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86770573
资源大小:55.69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第10课劝学*师说劝学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1)糅以为轮()(2)就砺()槁暴()(4)须臾() 鸳马()(6)蹉步() 金石可镂()(8)践而望() 骐骥()(10)爪牙() 2 .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2)糅以为轮()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品格高尚的人。古义: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今义:泛指一切河流。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等。D.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传都是暴君,后“桀纣” 泛指暴君。13.以下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B.第二段文字用了 “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 渐之瀚”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拟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说明深 刻道理。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 -h/ 学者。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惜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译文:. _. (2)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译文:15 .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答:*师说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近谀()(2)在弘() 六艺经传()(4)老聃() 句读()(6)以贻之() 嗟乎()(8)无长无少() 2 .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3 .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小学学校教育。(3)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今义:文言文的统称。(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今义:大多数人。4.写出以下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吾师道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吾从而师之(*(6)不耻相师(*孔子师郑子()耻学于师()那么群聚而笑之()(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5 .指出以下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而耻学于师。()译文: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译文:二、语基习题化细练6 .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 .或师焉,或不焉C.君子生非异也D.余嘉其能行古道7.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吾从而师之其贤不及孔子 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学而大遗 今之众人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A. B.C. D.8.下面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不耻相师那么群聚而笑之 圣益圣,愚益愚孔子师郑子 小学而大遗吾师道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吾从而师之 A./B./C./D./9.下面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孔子云:何陋之有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不拘于时D.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10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巫医乐师百工3人A.冰,水为之 *师不必贤于弟子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其皆出于此乎c .其贤不及孔子嬴乃夷门抱关者也D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11 .以下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圣人无常师 而耻学于师那么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A./ B./C./D./三、课文高考化精练12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传授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说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越发A.13 .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读(逗),语意未尽而须 停顿处为句。B.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中国古代主管营 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C.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产物,他们以做官为唯一职业,所以更精确地说, 士大夫即担任政府官员的文人,包括现职官员、退休官员和将来有可能担任官员的士人。D.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古代经 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14.以下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 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第一段第三、四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四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的典范,总结全 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15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16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答:四、文本联读化巧练17 .劝学师说两篇文章都用到了比照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答:18 .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 点是应该更新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岳阳楼记是古来一代代读书人用声音打磨得光洁莹润的文本。自宋以下,那些在历 史中面目模糊或无趣或可憎的官员们,大多曾在私塾里.地读过范文正公这一篇文字, 或多或少都.地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今天持有这种忧乐观的文人依然不少,但 确也有人忘了这个传统。我们要知道,这种高贵的精神曾经存在过,知道在自己鸡毛蒜皮的 喜怒哀乐之外有更广阔的所在。每为一些小事烦闷时,我就常读这一篇。文辞也极好,星散 的用韵。前面两段写景得体,不纤弱不粗糙,托得起最后一段的洪亮。人说韩潮苏海,其实韩愈文字更多是陡峭、险峻,像奇峰而不凝滞,是“()”的奔波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 ,无理说三分,有理就连说八遍。讳辩 的结尾, ,气势汹汹,简直要干架。进学解,拗口之至。韩愈的滋味正在于此。戏 曲中有关于“宁可拗口也要表达本意”和“宁可把本意调整下也要让句子顺口”的争论,即 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取舍问题,在韩愈这是不成问题的一一他的拗口是故意的。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以下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黄河之水天上来8 .群山万壑赴荆门C.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配得上最后一段的豪情壮志”,与原文相比,哪一 种表达更好?为什么?答:(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古语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师对个人成长、国家兴 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一.,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 重而求之。传统家风家训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从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便可略见一 二。天与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亲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师那么是天 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因此,师与天地君亲有着共尊共荣的地 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由于把尊师与 孝亲联系在一起,“师父”的称呼也开始流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经由师礼而 确定。拜师礼的行礼者不仅是学生,学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长者也会代表族人行跪拜礼,以示 对老师的礼请和敬重。在古代,尊师不仅是寻常百姓家庭的风习风貌,也是皇族、贵族的家法家道。尊师之道 与王道息息相关;师道兴,那么王道兴;师道尊,那么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师重道是因为帝 王是道的践行者,而师那么是道的传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师重道中求师、从师才能领悟道、践 行道,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如果尊师重道的家风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师甚至是轻蔑 老师的社会风气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师重道的浓厚气氛。4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反复、比喻、借代 B.引用、对偶、比喻C.引用、夸张、拟人 D.引用、对偶、夸张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二、课外拓展深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 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 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 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挨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 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铐凡鄙,近者铐还省父,愈为序饯 矍,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 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 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想功第一,懑不平之。 想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6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B.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C.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D.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7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愈生三岁而孤”中“孤”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字含义不同。8 .“不俟奖励”中“俟”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中“俟”字含义相同。C. “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徙”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D. “如仆隶焉”中“焉”与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字含义不同。8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韩愈刻苦好学。他自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催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土科。9 .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过几千字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C.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赖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D.韩愈与别人交往,不因荣辱沉浮态度有别,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资助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人。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近者铐还省父,愈为序饯铐。译文:想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译文:11 .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第10课劝学*师说劝学基础积累练1 .答案:(l)r6u (2) li (3)pu (4)yu (5)nu (6)kui (7) lou (8)qi (9) ji (10)zhao2 .答案:“知”同“智”,智慧(2) “糅”同“煤二使弯曲 “生”同“性”, 资质,禀赋(4) “有”同“乂。再次3 .答案:(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2)特指长江、黄河。(3)(鸟兽 的)爪子和牙齿。(4)地下的泉水。(5)寄居,安身。4 .答案:(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3)名词作状古义: 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4.写出以下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6)积善成德()*糅以为轮()非能水也()用心一也()(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5.指出以下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译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二、语基习题化细练 语,每天(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6)形容词活用作 名词,善行(7)使动用法,使弯曲(8)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9)数词活用为形容 词,专一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5 .答案:(1)判断句,也”表判断君子的资质禀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 助外物罢了。(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靛 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的颜色显得(更)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 寒冷。(3)固定句式,“无以工没有用来的方法 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 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4)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 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6 .答案:D解析:“硝”同“煤二“有”同“又”;“生”同“性、7 .答案:D解析:A项,“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B项,“寄托”古义指 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c项,“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 比喻帮凶、走狗。8 .答案:B解析:分别为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9 .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10 .答案:B解析:句是代词,句是动词,句是助词。11 .答案:D解析:连词,表并列关系。12 .答案:(1)故不积度步 无以至千里(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3 .答案:A解析:就:接近、靠近。14 .答案:B解析:度步:举足一次为“度。举足两次为“步,15 .答案:C解析:“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错,应该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二16 .答案:(1)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涓 涓的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鳍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 它用心浮躁啊。解析:(1)腔,跨出一脚;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2)非,没有;寄托,托身; 躁,浮躁,不专心。17 .答案:本段有两处比照:先用“骐骥”“弩马”比照,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 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比照,说明只 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段有两处比照一一“骐骥”与“弩马”比照、 “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比照,阐述了学习中“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素养提升练1 .答案: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栉风沐雨解析: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语境强调“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 没有说的必要,这里应填“不言而喻: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开展前 途。原意不能指人,现也可用以形容人。语境强调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有开展前途,此处应 填“大有可为”。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此处应填“栉 风沐雨二2 .答案: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 件精妙绝伦的文物,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解析: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均为语序不当,一是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前后句 主语不同,故“因为”放在“他们”之前,“所以”放在“中国”之前。二是多重定语语序 不当,数量短语在形容词短语之前,“精妙绝伦的一件件”“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应改为“一 件件精妙绝伦的” “一座座规模宏大的”。3 .答案:引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句话正表达了考 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更有感染力和说 服力。比喻: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化抽象为 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 知,探寻文明的来处。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效果的能力。“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 源”说明山、水皆有其源头,文中引用该句,意在说明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会为我们指 出历史、文明的源头。引用名言一方面可以使文本语言凝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文本的说服 力,让读者更加信服文本的观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那么是注 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连用两个比喻,第一句将“历史”比作“教科书”,第二句将“考 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历史”“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两个比拟 抽象的概念,不好理解,而读者对“教科书”“活字典”那么有具体的感知。因此,两个比喻 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 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4 .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 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洁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 的一朵。5 .答案:(例如)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思想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6 .答案:D解析:“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两项。“殆”,根据语境 及实际生活经验推断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 一二”,排除C项。7 .答案:C解析:“心善其说”中“善”是“认为好”的意思,“择其善者而从之”中“善” 是“良好”的意思。8 .答案:D解析:“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二9 .答案:(1)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 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解析:(1)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 酒的人;旬朔,意思是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较长的时日;把,拿,指看书;卷,书卷。(2) 少,年轻;无如之何,无可奈何;长,成年;庶几,也许;补,补救。10 .答案: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己”。秦观表达了年少时凭记 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 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解析:秦观读书的故事的特点就是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中的中心 论点是“学习不可以停止”,所以秦观读书的故事就可以作为反面论据对论点进行反面论证。 需要注意题干中的任务要求”作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所以首先要明确可不可以,然后 再说明自己的理由。【参考译文】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过失。但是我却依 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 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 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儿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 复推敲屡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 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 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 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假设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11 .答案:A解析:从句式上讲,“缺乏谓善射” “缺乏谓善御”“缺乏谓善学”三个短语结构相同, 三个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伦类不通”“仁义不一"是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 结构,“不通”作“伦类”的谓语,不能断开;“不一”作“仁义”的谓语,也不能断开,排除D项。应选A。12 .答案:A解析:含义相同,都是代词“这样”的意思。13 .答案:A解析:A项说法错误。第一段文字用“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引出“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强调教育的作用;然后用“干越夷貉 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意义。因此本段文 字说明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14 .答案:(1)因此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 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2) 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最普通的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 夏桀、商纣、盗跖这样的坏人。15.答案:最后一段阐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提出了劝学的最高要求和所能到达的最高 境界,即纯而粹之,贯彻始终。【参考译文】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没有听到先 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 的,而长大后的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这样的。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编织成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系在嫩芦苇上。 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构筑得不完好,是它系结的地方造成这样的。西方 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就能俯临百丈深渊。不是草长得高,而是 它生长的环境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 会与黑土 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 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一定要同贤土交 往,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东西污染、接近正直的思想。因此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 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为双方所接受。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腾蛇没有 脚却能飞行,融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 没能走完,也不能算是善驾;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 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最普通的 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这样的坏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 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师说基础积累练1 .答案:(l)y" (2) chang (3) zhuan (4) dan (5) dou (6) yl (7) jie (8) zhang2 .答案:(1) “受”同“授”,传授(2)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3 .答案:(1)求学的人。(2)小的方面学习。(3)从,跟从;而,而且。(4)不一定。(5) 先秦两汉的散文。(6)一般的人。4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龄大的,年龄小的(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意动用 法,以为师(6)意动用法,以为耻(7)意动用法,以为师(8)意动用法, 以为耻(9)名词作状语,成群地(10)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列5 .答案:(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3)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哪里呢” 哪管他的年 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4)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 “惑”置于动词“知” “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 志 不懂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5)省略句,“爱”前省略主语“人们”,即“ 土大夫之族”(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 会选择老师来教他。6 .答案:D解析: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 C项,“生”同“性:7 .答案:B解析:“从而”古义指“跟从并且。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指 求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且学问很高的人。“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 学学校教育。“众人”古义指一般的人,今义指大多数人。“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 义指用不着,不需要。8 .答案:C解析:分别为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9 .答案:A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为判断句,C为被动句,D为一般句式。10 .答案:B解析:B项均为介词,表比拟;A项,代词,这/代词,它;C项,语气副词,表揣测/ 代词,他们的;D项,副词,表判断/副词,才。11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名词,老师;是意动用法,以为 师;是动词,学习;是动词,从师。12 .答案:B解析:闻:知道,懂得。13 .答案:A解析:A项,“文辞意尽处为读(逗),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句”错,解说正好相反,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14 .答案:C解析:C项,“正面”错误,应为“反面”。15 .答案:(1)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啊,哪用得着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 呢?(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可)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他 们),这真是奇怪啊!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句中关键点的翻译:(1)师,学 习;庸,表示反问语气。(2)之,这;齿,并列、排列;乃,竟;其(第二个),这件事。16 .答案: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 力批判;既针硬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之道。解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称赞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这 样的称赞既是对李蟠以上品格的肯定;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也是以李蟠反衬“不从师”的 士大夫,表示对他们的批判,同时也是为了倡导从师之道。17 .答案:劝学第四段用正反比照的方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 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度步”“不积 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鸳马”比照,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 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 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比照重点批判了 “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照,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 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比照,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挖苦了士大 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那么群聚而笑之” 比照,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挖苦语气,挖苦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18 .答案: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强调终身学习。“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才能实现。师说中的“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择师学习的标准。应更新的:劝学中的“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在学习 要坚持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如果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应及时调 整,不应一味地坚持。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一味追求“道”而不考 虑对象的品德,这样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素养提升练1 .答案:摇头晃脑 意气飞扬 回环往复 佶屈鳌牙解析:摇头晃脑: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修饰小孩在私塾 里读书的样子,填“摇头晃脑”。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幻想过'先忧后 乐的气概”应是很振奋的状态,填“意气飞扬”。回环往复: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 呼应前文的“一句话反复说”和后文的“连说八遍”,填“回环往复”,以表反复屡次说。 佶屈鳌牙: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对应后面“拗口之至”,形容文字不流畅,填“佶 屈鳌牙”。2 .答案:B解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符合,“山”“赴”,正好对应“像奇峰而不凝滞。同时该句 也与下文“奔波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照应;其他三项写水或石,不符合语境。3 .答案:原文好。“托”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用通常形容 声音的“洪亮”,喻指“先忧后乐”精神气概的宏大高贵,比直白的“豪情壮志”有新意, 有韵味,且与整体语境相谐。解析:此题考查比照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角度看,“托”,把事物撑起来, 此处用了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从炼字及修辞角度 看,“洪亮”,形容声音宏大;响亮。这里用了通感的修辞,用来形容“先忧后乐”的精神气 概,喻指其宏大高贵。相比来说,“豪情壮志”显得直白通俗,缺少韵味。而且原句和前面 “不纤弱不粗糙”语言色彩更一致,与整体语境相谐。4 .答案:B解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师 道兴,那么王道兴;师道尊,那么王道盛”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反复、借代、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应选B。5 .答案:(例如)都深受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更是一种伦理关系解析:第处,根据前文“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和后文“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 而求之”这一具体表现可知,此处应总括尊师重道对人们的影响,所以可填“都深受尊师重 道观念的影响”之类的内容。第处,根据前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 可知,横线处应填“更是关系”;再由后文“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可知, 二者应为伦理关系。据此可得出答案。6 .答案:C解析:注意句中“谏官”“愈”“阳山令”这些称呼在文中断句的作用。7 .答案:C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8 .答案:C解析:“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有误,原文中的意思是“宰相看过进学解 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宪宗还下诏命令韩愈编 写平淮西碑9 .答案:(1)最近裴愕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2)李想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叫人磨掉韩愈所 写的碑文。10 .答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解析:从文中所讲述的关于韩愈的事件可以概括出其性格,也可从文中的评价性语句中 直接摘取。如“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工【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被寄 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催促。 等到应举进土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时知 名。随即韩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