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docx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以相对论、 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 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 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 步。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 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对教育提出 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上述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 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 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支撑。因此,79年级的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创建一门 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一)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二)科学知识与技能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 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 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 .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统一的 概念和原理,它们反映了自然界的内在的统一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逐步加深对下列基本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 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2 .生命科学领域。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 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 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 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3 .物质科学领域。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 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建立关于物质运动 和物质结构的观念,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意义,会运用简单的模型解释物质 的运动和特性。4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了解人类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阳光、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是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 方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科 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 .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 态度;2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 信;3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 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 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4 .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对这一部 分内容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 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 .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2 . 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3 . 了解技术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初步懂得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意义;4 .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有权利参与这项事 业。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一)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 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 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 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 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 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 发展的。为了有效地指导教学和评价,此处按六个方面提出学习要求和达成目 标。达成目标是对学生完成79年级科学课程后所应达到的要求。探究过程要素学习要求达成目标提出科学问题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 决的问题。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进行猜想和假设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 和假设。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 设;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和要求,以及所需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等,并制定相应的计划。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测量和实验;安全地操作; 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能使用基本仪器进行安全操作;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检验与评价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和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 时提出改进措施。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表达与交流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1 .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 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 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2 .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某种气体、配制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 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3 .查阅信息资料的技术,主要包括查阅图书报刊资料、利用网络收集信息 等。二、生命科学生命科学领域划分为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 学生将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获得有关 健康生活模式的概念;学会或掌握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 物圈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整个 社会的作用;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生命科学的研 究对象和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提高观察、调查、模型建立、 实验、数据信息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内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应 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以及 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 界的一般规律;认识生物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本主题包括三方面内容: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是 具有层次的,并遵循共同规律;逐步理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学会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检索表的使用和简单检索表的编制;学习观察、测 量、描述、分类等科学方法。教师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具体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等方面的能力,并应注意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 程中相关的“统一概念”的理解。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本主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新陈代谢、其 他生物的新陈代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过程,认识生物 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认识不同进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新陈代 谢方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初步建立起生物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 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的观念;学会或掌握生物学常用的测量和实验技能。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学 会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 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主题3生命活动的调节本主题包括植物的感应现象、动物行为、人体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基 本结构及功能和人体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行为是生物体对内部或外部环境刺 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行为反应需要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和通信。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在内 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使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引导学生关注脑科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科学前沿的进展。主题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本主题包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与发育、人类的生殖与发育和遗传与进化 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对与此有关的新型农业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克隆技术及 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作扩展性介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了解生殖和 发育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了解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变 异现象,并认识它们在物种延续和进化中的作用;学会种植、嫁接等农业操作 技能,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理解青春期的生 理和心理变化,理解遗传育种和人工种子等新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注 意引导学生认识关于进化的科学理念,关注与这一主题内容相关的科学前沿和 高新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 际相结合。本主题包括人体保健、健康与环境、人类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免疫的现象、类型和作用;了解常见 病、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理解体育锻炼、卫生习惯、生活模式、膳食及环境等 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高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的自觉性;学会对食物中毒、溺水、 触电等意外事故的防范和急救的基本方法;把人类及其活动放到整个生物圈中去认识,提高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教师应注意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 进行关于健康的教育,引导学生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应 用对社会的影响,提高社会责任感。三、物质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划分为常见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能量与能源四个主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接触更多的物理和化学现 象,了解物质的一些性质,理解物质运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最基本的原理,认 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意义,初步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观念,并用它们解释物质 的有关特性。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形成认识物质世界的科学观念和正确方法有重 要作用。主题1常见的物质本主题包括六方面内容:物质的性质、水、空气、金属、常见无机物、常 见有机物。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常见物质的基本性质,形成对自然 界物质的总体认识。通过调查水的污染与保护、水与生命起源、水与农业、水与健康、空气污 染等问题,学生将认识水和空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环境 和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用正确的科学观点分析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 会责任感。科学课程(79年级)将在科学课程(36年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 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 基础。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 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 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课程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 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科学课程建立在以下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并将引导学生逐步认 识科学的本质。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 途径。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 功能。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 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科学知识是全人类, 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不仅是科学主题2物质的结构本主题包括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物质的分类三部分内容。通过这些内 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模型,知道常见元素,知道自然 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了解物质按其结构划分的主要分类和常见物质 的化学式。学习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同位素的应用等知识,更好地理解科 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符号表达方法、分类方法、 建立模型的思想与方法,提高他们通过元素周期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本主题的教学中,应当注意结合科学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发现元 素周期表的意义,了解模型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和科学发展的作用,逐步领会 不同组织水平上物质结构的系统观念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念。主题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本主题包括五方面内容:常见的化学反应、运动和力、电和磁、波、物质 间的循环与转化。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以及遵循的 质量守恒定律;认识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力以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最基 本的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的相互作用;了解声、光和电磁波的一些特性。本 主题与现代生活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在这些学习背景下,学生将更好地认识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通过以上述知识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将了解实验的归纳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和理想化的方法,并增强技术设计(包括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在本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用以下观念指导教学设计:物质的运动与相 互作用是科学的统一概念和原理之一,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 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主题4能与能源本主题包括能量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两个部分。通过探究活动和具体 实例,学生将了解各种形式的能,认识能的多样性,在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 基础上,初步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了解各类能源的特点,并联系实际, 会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审视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变化,增强节能和环保的 意识。在本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学生逐步理解能是自然科学的统一概念之 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规律,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重 要意义。四、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由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我们生存的地球两大 主题组成。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物质性、整体性 和系统性,认识宏观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相互联系而有规律的,对人类赖以生 存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观察、测量、绘图、识别等基本技能。主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本主题包括四季的星空、太阳系与星际航行、银河系和宇宙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测星空、制作星图、参观讨论以及课堂听讲,获得对太 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大致了解,激发对天文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初步树立科学 的宇宙观。在本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观察等实践活动的条件,并且要引 导学生关注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主题2人类生存的地球本主题包括地球、地形和地壳的运动、土壤、地球上的水体、天气与气候 五部分内容。在这一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地球空间的环境构成, 认识地形、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 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本主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环境与资源等重大问题在当地的具 体表现,通过科学探究,初步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简单 设想。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本领域包括科学史、技术设计、当代重大课题三个主题,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应渗透到各领域的内容之中。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 技术设计的过程,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主题1科学史主题2技术设计技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工艺知识、技术期望、工具仪器设备、能源和材料 去进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技术与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它的 成果是科学理论的发现,其途径是科学探究;而技术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种 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成果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发明,其途径的核心部分是技术 设计。科学理论常常可以转化为技术原理,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又为科学 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关 系日益密切。技术设计是技术活动(技术发明与技术改进)的核心环节。技术设计能力 是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21世纪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 必须注重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在科学课程中,并不 设置独立的技术设计章节,但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会涉及教具、仪器的制作, 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制定等,这实质上都涉及到技术设计的问题。因此应将有 关技术设计的教育有机地贯穿其中。技术设计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活动过程主要包含如下的环节:1.确定一个技术课题。2.提出设计建议,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其 作出选择。3.实施解决方案。4.评价方案及结果。5.交流方案、问题及结果。应该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参见案例10和案例13),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 能力。主题3当代重大课题本主题所述的内容,涉及到科学与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中的重要应 用。它们既体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也涉及到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 响,它们都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主题带有很强的综合 性,是学生学习分析综合性问题的重要内容。通过本主题学习,学生将形成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的意识,增 强社会责任感,知道应当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 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习惯。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 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 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 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 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 科学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 建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 值观,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本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对于广 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 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 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 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 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例如,学生根据教材或教 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案例1哪一支蜡烛先熄灭就是这样的一种探究活动。虽然问题不是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能围绕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出猜想和初步解释。当事实证据不支持他们的假设时,又要寻找原因和修改解释,并且用 改变塑料罩大小的实验来收集更多的证据,以完善自己的解释。通过活动,学 生还能很好地认识科学探究需要理论的支持。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也需要由参与部分的逐渐到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完整的探究活动基本上包含 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和全部特征(见案例2)。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学探究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 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 个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1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 究;2 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3 学生自己提出问 题。层次越低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层次越高探究开放的程度越大。探究活动的 设计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教学的具体目 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随着学习的进展,应使开 放的程度逐渐提高。探究活动应当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 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 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见案例15),这样做同样可以培养 学生的一些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标准虽然强调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但还应当认识到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二)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使学生将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 起来,才能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 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 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 值观。79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 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事实 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 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教师应努力改变让学生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法(见案例8)。学生实验的指导应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问题,可设计成实验卡的形式(见案例6),而不是仅仅列出实验步骤让学生 按其操作。(三)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科学学习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 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 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科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他们自己对科学、科学家的认识,阅读过哪些科学书籍,参 加过哪些科学活动等等。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 法和措施。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 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 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对于学习科学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 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使他们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四)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 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 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 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 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 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 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五)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时间。一些重 要科学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 分析、讨论。科学探究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的活动,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 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则 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有时在某个概念或原理的教学中, 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可以增加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了促进相互 交流可以增加小组活动。(六)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 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 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 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开展科学技术小组活动和参观博物馆、 科学技术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城市垃圾处理场等。应当重视充分利用校外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中有 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 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那些超出人类感官极限的自然现象,对于学生家的事业,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 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可验证性是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 论的检验。科学活动应当促进社会的进步,并将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 约束。(三)科学课程的独特作用。同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 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这样的课程,有助于学生从整体 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建 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对学 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总体安排,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助于 学生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获得对科学、技 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79年级)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全日难以亲身经历或具有某种危险性的科学探究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必要 的补充。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应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为学 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二、评价建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 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将促进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 有效地改进教学,以保证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科学课程应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 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在发展 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 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发挥评价的诊断、教 育和发展功能。(一)评价主体科学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成功 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科学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主要应包括学校内 部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学校外部的考试机构、科学教育团体、家长等。特别 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 互比较,以体现评价主体的交互性和多元化。(二)评价内容.对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的评价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是体验科学过程,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 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的评价目标包括: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 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等六个方面。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有重点地选择其中几项, 有针对性地制订评价标准。例如,对学生完成判断导线的首尾探究活动的评价要点,主要包括制定 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1) 制订解决该问题计划方案的评价标准为:可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电路;能否作出 正确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是最优的方案。(2)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评价标 准为:能否按电路图连接成正确的电路;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以及良好 实验习惯的养成情况,如是否检查电路、实验完毕是否整理好器材等。(3)表达 与交流的评价标准为:能否完成实验报告;能否清楚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能否在汇报交流时相互配合。(详见案例8).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注重科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而不是单纯记忆;要注重从整体上对科学 的认识以及对统一科学概念的领会,而不是仅停留在各学科的具体知识上。评 价的依据应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内容标准提出的科学知识要求;技能的评价目标包括观察技能、实验技能和查阅信息资料 技能等方面。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要尽量融合在科学探究过程的情景中。例如,评价学生是否能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和学会速度的测量方法,可以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实践活动来完成。根据学生对玩具小车运动快慢 的记录和对比较快慢依据的描述,对学生作出评价。(详见案例5).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科学课程各类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热 情关注、记录实验结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有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等来评价学 生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变化。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 的观察多元地进行。要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目标提出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观察蚯蚓的活动中,可以有重点地对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进行 口头评价或书面记录。又如,依据学生在制作一种最简单的直流电动机模型活动中的下列表现 进行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制作活动;完成作品的态度是否认真;是 否能和同学合作等。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及时做好这方面的记录。(详见案例 2和案例13).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的评价要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和寻找范例,来评价学生对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参与决策的意识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例如,噪声污染是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 系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在调查讨论过程中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以及能否从科 学、技术和社会多个角度分析噪声污染的来源和提出解决方法,对学生作出评 价。(详见案例15)在以上评价中,特别要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是否有提出新想法、新观点的勇气和欲望,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合理的质 疑精神,是否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和新工艺等。(三)评价方法科学课程(79年级)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连续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书面测试、个人成长记录等方法。连续观察与面谈:通过对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或面谈,记录学生在科学课程达成目标上的表现,从而作出评价0该方法作出的评价较客观深入, 但花费时间较多,适用于对学生某一方面或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表现作出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实践活动包括科学探究、实验、调查、科技制作、问题研 讨、演讲表演、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评价指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和成果作出评价,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例如,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活 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表达交流、实验操作等;分析学生的实践活 动成果,如作品与制作、调查报告、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等。实践活动评价主 体要体现多元化,提倡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等的组织形式(详见案例10)。实践活动评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书面测试:书面测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要改变以知识记忆为主、脱离 实际的书面测试内容和方法,试题要努力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境, 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7-9'SCI'4. 2. 3. 3)个人成长记录:由学生本人、家长、教师记录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经 历,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成绩,在校内外参加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体会、成 果以及家长、教师的期望等,发展地、综合地对学生作出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在具体设计评价方案时都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 发展,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的全貌,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 极探究、动手动脑,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 自信心和兴趣,评价的要求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应多采用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和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 价方式,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力求对学生科学素养 的原有基础、学习和探究过程、学习结果和长期效应四个方面作全程性的评价, 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应包括明确对学生学习的期望,收集并分析学生的表现和确定促 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三个部分。要把评价结果以书面或口头的方法及时地反 馈给学生,不能单纯地告诉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告诉学生学习的优势与不 足,提出激励学生进一步达到目标的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 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信息资源的开 发、利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地位和作用,要求 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从而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提 出了新的要求。(一)校内资源校内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实物资源包括实验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网络设施、标本、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