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黄疸医治中不同蓝光疗法的应用效果.docx
幼儿黄疸医治中不同蓝光疗法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对象为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22例, 纳入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61例 对照组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61例实验组采用间歇蓝光照射治疗, 统计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清总胆红素、间 接胆红素、血清胆汁酸水平较对照组低,黄疸持续时间、首次排黄便时 间短于对照组,日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实验组临床好转率(96.7%)高于对照组(85.2%);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4.9%)低于对照组Q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给予 新生儿黄疸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有助于改善血清生化指标,降低不良反 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新生儿黄疽;蓝光治疗;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常见疾病,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胆 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黏膜、皮肤黄染,若不及时治疗,将损伤新生儿的 神经系统,诱发胆红素性脑病,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1。 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蓝光照射治疗,但是新生儿身体机能、皮肤尚 处于发育期,长期照射会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在常规疗 法上酌情治疗2。对此,本文以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122例黄 疸患儿为对象,探讨了不同蓝光疗法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本次对象为本院收治新生儿黄疸122例,纳入时间为2016年1 月至2019年3月。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61例实验组中,女27 例(44.3%),男 34 例(55.7%),日龄 4 25 d ,平均(13.2±0.8) d ;足 月儿40例(65.6%),早产儿21例(34.4%)。61例对照组中,女28例 (45.9%),男 33 例(54.1%),日龄 5 25 d ,平均(13.3±0.9) d ;足月 儿41例(67.2%),早产儿20例(32.8%)。两组基线资料比较统计无显 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3:122例新生儿均确诊为黄疸,符合蓝光照射治疗指征; Apgar评分29分;母乳喂养,家属了解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传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先天性疾病新生儿。13、方法患儿入院后,均进行血胆红素检查,给予常规的纠正酸中毒、补液、 补充维生素B2等治疗。对照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蓝光照射治疗, 将患儿会阴部、双眼遮盖,其他部位裸露接受光照,用波长420470 nm的蓝光照射,温箱温度控制为26O其中,对照组持续照射12 16 h,休息12 h ,再照射1216 h ,直到黄疸消失。实验组每次照射4h,休息6h后再次照射,直到黄疸消失。蓝光照射期间,应定期帮 助患儿翻身。1A观察指标Q)比较两组的血清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 (IBIL)、血清胆汁酸(TBA)。(2)比较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包括黄疸持续 时间、日排便次数、首次排黄便时间。(3)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判定标 准4:黄疸消失,胆红素水平降低或恢复正常,表明疾病痊愈;黄疸减 轻,胆红素水平改善,表明疾病好转;未符合上述指标,表明疾病治疗 无效。好转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xlOO%。(4)统计两组的不良反 应发生率。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血清生化指标、症状改善情况属于计量资料, 用±$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属于计数资料,用 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血清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清胆汁酸水平相当,无显 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降低 幅度更显着,差异显着(P<0.05),见表1、表2。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N = 61,±s)单位:p mol-L-1组别TBILIBILTBA实验组治疗前268.05 ±46.25125.32±23.4826.60±1.85治疗后93.32±11.4536.50±9.189.50±1.72/28.64227.51652.871P 对照组< 0.05< 0.05< 0.05治疗前268.11 ±46.32125.40±23.5126.62±1.80治疗后135.01 ±25.0978.66± 10.0814.96±2.01t19.73414.27133.752P<0.05< 0.05“斯1表2两组治疗后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N = 61,士s)单位:pmol-L-1组别TBILIBILTBA实验组93.32±11.4536.50±9.189.50±1.72对照组135.01 ±25.0978.66± 10.0814.96±2.01t11.80624.15116.119P< 0.05<0.05,5_2.2 .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黄疸持续时间为(5.68±1.08)d ,日排便次数为(4.25±0.84)次/d ,首次排黄便时间为(37.26± 12.34) h ;对照组黄疸持续时间为(9.20±1.50) d ,日排便次数为(2.09±0.25)次/d ,首次排黄便时间为 (58.16±14.58)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874,P<0.05;t=19.249/P<0.05;t=8.546,P<0.05)e2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治愈27例,好转32例,无效2例,好转率为96.7% ;对 照组治愈24例,好转28例,无效9例,好转率为85.2%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仅2=4.8961二0.027)。2.4.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实验组腹泻1例,皮疹1例,脱水1例,发生率为4.9% ;对照组 腹泻3例,皮疹2例,脱水3例,发热3例,发生率为18.0% ,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X2 = 5.164,P=0.023)。3、讨论临床多将未满月新生儿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 疾病5。其可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 良好,足月儿在出生后2 3天出现,早产儿在出生后3 5天出现; 病理性黄疸则在出生后24 h内出现,持续时间长,早产儿>4周,足月 儿>2周,由胆红素生成过多、感染、体内出血等因素引发。若不采用 有效疗法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6。针对新生儿黄疸,当前多采用药物疗法、物理疗法治疗,物理疗法 包括照射疗法、抚触疗法、换血疗法等,而在照射疗法中,蓝光照射是 一种疗效显着的常用手段,安全性高、伤害小。分为间歇照射、持续照 射两种,作用原理为:使用波长420470 nm的蓝光进行照射,促使 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衍生物,并从新生儿胆汁、尿液中排出,从而 降低总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刀。本次调查中,将122例黄疸患儿分为不同疗法组,结果显示:实验 组经由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清胆汁酸水平 均低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相较于持续照射疗法,间歇照射在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善上,效果较为明 显。究其原因:间歇蓝光照射可避免耐光性,规避长时间照射带来的体 温波动,增强胆红素向异构体转变的效能,因此对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的 控制作用理想8。既往研究证实9,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各器官刚发育,若进行长 期的蓝光照射治疗,就会引发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降低治疗依从性。 而短期、多次的照射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 和总体疗效。结果显示,实验组黄疸持续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比对照 组短,日排便次数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临床疗 效上,实验组好转率为96.7% ,高于对照组的85.2%。实验组不良反 应发生率为4.9%比对照组的18.0%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常规基础上施以间歇蓝光照射治疗,能够改善患儿症状,提升 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原因为间歇蓝光照射时间短,患儿耐 受性好,家属配合度高,所以能够预防腹泻、脱水、皮疹等不良反应的 发生,改善治疗效果,和张晓彦口0的报告相似。综上所述,给予新生儿黄疸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有助于改善血清生 化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