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物品如何规范教研怎么写.docx
幼儿园班级物品如何规范整理教研怎么写摘要:儿园的孩子正处于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而良好的 习惯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中形成的,幼儿期的整理习惯将会影 响人的一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规则意识极其谈薄,整 理习惯尚未形成,整理能力极弱,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让孩 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孩子在游 戏后将玩具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尽 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了 责任感。关键词:活动班培养整理习惯通常新入园的孩子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热热闹闹游戏后, 玩具撒了一地,需要教师反复地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有的甚至看 着别人收拾还是无动于衷,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究其原因, 是由于幼儿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的整理玩具的习惯。父母认为孩子年 龄小,能力差,样样事情都代为包办。有的家长即使提出整理的要求, 但看到孩子那笨手笨脚整理的样子,也会感到不耐烦,边唠叨边替他 整理。久而久之,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事事甩在一边等别人去做, 没有责任感。俗语说:“三岁看老”指的是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会影响 终生。可见幼儿时期的习惯培养有多重要。实践能使孩子印象深刻, 实践能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实践使孩子具有根深蒂固的行为意识, 从而让孩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 孩子游戏后把玩具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 尽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培养了责任感。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去整理物品呢?如何让孩子经历这个从不 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呢?一、充分利用范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利用故事、儿歌、表演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 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班级中哪个孩子帮助老师收拾整 理玩具物品,即使是老师要求之后做到的,老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 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 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二、利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单一的收拾、整理比较枯燥,引不起孩子的兴致,如果把它设计 成游戏的形式,幼儿就会十分乐意去做。例如如:在玩具柜上贴上小 图画,贴上动物园的画表示放长颈鹿、狮子等小动物,贴车库表示放 小汽车等,借机让孩子学习分类、归属;老师带头和小朋友比赛收拾 玩具物品,()“送玩具回家”,慢慢地过渡到孩子之间进行比赛。这 样,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孩子的兴致提高了,就会主动融 入到活动中来。三、带领孩子观看整理后的物品,培养成功感小班孩子年龄小,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需要老师的不断肯定, 才能逐步建立自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孩子收拾小椅 子后,老师要带领孩子观看收拾后整齐的样子,用赞赏的口吻肯定孩 子,比较整理前和整理后的模样,让大家亲眼看到明显的变化,建立 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自觉地整理玩具打下基础。因为,让孩 子从收拾中得到成功感和乐趣,才是收拾整理的最大动力。四、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根据幼儿的特点,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 在收拾好后,老师把耳朵凑近玩具箱,说听听玩具在说些什么? ” 然后以玩具的口吻说:“谢谢小朋友,我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真高 兴!你们真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有的玩具还在地上,就说:“玩具妈 妈在哭”,或放哭的录音,告诉幼儿玩具妈妈在找孩子,让幼儿帮忙 找一找。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强化行为习惯,而且 也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何乐而不为之?五、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父母做到言传身教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准备一个固定的玩具橱,让孩子收拾自己的 东西,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收拾东西,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或满足他的某 些合理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 影响,父母必须言传身教,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作示范,然后要 求他独自完成。千万不要他在前头扔,父母在后头一边骂、一边捡, 这样,孩子是永远学不会的。让孩子学习整理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有利于形成 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收拾,还有利于培养孩子 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语言能力等。因此,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行为 习惯,应从小抓起,应从:培养行为意识、化枯燥为娱乐、树立成功感、强化行为习惯、家园要求一致这五个方面抓起,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