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故乡教案2.docx
-
资源ID:86790563
资源大小:18.7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故乡教案2.docx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概括人物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2 .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背诵精妙的段落。3 .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对“希望”的执著信念。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2 .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教法思考: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 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 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让学生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 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 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学生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时数上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概括文章中形成对比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感受到了边塞风光的奇异变化而喜悦,那“时过境迁”则徒 增了一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远隔了二十年后再回故乡,也 借小说演绎了一段情感变化历程,更用平实的笔墨抒写了一首心灵的诗。(也可质疑:如果你要写一篇反映“故乡”变化的文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写?或从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变” 的词语或诗句,老师就势导入) 二、检查交流“预习导学,1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且 介亭集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21年1月,是 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鲁迅1912年到北京任职,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到北京。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 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 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 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 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 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 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 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2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理解词义阴晦 猎 胯下 祭祀 枇谷 猿猪 髀 愕然 嗤笑 寒噤 瑟索 惘然 恣睢 隔膜 三、整体感知:1 .本文写了故乡在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体会这些变化。2 .检查学生复述小说内容:学生能抓住主要内容即可,不要过分要求。3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安排情节,按“回故乡一一在故乡一一离故乡”的思路将课文分成三 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的萧条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复杂心情。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的人的变化。第三部 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要求学生阅读15段,思考以下问题:PPT展示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四、精读品析:I.导入语:前面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情节,知道了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文章写到的人物: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我”),下面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个主要人物:闰土。2.明确要求(1)在文中找出能体现“闰土”变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并把它们分类整理,完成下面表格。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上套上 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眼睛通红,头戴破毡帽,极 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语言鲜活的语言脱口而出称“我”为“老爷”,断断续续神态怕羞欢喜和凄凉动作向一匹猿尽力刺去,干脆利落默默地吸烟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恭敬对“生活”的态度无忧无虑悲哀,寄托于神灵(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认真填写表格,教师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学生交流补充后教师 可出示表格中的参考答案,或不出示,完全由学生完成)(2)用简要的语句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视学生实际可导学生直接归纳或小组讨论后交流归纳出来,能答到相关的意思就可以)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为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3)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课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要求读得符合闰土的心理,并思考造成闰土这 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描写语句区别开来,造成对比的效果,且揣摩人物的心 理)明确:“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 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 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全文通过闰土二十年来的变化,揭示了 “饥荒,苛税,兵, 匪,官,绅”以及封建观念对他的影响之深。五、课后作业:这堂课我们一起目睹了闰土二十年来的变化,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或事情发生了变化,请课后找出来, 认真品味,揣摩原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借助课文中能体现故乡“变化”的内容,来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总结出人物性格特点。把握主 题,体会作者哲理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小说的情节,感受了“我”的好朋友闰土的巨大变化,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品味鲁迅的 “故乡”。(或从复习旧课开始,或从检查作业导入)二、精读品析:导入语:文中所写的故乡聊了闰土有巨大的变化外,还有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 明确要求:1 .找出描写其他人物和景物变化的语句,联系文章所写时代,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归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So(学生勾画圈点,老师指导辔一把变化情况归类,然后探讨这种变化的原因。鼓励学生提出有创意的见解) 明确:杨二嫂的变化:貌美年轻的豆腐西施一一刁泼、自私、尖刻的市价故乡环境的变化:二十年前,深蓝的、金黄的圆月、海边碧绿的沙地;二十年后,苍黄的天空、零乱的村落、 孤寂的乌篷船。“我”对故乡感情的变化:回故乡一一急切,见故乡一一悲惊,见杨二嫂一一惊吓、困窘,见闰土一一兴奋、 惊异,离故乡一一惘然、气闷、悲哀、希望。教师追问: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教师总结:如果说,闰土代表的是贫困、衰败的农村普通劳动者,那么杨二嫂则代表了社会的另一个阶层, 即小私有生产者。正是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偿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她的 变化更能说明农村经济的变化。小说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他们在二 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究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 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而“我”的变化,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 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2 .文中刻画杨二嫂、水生、宏儿这几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明确: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反映当时农 村经济衰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水生、宏儿是新的一代人物,他们的世界能直接反应未来的社会,他们的关系, 与“我”和闰土的关系是形成对比的,在他们的身上,寄予作者的希望,表达了打破彼此间的隔膜,再探人生新 路的执著信念与追求。3 .找出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投入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感情、主题的理解,加强对语言的感悟)明确:小说语言简法、传神而又富有个性,三言两语就尽显景物神韵,寥寥儿笔就展示出人物的性格。三、探究疑难语段:导入语:这篇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的思考和感触,深刻而又隽永。我 们一起来探究欣赏。明确要求:1 .认真阅读三个语段,就你感到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2 .教师出示提示性问题:(1)“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具体指什么?(2) 为什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3)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前又展开那么一副美丽的 图画?最后一句应怎样理解?3 .反复朗读这三个自然段,熟读成诵。(这是全文最大的难点,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或学生自己质疑,或教师直接出示问题,或学生质 疑后教师补充一到两个问题,结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作解释。也可选择其中的一两个问题来教学,不必 面面俱到)明确:(1)“新生活”就是:有着富裕的生活条件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的生活。 (2)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 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 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3)篇末所写的美丽画面,似乎照亮了作者心中的希望之路,充满憧憬之情。最后一句也 说明: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 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四、归纳总结:在文中,“我”正是借情感的变化,借对两个“故乡”的描绘;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中的末展现情 节的。“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 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是,这种心灵关系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现实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 沉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 “故乡”就一去不复返了。于是,“我”就有了一个理想的“故乡”的观念。“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 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生活过的这就是“我”对故乡的理想。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