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II教学大纲.docx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II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II课程英文名称:Sensor and Detecting Technology H课程编号:CII61应开课学期:5学时数:24学分数:1.5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拓展课/选修先修课程:电力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拔尖计划)的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 讲述传感器的原理、应用以及检测系统的一系列技术,是摄取信息的关键,是现代控制、信 息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是广泛应用于测量与控制领域的一门重要技 术,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 .掌握传感器以及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传感器基本特性;2 .掌握电阻式传感器:3 .掌握电感式传感器;4 .掌握电容式传感器;5 .掌握压电式传感器;6 .掌握热电式传感器;7 .掌握磁敏式传感器:8 .掌握光电式传感器;9 .掌握辐射式传感器与超声波传感器;10 .掌握测量误差与回归分析。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传感器以及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1学时)重点难点:主要研究内容、常用研究方法、基本工作流程。(1)了解检测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功能;(2)掌握传感器的概念与基本结构第二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1学时)重点难点:静态特性、动态特性。(1) 掌握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传感器指标;(2) 掌握传感器的动态特性;第三章电阻式传感器(2学时)重点难点:应变片工作原理、温度误差的补偿方法(1) 掌握应变片工作原理、转换电路的形式;(2) 掌握直流电桥的计算,温度误差的补偿方法;(3) 理解应变片的主要特性,应变片应用举例,了解应变片类型;第四章电感式传感器(3学时)重点难点:自感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1) 掌握自感式传感器结构特性、工作原理及差动电感传感器测量电路输出特性;(2) 了解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工作原理,等效电路、转换电路、应用举例;(3) 理解电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及应用;第五章电容式传感器(3学时)重点难点: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转换电路(1) 掌握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2) 理解测量转换电路,测量原理以及特点;(3) 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第六章压电式传感器(2学时)重点难点:压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电荷放大电路和电压放大电路(1) 掌握压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电荷放大器和电压放大器作用、特征;(2) 理解压电转换元件具有的自发电和可逆重要性,电荷放大器和甩压放大器的电路形式和输出特性;(3) 了解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和应用以及选用原则;第七章磁敏式传感器(2学时)重点难点:磁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霍尔式传感器工作原理(1) 了解磁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掌握霍尔式传感器工作原理、误差及其补偿;(3) 理解霍尔元件及材料,霍尔元件基本特性;(4) 了解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第八章热电势传感器(3学时)重点难点:热电偶工作原理、冷端处理方法和测量电路,热电偶的基本定律,分度表的使用方法(1) 掌握热电偶工作原理,冷端处理方法测量电路;(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以及应用情况;(3) 掌握热敏电阻热电阻的温度系数特征,接线方法;(4) 了解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结构和材料、基本参数、主要特性和应用;第九章光电式传感器(3学时)重点难点:光电效应、光敏电阻;光电编码器原理与应用(1) 掌握光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形式,掌握光电效应及光敏电阻的应用;(2) 了解光电耦合器及其应用;(3) 了解光纤及其传光原理,掌握光纤传感器的分类和应用;(4) 掌握光电编码器原理,了解光电式编码器的应用;第十章辐射式传感器(2学时)重点难点: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特性;(1) 掌握电磁波谱各波段的特性。(2) 了解红外及微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 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特性,了解超声波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第十八章测量不确定度与回归分析(2学时)重点难点:测量误差概念与处理,测量不确定度与回归分析;(1) 了解测量误差基本概念与基本特性;(2) 掌握各种测量误差处理方法;(3) 了解测量不确定度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4) 掌握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四、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序号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时数1课程报告传感器调研02仿真或实物制作 (课外完成)题目自拟,组队完成一个检测系统设计,进行实物 制作或仿真调试1、电阻应变片灵敏度系数求解(3.5),电桥灵敏度计算(3.7,3.8)2、变气隙厚度传感器灵敏度计算(4.3),差动电感 电桥灵敏度计算(4.5)3、电容是传感器灵敏度计算(5.2)04、压电式传感器(6.12)5、热电式传感器(8.9,8.10)6、光电编码器(9.22)3平时作业1、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仿真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教材:1 .胡向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参考书:2 .贺良华等,现代检测技术,华中科技大学,20083 .梁森等,臼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王昌明等,传感与测试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5 .胡向东,彭向华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习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1成绩组成2评分标准序号成绩组成比例1课堂考勤(10%)及课堂表现(10%)20%2作业10%4期终考试70%总计100%2.1课堂考勤及课堂表现2.2作业课堂考勤及课堂表现得分出勤率90%以上;课堂点名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 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枳极参与课堂交流,能组织同组学生进行讨论学习,能带 动与激励同组伙伴的求知欲。18-20 分出勤率80%以上;课堂点名回答问题基本清晰,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积极参 与课堂交流,能组织同组学生进行讨论学习。14-18 分出勤率60%以上;课堂点名回答问题基本清晰,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能参与 课堂交流,能参与同组学生进行讨论学习。12-14 分出勤率60%以下;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0-12 分作业得分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8-10 分作业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正确率70%至90%,没有抄袭情况。6-8分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老师指出仍不改正。0-6分2.3期终考试按照期终考试的标准答案或要求,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70分。2.5成绩汇总示例姓名课堂考勤与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终考试总评张三1686084李四1495679大纲修订人:修订日期:大纲审定人:审定H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