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x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所有专业【授课单位】【总学时】36【教 材】信息技术,孙辉、周锋、张庚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制定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 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就业导向,明确规格定位,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 按照基础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制定。1.2 课程性质与作用信息技术是高等职业院校各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信 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 10操作系统,掌握Word 2016文档处理、Excel 2016电子表格处 理、PowerPoint 2016演示文稿制作及局域网与Internet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对信息技术知 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实践,可提高学生自身综合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 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培养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从而为职业发展、终身学习 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1.3 课程设计思路信息技术课程秉承能力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的理念,结合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的实际要求,采用“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知识补充、拓展训练”的驱动式教学 方式,把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学用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遵 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用性任务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旨在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培养其综合信息素养,帮助其掌握信 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此外,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在今后 的专业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本课程中所学的新理念、技术和方法。具体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 .1知识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病毒及预防等基础知识;(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和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与存储;3 3) 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等;(4)熟悉Windows 10的桌面、窗口和对话框组成;(5)掌握Windows 10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设置;(6)熟悉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格式:(7)熟悉压缩/解压缩工具、多媒体处理工具、屏幕捕捉工具等常用工具软件;(8)熟悉Word 2016的工作界面,了解Word 2016的各项功能及其操作方法;(9)熟悉Excel 2016的工作界面、各项功能及其操作方法;(10)熟悉PowerPoint 2016的工作界面、各项功能及其操作方法;(1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功能和分类;(12)掌握网络构建的方法:13 3) 了解Internet基础知识及典型服务;(14)掌握Internet的使用方法。14 2能力目标(1)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硬件,能说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场景;(2)能添加与更改桌面图标,能设置桌面主题、桌面背景、显示器分辨率及系统日期 和时间;(3)能有条理地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能压缩与解压缩文件;(4)能够熟练使用Word 2016制作和编辑各种文档,初步具备根据本专业领域实际问 题,运用Word 2016设计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能力;(5)能够熟练使用Excel 2016制作和处理各种电子表格;(6)能够熟练使用PowerPoint 2016快速制作出图文并茂、富有感染力的演示文稿:(7)能够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复杂的内容,从而使表达的内容更易于理解:(8)能组建小型局域网;(9)能设置与访问共享资源;(10)能使用浏览器获取Internet上的信息与资源及收发邮件等。2.3素质目标(1)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形态和个人行为 方式带来的影响,自觉弘扬创新精神,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2)领略科技前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严谨 认真的工作态度;(3)自觉树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意识,提高在数字化环境下解决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信息化办公能力:(4)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实践创新的习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5)能以多种数字化方式对信息、知识进行简单的展示交流,提高自身信息化办公能 力,形成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6)主动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具备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系统、资源、工具等提升 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意识;(7)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办公能力和信息素养;(8) 了解我国光纤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追求卓越、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3 .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本课程共包括6个项目,开设一个学期,共9周,每周4学时,共36学时。具体安排 如下表所示:学 期所用教材课程内容学时学周第学 期信息 技术项目一 计算机与信 息技术基础探秘计算机26369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2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2项目二 操作系统熟悉Windows 10操作系统24管理文件和文件夹1使用常用工具软件1项目三 文档处理输入与编辑文本210设置文档格式2图文混排2表格创建与编辑2编排长文档2项目四 电子表格 处理制作电子表格28加工衣格数据2分析表格数据2查看、保护和打印表格2项目五 演示文稿 制作制作演示文稿24设置演示文稿效果2项目六 计算机网络 技术初识计算机网络24将计算机接入Internet1获取Internet上的信息和资源1.课程实施3.1 教学条件1 .基础条件我校十分注重建设和完善软、硬件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微机实验室、网络教学平 台、网络数据库等。2 .师资条件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学院实训环境,具有较强的实训管理 经验,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组织教学能力方 面,教师具备基本的课程设计能力,能够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精心 设计,具有较强的施教能力、课堂掌握能力和应变能力。3.2 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遵循“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原则,采用讲解、多媒体演示、场景模拟法、讨 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知识应用的机会。讲解法:主要用于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多媒体演示法:在讲解过程中,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为 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形式和环境,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 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场景模拟法:针对所教内容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化的模拟训练来提升知识的实 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讨论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讨论,使其在讨论中逐步提升交际能力、思辨 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翻转课堂法: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上对自己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分享和讲 解,并对其讲解进行补充和评价,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尽量照顾到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3.3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课程的教学评价由形成性测评(40%)和终结性测评(60%)组成,其考核要求如下:3.3.1 形成性测评形成性测评考核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 出勤考核(10%)、课堂参与程度考核(10%)、作业完成质量考核(20%)等。(1)出勤考核本项考核通过课前点名考核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迟到15分钟以内每次扣1分,迟到15 分钟以上或无故缺勤一节课每次扣2分,该项考核累计最多扣10分。(2)课堂参与程度考核本项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积极发言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课堂 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只要学 生能按时上课听讲,即可获得5分的基本分。学生上课发言一次,即可另外获得0.5分,课 堂发言最多可得5分。学生的最后成绩为“5+课堂发言得分”。(3)作业完成质量考核本项考核主要通过学生作业来检测其对教学主体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实际应用知识 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每次作业成绩按照相应标准而定,学生作 业质量划分为优秀(10分)、良好(8分)、中等(7分)、及格(6分)和不及格(0分) 五个档次。最后的作业成绩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成绩的平均数。3.3.2 终结性测评终结性测评主要考核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所达到的水平,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核。期末 考试采取闭卷笔试(60%),主要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综合运用能力。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 .1教材使用2 .建议教材孙辉,周锋,张庚斐.信息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3 .参考书目1李瑛,赵克宝,黄逸凡.信息技术(基础模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2021.2夏翼,马春红,王林浩.信息技术(基础模块)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20.3万波,邱晨涵.办公自动化案例教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