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繁星.docx
4*繁星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昧、坠、怀” 3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 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学会描写景物,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2 .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了解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学会表达自己 观察后的感受。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出示冰心的诗集繁星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想象繁星满天的景象。繁星闪烁着一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导语:晴朗的夜晚,星光灿烂。冰心先生在闪烁的星光中听到它们的对话,原来它们在互相赞颂啊! 而当我们仰望星空,又会产生哪些遐想呢?你们是否会想起那些动人的传说?是否会想一探星空的 奥秘?是否想起远方的某位亲人?有一位作家,他经常独自仰望星空。面对闪烁的繁星,他思过 往,想未来,抒发自己的真情。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去欣赏夜空中繁星闪烁的情景,去表达对生活最诚 挚的情感。2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明确:“繁星”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观察“繁星”抒发了种种思绪。紧紧抓住“繁星” 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L介绍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巴金(19042023)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誉为“20世纪 中国文学的良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赞歌集等,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文学译著等。写作背景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 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巴金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 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2月18日,“昂 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 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2 .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通的地方。3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4 .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会认的字:半明半摇摇欲 抱指导学生归类识字。部首归类:日:昧(愚昧)晒(暴晒)旷(空旷)曙(曙光)映(反映)t :怀(胸怀)忙(忙碌)惜(珍惜)恨(仇恨)惯(习惯)量词归类:一道门一片菜园一个小孩一张网一排树一幅织锦AABB式词语归类:密密麻麻祖祖辈辈浩浩荡荡勤勤恳恳轰轰烈烈AABC式词语归类:摇摇欲坠依依不舍息息相关多多益善喋喋不休近、反义词归类:近义词:仿佛一一好像静寂一一沉寂反义词:静寂一一热闹 模糊一一清楚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1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阅读要求:画出表明作者观星的时间、地点的词句。找出作者三次观星中所看到的具体景物。画出表现作者观星感受的句子。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汇报展示,品析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引导学生体会首句在段落中的作用。这句话开篇点题,一个“爱”字表露出“我”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出下文“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仿写训练:我爱,但我也爱。方法拓展: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应看 其在文中的位置。(1)在开头,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伏笔、做铺 垫等。(2)在中间,照应上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等。(3)在 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篇末扣题等。其内容上的作用,应先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果是描 写性句子,还应继续判断是描写人物的、景物的,还是描写环境的。要结合内容具体作答;如果是 一般叙述性句子,可能是交代记叙文的要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议论性句子主要起画龙点睛 的作用,或是表现人物的观点态度,强调抒发某种感情;抒情性句子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景象?预设:引导学生认真读第1自然段的第2句话,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回答。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从 前七八月,在家乡庭院里纳凉的时候。他看到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学习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景象,产生了什么感受?预设:引导学生阅读第2自然段,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关键信息。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三 年前,在南京住处后面的菜园里。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感觉到星光虽然微小,但是光明无处 不在。“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预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在讲解前适当铺垫巴金的人生经历,并且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 生理解得更深刻。作者当时正值青年,胸怀宏伟理想,微小的星光“无处不在”正体现了青年人充满 希望、朝气蓬勃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盼。仿写训练:写一写自己观看星空的经历,以及从中产生的感想。示例:夏天的夜晚,我最喜欢看繁星满天的景象了。学习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第三次观看繁星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预设:引导学生抓住第3自然段第1句话来分析提炼。找出这一自然段中表明作者和繁星之间关系的词。(很熟。)预设:此处可将“每晚和繁相对”与“每晚观看繁星”两句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很熟”的含义。作者此次看到了什么景象?试品味句子的表达之美。预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第3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星空之美,哪些句子是写看星星的感受。 再结合图片和学生自身的体验想象满天繁星的景象,感悟作者形容之妙。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想象一下:如 果星星会说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站在星星的角度设想它们之间可能会说些什么。根据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填表,并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时间地点情景感受从前家乡 密密麻麻的星星()三年前南京静寂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 光明无处不在。如今海上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明确:作者在不同的境况中三次观看繁星,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这个不相同不仅是因为随着年龄和 阅历的增长,作者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细了,还因为他远走他乡特定的心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的描写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 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 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一一贾平凹月迹示例: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繁星和月亮的美妙、可爱,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意境;并且都 是通过人物对繁星和月亮的主观感受来衬托繁星和月亮的可爱的。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过渡:夜空的繁星是美的,它们激发了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沧海日出也是美的,它 又带给峻青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就通过欣赏下面的片段来体验一番吧!1 .投影课外阅读片段,指名学生朗读。早霞渐渐变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橘红,以后又变成为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着 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在那闪烁着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 大海里,一轮红得耀眼,光芒四射的太阳,冉冉地升腾起来。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 一个弧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 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时间,那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眼的 金光。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 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这路,金晃晃红彤彤的,又直又长, 看着它,就仿佛使人觉得:循着这条金晃晃红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进那太阳里去。啊,美极了,壮观极了。一一峻青沧海日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交流,选举代表汇报。日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早霞的颜色变化;大海和天空的颜色。)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日出的过程的?(时间顺序。)沧海日出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美;壮观。)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们的课堂表现。2 .教师为学生分组,引导他们交流学习收获。3 .引导学生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并学会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