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知识提纲.docx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知识提纲第一单元地球圈层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内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 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 石圈。石头石头,一般指由大岩体遇外力而脱落下来的小型岩体,多依附于 大岩体表面,一般成块状或椭圆形,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质地结实、脆硬。可用来制造石器,采集石矿。在几千年前,我 们的祖先就用石头来生火。石头一般由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沙子沙或作砂,是颗粒物质的一种。沙为自然消失,被分割得很细小 的岩石,其尺度为0.06252毫米。颗粒大小在此尺度内的单一 粒子称为沙粒。地质学下一个更小的尺度分类为泥,其颗粒大小 为0.0040.0625毫米。下一个较大的尺度分类则为砾,其颗粒 大小为264毫米。用手指搓揉沙子时会有沙沙的感觉(泥则会有粉末的感觉)。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沙子会被风或水积累成海滩、沙丘、沙洲及其他种类的地形,也 会借由搬运作用传播到各地。在大部分的沙漠里,沙子是其土地 的主要组成成分。黏土黏土,俗作粘土,是有黏性的泥土,一般指颗粒小于2微米且可 塑的多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混合体。除了铝外,黏土还包含少量 镁、铁、钠、钾和钙等元素。黏土一般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 风化后形成。但是有些成岩作用也会产生黏土,在这些过程中黏 士的消失可以作为成岩作用进展的指示。泥土本单元所用的“泥土”的概念其实就是指土壤,准确地说,是指 土壤中属于岩石物质的部分,当然不包含土壤中的腐殖质。土壤是由岩石经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形成的。也可以说,土壤就 是被风化的基岩的微粒,其中包含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等, 表现为小石头、沙子和黏土的混合物,这里的混合物就是我们说 的泥土。从岩石机械风化(物理作用)的角度看,石头、沙子和黏土是颗 粒大小不同的岩石,它们共同组成了岩石圈。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这时由于科技不 发达,人们只能用石头制造简洁的工具。随着时代的推动,人 们对石器的研制也在不断改进。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由各种不同的石头做成。例如,燧石和角岩被削尖(或切成 薄片)用来作为切东西的工具或武器,而玄武岩和沙岩则被用 来制成石制磨具,比如手摇磨。木材、骨、贝壳、鹿角和其他的 材料也被广泛地使用。在石器时代的后期,黏土等材质也被用来 制成陶器。石器时代包含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次科技的大范围传播,以 及人类从东非萨瓦纳地区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扩张。随着农业、畜 牧以及冶铜技术的进展,石器时代结束了。这段时期被称作史前 时期,由于人类还没有开头书写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中国古代陶器的制造我国陶器的制造和使用大致始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时 期。人们将具有可塑性的黏土用水潮湿,经过手捏、轮制、模塑 等方法加工成形后,制陶首先是选择陶土。一般具有较好黏性的士即可做陶。黏土广泛分布于各地,黄土地 区河漫滩上冲积而来的黄土黏度适中,直接可以制陶,在黄河流 域的考古发掘中发觉的很多陶器用的就是这种陶土。假如黏土的 颗粒大小不均,通常要先进行淘洗,除去太大的颗粒。对于质地 太细的黏土,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裂开,需加入孱和料(通常 是沙砾、植物茎叶、稻壳等)。制陶成形,最早的方法是手捏,然后进展为泥条盘筑法,即把泥 士先搓成条,然后自下而上一层层盘筑起来,再将里外抹平。有 时也将坯泥做成一个个圆圈,再把圆圈叠起来,称之为圈筑法。 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器形不行能规整,器壁上常留有指纹。后来人们又创造了陶轮来修整陶坯。把泥料放在陶轮之上,凭借 着转动的力气,以捻拉的方式使它成形。从出土的陶器来分析,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又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轮制法的使用, 标志着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进展和成熟。制陶的最关键一步也是最终一步,就是烧结。烧结的温度对陶器 质量影响很大。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常见的烧结方法是陶窑烧制。 陶窑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其中横穴陶窑的火膛在窑室前面,火 经火道直接到达放置陶坯的窑室;竖穴陶窑的火膛在窑室下面, 有几条火道通往窑室,要烧制的陶坯放在窑算上。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进展,工艺随之不断改进,人们开头对陶器 加以装饰美化。为了追求美观与有用,人们用赭、红、黑、白等 色绘制陶器,诞生了纹饰美观、色泽艳丽的彩陶。在新石器时代的古陶大家族中.有红陶、黑陶、灰陶、白陶等, 每一种器物都古朴美观,布满着艺术的审美和生活的情趣。多姿 多彩的中国古陶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 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的无限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