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86801282
资源大小:41.9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 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 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 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 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 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 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 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 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 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 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 热衷于探子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 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 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 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 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 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 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 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 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 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末期孔子就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君子”概念,因此“君子” 一词在中华文化中早已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激励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音乐事业中的,是一个不曾褪色的信念B.因为一个不曾褪色的信念,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音乐事业中C.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音乐事业中,是因为这个不曾褪色的信念D.这个信念不曾褪色,激励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音乐事业中(6分)热播剧理想照耀中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表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如何 将“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的理想信念体现在个人的人生选择中。本剧主题曲理想的歌 词写道:“如果没有人去荒蛮之中寻找出甘泉,就不会有人认为生活充满着甘甜。”请根据本 剧的主题,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表达你对理想的礼赞。20. (5分)请根据下面“碳中和”相关内容,简述全球减排三分之二并不能实现碳中和的 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字。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 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根据全球碳预算报告估计,目前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了全球 34%的碳排放,那么是否全球减排三分之二就可以实现碳中和了呢? K答 案U是否定的。陆 地生态系统吸收的二氧化碳是中性的,并非永久碳汇。如森林生长期吸收碳,成熟期吸收能 力下降,死亡腐烂后二氧化碳又将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一场森林大火甚至还可以将森林长期 储存的碳快速转变为二氧化碳,并集中释放。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著名作家莫言给青年们写了一封信一一不被大风吹倒, 与年轻人分享自己遇到艰难时刻时,是什么给了他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莫言说,他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割草,遇到了大风,他被风刮倒在地,看到爷爷拼命与大 风对抗,让车子没有被掀翻。许多年过去,这一幕仍然刻在他的脑海。他说,“我们是胜利 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虽然只剩下一棵草,但车子没有掀翻,我们就是胜 利了。”很多同学被莫言的信感动了,纷纷表示“不被大风吹倒,愿做一个逆风而上的少年J对此,请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莫言回一封信,向他讲述你曾经历过的一次艰难时刻和 选择,以及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讲述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格式规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出现学校、姓名等个人具体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 K解析H LA. “因此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早已流行”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君 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 优秀道德的意蕴”可知,“君子” 一词在中华文化中早已流行并不是因为“春秋末期孔子就 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君子'概念”,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 “孔子指出儒学'即'君子之学'”错误。由材料“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 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可知, 原文说的是“有一种观点”,并没有说“'儒学'即'君子之学是孔子指出的。D. “对于,知,U亍'的态度与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错误。由材料“儒学乃至整个中华 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 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 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 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 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可知,原文说的是“大相径庭”,而不是“完全不同”。 故选Co2.B.“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无中生有。由材料“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 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 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 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可知,文章只是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之处,并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故选Bo3.D. “只要就能”错误,说法绝对。由材料“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 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 结果”可知,原文说的是“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并非“只 要就能:故选DoK答案 1.C 2.B 3.DK解 析R4.C.“而小暑、大暑、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错误,由原文材料 一“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可 知,小雪、大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雪的时间和强度,不反应气温的变化。故选Co5. A. “因此成为了我国独创的文化遗产”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 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 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变化,指 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成为了我国独创的文化遗产”的原因。C.“只要就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错误,说法绝对。由材料二“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 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可知,原文说的是“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而不 是“只要就能D. “大力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就能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错误。 由材料二“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 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 精神资源”可知,原文说的是“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 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才会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而不是“大力普 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就能”。故选Bo6.结合材料一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 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 材料二“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心情,参加共同的仪式活动,共享时令节物,经受共同 的物质与精神体验,从而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可知,在每个节气点参加共同的仪式活动, 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凝聚文化认同感。结合材料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依靠新型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 了解、喜爱。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可 知,保护节气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依靠新型传播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材料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 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可知,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组织相关活 动让人们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价值,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K答案U4.C5.B6.在每个节气点参加共同的仪式活动,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凝聚文化认同感。 保护节气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依靠新型传播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组织相关活动让人们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价值,把节气作为生活的 一部分。K解 析7.C.“少有北平春游的经验,主要是由于这个城市除妙峰山之外,几乎无春景可 言”错,文中写到“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 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是说北京春景的短暂和不腴润,并不是说 无春景。故选Co.文本第四段写到“春天的是官能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表明作 者认为春天要出门用感官感受春景;第六段中,用了较多的文字来写当年的日记中所记的故 乡春游的景象,第七段作者说“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我春游的观念而已”,意在表明作 者认为春景是和游历紧密关联,此段又提到因为是水乡居民所以“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 景里都有水在,由水而生的草木次之,禽虫又次之”,所以作者觉得春游不能离开水和草木。8 .原文倒数第二段提到“所以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 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作者认为北京的春天太过短促,因 为不是江南水乡,少了水的润泽,又不免枯燥。总之春意单薄;故都的秋作者以南国之 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感受 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说明南国的秋意寡淡,尝不透,所以不浓厚。K答案U.C7 .作者通过当年日记的游历内容来表达自己“春游的观念”,认为春天是一种官能的美,要 以五官直接去领略,所以感受春天就要去春游,而春游又必须跟水与花木有直接的联系才有 意趣。8 .作者认为北京的春天“太慌张”“欠腴润。是短促、枯燥的。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北京的春意和南国的秋意都不浓厚,一个短促,一个寡淡。作者眼中 的北京的春天“太慌张” “欠腴润”,所以是短促的、枯燥的;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认为南 国之秋慢、润、淡,因为南国之秋和缓、温润、清冷,总体凸显出“淡”的特点。K解析110. “万松下”做“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 “横”和“行”是 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A、C。故选:Bo句意:从文山门进山,经过万松 林,来到天图画,一条大江横亘在眼面。往前走几百步,到了一座山岭的尽头,就是松江亭, 松江亭与两千尺的大堤相连接,堤的尽头是障东桥。1LA. “该法只用于纪年、不可纪月和日”错误,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 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12 . D. “后人所欣悦的事物出现,今人的欣悦将很快被忘记”错误。由原文“予意夫后之所 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可知,我心想以后欢欣的 事物来到,那么今天欣喜的事物又会很快就忘记。所以急忙起身奋笔疾书,乘兴为今天的欢 欣作记。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以后欢欣的事物来到,那么今天欣喜的事物又会很快就忘 记”,而不是“后人今人.耳:而已;如:譬如;所遇:所遭遇的;霄壤:天地;易:交换。句子翻译为:人生 只求适意而已,譬如我今天所遭遇的,天地间万物都不能和它交换。白露:白茫茫的水汽;纵:放纵;如:往;凌:越过。句子翻译为: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 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窈然:幽深的样子;问:探究;则:就;穷:尽头。句子翻译为: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 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一一这 是人们所说的“后洞二R答案HB10. AD11. 人生只求适意而已,譬如我今天所遭遇的,天地间万物都不能和它交换。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 的茫茫江面。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 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一一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参考译文:从文山门进山,经过万松林,来到天图画,一条大江横亘在眼面。往前走几百步,到了 一座山岭的尽头,就是松江亭,松江亭与两千尺的大堤相连接,堤的尽头是障东桥。桥外几 十步远的地方便是道体堂。从道体堂的右边绕着山岭攀登上去,就是银湾,这是临江最高的 地方。银湾往上有一亭叫“六月雪”,有一桥叫“两峰之间”。这就是终点,天图画在银湾的 西边,两峰之间居于银湾的东面,东西相望两三里远。这就是文山临江一线的大致情况。戊辰年,我从朝廷罢官归来,每天往来徘徊于文山中。五月十四日,大水暴发,报告消 信的人来了。当时学馆中的学子因为参加太学考试,全都去了京城,只有孙子安未曾去。就 让人准备马匹、驾好车子,和两位客人快速奔驰去观看,约定孙子安随后赶来。还没到天图画,就听到水声像狂风巨雷,轰鸣震响,站在岸边侧目观看,不能正视往下 看。江对岸的秧田菜地已全部被洪水淹没了。到了松江亭,亭对着的是江中的沙洲I。沙洲过 去像山丘一样隆起,到现在却只剩下洲顶。走到障东桥,坐下来面对着上游,水从“六月雪” 峰顶泻下,汹涌澎湃,波浪翻滚,一直送到我们眼前,真是雄伟奇异啊!行至道体堂,堂前 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全部背走了。饮了几杯酒后, 派人去探察能不能上“六月雪”,下着围棋等待消息。去的人回来说:“大水截断了道路J 于是我们不再前行,转到银湾。山势回旋曲折,水到这里便打着漩涡,所以从今天看来,银 湾就成了观览大水的绝妙之处。坐在亭上,大家互相逗趣开玩笑,各赋律诗一首。只有子安 素来不作诗,听了我们三人的诗句,心中有所感悟领会,就拍手抚摩自己的胡须,大笑不能 自持,大概有陶渊明抚无弦琴的情趣。我们倚着亭栏观看了很长时间,奇诡怪异、超卓绝妙 的景观,变化无尽,不能彻底领略,但天色却渐渐暗了下来。于是就叫车马跟在后面,四个 人挽着手慢慢走出山。等到了家,还耳鸣目眩,手足颤动,身体和精神很久不能平静。从前,我读兰亭记,见到文中说,人受外物的触动生发感情,有时高兴有时悲伤, 都随着自己的遭遇变化着,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自从我得到这座山,我的欢欣日新月异, 记不清知道有多少了。人生只求适意而已,譬如我今天所遭遇的,天地间万物都不能和它交 换。从前感到高兴的事物,过后就没有了,已不可追。我心想以后欢欣的事物来到,那么今 天欣喜的事物又会很快就忘记。所以急忙起身奋笔疾书,乘兴为今天的欢欣作记。K解析D 14. B. “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错误。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 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 的美感。故选Bo15.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 “旧山河”,没有一丝脚 踏异国土地的感觉,表达了诗人来到此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和对祖国旧山河的热爱。含蓄的 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尾联故意纠正一个回家的错觉:作者家乡辛夷花多,而眼前还没有发出。同首联笔法,再次 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家山河被敌军占 领的愤恨之情。K答案HB14. .诗人来到此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和对祖国旧山河的热爱。诗人以不见辛夷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译文:在春风中一马向着北方的燕地疾驰,却让人疑惑置身在旧日山川。春天的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日色带来嫩黄刚刚附着在柳梢上,雨水催着新绿渐渐回归田野。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这才发觉看花是在去年。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壮丽的北国风光和诗人的感触。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国中无异。 后三联构思新奇,抒发了山川依旧、景物皆非的感慨及作者对失陷于辽的祖国河山的无限依 恋之情。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国家由衷的热爱。首联写“一马春风”之快,恍惚间好似重新回到了家乡,可明明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 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画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而 以反侧方式说来,效果更强。颔联写春风习习,江面水波荡漾,阳光下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 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 象以动态的美感。阳“浮”与尘“涨”,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的不同之处,今日亦然,两字 运用,贴切之至,自是临川炼字长处。颈联是传诵的名句:柳色嫩黄,写成是阳光晕染而成,田间新绿,幻想成是雨水将其催 成;生动警奇,但却不无道理。以方块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画图,清新明丽。尾联故意纠正一个回家的错觉(作者家乡辛夷花多,而眼前还没有发出),同首联笔法, 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家山河被敌 军占领的愤恨之情。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 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本首诗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立意新颖,对仗工稳,用字精确。构思新奇,感情深沉。15. (1)余虽好修垮以鞋羁兮 骞朝淬而夕替(重点字:羁)(2)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重点字:贰)(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重点字:知)K解析17.第一空,“目前”,现在、此刻。“迄今”,至今、到现在。此处语境是指红旗 颂也是至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所以应该用词 语“迄今”。第二空,“气壮山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气势恢宏”,气势磅礴, 场面大气。此处语境是指气势磅礴的红旗颂乐曲,所以应该用成语“气势恢宏: 第三空,“满目锦绣”,满眼美好的事物。“满目疮痍”,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根 据后句“硝烟弥漫的战场”可知,此处语境是指遭受灾祸的山河,所以应该用成语“满目疮 痍”。第四空,“身先士卒”,原指作战时,将帅亲自上阵,冲在士兵前面。现比喻领导带头,走在 群众前面。“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跟着上,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此 处语境是指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战士,所以应该用成语“前仆后继”。故选:Co.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虽然但是”使用错误,此处不是转折关系,应该用关联 词“不是而是&二是词语使用不当,“天职”使用错误,应该是“使命”。故选:Ao.由上句“对我来说,为人民而创作,虽然是一句口号,但也是音乐家的本分和神圣天职” 可知,这是吕其明坚持的一个信念,所以“信念”一句应该放在前面,排除选项AC。 是信念激励着他不停耕耘,不停奉献,不停从真实的生活中汲取温热的力量,排除选项B。 故选:D。K答案C17. AD18. K解析R分析例句“如果没有人去荒蛮之中寻找出甘泉,就不会有人认为生活充满着甘 甜”,句式为“如果没有人就不会有人”的假设复句,内容上表达对理想的礼赞, 前一句为在艰难困苦中的奋斗与执着,后一句表达执着于理想的效果。句子整体体现不惧危 险,无谓牺牲,为国为民闯出血路的理想主义精神。据此可以想到去高山点燃指引方向的火 炬,去危崖摘取象征希望的鲜花,去丛生的荆棘开辟出前进的道路。成句时注意尽量用 上比喻象征的手法,以和例句语言风格一致。K答案U如果没有人去高山上把火炬点燃,就不会有人相信明天信仰着理想; 如果没有人去危崖边把鲜花摘取,就不会有人相信民族会回到春天。19. K解析X本题要求简述全球减排三分之二并不能实现碳中和的原因,所以第一步需从文 字中找原因。因为题干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故K答 案X应是“因为,所以” 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本段文字的关键句是“目前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 了全球34%的碳排放,那么是否全球减排三分之二就可以实现碳中和了呢? K答案是否 定的。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的二氧化碳是中性的,并非永久碳汇”,其中“目前陆地生态系统 大约吸收了全球34%的碳排放”是前提条件,“那么是否全球减排三分之二就可以实现碳中 和了呢”是结果,“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的二氧化碳是中性的,并非永久碳汇”是原因,答题 时把这三点融合在一起即可,注意字数限制。K答案虽然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全球34%的碳排放,但因为它吸收的二氧化碳是中性的,并非永 久碳汇,所以全球减排三分之二也不能实现碳中和。20. K例文X逆风而行作文每一滴坚强不息的汗水都是傲雪寒梅绽放的风骨。题记 茫茫雪岭上,一片素色让天与地相接,北风萧萧,吹得路人难行。客栈旁,驿道边,点 点红梅点缀干劲枝梢。纵有刺骨逆风,在这个无人欢喜的季节里,梅花依然挺立。冬之荒芜使大地黯然失色, 但却使梅花勃然向上。千百花朵都眷恋春的温柔,唯有梅花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心怀一 份执念,绽放在冬天。它注定要挑战这个季节,注定要在坎坷的人生里走出不一样的风采。生命是脆弱的,只耍大自然一发威,任何生命都抵挡不住狂风骤雨、雷电霹雳的威势, 它们也许只在一瞬间就灰飞烟灭。但生命也是坚强的,它们可以不畏前途的艰险,奋勇向前, 一旦抓住机会,就会迎难而上。这何尝不是梅花的风骨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 寒来J在它傲人的姿态下,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何尝不是人类所拥有的呢?当我们赞叹淘宝网的便利及支付宝的实用时,当我们从网上优惠购买了心仪已久的物品 时,当外出购物用手机扫码支付时,一股力量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股力量的带来者 便是马云。马云的成就毫无隐藏地展现在人民面前,当闪耀的灯光照在他头顶时,谁能懂撑起他整 个舞台的信念与艰辛?在一个不被看好的年代里,当他的朋友纷纷转向其他行业,最终坚持 下来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时,他可曾想过要放弃?不,他没放弃。马云就如那梅花。春 天百花竞相开放时,梅树却深深扎根于大地,吸取一切的养分;冬日万物萧条时,它便苏醒, 挑战环境也挑战自我。没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没有永不言弃的精神,怎么在重重逆境中博 得人生的出彩?信念与坚持可以让看似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高考失意的俞敏洪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 加坚定信心,朝自己的目标踏实前进,最终创办了 “新东方”。北方的风既干且冷,但他愿 迎接寒风的挑战。所以,当失败失望时,当感到梦想与现实有一定距离时,当诸事不称心意烦躁郁闷时, 不妨静下心来,品一品梅之风骨,思其绽放的风采,感其逆风而挺立的意志,你就会知道, 只要坚持永在,信念依旧,终究会取得回报。逆风而行,虽道艰,但无悔。流行。B.孔子指出“儒学”即“君子之学”,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均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C.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 D.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实用理性”精神,对于“知”“行”的态度与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君子文化梳理了君子人格、儒学特点、中西文化差异等,并指出君子文化的当代 意义。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 缺点。C.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精 神。D.文章紧扣“君子”一词,聚焦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张力,行文逻辑清晰,层次分 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可学可做等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 要原因之一。B.是否热衷构建能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文化 差异的一个视角。C.若想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离不开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 价值理念,让其生根发芽。D.只要我们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就能让君子文化发扬光大,在全社会培育和塑 造君子人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材料一:我国古代用阴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 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侯24节气,此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 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 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 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 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 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 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 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 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 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 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 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 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 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 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 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 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 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 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 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 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农历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宣传片用中国式美学惊艳了世界,尽 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二十四节气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期对话邀请萧放、 孔祥智两位专家,就二十四节气进行探讨。主持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的意义是什么?孔祥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演化的标志性成果。中国是世界三 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气候、物种、环境、起源地点、演化路径等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 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演进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 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 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表现了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又丰富了人类农 耕文明宝库,对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持人: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重要功能和意义? 对推动乡村振兴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萧放: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 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心情,参加共同的仪 式活动,共享时令节物,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从而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 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从节气文化角度看:首先,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 来的节气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有的甚至成为 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保护好传统文化遗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其次,对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依靠新型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必要时,引导农 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主持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今后如何 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萧放: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 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 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 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 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 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摘编自二十四节气,是传统遗产更是文化资产,农民日报2022年2月24日)4,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将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 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二B.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霜降反映出气温降至摄氏 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C.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而小暑、大暑、小雪、 大雪等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D.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一些节气与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因此成为了我 国独创的文化遗产。B.二十四节气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意义,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能激发国人的民 族自豪感和凝聚力。C.无需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只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实现农业 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D.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力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就能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资源、物 质资源与精神资源。6.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二十四节气”文化。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5分)北平的春天周作人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七九六十三 的起头了,布衲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光绪甲辰即一九。四年小除,那时我在 江南水师学堂曾作一诗云:一年倏就除,风物何凄紧。百岁良悠悠,白日催人尽。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茵。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但是第二天除夕我又做了这样一首云: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这诗是一样的不成东西,不过可以表示我总是很爱春天的。春天有什么好呢,要讲他的 力量及其道德的意义,最好去查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抒情诗的演说,那篇世界语原稿是由我笔 录,译本也是我写的,所以约略都还记得,但是这里誉录自然也更可不必了。春天的是官能 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所以这里抽象的话暂且割爱。且说我自己的关于春的经验,都是与游有相关的。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还是在 别方面更感到春的印象,即是水与花木。迂阔的说一句,或者这正是活物的根本的缘故罢。 小时候,在春天总有些出游的机会,扫墓与香市是主要的两件事,而通行只有水路,所在又 多是山上野外,那么这水与花木自然就不会缺少的。香市是公众的行事,禹庙南镇香炉峰为 其代表。扫墓是私家的,会稽的乌石头调马场等地方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种代表的春景。 庚子年三月十六日的日记云:晨坐船出东郭门,挽纤行十里,至绕门山,今称东湖,为陶心云先生所创修,堤计长二 百丈,皆植千叶桃垂柳及女贞子各树,游人颇多。又三十里至富盛埠,乘兜轿过市行三里许, 越岭,约千余级。山中映山红牛郎花甚多,又有蕉藤数株,着花蔚蓝色,状如豆花,结实即 刀豆也,可入药。路旁皆竹林,竹萌之出土者粗于碗口而长仅二三寸,颇为可观。忽闻有声 如鸡鸣,阁阁然,山谷皆响,问之轿夫,云系雉鸡叫也。又二里许过一溪,阔数丈,水没及 肝,舁者乱流而渡,水中圆石颗颗,大如鹅卵,整洁可喜。行三四里至墓所,松柏夹道,颇 称因壮。方祭时,小雨簌簌落衣袂间,幸即晴霁。下山午餐,下午开船。将进城门,忽天色 如墨,雷电并作,大雨倾注,至家不息。旧事重提,本来没有多大意思,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我春游的观念而已。我们本是 水乡的居民,平常对于水不觉得怎么新奇,要去临流赏玩一番,可是生平与水太相习了,自 有一种情分。仿佛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景里都有水在,由水而生的草木次之,禽虫又次 之。我非不喜禽虫,但它总离不了草木,不但是吃食,也实是必要的寄托,盖即使以鸟鸣春, 这鸣也得在枝头或草原上才好,若是雕笼金锁,无论怎样的鸣得起劲,总使人听了索然兴尽 也。话休烦絮。到底北平的春天怎么样了呢。老实说,我住在北平已将二十年,不可谓不久 矣,对于春游却并无什么经验。妙峰山虽热闹,尚无暇瞻仰,清明郊游只有野哭可听耳。北 平缺少水气,使春光减了成色,而气候变化稍剧,春天似不曾独立存在,如不算他是夏的头, 亦不妨称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夹可以随意徜徉的时候是极少,刚觉得不冷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