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 资源ID:86777301       资源大小:40.0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模块四选修内容选修皿历史上篁大理国库知识梳理 知识1梭伦改革 1.背景 (1)必然性 雅典的贵族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雅典贵族进行的局部调整不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贵族掌握政权,通过高利贷和土地兼并方式使平民沦为债务奴隶。工商业的发展,形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雅典的社会动荡使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重要性:邻邦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3)可能性: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2.改革措施3.梭伦改革的目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措施经济领颁布“解负令”;规定了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域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政治领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域进行政权机构改革;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又创设了 “四 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目的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其为意气偏激”分析即可。第Q)问第一小问,结合免役 法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回答免役法的积极作用即可。第问,需结合清末民 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 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 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 变革。3. (2018江苏高考24a(10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 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 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 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 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 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 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 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 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 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 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 解析第问,根据材料一 “解决旧的科举考试的弊病”可得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根据材料一 “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得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从政治、经济、维新派的主张等方 面回答。第问,根据材料一“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 的现实问题”可得出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一 “以学堂制代替 科举制” “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可得出对推行新式教 育有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废八股” “改试策论”可知,打击了旧学;根据材 料二“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可知,改革仍 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很不彻底。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 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 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深化拓展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 .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 必要条件。4 .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 .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二、辨析“改革动机”的一般方法1 .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 .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 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 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 .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 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 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O4 .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 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三、论证“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 .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 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 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 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 .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 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 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 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 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 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 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 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综合检测L (2020苏州一模)(10分)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下 列材料:材料一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 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 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的变革导致用人方式发生的变化。商鞅变法采 取了哪些措施顺应了这一变化?(5分)概括材料二中两人的政治主张。结合商鞅变法,说明他们主张的意义。(5 分)解析第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 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得 出从世侯世卿到布衣将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废井田、开阡陌,废 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按照军功授爵。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古 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为国之道,食 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得出墨子和李悝的主张是选贤任能。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并联系时代背景可得出有利于打击贵族势力,促进社会 阶层流动,有利于秦国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统一。答案(1)变化:世侯世卿到布衣将相。措施:废井田;废分封;奖励耕织; 按军功授爵。主张:选贤任能。意义:打击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秦实现富国强兵。2. (2021南通期初调研)(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 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 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 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 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 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 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 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 “厘整时务”的功效。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 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指出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的影 响。(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 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可得出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缺 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根据材料“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 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可得出官员肆意搜刮、谋取暴 利,损害百姓利益,危及政府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孝文帝开始'置 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可得出按照官品高低确定俸禄; 根据材料“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 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 给俸'的待遇”可得出官员工资按季度发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差别对待,以 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俸禄制度改革, 使得官员有了稳定的收入,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澄清吏治;同时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减少官员对百姓的压迫,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答案(1)背景: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肆意 搜刮、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官逼民反危及政府统治。(2)特点: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中央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 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 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员压榨百姓;缓和社会矛盾,巩和社会矛盾,巩统治。3 . (2021苏州期初调研)(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大加改革: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 赋,改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 可以发抒意见的);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改业的土子;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 顿大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 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材料二 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 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 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 赋为主。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 于是至元祐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 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3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意义。(4分)解析第问,根据材料一 “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考论、策, 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可以发抒意见的)” 可得出从考试内容看重视学问的实用性;根据材料一 “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 改业的土子”可得出此举是为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根据材料一 “主张学校养士, 所以整顿大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 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可得出主张通过学校逐层逐级培养人才。第问, 根据材料二“变法为旧党所反对”可得出新旧两派相互攻击;根据材料二“考试 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可得出 损害了部分读书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根据材料二“于是至元祐年间回复 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 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可得出政府的折衷兼顾 政策。第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能够引导当时的 知识分子关注现实,有利于为改革培养人才,推动变法的施行,也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答案(1)特点:重视学问的实用性;改革兼顾各方利益;通过学校逐级培 养人才。(2)原因:新旧两派互相攻击;损害了部分读书人利益;政府的折衷兼顾。(3)意义: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现实;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为改革培养人 才;推动新法的实行。4 . (2021泰州一模)(10分)村社制度是俄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组织形态。阅读下 列材料:材料 俄国村社制度是中世纪后自发形成的,并在19世纪中叶前的俄国农村 长期占据主体地位。村社的土地由成员共同拥有,依据内部约定俗成的惯例在成 员中定期平均分配,强调平均主义。村社管理分为两个层面,“立法”层面是由村 内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的“长老会议”制度,日常生产生活管理层面的最高权力 机构是村会,由村内各户家长组成。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带来了 根本性变化,村社组织的官方机制得以强化并占据主导地位,村社的政治、社会 与经济的二元职能逐步消亡。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世界依靠集体主义的团结一致 精神强行支撑运转的传统被打破,在思想观念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农民独立个性意 识的增强。摘编自范鹏、陆雷俄国村社制度变迁 及其对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制度的变化。(5分)(2)结合1861年俄(2)结合1861年俄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分析村社组织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5分)答案(1)变化:由自发形成到官方组织;由强调平均主义、集体主义到独 立个性意识增强;村社的二元职能逐步消亡。(2)影响: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稳定了农村的社会秩序;促进基层民主化的 进程;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 的民主权利;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5 . (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12分)材料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举起探索“西洋文明” 的旗帜。他先后发表了西洋事情劝学篇文明论概述三部论著,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勾画了文明社会的几大主题:独 立自由、信仰自由、奖励技术、普及教育、健全法制和社会设施。他认为要使日 本民族文明开化,就必须掌握“有形的自然科学”和“无形的独立精神”。1885 年福泽谕吉又发表脱亚入欧论,鼓吹日本虽位于亚洲之东,但其国民精神已经 脱离了亚洲的陋习,转入西洋文明之中。他还贬低中朝两国,认为两国眷恋古风 旧俗,不知个人或国家的改进之道,得出脱离亚洲,跻身欧美列强的结论。摘编自赵德宇等日本近现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概括福泽谕吉对西方文明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福泽谕吉对西方文明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勾画了文明社会的几大主题:独立自由、信仰自由、奖励技术、普及教育、 健全法制和社会设施”可知,福泽谕吉对西方的认识较为全面;根据材料“他认 为要使日本民族文明开化,就必须掌握'有形的自然科学'和'无形的独立精神 可知,福泽谕吉对西方的认识建立在改造日本基础之上;根据材料可知,福泽谕 吉强调西方文明在精神方面对日本的影响,说明其较为注重西方思想精神方面的 价值;根据材料“1885年福泽谕吉又发表脱亚入欧论,鼓吹日本虽位于亚洲之 东,但其国民精神已经脱离了亚洲的陋习,转入西洋文明之中”可知,福泽谕吉 对西方的文明认识较为极端,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亚洲文明。第问,根据材料“他 先后发表了西洋事情劝学篇文明论概述三部论著,介绍西方历史、地 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可知,福泽谕吉对西方思想的传播引介推动了日 本思想的近代化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泽谕吉的思想促进明治维新的发展; 根据材料“他还贬低中朝两国,认为两国眷恋古风旧俗,不知个人或国家的改进 之道,得出脱离亚洲,跻身欧美列强的结论”可知,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理论助 长了日本的对外扩张情绪。答案(1)认识:对西方的认识较为全面;对西方的认识建立在改造日本基 础之上;较为注重西方思想精神方面的价值;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极端,认为 西方文明优于亚洲文明。(2)评价:推动了日本思想的近代化进程;促进明治维新的发展;脱亚入欧理 论助长了日本的对外扩张情绪。6 . (2021南京期初调研)(10分)长期以来对戊戌政变的史料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 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 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我对戊戌政变此一事件有惑,且对当时的研究各说也不敢贸然认同, 由此重新阅读有关档案(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 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并以此检视先前各说,得出 自己的结论。戊戌政变是一个过程,是由相关的诸多事件组成,慈禧太后与光绪 帝的政治权力关系经历了紧张、对立、决裂,最后发展到慈禧太后企图废帝。开 懋勤殿,设议政官,即光绪帝企图重用康有为及其党人,引起了慈禧太后与光绪 帝的政治对立。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突然回西苑,事起于御史杨崇伊的密折,而 密折中最能打动慈禧太后之心的,是伊藤博文次日的觐见。戊戌政变虽未因袁世 凯告密而发生,但袁世凯告密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大大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摘编自茅海建戊戌政变的 时间、过程与原委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戊戌政变的主要观点。(3分)(3)从史料实证的视角,简评上述材料的价值。(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卖主以自保”可得出袁世凯告密;根据材料一 “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慈禧太后发动 政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第问,根据材料 二“戊戌政变是一个过程,是由相关的诸多事件组成”可得出戊戌政变是一个过 程,导致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材料二“袁世凯告密的消息传到北京, 大大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可得出袁世凯告密加剧政变的演变过程,而不是引 发政变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事起于御史杨崇伊的密折,而密折中最能打动 慈禧太后之心的,是伊藤博文次日的觐见”可得出杨崇伊的密折和伊藤博文的觐 见引发了慈禧太后的行动。第(3)问,根据材料一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可得 出,材料一是当事人梁启超的描述,属于一手材料;根据材料二“重新阅读有关 档案(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 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并以此检视先前各说”可得出,材料二是历史 学者通过综合档案材料的研究,属于二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一因 为是由当事人的参与,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又因为受当事人立场、观点影响, 其观点可能有失偏颇;材料二是历史学者综合各种档案等原始材料,观点相对客观,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根据材料二“重新阅读有关档案(清朝军机处随手档 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并以此检视先前各说,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研究历史 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多重史料的相互印证,才能接近客观的历史。答案(1)因素: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 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2)观点:戊戌政变是一个过程,导致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袁世凯告密 加剧政变的演变过程,而不是引发政变的主要原因;杨崇伊的密折和伊藤博文的 觐见引发了慈禧太后的行动。(3)价值:材料一是当事人梁启超的描述,属于一手材料。材料二是历史学者 通过综合档案材料的研究,属于二手材料;材料一因为是由当事人的参与,具有 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又因为受当事人立场、观点影响,其观点可能有失偏颇;材 料二是历史学者综合各种档案等原始材料,观点相对客观,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研究历史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多重史料的相互印证,才能接近客观的历史。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性质:奴隶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改革。(3)特点:革命性、中庸性。4.历史意义及局限性(1)意义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局限:未根本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仍存在氏族制度残余。知识2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 武器。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秦国自身条件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 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主观因素:孝公雄心、商鞅来秦。2.性质、特点、措施及积极作用(1)性质: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特点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措施及积极作用3.变法评价措施积极作用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军 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 地位提供了途径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轻罪重罚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习 俗“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积极作用 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历史局限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知识3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2.措施3 .作用重点措施内容建新制推行均田制,租 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 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汉化迁都洛阳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加强控制黄河流域, 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条件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 制、崇儒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知识4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三冗”问题,阶级矛盾尖锐。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大无畏精神的影响。2.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内容 富国之法青苗法: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Ao募役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强兵之法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 法、保马法、将兵法等。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取土之法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 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4.评价(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 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知识5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经济:经济: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越来越频繁。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赫尔岑等)。(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矛盾直接原因。个人:亚历山大二世的决心和借鉴历史推行渐进的措施。7 . “二一九法令”内容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系列公民权利。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交付赎金购买份地。组织: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进步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奴成为自由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3)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8 .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经济: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农民积极性高,生产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取代封建农业成为主要部 分。工业:劳动力和市场条件的具备促使俄国在19世纪后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 命,工业发展的速度加快。(2)政治: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上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公 开审判等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军事: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知识6明治维新9 .背景(1)政治:身份等级制引起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2)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破坏封建等级制,壮大西南大名实 力,中下级武士变成反封建的主要力量。外患:日本遭美国等的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中国的历史教训。10 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以巩固新生政权。11 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 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 主义新经济。文化教育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12 影响积极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巩了天皇制。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迈入强国行列。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给亚洲国家励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借鉴。(2)消极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知识7戊戌变法1.背景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统治危机: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根本原因)。(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 一步传播。(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2.百日维新(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 书局。(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3.结果:失败标志: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 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4.意义(1)性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思想解放潮流。(2)爱国性:维新变法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是爱国的。(3)进步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 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 醒。经典例析1.(2020江苏高考24A)(10分)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 本铁路之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 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 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 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 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 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 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 “洋风” “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 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 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5分)解析第问,根据材料“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 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可得出明治政府的推动;根据材 料“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可得出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根据材料 “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可得出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根据材料“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可得出京滨之间易于 修建铁路;根据材料“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可得出人员往来密切,预期经济效益高。第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 动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思想观念变化、对日本近代化 示范作用等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 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2)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 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2. (2019江苏高考24a(10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 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 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 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 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 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 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 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 的主客观原因。(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 之法,皆曰'恶法'"可得出前人的态度为贬;根据材料一“其施政之本意 可谓之'良'”可得出梁启超的态度为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其施政之本

    注意事项

    本文(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