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加减号的由来拓展资料2.docx
-
资源ID:86763319
资源大小:8.83KB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加减号的由来拓展资料2.docx
加减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如中国至少在商代(约三千年前),已 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和印度一样,都没有加法符号, 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带分数写法中仍可以看到这种遗迹。到公元三世 纪,希腊出现了减号“ t ”,但仍没有加法符号。公元六世纪,印度出现了用单词的缩写作 运算符号。其中减法是在减数上画点表示。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的做法。例如用拉丁字母的P (Pl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加) 表示加,用M (Min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减)表示减。“ + ”、“一”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 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一”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 + ”、“一”表示剩余和不足, 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 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