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经典常谈》之《汉书》第九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及梳理练习.docx
经典常谈之史记汉书第九汉书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 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 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两部书 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 .素养升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 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 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 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材料二: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 ”式曰:“天子诛匈奴,愚 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榆之。”(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兄宽传)注袭:偷袭。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矫:假托。犒:犒劳。 宾:以客礼对待。却之:使秦军撤退。事:这里指抵抗。式:卜式。人名。输:交 纳。边:边防。语段一共四句。首句“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 和喜庆活动中表演”压缩出关键信息为:狮舞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第二句,“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 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压缩出关键信息为:狮舞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 纳福的美好意愿。第三句,“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 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压缩出关键信息为:狮舞历史久远。第四句,“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 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 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压缩出关键信息为:狮舞现存有南狮、北狮两大类,各地 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综上分析,这段文字的关键信息为:狮舞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寄托着消灾除害、 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悠久,现存有南狮、北狮两大类,各地狮舞种类繁多,异彩 纷呈。二、综合题1. (1)琐屑;溯;源B(2) C2. (1) C;(2)选择,首先修改了语序不当的问题,其次,对于缺少主语的问题,去掉“被”, 让“读书人”做主语,与后文所陈述的话题“读书人”“人们” 一致。选择,首先修改了语序不当的问题,其次,对于缺少主语的问题,去掉“对”,让” 汉书”做主语,与上文的话题汉书一致。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1 .不久;摆放2 .客给主人的建议是: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道 理是:要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句意:不久,家里果然失火。俄而:不久。句意: 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置:摆放。2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鉴赏。第一问,结合“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可知,客给主人的建议是: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 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这个建议包含的人生哲理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要预料到可能发 生的祸患,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危险发生,即“防患于未然”。【附参考译文】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 “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 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 谢他的邻人。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会有火灾的忧患。 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 上宾呢? ”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二)古诗文阅读1 . D2 .示例:A; A句以声传情,诗人登上燕台眺望,听见汉将兵营吹笳击鼓,喧声重重, 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氛围,也领略军营军威赫然,远道而来的诗人为眼前的壮观景象感到 震惊。B; B句光色融合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在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 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雪光、曙光相应,白、银、红、黑等多色交织,景 象肃穆,壮伟异常,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3 .以为耻;粗略地阅读;出使;允许;答应4 . B5 . “必”是“一定”的意思,语气坚决,终军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 把他弄到朝廷来,表达了终军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的信心和决心。6 .示例:班超愿意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西域,为国立功。终军为了维护国家安定统一,自请出使南越。班超和终军用自己的事迹行动告诉我们君子不计生死,心怀家 国,舍生取义。祖咏望见边地之地的壮丽景色和意气昂扬的汉将兵营,不禁联想到少年时虽 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为保家卫国, 愿投身疆场,舍生忘死。【解析】LD.有误,“不想学投笔从戎的班超,只想做敢请长缨去缚南越王的终军”理解错误。 尾联两句集中抒发情志,诗人表明自己虽然青年时代不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但是今天论起卫 国戍疆的功业,还是原意做敢请长缨缚住南越王的终军。2.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意思是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 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 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 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客心惊”,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 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 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意思是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 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此两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 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 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 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 “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 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3.句意为:不以劳动为耻辱。耻:不以为耻。句意为: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涉猎:广泛的阅读。句意为: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使:出使。句意为: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许:答应。故答案为:以为耻;粗略地阅读;出使;答应4.8. 有误,应该是班超常常靠为官员抄书来养家。故答案为:B5.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此句意思是“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 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其中的“必”是一定、必定的意思,朗诵的时候要读出终军 坚定的语气,能够表达终军此去必胜的坚定勇气和信念。6.望蓟门的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 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这一句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 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 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 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 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其中寄托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 .派;用来;就;对 感到奇怪2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3 .【示例1】卜式,在国家危难之际“输其家半财助边”“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 可见卜式爱国为民;他拒绝做官,后帮皇帝牧羊时也只是穿着布衣草鞋,可见卜式不慕名利 勤俭朴素;卜式不但能耕种畜牧,还能以此推比管理人民,可见他智慧卓越有政治才能,所 以卜式算得上是“牛人”。【示例2】皇帝,他能赏识人才,论功行赏邀卜式为官,且最终任命卜式为相,可见皇 帝任人唯贤,礼贤下士;在卜式拒绝做官后,皇帝以“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为由 招募他为己所用,可见他有智慧,治国有方;皇帝能在名单中认出卜式朴实忠厚,可见他亲 民爱民。所以皇帝称得上是“牛人。【解析】1 .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皇帝派人问卜式。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凶恶的立即 除去。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派;用来;就;意动用 法,对感到奇怪。2 .句意是: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 迁徙。根据句意可知断句应为: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3 .从这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比如选择卜 式,根据“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可看出:在国家危难之 际“输其家半财助边”“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可见卜式爱国为民;根据“初式不愿为 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可看出:他拒绝做官,后帮皇帝牧羊时也只是穿着布衣草鞋,可见卜式 不慕名利勤俭朴素;根据“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可 看出:卜式不但能耕种畜牧,还能以此推比管理人民,可见他智慧卓越有政治才能,所以卜 式算得上是“牛人”。参考译文: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 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 ”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 官,不愿意做官。”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 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 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 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 帮助边疆的人! ”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 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 对这很满意。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 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 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 .有时;同“饲”,喂;众多;选拔2 . B3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好的士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4 .【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乙】文通过讲道理的 方法,强调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解析】1 .第一句意思: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第二句意思: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 里而按一般的马喂养它;第三句意思:众多的有才者;第四句意思: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2 . A:以:把;B:以:来;C:以:用;D:以:按照。而“以博聚英俊”的意思是来 广博地聚集英俊的人才。故答案为:B3 .第1句: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邪同耶,吗,其:表加强语气;第2 句,之:定语后置标志,善:善于。4 .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 悲惨遭遇,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无知,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能被发现 和重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 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故答案为:【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统治者应善于 发现人才;【乙】文通过讲道理的方法,强调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附乙的译文】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 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 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传 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 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 .柴草;同“悟”,醒悟,觉悟2 .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3 .说明应采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防患于未然。【解析】1 .本题中的“薪”指“柴草”;“寤”同“悟”,醒悟,觉悟的意思。2 .在此题中,要注意“更(更改)、突(烟囱)、徙(迁移)、且(将)”的意思, 必须翻译出来。3 .“曲突徙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结合文章内容可知, 只有做好一定的应急措施,才能防止灾祸的发生,而往往提出建议的人却不被重视,导致灾 祸的发生,所以我们应采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防患于未然。据此回答即可。【参考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 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 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 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 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 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 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 ”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原文:史记汉书第九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 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 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 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 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 “纪传体”,叙事自黄帝 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 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 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 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 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 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 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 西元前一四五一一生,卒年不详)。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 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作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 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东边到过现在的河北、 山东及江、浙沿海,南边到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西边到过陕、甘、西康等处,北边 到过长城等处;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 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 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 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 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 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做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一一O),大行封 禅典礼,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司马谈是史官,本该从行;但是病得很重,留在洛阳不 能去。司马迁却跟去了。回来见父亲,父亲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们先人 从虞、夏以来,世代作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 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 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乂 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 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作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 你若能继承先业,再作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 的话罢。”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 所搜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这年三十 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果然作了太史令。他有机会看到许多史籍和别的藏书,便开始 作整理的工夫。那时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特别是汉代各地方行政报告,他那里都有。 他一面整理史料,一面却忙着改历的工作;直到太初元年(西元前一O四),太初历完成, 才动手著他的书。天汉二年(西元前九九),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 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 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 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武帝听了这个消息,又急又气。朝廷里纷纷说李陵的坏话。 武帝问司马迁,李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李陵也作过郎中,和司马迁同过事,司马迁是知道 他的。他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常想牺牲自己,报效国家。这回以少敌众,兵尽路穷,但还 杀伤那么些人,功劳其实也不算小。他决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的,也许在等机 会给汉朝出力呢。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 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 司马迁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 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 不久却又作了宦者作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 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他死后,这部书部分的流 传;到宣帝时,他的外孙杨悻才将全书献上朝廷去,并传写公行于世。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 名。这部书流传时颇有缺佚,经后人补续改窜了不少;只有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的有主名, 其余都不容易考了。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 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史记自序里记着司马 迁和上大夫壶遂讨论作史的一番话。司马迁引述他的父亲称扬孔子整理“六经”的丰功伟业, 而特别着重春秋的著作。他们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他又引董仲舒所述孔子 的话:“我有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凭空发议论,恐怕人不理会;不如借历史上现成的事实 来表现,可以深切著明些。”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趣旨;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 明是非、善恶、贤不肖,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春秋实在是礼义的大 宗,司马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罗万象,采善贬恶,并非以刺讥为主。 像他父亲遗命所说的,汉兴以来,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是他父子职 守所在,正该记载表彰。他的书记汉事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汉的缘故。他排 斥暴秦,要将汉远承三代。这正和今文家说的春秋尊鲁一样,他的书实在是窃比春秋 的。他虽自称只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述而不作,不敢与春秋比,那 不过是谦词罢了。他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 自序里说:“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 “王迹所兴”,始终盛衰,便是“古今之变”,也便是“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只是天 道对于人事的影响;这和所谓“始终盛衰”都是阴阳家言。阴阳家倡“五德终始说”,以为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互相克胜,终始运行,循环不息。当运者盛,王迹所兴;运 去则衰。西汉此说大行,与“今文经学”合而为一。司马迁是请教过董仲舒的,董就是今文 派的大师;他也许受了董的影响。“五德终始说”原是一种历史哲学;实际的教训只是让人 君顺时修德。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 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耍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 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 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 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班彪论前史得失,却说他“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 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论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以为“大敝伤道”;班固也说他 “是非颇谬于圣人”。其实推崇道家的是司马谈;司马迁时,儒学已成独尊之势,他也成 了一个推崇的人了。至于游侠、货殖两传,确有他的身世之感。那时候有钱可以赎 罪,他遭了李陵之祸,刑重家贫,不能自赎,所以才有“羞贫穷”的话;他在穷窘之中,交 游竟没有一个抱不平来救他的,所以才有称扬游侠的话。这和伯夷传里天道无常的疑问, 都只是偶一借题发挥,无关全书大旨。东汉王允死看“发愤”著书一语,加上咬文嚼字的成 见,便说史记是“佞臣”的“谤书”,那不但误解了史记,也太小看了司马迁了。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 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古史不是断片的杂记,便是顺案年月的纂 录;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 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 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土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 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春秋左氏传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 史记为第一部书。班固根据他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 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简省”的意思;简 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 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 上。汉书,汉班固著。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光武帝建武八年一 一西元三二一一生,和帝永元四年一一西元九二一一卒)。他家和司马氏一样,也是个世家; 汉书是子继父业,也和司马迁差不多。但班固的凭藉,比司马迁好多了。他曾祖班游, 博学有才气,成帝时,和刘向同校皇家藏书。成帝赐了他全套藏书的副本,史记也在其 中。当时书籍流传很少,得来不易;班家得了这批赐书,真像大图书馆似的。他家又有钱, 能够招待客人。后来有好些学者,老远的跑到他家来看书;扬雄便是一个。班游的次孙班彪, 既有书看,又得接触许多学者;于是尽心儒术,成了一个史学家。史记以后,续作很多, 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 失,大体确当不移。他的书似乎只有本纪和列传;世家是并在列传里。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 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生在河西;那时班彪避乱在那里。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 他五岁时随父亲到那时的京师洛阳。九岁时能作文章,读诗赋。大概是十六岁罢,他入了洛 阳的大学,博览群书。他治学不专守一家;只重大义,不沾沾在章句上。又善作辞赋。为人 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骄人。在大学里读了七年书,二十三岁上,父亲死了,他回到安陵去。 明帝永平元年(西元五八),他二十八岁,开始改撰父亲的书。他觉得后传不够详的, 自己专心精究,想完成一部大书。过了三年,有人上书给明帝,告他私自改作旧史。当时天 下新定,常有人假造预言,摇惑民心;私改旧史,更有机会造谣,罪名可以很大。明帝当即诏令扶风郡逮捕班固,解到洛阳狱中,并调看他的稿子。他兄弟班超怕闹出大 乱子,永平五年(西元六二),带了全家赶到洛阳;他上书给明帝,陈明原委,请求召见。 明帝果然召见。他陈明班固不敢私改旧史,只是续父所作。那时扶风郡也已将班固稿子送呈。 明帝却很赏识那稿子,便命班固作校书郎,兰台令史,跟别的几个人同修世祖(光武帝)本 纪。班家这时候很穷。班超也作了一名书记,帮助哥哥养家。后来班固等又述诸功臣的事迹, 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这些后来都成了刘珍等所撰的东观汉记的一部分,与汉书 是无关的。明帝这时候才命班固续完前稿。永平七年(西元六四),班固三十三岁,在兰台重行写 他的大著。兰台是皇家藏书之处,他取精用弘,比家中自然更好。次年,班超也作了兰台令 史。虽然在官不久,就从军去了,但一定给班固帮助很多。章帝即位,好辞赋,更赏识班固 了。他因此得常到宫中读书,往往连日带夜的读下去。大概在建初七年(西元八二),他的 书才大致完成。那年他是五十一岁了。和帝永元元年(西元八九),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 用他作中护军,参议军机大事。这一回匈奴大败,逃得不知去向。窦宪在出塞三千多里外的 燕然山上刻石纪功,教班固作铭。这是著名的大手笔。次年他回到京师,就作窦宪的秘书。当时窦宪威势极盛;班固倒没有仗窦家的势欺压人, 但他的儿子和奴仆却都无法无天的。这就得罪了许多地面上的官儿;他们都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回他的奴子喝醉了,在街上骂了洛阳令种兢,种兢气恨极了,但也只能记在心里。永元 四年(西元九二),窦宪阴谋弑和帝,事败,自杀。他的党羽,或诛死,或免官。班固先只 免了官,种兢却饶不过他,逮捕了他,下在狱里。他已经六十一岁了,受不得那种苦,便在 狱里死了。和帝得知,很觉可惜,特地下诏申斥种兢,命他将主办的官员抵罪。班固死后, 汉书的稿子很散乱。他的妹子班昭也是高才博学,嫁给曹世叔,世叔早死,她的节行并 为人所重。当时称为曹大家。这时候她奉诏整理哥哥的书;并有高才郎官十人,从她研究这 部书一一经学大师扶风马融,就在这十人里。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那时还未完成,她和马融 的哥哥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将这些篇写定,这也是奉诏办的。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 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狮舞,又称“狮子舞” “狮灯” “舞狮” “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 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 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 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 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 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二、综合题1 .积累和运用。“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书中所谓的“小说”,是指一些sub xie 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与现代小说意义【甲】。直到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 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虽然也认为小说是小知、小道,但是从另一 角度触及了小说讲求虚构【乙】植根于生活的特点。追sCi 中国小说的【丙】,首先是神话传说,其次是寓言和史传。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 态是宋元话本。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这两种小说形态,在中国都yudn 远流长。(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在【甲】【丙】两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大相径庭【丙】原因B.【甲】大相径庭【丙】起源C.【甲】黑白分明【丙】原因D.【甲】黑白分明【丙】起源(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也认为小说是小知、小道,但是从另一角度触及了小说讲求虚构【乙】植 根于生活的特点”,是一个转折复句。B. “现代小说”“道听途说”“讲求虚构”,这三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C.【乙】前后两处分句是并列关系,【乙】处要用逗号。D.结合上文看,划线处语序不当,应该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 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 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 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 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 作“书”。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 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书里没有“世家” 一体,本于班彪后传。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 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书”为“志”,只是 避免与汉书的“书”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 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都 曾奉诏校读皇家藏书;他们开始分别源流,编订目录”叱 使那些“中秘书”渐得流传于世, 功劳是很大的。他们的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这是 后来目录学家的宝典。原来秦火之后,直到成帝时,书籍才渐渐出现;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 这些书便多聚在皇家。刘氏父子所以能有那样大的贡献,班固所以想到在汉书里增立艺 文志,都是时代使然。司马迁便没有这样好运气。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 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 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 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 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 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汉代“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他实在表彰得更为到家。书中收载别人整篇的文章甚多,有人因此说他是“浮华”之土。 这些文章大抵关系政治学术,多是经世有用之作。那时还没有文集,史书加以搜罗,不失保 存文献之旨。至于收录辞赋,却是当时的风气和他个人的嗜好;不过从现在看来,这些也正 是文学史料,不能抹煞的。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侠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 于史记13o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阿。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 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 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土,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 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 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 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 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 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 "皿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详备的也 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 16o刘 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 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倒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 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 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 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亶亶而不厌”,这是不错的。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不如断代, 以为通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佚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新异。史记已不免 此失;后世仿作,贪多务得,又加上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 春秋等,怕也只能算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事;不是无首无 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断代史的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 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只需破费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亶亶而不厌”的阿。 郑樵的意见恰相反。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 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O他说班固 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网。其实通古和断代, 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20o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 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矮胜”)清章学 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 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 23o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