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教学设计2).docx
-
资源ID:86761552
资源大小:19.3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教学设计2).docx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教学重点:1 .学习小说三要素。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2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3 .学习生动流畅的语言。教学难点:1 .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2 .人物刻画对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多媒体叩3显示:(欣赏歌曲罗大佑的童年)(链接在酷狗音乐)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美好的、快乐的,是充满好奇的、幻想的。在成人之后回 忆这段往事,对于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让鲁迅先生的社戏 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1 .解题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 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2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臼话小说狂人日 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3 .文学体裁一一小说回顾小说有关知识: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4 .写作背景简介5 .检查预习(1)生字读音归省xing 行辈hang -掇cuGn duo 凫水fu惮 ddn 踱 du6 棹 zhdo(2)词语解释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施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行辈:排行和辈分。絮叨:翻来覆去地说。依稀:隐隐约约。惮:怕,畏惧。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1 .本文的人物有谁?人物:迅哥儿、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外祖母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一一社戏3 .围绕“社戏”这条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儿件事情?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4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是怎样安排所写的几件事的?看戏前(13) 看戏中(430) 看戏后(3140)四、细读课文,感知内容(一)分析第一部分一一看戏前(1一一3)1、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明确:平桥村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 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2、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心中却留有深刻的印象,并且包含着深厚的情 感,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但在我是乐土” (指安乐的地方)3、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用原文回答)明确: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4、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明确:(1)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2)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3)大家去钓虾,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的”5、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乐事吗?明确:一同去放牛;还有后文写到的一起去赵庄看社戏。6、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一一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在平桥村的乐事,为下文写到赵庄去看戏做铺垫。7、文章是怎样引出第二部分写着社戏的?在文中找出答案。“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第4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填写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 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 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二、分析第二部分看戏中(430)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30),并思考问题:1、第二部分是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 分的层次。明确:第一层(59段): 戏前波折;第二层(1013段):月夜行船;第三层(14一21段):赵庄看戏;第四层(2230段):归航偷豆。2、“文似看山不喜平二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 样写的好处。明确:三次波折:一是叫不到船;二是不准和别人(外人)同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是 外祖母又怕都是小孩。三次转机:一是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二是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三是双喜 写包票,保证不出事。写看戏前的波折、转机有什么好处?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 的特点。3、“我”看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急得要哭一一“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 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一 “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明确:焦急、失望、沮丧。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 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1)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 绘,表现了什么?明确:点、磕、退后、上前、架。表现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2)阅读第11-13自然段,主要是什么描写?从哪些感官来写?对表现文章的中 心起到什么作用?明确:主要是环境描写(写景)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出的“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那火接近了,果 然是渔火;听觉: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 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些环境描写(写景)的作用:1、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月夜图。2、既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也衬托“我”看戏的急迫心情。修辞手法的运用:“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 向船尾跑去了。”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 脊”。好处:(以动写静,既表现了船速之快,又烘托出“我”去看戏的急迫心情。)(3)阅读1421段。讨论: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明确: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 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一一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表现在:只觉得戏子的脸渐渐有些稀奇了,五官渐不明显,打哈欠,各管自己谈 话,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一一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如今的社戏表演:(多媒体展示)(4)阅读第2223自然段1、主要是什么描写?从哪些感官来写?与前文写景有什么关系?表现什么?明确:环境描写(写景),从视觉、听觉来写,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 不舍的依依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船”比喻成“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 花里蹿”。从正面、侧面描写,既突出了船快,又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2、阅读2430段,讨论:这几段写偷豆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要表现什么?明确: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 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明确: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 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明确: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 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要。可见他是一个勤快、机灵的人。正是因为偷豆的童心和野趣,才使得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 终身难忘。分析全文中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明确: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 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 挨骂的。(考虑事情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考虑事情周 到)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 终)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反应灵敏)因此,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 信,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3、讨论:如何看待双喜他们偷豆的事情?(1)偷的是大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 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明确:“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 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 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了一种热 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4、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明确: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 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 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 掉。三、第三部分一一看戏后的余波(3140)1、同是六一公公的豆,偷着吃与他送来吃味道为什么不同?(1)昨夜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 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一一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 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好强)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好强的老人。3、其实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 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 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 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四、全文小结: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 “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 “我”对自由、平等、友好、和谐的 人际关系的向往。五、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