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x

    • 资源ID:86788604       资源大小:21.6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x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注张谓,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中的“同”即为“和。这是一首张谓为王徵君的湘中有怀所作的和诗。B.梦|可故土,思乡难眠,无心读书,借酒浇愁,诗人描绘出此时寄居他乡的情状。C.颈联“不用”“偏宜”两词一否定一肯定,斡旋其间,使愁情表达更加深婉有致。»尾联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16.张谓的诗有淡妆之美: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请从首联或颔联中任选一联进行 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南园其六(唐)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读书(宋)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校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诗前两句描述寂寥的书斋生活,寻章摘句,苦吟不休,至晓月当帘,还没有歇息。B.辛诗前两句叙写闲来仔细研读占人著作,古书所认定的是非得失,让自己不再迷茫。C. “玉弓”一词,明喻晓月,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可见诗人文心之细。D.“摩腹”,摸揉着肚子,形象夸张地写出了古人古书让诗人无法忍受不能认同的情形。16.李诗“哭”,辛诗“笑”,实则皆为诗人自嘲,请简要分析。(6分)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醉中出西门偶书画陆游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春日五门西望王建百官朝下五门西, 黄帕盖鞍呈了马, 馆松枝重墙头出, 唯有教坊南草绿,百官朝下五门西, 黄帕盖鞍呈了马, 馆松枝重墙头出, 唯有教坊南草绿,尘起春风过御堤。 红罗系项斗回鸡。 御柳条长水面齐。 古苔阴地冷凄凄。【注】“五门”,又称午门。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 故云。王建,中晚唐著名诗人。唐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 的享乐活动。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尘起” 一句既是写景,又有象征意义,为下文写唐玄宗的荒嬉张本。B.颔联是对唐玄宗“舞马”“斗鸡”场面进行正面描写,语言庄重典雅。C.本诗采用对比手法,将今之景与古之事进行对比,极见作者的匠心。D.本诗是对唐玄宗荒淫享乐误国的讽刺,全诗却无一语直接表现讽刺。16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注】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床敷:安更坐具。杖展: 扶杖漫步。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语奇妙,“取” “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 透露出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B.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小路的蜿蜒曲折,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 见,动静结合,更显生机与活力。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 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D.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 的一个侧面,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18 .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 请结合这一评价赏析尾联用词的精妙。(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项判官 王安石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壁招。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赵味【注】泥滑滑:鸟鸣声。青衿:学子的服装。白壁招:以白壁招聘。鸡翘:鸾旗车 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B.首联“断芦”“落枫” “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16 .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高启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注】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鸟:大鹏鸟。庄子道 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和朋友晚登西城,触目所及,树木凋零,仰望夜空,北辰闪烁,不禁悲从中来。B.颔联中诗人写自己客居他乡飘零江湖,不禁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 安邦的人才。C.颈联中“生”字生动传神,好像鹏鸟借助风力才长出了翅膀,突出了风对鹏鸟展翅飞翔的 重要意义。D.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情绪一改悲伤为豪迈健壮,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于沉郁中见昂扬。1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概括。(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 而被贬,遂作此诗。伊,语气助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冬犹绿”“岁寒心”赞颂了江南橘树不畏严寒的本性和坚贞不渝的节操。B. “嘉客”指亲贤远佞的圣明君主,“阻重深”借重重阻碍寄寓仕途坎坷之悲。C.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更循环,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 D.诗人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和个人的被贬,以橘树自比,托物言志,意蕴深远。16.对比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孟子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商鞅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本诗 即为此事而做。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此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B.尽管很多人指责孟子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慰藉后世。c.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卜.了宝贵经验。D.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16.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6分)参考答案15.D16.示例一:首联表面上只是客观地以洞庭秋景入题,用语 平易;(2分)实际景中寓情,用意深远:(2分)用本就令人善 感多怀的秋季和八月仲秋的特殊时间来表达寄身他乡的愁情; 用“湘江北流”表达随眼前江水回到北方的渴望和实际无法实 现的伤感。(2分)示例二:颔联表面直抒胸臆,不事雕琢;(2 分)却又时空交感,虚实结合,暗含巧思:(2分)“万里梦”从 空间角度极言乡关遥遥,“五更愁”从时间角度道尽思乡愁深; “还乡”为虚梦,“为客”方为实情,虚实结合,凄凉无限。(2 分)15 .D (此处是反语,诗人不是不认同古人古书,而是不认 同现实社会中的是非得失。)16 .李诗:边境连年战乱,正需志士驰骋疆场;(1分)诗人 哭抱负远大的志士只能在书斋中老去。(1分)嘲笑自己读书无 用,怀才见弃。(1分)辛诗:诗歌表面上笑古人古书,(1分)其实是诗人嘲笑现 实不辨是非,(1分)含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1分)15.C (“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17 .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 壮志难酬的愤懑。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 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保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6分。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1 5.B (“语言庄重典雅”不准确,应为口语化,生活化。)16 .第二联是虚笔叙事,这是“五门西望”而产生的遐思; 后四句是实笔写景,是真实的景物描写。先虚后实。尾联, “阴”和“冷凄凄。既是写实的景语,又饱蘸着作者抚今追昔 的伤痛之情,将实景和心境融合为一,景中寓情,虚实结合。(共 6分。第点4分,第点2分。四、15 . B(“动静结合”不正确)16 .“唯”,只有。如今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几乎无人 来访,知音全无,只有途经此山的鸟儿,偶尔来安慰一下自己。 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遗。 赠送,留下。运用拟人手法,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在此宁谧的 氛围里,鸟儿飞过,留下一片“好音二明写鸟声,实则衬托诗 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15.C (“动静结合”错,写的都是动景。)16. (1)不贪图荣华富贵。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 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2分)(2)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 身体,仕途顺利。(2分)“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努力加 餐,保重身体;“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能够常 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2分)(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 可)七、15.B (“不禁悲叹”错误,此处运用反问、暗指刘、杜 二位友人就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16. (1)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2)对朋友出 众才能的赞美。(3)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每点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15 .C 解析“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不当。16 .橘树与其他树木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橘树自 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对比,突出作者对橘树的惋惜; 橘树和桃李不同际遇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作者向 往的清明政治环境与黑暗现实对比,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八、15.B (B项中“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慰藉后世”于文无据)16.(1)以议论入诗,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展开议 论,观点明确。(2)借古喻今,借古人古事反驳政敌的非议,坚 定自己的政治主张。(3)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表明自己的心迹 与情感。(本题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 也可酌情给分)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