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专题模拟练.docx
-
资源ID:86744471
资源大小:29.8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专题模拟练.docx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专题模拟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白鹰杜甫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在野只教心力破,于人何事网罗求?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鞫注。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注:鞫(giu )鹰,指调教于臂翰之上的鹰;鞫,皮制袖套。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的画面描绘极富立体感,在清秋时节,如雪似玉的白鹰傲立 雄视,恣意远飞,身姿矫健。B.颔联中运用反问,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罗网,从 而突出白鹰神奇而灵异的特点。C.颈联写白鹰天下无敌,百战百胜,不甘任人驱使,既表现了它外 在的勇猛又表现了它内在的桀鳌。D .尾联运用典故,写白鹰遨游九天,使大鹏望而退避、野兔深藏不 出的雄姿,笔调高扬,意味深远。16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说说诗人是如何借白鹰寄托心 志的。(6分)【答案】17 . ( 3分)B ("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猎人的罗网,表达对猎人行为 的强烈不满。"理解错误)18 . (6分)借白鹰雪飞玉立、恣意远飞的形态,表达对高洁品格 的坚守和对自由的向往;借白鹰耻于下翰,表达诗人不愿寄人篱下、被束缚的傲骨; 船上,借路上的景色,写出所处环境的恶劣;苏词,"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 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写出了作者在路上遇到雨的情景,借雨后微冷、斜 阳残照之景,写出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希望,不因被贬谪而沮丧的旷达。不同点:本词,用典,"戏马台南追两谢",巧用晋诗人谢瞻、谢 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写出了想追随"两谢"驰马赋诗的豪迈气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了双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 哪里有什么晴。此处的"风雨""晴"均为双关,"风雨"为语义双关, "晴"为谐音双关,写出了自己不畏官场上的“风雨",依然故我的洒脱 与不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 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注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 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午日:端午节。戎葵: 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 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B.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 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C.”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 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 “隐然眉睫间”的豪 放的悲壮情调。16.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凉口北固 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 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5. C【解析】"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祭酒的 虔诚,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 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 烈的怀旧心情和爰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 到湘中"的遐想之中。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多抒发 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 的感慨之情。16."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年华 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感极为深沉。辛弃疾 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 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情感悲愤难抑。(每 点3分,手法1分,情感2分。意思正确即可)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金山寺(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波涛。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注】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中泠,泉 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 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 遇惊涛骇浪的冲击。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 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 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16.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5 . C "诗人赞叹景色之美"说法有误。"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 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 苦多也。16 .三四两句中,"潮头一丈高"是虚写,"沙痕在"是实写,前者 乃是诗人看到现实中的沙痕而产生的想象,表现诗人对壮阔景象的想象与 赞叹。五六两句中,"中泠南畔石盘陀”是诗人眼前的现实景物,属于实 写,而诗人由石盘陀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潮涨潮落,联想到"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属于虚写。这四句,虚实结合非常巧妙,且转换自如。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踏歌词四首刘禹锡其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鹏鸽鸣。苴二/、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注:踏歌,是指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者多为 青年男女,边跳边唱,并以脚踏步为节拍。花钿(dian ):女性的一种 首饰。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两首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 性口吻咏唱对爰情的期待和追求。B ."春江月出大堤平"中的"平"字指春江涨满,与江岸齐平,和 "潮平两岸阔"中的"平"有同工之妙。C ."振袖倾鬟风露前"以"振袖、倾鬟"两个细节来写舞姿情态, 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D.这两首诗风格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表达感情宛 转曲折,含意丰富,情味悠长,耐人寻味。16 .这两首诗的结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7 . C16 .其一的结句以景结情,当新词唱尽,四周悄然,只见红霞 映树,只闻鹏古鸟和鸣,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 失落之情,耐人寻味;其三的结句侧面描写,次日清晨,游童在歌舞场地 拾到姑娘遗落的花钿,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情味悠长。【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说法错误,应为"表 现出青年男女跳舞时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故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是一组组诗中的诗歌,两首诗都是写川江一带的踏歌民俗风情, 但两首诗在具体的写法上却有着很大差别。两首诗的结句就体现出这种差 别。第一首中的"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鹏鸽鸣”是写景,此处是以 景结情,目是一个特写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 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 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 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鹏鸽鸣”声似乎有所暗示。"鹏鸽" 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代表悲苦,诗中通过“鹏鸽"这一典型意象,衬托 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第二首中的结句"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月落乌啼 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 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 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 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 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 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呼应了上一句"振袖倾鬟风 露前",意味悠长。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 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 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 夕到湘中。【注】此词是词人在建炎三年(1129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今昔而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词人在端午节高咏楚辞,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 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B.词人由眼前的榴花联想到昔时鲜红的舞裙,突出了昔日宴饮的热 闹与词人的意气风发。C.上阕末句"满帘风"衬托出客人不知亡国恨而一味高歌的快意,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愤。D."试浇桥下水"与苏轼"一尊还酹江月"句,写了相同的行为, 但寄寓的情感却不相同。16.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C15 .直抒胸臆,"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写出词人心忧万事却孑然 一身、垂垂老矣的境况,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借景抒情,"戎 葵凝策"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自己落魄处境的自嘲;用典抒情,"湘 中"用屈原典故,词人用酒凭吊屈原,表达自己的爰国情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高歌”的是词人自己,不是客人;"无人知此意"是没有人理解自己, 而不是"客人不知亡国恨"。故选C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 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写出词人心忧万事却孑然一身、垂 垂老矣的境况,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表达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 思想,也暗含对自己落魄处境的自嘲;"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 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 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 烈的怀旧心情和爰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 到湘中"的遐想之中。借白鹰使大鹏退避、野兔深藏表达诗人不畏强敌的勇毅,不欺凌弱小的正气。(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远游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僵,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注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越寓,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 地。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 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 途中所见壮阔之景。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 局、战乱社会的忧虑。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 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案】(1)A "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 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2)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 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 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虚 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 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化用典故。 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十苦。(视听结合、双关 等手法亦可)(3)"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 战乱社会的忧虑;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漂 泊(羁旅)之苦;借雁衔芦草而飞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 之痛。【解析】参考译文广阔的江面上浮现高高的楼阁,云朵聚在陡峭壁立的高山上。越唐、 荆蛮之地,沙尘飞扬,风雨交加,犹如当下动荡不安的时局。大雁衔芦自 卫奋力飞翔,猿猴失去栖息地哀鸣不已,犹如悲苦的百姓。苏秦游说未果, 敝裘而归,而我亦是奔波劳碌、无家可依。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庚子荐饥(其三) 戴复古注 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注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 浪游江湖。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 情写下这首诗。B.诗歌的前半部分侧重写饥民抛家离舍、饿死郊野的凄惨景象,历历 在目,触动人心。C.诗歌的后半部分揭露了官府虚伪应付的罪行,笔锋犀利。其中五、 六两句有反诘意味。D.全诗综合运用白描、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深化主题, 语言有感染力。15.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杜甫诗歌风神,请谈谈这一特点在本诗中 的体现。(6分)【答案】14.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 能力。没有使用用典手法。15.内容上,重在描写民生疾苦,同时指斥朝政,表达了诗人深切的 忧国忧民之情。手法上,白描与简叙结合,语言朴实自然,毫不雕饰,场 景真实,有"诗史"之风。效果上,诗歌意境雄浑,感情沉重而悲痛,音 调有起伏变化,有"沉郁顿挫”之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风格特色的能力。本题已明确诗人的诗歌 风格特色为"追求杜甫诗歌风神”,故联系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及"沉郁 顿挫”等风格进行分析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题。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 苍凉之感油然而生。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 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 抒发了戌边的豪情。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 格调豪迈而幽婉。12 .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答案】11 . C12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 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 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枪的思家之念。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 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 浓。【解析】11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的综合能力。C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错误。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 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 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 的应是戌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戌边的豪情"。故选Co12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 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题干问的是"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需要结合 下阕内容分析抒情方法。结合"笳声""夜""空城"等分析,借景抒情,所写之景充溢着一 片悲凉的情调,引发其思乡之情。"秋梦不归家"是抒情,是感叹,直抒 胸臆,道出了深蕴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是写眼前实景, 诗人"归家"而不得,希冀于梦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残灯"独坐 了。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是词人心碎 的隐喻。以景结情,思家之愁越来越浓。最后得出答案: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呜咽的笳声,空寂的城池,无边的黑夜使词人倍感 孤寂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直抒胸臆:用不得归家的秋梦直接表达深 沉悲怆的思家之情。以景结情(哀景写哀情、衬托):词尾以景代情作 结,使读者通过灯花纷落的残灯,可以想见词人在漫漫长夜里,归梦不成、 辗转难眠的思乡浓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途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橘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爰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陡""顿"两个表时间短暂的副词连用,既表明天气的阴 晴转换之快,又透露出诗人的喜出望外之情。B.颈联"认"字极妙,不但表示远眺帆橘历时之久,而且写出雨后 江面为迷蒙烟雾所笼罩,辨识帆橘之难。C.颈联的"微"字,既暗示农家机杼声之微弱,又摹写出诗人为途中的景物所吸引,侧耳静听,悠闲自在。D.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清新自然,雨后的感受既用议论来表 达,又寄寓在绘声绘色的形象描写之中。16 .这首诗是如何对途中的景物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D【解析】"雨后的感受既用议论来表达"错误,"最爱水边数株柳" 是抒情,不是议论。17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双燕和斑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 出一幅具有自然生机和人间温情的画面,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爱。视觉 和听觉相结合,诗人写途中见到花下引雏的双燕,江面的帆影,翠绿的柳 条,听见枝头唤偶的鸣鸠声、空山农舍的机杼声,使景物更具立体感,使 读者身临其境。远近结合,云开天晴,江面的帆影为远视,乳燕学飞, 柳间黄莺为近视,层次清楚,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爰。【解析】"双燕引推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只见双双乳燕花下 习飞,斑鸠在树梢上鸣着春情,"教""唤"赋予双燕和斑鸠人的行为,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自然界中具有人间温情的一面,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爰。”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烟江远认帆橘影""翠条 浓处两三莺”是视觉描写,"一鸠唤妇树梢鸣""山舍微闻机杼声”是听 觉描写,视听结合,给人一种耳目所及、美不胜收的印象,使描写的景物 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风卷云开陡顿晴""烟江远认帆橘影"为远视,"双燕引雏花下教" "翠条浓处两三莺"为近视,层次清楚,寄寓了诗人爰热自然、赞美春天 之情。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宋)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 风流犹拍古人肩。【注释】高左藏使君高左藏,作者友人;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 的尊称。黔中即黔州。作者贬谪所在地。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 庆市奉节县东。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 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 灵运各赋诗一首。15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首二句下笔不凡,起调高昂。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 比喻,写黔中气候,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以明 贬谪环境之恶劣。B 次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 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登高远眺,斟杯痛饮,醉意酣畅,表明一种 忘怀得失的胸襟。C .下片首三句用"莫笑"一转,词情再扬,突出几分傲兀之气。又 用杜牧"菊花须插满头归”典故,借这种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 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D .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 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借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将诗人 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16 .这首词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表现手法上有何 异同?【答案】. A17 .同:都采用了 "直抒胸臆”的手法。本词"莫笑老翁犹气岸" "风流犹拍古人肩”等语句直接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胸襟气 度;苏词中"莫听""何妨""谁怕"等词句直接点出了作者从容洒脱的 心态。都采用即景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本词通过黔中 "一漏天""似乘船”,写出了作者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 胸怀;苏词借雨中潇洒徐行之见闻感受,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 惧颓丧的性格。异:本词用典,苏词采用了 "双关"的手法。本词用谢瞻、谢灵运戏 马台赋诗之典,表现了作者直追古人的豪迈气概;末句"风雨"二字,一 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起调高昂"错,应为"起调低沉"。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 抑,先抑后扬。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 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 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 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故选A。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点:都运用了直抒胸臆。本词,"莫笑老翁犹气岸",不要取 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风流犹拍古人肩",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 物。这两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认为自己仍能追随古 代英雄,建功立业。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上阕"莫听穿林打叶 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用 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 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直抒 胸臆,写出自己不怕风雨,吟啸徐行,任凭风吹雨打的风流与洒脱。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本词"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