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与反思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与反思因数和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 倍数的概念时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 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 b+c = a,表示b能被c整除。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 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 利用一个简洁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 式2X6 = 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样,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 数学,让同学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 义。使同学初步建立了 “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同学已 有的数学学问引出了新学问,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 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 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依据1X12 = 12, 2X6 = 12, 3X4 = 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 老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同学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 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 数的?在同学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同学探究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 我让同学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 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 沟通时,同学的方法消失了两种看法,并且各抒己见,由于15 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 有把我的看法强加给同学,而是以男女生竞赛的形式,让同学分 别找16、18的全部因数。由于部分同学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 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状况下,不 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 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学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把握。同时在练 习中我设计了其中一道题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同学的爱好, 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育同学擅长联想,勇于探究的习惯。由个 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化探究,这是制造的源泉。虽然在 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同学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起 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导同学归纳总结出一 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准时跟上共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 同学的情感,同学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忱让同 学自己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老师信任同学,同学学习爱 好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觉了倍数的 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胜利,也使我转变了教学的观念一一适时 放手,会看到同学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信任同学,深 化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同 学的潜能。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同学学得 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 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