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pdf
-
资源ID:86806586
资源大小:1.37M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3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pdf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辽宁职业学院2011 年12月2日目目录录一、专业建设基础.-1-(一)学院概况.-1-(二)专业基础.-2-(三)行业背景.-2-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4-(一)总体目标.-4-(二)具体目标.-4-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4-2.课程体系建设.-5-3.实训基地建设.-5-4.师资队伍建设.-5-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5-6.质量监控体制建设.-6-三、专业建设内容.-6-(一)专业建设.-6-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6-(1)校企合作体制建设.-7-(2)校企合作机制建设.-8-2.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1-3.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12-(1)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13-(2)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15-(3)特色教材建设.-16-(4)教学资源建设.-17-4.实训基地建设.-18-5.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19-(1)专业带头人培养.-20-(2)骨干教师培养.-20-(3)教学团队建设.-20-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2-(1)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22-(2)为社会转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服务.-22-(3)为其他院校师生提供培训服务.-22-(4)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2-7.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23-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23-(一)改革举措.-24-1.校企合作模式.-24-(1)“多学期”工学交替.-24-(2)订单培养.-24-(3)校企双向互动.-24-2.第三方评价机制.-25-3.实践课程体系改革.-25-(二)保障措施.-26-1.组织保障.-26-2.机制保障.-26-3.制度保障.-27-五、绩效考核指标.-28-六、预期效果.-30-七、专业建设预算.-32-附表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预算表.33附表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预算表.34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学院概况(一)学院概况辽宁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隶属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创办于 1956 年,坐落在辽北文化名城铁岭市。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国家汽车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全国高尔夫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辽宁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是辽宁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是辽宁省教育援藏基地,是铁岭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基地。学院占地 3678 亩,建筑面积 14 万平方米,实训室 65 个,实训基地 28 个,图书馆藏书 33 万册,固定资产总值 4.47 亿元,现有专任教师 328 人,其中教授 25 人,副教授 101 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 181 人。在校生 5734 人。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农艺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商贸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和高尔夫学院,开设了 35个高职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院明确提出了“跳出教育搞教育,跳出学校办学校,跳出教学抓教学”的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拓宽招生、就业渠道,与省内外 340 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年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援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辽宁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贡献单位、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辽宁省安全文明校园、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200 多项。-1-(二)专业基础(二)专业基础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创建于 2005 年。同年,在对位于沈铁工业走廊的“铁岭天实机械有限公司”、“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 2006 年开始招生,目前该专业在校生人数为 540 人,2011 年毕业生人数 323 人,初次就业率达 9164%,初次就业对口率达 76.47%。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我院重点支持的专业,2008 年,学院在设备专项资金中拨出 100 余万元用于添置普通车床、万能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等设备,现实训设备总值达324 万元,其中大型实训设备总值达 221 万元。拥有机加实训中心、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室、数控原理实训室以及 CAD/CAM 等实训室,总建筑面积达1800 平方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拥有一支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诸方面优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目前拥有专任专业教师 11 名,兼职专业教师 5 名,其中副教授 5 名、“双师资格”的教师 5 名。教师队伍中有三人担任铁岭市机械工程电子学会理事,一人担任铁岭市机械工程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一人被授予铁岭市委、市政府“青年科技奖”。(三)行业背景(三)行业背景根据国家区域产业规划要求,我国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等区域发展。辽宁是工业大省,也是国家重工业基地,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我省将充分利用好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2-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研究制定新一轮县域重点工业产业,如调兵山矿山设备、铁岭有色金属、开原起重设备、昌图换热设备、北票粉末冶金、喀左冶金铸锻、辽中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瓦房店轴承等产业集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抢占工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基础制造装备,全面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重塑工业大省形象,培育了一批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如沈阳铁西机床及功能部件、沈阳大东汽车及零部件、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辽宁(铁岭)专用车产业集群等,同时,随着沈铁工业走廊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一个产业集聚、工业集中、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带在辽北大地隆起。沈铁工业走廊内的项目、人流、物流、资金流、科技流、信息流等市场要素异常活跃,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根据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铁岭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 1345.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9.3%,累计完成工业销售总额1301.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7.4%,十二五初期三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1.3%,其中装备制造业占31.5%,与十一五初期相比,上升16.5个百分点.形成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新台子装备制造及配套加工产业集群、铁岭县橡塑产业集群、调兵山矿山设备产业集群、铁岭县平顶堡铸造产业集群、开原起重设备产业集群、铁岭有色金属产业集群。随着制造产业集群的兴起,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培养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紧迫任务。-3-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一)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央将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和支持力度。铁岭毗邻我省的科技中心沈阳,战略地位和地域优势明显,沈铁工业走廊必将成为国家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现代机械制造业和铁岭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校企合作理事会、课程体系、教学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针对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以及省、市两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以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经过两年的建设,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打造成以辽西北、沈铁工业走廊及辽宁省装备制造领域相关企业为支撑的品牌专业,同时带动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立以高素质高技能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一支业务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设气液传动实训室、PLM实训室、工艺及工装实训室、机械设计实训室、CAD 实训室等五个实训室;拓展实训基地功能,提高生产性实践训练水平,使毕业生获得“双证书”;对本地区职业院校,如西丰职教中心,采取优质资源共享、对口支援方式,共享建设成果,引领区域专业发展。(二)具体目标(二)具体目标1.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机械工程学院与辽宁合力专用汽车制造有-4-限公司、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铁岭专用车改装研究所等多家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2.2.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铁岭市宏宇模具厂”、“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建立符合企业岗位发展变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点对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技术、CAD/CAM、液压与气压传动、零件识图与测绘等五个优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3.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实训内容产品化”的思想,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充分满足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和对外服务的需要。建设气液传动实训室、PLM 实训室、工艺及工装实训室、机械设计实训室、CAD 实训室等五个实训室,建设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五家校外实训基地。4.4.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成为优秀教学团队。按照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带头人2 名,骨干教师4 名,双师素质教师 5 名,聘请5 名专业兼职教师,使团队教师成为在本行业、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5.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实训基地为载体,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为其它院校师生-5-提供培训服务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利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普通机床技术改造等技术服务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液压传动实训台等新产品。6.6.质量监控体制建设质量监控体制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由理事会成员企业、铁岭市机械工程学会成员、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制定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毕业生就业追踪制度,建设教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三、专业建设内容三、专业建设内容(一)专业建设(一)专业建设1.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过多年合作,机械工程学院与铁岭宏宇模具厂、辽宁合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华晨汽车铁岭专用车有限公司、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铁岭运达汽车起重机有限公司、铁岭专用车改装研究所等多家行业、企业相互建立了良好的互赢共生关系,经过磋商机械工程学院与辽宁合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理事会,运用理事机制共同经营打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事会体制机制流程如图。-6-图 3.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事会体制机制流程图(1)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围绕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的发展建设及铁岭模具生产产业化,机械工程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铁岭美特机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合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铁岭中油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铁岭旭鑫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金铭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铁岭宏宇模具厂、铁岭专用车改装研究所等 15 家业合作,组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事会。理事会组织管理机构见表 3.1。表 3.1 理事会组织管理机构职务会长副会长副会长副会长姓名曲长龙王俊义赵多兴肖群生辽宁职业学院大连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职业学院辽宁合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公司名称备注-7-副会长副会长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会员会员会员会员会员会员会员会员会员谢宁王海峰王俊清车聪李晨元王文生孙强施阳黄宏斌王权王建全李斌张淑芝安伟铁岭美特机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铁岭中油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铁岭旭鑫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金铭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辽宁职业学院铁岭专用车改装研究所铁岭冀东专用车有限公司铁岭天实机械有限公司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华晨汽车铁岭专用车有限公司辽宁威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铁岭运达汽车起重机有限公司铁岭宏宇模具厂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表 3.2 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序号项项目目名名称称负责人负责人曲长龙1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事会章程(学院)2012肖群生(企业)李晨元2项目研发指导委员会章程(学院)谢宁(企业)小计合计0.81.60.820120.40.40.40.4完成时间资金投入(万元)资金投入(万元)2011201120122012(2)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双赢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选择优秀的高校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借助企业丰富的生产资源和专业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训练,使教育与企业实现零-8-对接,缩短学生的实习期;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依法进行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理事会成立后,负责理事会企业的职工培训,共同进行新产品项目开发;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机械制造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特色教材建设、建立教师工作站,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并为学校选派优秀的兼职教师。企业的职工培训:以效益共同分配为原则,共同推广项目研发技术成果,加快项目技术成果转化。针对培训项目,编写高质量的系列培训教材,开发培训软件,使行业、企业相关人员最快掌握研发的技术成果。新产品项目研发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制定研发项目责任制度,明确“责、权、利”的关系。为保证研发项目质量,制定项目遴选制度,规范项目研发程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教师工作站机制:在理事会企业中建立教师工作站,使教师成为工程师、技师,同时使企业的工程师成为讲师、教授。“双证书”制度利用企业丰富的生产资源和专业实训设备,并在企业实际生产或模拟的企业生产现场氛围下对学生进行训练,使教育与企业实现零对接,缩短学生的实习期;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企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9-求,取得教育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和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生产的特点,对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将教学内容融合到企业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如产品的生产可划分为产品投标、开发与设计阶段、工艺编制阶段、加工阶段、装配调试阶段以及产品验收六个阶段,在课程的安排上,将零件试图与测绘、CAD/CAM、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的内容放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模式改革,使课程适应生产过程需要。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见表3.3。表 3.3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序号项项目目名名称称负责人负责人李晨元(学院)谢宁(企业)赵多兴(学院)孙强(企业)李晨元(学院)王俊清(企业)李晨元(学院)王俊清(企业)赵多兴(学院)王建全(企业)李晨元(学院)王文生(企业)王丽敏(学院)张淑芝(企业)王丽敏(学院)王权(企业)完成时间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资金投入(万元)资金投入(万元)201120110.10.10.10.30.10.10.10.11.0201220120.30.30.30.30.30.30.30.32.43.41 1企业员工培训考核管理办法2关于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3项目成果推广、转化管理办法4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方案5教师工作站管理办法6专业指导委员会职责7培训资料编制规程8校企合作项目研发管理办法小小计计合合计计-10-2.2.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行业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我们将继续坚持“331”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政府协调、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进行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针对高职学生入口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与资金投入见表3.4。理论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重组。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理论教学全部安排在实训车间进行。在最后一学期,以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作为驱动,项目为导向,根据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检验学生的综合技能。学生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始进行专业知识能力的实验、实训,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训、专项岗位能力实习,逐步形成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能力、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机床操作应用能力、机床维修和维护能力,以满足企业的工作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表 3.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与资金投入表序号序号123项目名称项目名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合合计计-11-完成时间完成时间201220122012负责人负责人李晨元李晨元赵多兴投入资金(万元)投入资金(万元)201120110.50.50.53201220120.50.50.5图 3.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3.3.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学院与“辽宁合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相关技术人员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融合、以技能本位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引进行业企业标准,进行课程建设,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行动领域归纳,进行学习领域转换及学习情景设计,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联手开发建成 5 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出版工学结合教材5 部,按照“选用优秀教材,编写适用讲义,建设特色教材”的思路,动员鼓励全体专业教师及合作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开发教材编写思路,力争在建设期内,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 门,院级精品课程 4 门。-12-表 3.5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务组长副组长副组长副组长秘书长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姓名曲长龙王俊义肖群生赵多兴李晨元高艳琴王海峰王俊清施阳王文生黄宏斌田士文王建全李斌张淑芝王丽敏陶利金赵德奇喻红方辽宁职业学院大连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合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辽宁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铁岭美特机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铁岭中油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铁岭旭鑫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铁岭天实机械有限公司铁岭专用车改装研究所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新科精密仪器制造有限公司辽宁威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铁岭运达汽车起重机有限公司铁岭宏宇模具厂辽宁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单位名称备注(1)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领域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岗位能力针对性强。-13-图 3-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图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以 机械制造工艺 课程改革为例来具体实施。各项内涵详见下表:表 3.6 实践课程体系组成及内容序号序号1体系组成体系组成课程实验实训完成。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设置的基本技能训练,同课程开设在学院实训2单列实习实训中心完成或者在校外实训基地一周时间完成。主要内容包括:车床、铣床、数控机床简单操作。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设置的基本技能训练,同课程开设在学院实训3综合实训中心完成或者在校外实训基地一周时间完成。主要内容包括:车床、铣床、数控机床操作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后针对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一般在4岗前综合实训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集中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主要内容包括:车床、铣床、数控机床操作,典型零件加工,机床检测与维修。顶岗实习通过在生产一线实习,让学生综合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进5顶岗实习行综合实践训练。顶岗实习首先实习单位的选择要与所完成的实习任务目标相吻合,实习单位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是选择实习单位的必要条件。另外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实习应选择有用人意向的单位,-14-内内容容课程实验实训随课程开设,同课程开设在学校实训中心一次课时间内在实习中应尽可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让学生充分运用其所学知识能够展示其才能,争取就业机会。围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岗位核心能力,重点对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技术、CAD/CAM、零件识图与测绘、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加强建设。表 3.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岗位核心能力及对应课程主要岗位及岗位群主要岗位及岗位群机床操作工艺编制CAD/CAM装配维修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能熟练操作典型机床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工艺CAD/CAM、机械识图与绘图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识图与绘图能制定机械加工加工工艺规程产品数字建模,数控加工设备安装调试表 3.8 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序号序号12345项项目目名名称称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知识、素质构建理实一体课程体系课程评价体系人才培养阶段性评价报告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小小计计合合计计完成完成时间时间20122012201220122012负责人负责人李晨元高艳琴赵多兴施 阳赵德奇王文生王丽敏王海峰赵多兴田士文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万元万元)201120110.20.20.10.10.10.7120122012000.10.10.10.3(2)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确定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识图与绘图、液压与气压传动、CAD/CAM等五门专业课程作为优质核心课进行重点建设,根据专业能力确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研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制作电子教案,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课程试题库或试卷库,开发-15-工学结合的技能训练任务书和指导书。机械制造工艺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识图与绘图、液压与气压传动、CAD/CAM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标准。表 3.9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及资金投入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课课程程规规划划网上共享型课程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标准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网上共享型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网上共享型课程CAD/CAM课程标准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网上共享型课程机械识图与绘图课程标准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网上共享型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标准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试题库小计合计完成时间完成时间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322112.3221116.6资金投入资金投入20112011201220122.322112.322112.3221124.941.5赵德奇黄宏斌企业高 级 工 程师学院曲长龙姚秋红企业高 级 工 程师讲师学院王丽敏张淑芝企业高 级 工 程师副教授学院李晨元王文生企业高 级 工 程师讲师学院负责人负责人赵多兴田士文单位单位学院技术职务技术职务副教授企业高 级 工 程师副教授(3)特色教材建设重点开发机械制造工艺特色教材,经过市场调研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要求,与行业技术专家共同成立教材开发小组,制定教材编写规划,编写教材大纲。除编写出版教材外,开发机械制造工艺 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的各类标准、-16-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典型零件加工实例、试题练习题等。进行实习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开发,校企人员根据任务驱动及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化模式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任务及指导手册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两本实训教材。表 3.10 教材建设时间及资金投入表序号课程名称建设级别负责人完成时间资金投入(万元)20111234567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识图与绘图液压与气压传动CAXA 电子图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任务及指导手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小计合计校本教材公开出版公开出版公开出版公开出版公开出版校本教材赵多兴、田士文李晨元王文生曲长龙姚秋红赵德奇黄宏斌王丽敏张淑芝李晨元黄宏斌李晨元黄宏斌164.420.420120.220120.220124201242012420124201220124(4)教学资源建设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教学、管理等)的全部数字化。网络课程,将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发布在辽宁职业学院的校园网上,供广大师生浏览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等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料,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17-图书资料,购置手册、国家职业标准、安全标准、教学及学习参考资料、实训影像资料。虚拟工厂软环境建设,包括典型产品的技术资料、设计使用说明书、培训资料等。表 3.11 教学资源建设时间及资金投入表资金投入(万元)序号项目负责人单位技术职务完成时间201112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3图书资料、电子教学4参考图书资料5实训影像资料曲长龙辽宁职业学院小计合计副教授201213.36.713.4曲长龙辽宁职业学院副教授王丽敏辽宁职业学院李晨元辽宁职业学院曲长龙辽宁职业学院讲师副教授副教授201220120.60.620120.70.620120.60.620120.50.54.4.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学院与企业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实施工学结合服务,探索一种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结对子,教师可深入企业,企业人才也可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教学与生产实习。制定并完善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同时为学生投保意外伤害保险,解决实训教学、安全生产与责任事故之间存在的问题。积极与沈铁工业走廊中的企业沟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目-18-前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 7 家;拟建校企合作的有“铁岭重型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 8 家企业。围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现有实训基地进行改扩建、新建,更新部分设备,增加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拟建气液传动实训室、PLM 实训室、工艺及工装实训室、机械设计实训室、CAD 实训室等六个实训室,满足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训要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面向社会,开发和拓宽实训基地功能,主动承担社会、行业技能鉴定及培训业务,并承担部分科研任务,具体建设方案与投资情况如表 3.12 所示。表 3.12 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表实训室名称实训室名称设备名称设备名称计算机AUTOCAD 软件服务器大屏幕展板触摸屏CAXA 制造工程师CAXA 编程助手CAXA 网络 DNC单位单位台点台台块套节点节点节点单价单价数量数量0.4550.610.60.0750.70.360.3530.2250.119208450118240402404012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万元)(万元)2011201110.60.61.414.414694.4202012201238.230926.4完成时间完成时间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李晨元王丽敏曲长龙负责人负责人CAD 实训室PLM 体验室曲长龙Vnuc(机床仿真)节点节点CAXA 数控车机械设计实训室SZJCLG-01 型 电脑控制 机械综合陈列室套设备三合一陈列柜实训耗材年小小计计合合计计71.4103.61755.5.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按照省级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为纽带,以深化学院内部人事制度-19-改革为抓手,探索建立“校企共同培养师资队伍”的运行机制;以“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领导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大外引内培力度,聘请更多的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学院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和“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梯次合理、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1)专业带头人培养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工作,经过 2 年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 2 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出国、高校进修、主持科研项目、企业锻炼等方式培养。(2)骨干教师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每年应在校内实训基地培训一个月;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零件识图与测绘等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建设期内,选送四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专业培训,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提升在构建课程体系、开发项目课程、建立课程评价标准方面及专业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师工作站每学期选派两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技能培训;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建设期内,骨干教师分别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应用研发项目 1 项,参与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 1 项。(3)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素质培养把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条件的专业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二年内选派 5 人次参加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双师”素质培训,参加企业机械制造应用技术研发,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兼职教师任职标准,聘请企业符合工学结合教学要求的思想品质、专业技能过硬的兼职教师,建立兼-20-职教师资源库;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顾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建设、应用技术研发、教学教改等工作;从校外顶岗实习企业聘请相关技术人员,担任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教师梯队建设建立青年教师培养的制度,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制定青年教师阶段性培养的计划和内容,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的教学梯队。具体建设内容、建设进度、项目负责人及资金投入见表3.13。表 3.13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内内容容选派一名专业带头人出国培训,每年1.专 业 带头人培养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1 次选派一名专业带头人出国培训,每年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1 次2.骨 干 教师培养选派四名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教育教学技术培训基地进修课程开发技术;李晨元到相应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聘请 5 名一线技术能手和行业专家担3.聘 用 企任兼职教师,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建业行业兼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教职教师材开发,承担教学任务,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4.聘 用 专家5.双 师 素质培养聘用一名企业专家兼任基地建设技术顾问,担任兼职专业教研室主任4 名教师到相应企业顶岗锻炼,提高实践能力,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小计合计曲长龙赵多兴201220120.50.52曲长龙20123320122曲长龙负责人负责人完成时间完成时间20122012资金投入(万元)资金投入(万元)2011201152012201258.512.521通过实施上述建设计划,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达90%以上,成为一支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领域影响力强、职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21-6.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为“铁岭冀东专用车股份有限公司”“铁岭美特机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铁岭天实机械有限公司”企业的在岗员工提供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焊接、装配、维修维护培训;承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晋升技术等级考核培训。(2)为社会转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服务项目建设期内,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为转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培训服务。重点为辽宁西北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技能人才。(3)为其他院校师生提供培训服务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对口支援西丰职教中心,朝阳地区的凌源职教中心、北票职教中心等。表 3.14 省内职业院校师生培训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序号序号院校名称院校名称培训项目培训项目培训地点培训地点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小小计计合合计计培训人数培训人数学生学生教师教师302020555负责人负责人李晨元王丽敏赵德奇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万元万元)20112011225201220121.51.531凌源职教中心 机床操作、维修机床操作、维修2北票职教中心3西丰职教机床操作、维修中心(4)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利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普通机床技术改造等技术服务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液压传动实训台等新产品。-22-7.7.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在实施“331”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准备制度、工学交替实施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流程、制度和体系,进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形成由企业、社会、家长及学生参与的四维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并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监控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毕业生就业追踪制度,与学院就业指导部门以及企业合作,掌握学生五年的职业生涯和素质、能力情况。建立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学习培训、教学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全程监督、评价,全方位规范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如下表 3.17 所示。表 3.15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资金投入(万元)资金投入(万元)序号序号123456789项目名称项目名称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及毕业生反馈管理办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流程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管理办法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调研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调研第三方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调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小小计计合合计计完成时间完成时间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2012赵多兴李晨元负责人负责人201120110.050.050.050.050.150.150.10.050.050.71.4201220120.050.050.050.050.150.150.10.050.050.7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和-23-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初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共赢、运行、激励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建立质量监控中心运行机制,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实施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考核评价标准,构建以技能考核为核心第三方评价体系与机制。(一)改革举措(一)改革举措1.1.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