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3《出师表》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86734400
资源大小:15.6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3《出师表》教学设计.docx
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建议一、主旨概述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 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 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 “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 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二、结构内容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 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 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 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 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 “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 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 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 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 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 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 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 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秦章,是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 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 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 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 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 “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 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 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 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 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 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 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 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 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此情此意,形成了本 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 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 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 '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 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 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 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 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 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 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 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 匕 日。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 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 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 起来,而要讲讲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 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 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 “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 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 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 汉政权还维持了 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 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 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 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 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 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二、阅读分析.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1 1) “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 种,用于向君王陈说的请求和愿望。(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狭亭 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 决定北上伐魏。(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 现。(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 业”。2 .熟悉课文(I)教师范读。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读读,议议一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三、总结、扩展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 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 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第二课时一、疏通文意方法:二人小组,对照解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 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 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 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 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I)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共3条: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陟罚臧否,不 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 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 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 信之”,要“咨t取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四、完成练习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五、总结、扩展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惮提出了 3条建议:广言路一一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 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 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 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 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 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