”客谓髡。髡曰:“固也! 吾前见王志在远,后见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客具报,王大骇日:“嗟乎!淳于生诚圣 人也?前淳于生之来,人有献龙马者,寡人未及视,会生至。后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 亦会生至。寡人虽屏左右,私心在彼。”夫髡之见惠王在远与音也,虽汤、当之察,不能过 也。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见,髡能知之。以髡等为圣,则髡圣人也。如以髡等非圣,则圣 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观色以窥心,皆有因缘以准的之。(选自王充论衡知实篇,有删改)【注】淳于髡,人名,姓淳于,名髡,战国时齐国人。讴,唱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 /臣故言之/B.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 臣故言之/C. 君口垂不吟/所言甘也/君举臂而指/所当乂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 乎/臣故言之/D.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 臣故言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令宾延而上之”与“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两句中的“延”字含义不 同。B. “臣窃意之”与“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意”字含义不同。C. “君子有三色”与“年长色衰”(琵琶行)两句中的“色”字含义相同。D. “虽汤、禹之察”中“汤”指商汤,“禹”指大禹,都是上古时期贤明有道的君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与管仲商议讨伐莒国,谋划好了还没有行动而国内的人都知道了,齐桓公感 到很奇怪,就询问管仲原因,管仲认为是国内一定有圣人。B.东郭牙来了,管仲就派个管接待的官员把他请到殿堂上,管仲问他凭什么说将要 讨伐莒国,东郭牙称自己是小人,并回答了管仲的问题。C.管仲说“国内一定有圣人”,这是说圣人能先知。等到看见了东郭牙,说“一定是 这个人”,是说贤人就是圣人,东郭牙和圣人是一样的。D.梁惠王一连两次接见淳于髡,但淳于髡一言不发,梁惠王对此很不高兴。淳于髡解 释说,前一次梁惠王在看龙马,后一次梁惠王在听音乐。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审事矣。(2)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14 .东郭牙和淳于髡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1014.【答案】B、C、【)、【参考答案】(1)管仲,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区别事物和 考察事理。(2)如果认为淳于髡这类人不是圣人,那么所谓圣人的明智,又怎么能超过淳于髡对于梁 惠王的了解呢?、【参考答案】都能够通过外在表现来准确推测人的内心活动;都能够 称之为圣人。【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的口开而不闭,说的正是莒'字;你的手臂举起来指,所对着的又是莒国的方向。我私下想国家小而又不服从齐国的诸侯,大概只有g国吧!因此我就这样说了。“垂不吟”作“君口”的谓语,“垂”和“不吟”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D;“国小诸侯不服者”作“虞”的宾语,“国小诸侯不服者”的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C。故选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的理解的能力。A.两句中的“延”字含义不同,前者为“引导、迎接”,后者为“迎击”。句意:于是就派 一个管接待的官员把他请到殿堂上/秦军开关迎敌。B.两句中的“意”字含义不同,前者为“猜测”,后者为“意图”。句意:我是私下推测出 来的/他的意图常常是在沛公刘邦身上。C. “含义相同”错误。两句中的“色”字含义不同,前者为“神情”,后者为“容貌”。句 意:君子脸上有三种神情/上了年纪而容貌衰老。D.正确。故选C。3.【试题分析】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前一次梁惠王在看龙马,后一次梁惠王在听音乐”错。当时梁惠王还没有来得及看龙马 和听歌,只是淳于髡观察到惠王的心思在远处和音乐上。故选Do.【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判断句;“别”,区别;“审”,考察。(2) “以”,认为;“知(第一个)”,通“智”,明智;“知(第二个)” ,了解。4 .【试题分析】本题考杳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由原文“臣闻君子有三色:欢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愁然清净者,衰经之色;怫然充满手足 者,兵革之色,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乂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 其唯莒乎!臣故言之”“固也!吾前见王志在远,后见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可见,东郭 牙通过管仲的神色推测出他要讨伐莒国,淳于髡通过梁惠王的神情推测出他的心思所在。他 们都能够通过外在表现来准确推测人的内心活动。由原文”及见东郭牙,云'此必是已',谓贤者圣也。东郭牙知之审,是与圣人同也”“以 髡等为圣,则髡圣人也。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观色以窥心, 皆有因缘以准的之”可见,他们推测的都很准确,他们都是圣人一样的人。参考译文:齐桓公与管仲商议讨伐莒国,谋划好了还没有行动而国内的人都知道了,齐桓 公感到很奇怪,问管仲说:“我与仲父商议讨伐莒国,还没有行动,国内的人都知道了,这 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回答说:“国内一定有圣人。”一会儿,正好东郭牙来了,管仲说: “一定是这个人了”于是就派一个管接待的官员把他请到殿堂上,分别按宾主的位置站好, 管仲说:“是您说我们要讨伐莒国吗? ”东郭牙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想要讨伐莒 国,你凭什么说我们要讨伐莒国呢? ”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推 测,我是私下推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讨伐莒国,你根据什么推测的呢? “东 郭牙回答说:“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