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
资源ID:86751762
资源大小:39.3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北京的春节学习目标1 .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2 .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 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3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 的好处。4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 化的独特魅力。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 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建议及 方法1 .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 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2 .阅读理解: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 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3 .表达运用: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触发学生己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 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 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 新词。(2)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3)用“”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做批注,写写你的感受。2.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意增减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 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 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 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 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 了织女相思之苦。(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 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脉脉”用来形容 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7 .在本课中,运用了 “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 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 绵的意境。8 .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板书设计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2 .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3 .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感。创意增减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今天 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2 .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3 . 了解诗人王建。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2 .指导朗读,读准字音。“栖”读作“qi”。3 .赛读古诗,读出节奏。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L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4 .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5 .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6 .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L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7 .“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8 .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9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 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0 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1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12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 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13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14 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 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15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6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 者。板书设计4*藏戏学习目标1 .学习并积累“鼻祖、吞噬、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的语句。2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 形式。学习重难点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学建议 及方法1 .字词教学: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鼻祖、演绎、 随心所欲”等词语的意思。2 .阅读理解: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读几遍,了 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3 .表达运用: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 赏戏剧。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种戏剧与藏戏的不同之处, 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创意增减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观看录像,感受丰富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 戏曲的名称吗?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历史悠久、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吧! (板书:藏戏)齐读课题。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1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2 .默读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 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同桌相互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4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5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 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1 .读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1)自由读前三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板书: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不结束)(2)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3)指名学生读,要求用自豪的语气读。2 .读课文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1)戴着面具演出。默读第814自然段,了解臧戏中面具的特点。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每种颜色分别象征着什么。(2)藏戏演出没有舞台。自由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 来体会藏戏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一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 了极点。(3) 一部戏要演三五天。默读第17自然段,说说藏戏中一部戏耍演三五天的原因。(4)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3 .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的特点和前后呼应的表现手法。四、自主研读,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1 .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2 .指名说藏戏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 容。3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神奇色彩?4 .学生交流,相互分享:(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一凶险的自然。(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一58座铁索桥。(3)艺术的传奇:僧人一藏戏的开山鼻祖。五、拓展提升,课堂小结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赏戏剧。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说一说这种戏剧与藏戏的不同之处,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 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3 .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相同的意思。4 .熟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习重难点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熟读并背诵长 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建议 及方法1 .交流平台: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 法: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 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 .词句段运用: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 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 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3 .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长歌行这 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教学准备1 .查阅、收集风俗资料。2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 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3 .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相同的意思。创意增减一、学习“交流平台”1 .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 .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3 .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4 .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 什么要这样写。小组内讨论、交流。5 .学生联系自己本单元的习作,说一说你在习作中写了什么,哪些是 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在小组内交流。6 .全班交流,评价。(是否说出了详写、略写的原因)7 .教师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 的写作方法,还要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二、学习”词句段运用”8 .习俗寓意。(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习俗?(2)指名学生回答。(3)自由读题,思考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4)小组讨论,相互交流。(5)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吗?(查阅资料搜集)9 .学习同义词。(1)出示自学提示。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理解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说一说:关于句中加点的词,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先在 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2)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评价。(4)指名学生说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5)教师归纳:在相同语境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三、学习“书写提示”1.自由读一读下面的文段,并观察下面的字,你发现了什么?2.试着照样子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3.小结: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今天我们所了解到 的是行楷。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 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长歌行,背诵古诗。2 .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古诗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 露的真情。3 .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的重要性。创意增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一一长歌行。(板书:长歌行)2 .解题,介绍诗歌。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 叫“歌”或“行”。二、朗读古诗,读出韵味1 .读古诗,读准字音。2 .划节奏,读出韵味。三、精读古诗,想象理解1 .教师过渡:大家能把古诗读通、读出韵律,已经达到了最基本的要 求。要想把古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古诗的意思。2 .大家猜猜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吗?3 .同学们是从诗中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4 .诗人先从“园中葵”写起,再写自然万物,运用了由点到面的写法, 描绘了眼前之景。(板书:眼前)5 .诗人只描写了春天吗?对秋天的描写也是诗人眼前之景吗?6 .为什么你们觉得对秋天的描写是诗人的想象呢?7 .读了前六句,你明白了什么道理?8 .世间万物都是这样的生长过程,我们人也不例外。诗中的春天、秋 天分别比喻人生的哪个阶段?9 .既然诗人已经说明了人也会由盛而衰,为什么不直接写最后一句 呢?为什么还要写第七、八句?可以删掉吗?10.揭示诗歌主旨的是哪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四、朗诵古诗,背诵古诗1 .大家已初步理解了古诗大意,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看图找诗句”的 游戏,请大家根据每张图片上的画面朗诵出相应的诗句。2 .小组内展示背诵情况。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1 .同学们,你们还读过哪些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句子 呢?课件出示相关诗句。2 .教师小结:长歌行这首诗先写眼前之实景,再写想象之虚景,最后抒发感慨, 劝诫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希望同学们 能牢记这首古诗,时时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努力奋斗。教学反思创意增减课时目标1 .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2 .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2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我们就跟随作家老 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 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 记号。2 .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3 .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 流。全班齐读生词。4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 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5 .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 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 的符号标出来。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2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 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3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1)时间顺序: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 结束。(相机板书)(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 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4 .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5 .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6 .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 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请大家品读并试背。7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 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创意增减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 写的好处。2 .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 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 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研读赏析,感受年味1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 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2 .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3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4 .交流体会和感受。(1)体会年前的忙碌。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 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 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2)体会过年的热闹。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春节的重要口子,它 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 喜庆、团圆的气氛。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 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交流反馈,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 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8、9自然段)(3)体会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件 出示:课文第11、12自然段)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 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齐读第11、12自然段。三、总结全文,领悟写法1 .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 则简略介绍。(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2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与老舍的北京 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样是写过年,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腊八粥学习目标L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 等9个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4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学习重难点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教学建议 及方法1 .字词教学: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 法理解“搅和、浓稠”等词语的意思。2 .阅读理解: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 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3 .表达运用: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 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L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 等9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意增减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 .你们对腊八粥有什么了解吗?指名谈对腊八粥的印象。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2 .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3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4 .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5 .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 的呢?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2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3 .细读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4 .学生交流。(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 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2)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 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 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 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5.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 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2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创意增减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还记得腊八粥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作者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 人?那么第221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品析八儿的动作、 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板书:腊八粥)二、精读感悟,品析形象1 .盼粥。(1)默读第2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 想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喜得快要发疯了”是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可换一种表达吗?“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 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板书:迫不及待)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 (板书:苦苦等待)2 .想粥。(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 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2)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3 .猜粥。(1)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4 .看粥。(1)思考:当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 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1 .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板 书:喝粥)指名学生读。(1)喝到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语句。(2)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是怎样的?(板书:满足)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 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 景。4 .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 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5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课下抄在你的积累本上。6 .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 .会写“宫、侯”等8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 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 诗句,感知古诗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教学建议 及方法1 .字词教学: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 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意。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 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 情的感悟。教学准备查与节日相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寒食创意增减课时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 .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 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一一韩翔的寒食。(板 书:寒食)齐读课题。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 .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2 .了解作者韩翔。3 .指名学生读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L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4 .解释词语。5 .解释诗意。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1 .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2 .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3 .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4 .“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5 .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6 .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 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 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7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8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9 .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 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 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课时目标1 .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2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创意增减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 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 书诗题:迢迢牵牛星)指名学生读诗题。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1 .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2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迢纤泣涕盈脉 指名学生读字。3 .读出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韵味。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1 .自读自悟。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 种怎样的情感?2 .读后,你会用哪个词语抒发读后的感受?(板书:伤感)3 .哪个词语能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板书:相思)4 .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