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docx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好题 材,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值得探索的。我们注意到,与大纲教材侧重 于知识的传承相比,课标教材则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手段来获取有关知识,充分体现了标 准提出的:“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从生活到物理”等理念,但在内容编排及具体处理方法上我认为尚有可商榷之处。课标教材第一版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是先安排了 “生活中 的透镜”(第二节),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编者的意图 是试图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以体现“从生活到物理” 这样一个理念,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处理是失败的。经过第二节学习后学生对凸透镜 成像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似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然后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三节)。在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 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 透镜成像规律,这就有点难为我们的八年级学生了,这样处理的结果导致了教师教得别扭, 学生学得累。其实,标准也指出:“物理课程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也 就是说将科学探究列入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的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化, 而是要使我们的受教育者“鱼”、“渔”兼得,而且一味强调科学探究而忽视科学知识的传授, 并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鉴于这个认识,课标教材第二版中对这两节作了一些处理: 1.在第二节中增加了从物理角度叙述像的概念的内容,2.降低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要 求。但笔者认为改动后的教材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有点走老路的味道。例如: 教材第三节中在进行了一些叙述后指出:“要有个参照距离才便于研究,不同凸透镜焦 距不同,我们就用焦距为参照的距离,”紧接着要求学生做u>2 f、f <u<2f. 三种 情况下成像实验。这就属于不讲道理的灌输式教育了(为什么不是u>3f呢?为什么不是2f3 f呢?=其实,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极好题材,若把第一节习题2稍加 拓展即可为该探究活动提供一个突破口,可惜被忽视了。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设计中 把第二节与第三节次序作了对调,即先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再讲凸透镜的应用(“从 物理走向生活”同样是标准所倡导的),本课时容量大课时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 代化教学手段,光路图、表格和板书均用视频展示,表格设计暂不作要求,测透镜焦距另行 安排。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不错的。教案一、复习引入(5min)问1: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如图是上节(第一节)习题2的光路图(视频展示), 对你有何启示?(会聚光线。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不样,透镜焦距越短表示它的折光能力越强) 注: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问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光心的呢?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上述光路图中的内容根据提问次序及讲解过程逐个添加 展示。问3:考察光路图你有什么发现?(同一个发光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相交于同一点)问4:若在该点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就会出现一个亮点吗?为什么?(会。因为确实有光射到这一点。) 二、新授1.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3min)师述:这个亮点就是光点在凸透镜中所成的像点。一/B £同理,若镜前是一个物体,则物体上的各点都能在镜契'后找到相对应的像点,这些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在凸 透镜中的像。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叫物距小二像到光心的距离叫像距。像点S'A光点S回忆平面镜成像情况(视频展示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觉到光好像是从那里射出的,这样的 像叫做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凸透镜在某种情况下所成的像与此不同,在像的位置 确实有光会聚在那里,这样的像叫做实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2.凸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认识(10 min)用光具座演示凸透镜的成像情况:u>2 /要求学生观察屏上的像,并把像与物进行比较:其大小、正倒有何不同。 (缩小、倒立的实像)f<u<2f提示学生观察:还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吗?怎样做才能再次在屏上 得到清晰的像?像距发生了什么变化?像的大小、正倒发生变化了吗?(增大像距在光屏上又可得到清晰的像,像比原来大了,还是倒立的)(3) u < f问:光屏上有清晰的像吗?谁能从光屏上找到像?(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拿掉光 屏透过透镜看到什么了?这是实像还是虚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找不到像。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根据前面对实像 和虚像的描述可知,它是虚像)师述:以上我们对凸透镜成像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就此你能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你能作出怎样的合理猜想?(物距变化时,像距及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会随之发生变化)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3.学生探究活动:(20min)师述:要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只做三次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可能有偶然性),而且还应当 把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对它们进行分析、论证。实验指导:光具座的安装: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 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距和像距,把实验数据和看到的现象填入表格。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在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视频展 示表格,选某小组的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凸透镜焦距/ =10 cnio物距 u / cm像距 v / cm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像的正倒4.分析和论证找凸透镜成像规律:(lOmin)M:在哪个位置像由缩小的变成放大的?在哪个位置由实像变成虚像?(可能会有学生回答:在某某厘米时,接问:换一个透镜还是这样吗?怎样才能找到 普遍规律呢?)师述: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显然跟透镜的光学性质有关,而透镜光学性质的具体体现是它 的折光能力,由第一节习题2可知,透镜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它的折光能力;实验又表明像的 性质是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着手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呢?(可以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着手)要求学生把每一次的物距、像距与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比较,归纳出初步规律, 填入课本表格。(视频展示)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大小正倒虚实u>2ff<u<2fu<f仔细考察归纳出的初步规律,结合P67 "想想议议”,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放大像时像 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像距小于物距。三、小结、布置作业(2min)(由于对教材结构作了调整,原教科书习题不能用,另行补充三题。视频展示)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f,透镜前有一物体。欲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该物体放大的像,物 距应满足什么条件?欲在透镜的同一侧得到该物体放大的像,物距应满足什么条件?1.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f =10 cm,试讨论物体从距透镜50 cm处逐渐向透镜焦点移近的 过程中,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将发生什么变化?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蜡烛和光屏应放在透镜的 侧(选填“同侧”“异侧”),应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体会:虽然日常生活中用到透镜的地方很多,但初中学生对透镜成像的认识还是很肤浅 的,要学生自主探究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难度更大,所以此教学活动设计为知识传授和教师 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论证能力上,整个探究过程不限制 学生思维活动(不给条条框框),在学生大致了解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的前提卜.设计 实验,采集多组原始数据,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找到规律(比较容易获得成功)。通过这 次教学活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半自主获取),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 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物理 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像的概念是光学中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本节教学可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