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pdf
2016 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本研究报告的参考注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6),2016 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 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北京,中国。本研究报告以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发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竭尽全力保证两个版本内容的 一致性。在语义模糊或不一致的情况下,以报告的英文版本为准。版权所有。在注明出处的前提下,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被引用、复制或翻译。未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的事先书面许可,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均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所做出的分析和政策建议未必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观点。报告 中使用的名称不涉及联合国秘书处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领地的法律 地位,或者对其边界或界线的划分的看法。报告的建议仅代表研究者的观点,不反映任何政府 或组织的看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欢迎向本研究报告提出评价和建议,联系人为:安莎莎 (samantha.andersonundp.org)。本研究报告及其他报告的电子版本均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方网站上下载,请查阅: www.cn.undp.org。2016 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序:2016 年 10 月,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大会)在厄瓜 多尔基多召开。这是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召开的首次全球重要会议。“人居三”大 会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一项指导未来 20 年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性文件。新城 市议程呼吁建设更安全、更具恢复力、更可持续的城市,减少碳排放,让城市变得更加清洁、 绿色,增强城市的包容性,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并充分尊重移民和难民的权利。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经历了重大转变。1996 年召开第二届人居大会时,中国城市的发展 仅关注经济快速增长,忽略了发展的质量和长期影响。诚然,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视无可厚非, 而且对减贫工作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行基础教育与医疗的政策以及改革开 放后迅猛的经济增长让中国大大受益。 从本报告提出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中,我们可以看见以上政策的影响。中国的 主要城市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上均取得了良好成绩。人类发展指数通过健康、 教育和收入三方面指标衡量人类发展水平。本报告涉及的中国 35 个大中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 均高于 0.7(高人类发展标准),其中 15 个城市的指数高于 0.8(极高人类发展标准)。医疗 健康、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持续投资意味着中国主要城市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是,这种高水平的人类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危害 社会发展重要成果的边缘。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平均生态投入指数较 2015 年有所上升,也就是说 35 个大中城市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普遍有所增加。一些城市已经采取措施改善现状,如推广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交通、限制城市无序扩张、 改善垃圾管理等。这些措施不仅要在中国的主要城市推行,还需要进一步推广至中小城市,因 为未来几年中小城市将会实现最为显著的发展。发展新纪元伊始,中国国内发展规划与全球发展议程完全接轨。“十三五”规划、国家 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以及各地改善空气质量 规划等均反映出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思路,指导中国在新常态下转向可持续城镇化。中国城 市管理者应遵循重视发展质量的原则,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进一步推进 人类发展。除中国国内发展规划外,可持续发展目标、新城市议程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 球可持续城市战略等全球发展框架将为长期、健康、均衡的发展提供指导,确保中国建设包容、 安全、有恢复力、可持续的城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很荣幸与同济大学及新华社瞭望智库合作撰写本报告。我向 报告所有作者的杰出工作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热烈的祝贺。同时,我还要借此机会衷心感谢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报告的成书离不开委员会对城市化项目的慷慨支持 与配合。感谢联合国系统诸位同仁的宝贵意见与协助。文霭洁国别主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16 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序:什么是生态城市?可以理解为,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技术、信息高效利用,人 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良性循环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广义上讲,它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 学原则构建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说,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 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目 标。生态文明成为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部分。这是一项新国策。当下,我国城 镇化如火如荼,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引擎。也正因为如此,强调“生态城市”建设有 了极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在经历 30 多年高速发展,如今步入新常态阶段,如果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本”的位 置上加以突出,并自觉地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城镇化建设 就不太可能是健康的。“骑电动车有开飞机的感觉:两边祥云围绕哈!”北方的雾霾天里,有网友这样调侃。 再看水, 我国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 “严重缺水” 或 “缺水” 城市。 “空气”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倘若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变成了市民的“日常期 盼”,那么,城市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无可否认,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开始,许多地方认识不全面、理解不到位,提出的主题词 是“开发”“利用”,而最近一个时期,“生态”“修复”成了频率高起来的热词。这是好的 转变,说明人们开始觉悟了,逐步意识到,城市发展理应当主动规避那些本末倒置的做法。让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美好,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之本。失去“本”的发展,无 法全面保障民生的品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需要在城市集中体现出来。城市规划需要抓住“本”,城市治理也需要抓住“本”。宜居是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当然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城市发展,应当选 择绿色路径。 不遵从自然规律、 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 算的只是 “眼前小账” 。 本该算清楚的 “空 气之账” “水源之账” “生态之账” “环境之账” “交通之账” 等等 “大账” , 由于没那么 “现实” “重 要”而变得模糊不清乃至忽略不计,于是,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 多种“城市病”纷纷冒了出来。不算“长远大账”、舍本求末的短视做法,终究是要吃大亏的。生态文明之本必须坚守。有“病”的城市需要下气力修复,新的发展不能重蹈覆辙。眼下 的一件事就是不能坐视城市生态之病累积沉淀变成无法控制的流行顽疾。城市的管理者们要学 会各种帐一起算,特别是要把那些“本”字号的大账拎出来算清楚。对欠的生态账,要用恒心 加以补齐。当然,治理污染、生态建设非朝夕之功,实现环境“良治”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 不仅政府要坚定要主导,而且要向社会共治、多方治理、民众自觉转变。唤醒民众的生态建设 意识并使其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针对空气污染问题,我国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应对雾霾、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当下的任 务是控制 PM2.5,要从调整产业、压减燃煤、严格控车、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 面多管齐下。针对水资源匮乏问题,我国已确定了“以水定城”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 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发展思路,也就是说,城市建设要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特别突出的还有“堵城”治理问题。“你在法国,一小时车到德国,再坐一小时到波兰。 你在北京朝阳区,一小时车你在朝阳区,再坐一小时你还在朝阳区。”这个让人发笑的网络段 子背后,应该是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清醒思考。发展公共交通肯定是缓解拥堵的有效措施, 看准了就要推进有步骤的行动,以便真正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 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只有形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与小容量的个人交通互补,拥堵问题才 会得到疏解。“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不该只是 写在纸上的口号。城市发展必须注重品质。生态无疑是城市的品质。真正树立起生态城市的理念,才会用新 方式、新指标推动城市的健康式发展。如果变生态环境上的粗放开发为生态容量上的精打细算, 倒逼城市优先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模式,率先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与消费习惯,新型城镇化建设自然能“水到渠成”。正是基于这样的期盼,我们推出的 2016 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把评价一个城市生态品质的高低,从看其“木桶”的“长 边”,扩展到看其“短板”,将“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生态能力建设”列 为观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习近平主席曾生动地论述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 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指导城镇化发展的 纲领,也指明了生态文明发展为人民带来的利益福祉。对城市生态的大保护,就是新常态下的 城市大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使城市的绿水青山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这个新型城镇 化的一大要义,符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长远利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的城镇化还需要超越城市本身、重新发现城市。超越地域范畴,从文明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城市,我们会发现,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 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态城市,必能反过来哺育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一个不可持续的城市,只会 带来阻断文明进步的结局。超越功利思维,以长远眼光谋划城市的永续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建设城市不要搞一哄而 上、图高图大。 “风物长宜放眼量”。已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中国,要有足够的定力、耐心和信心, 让城市走上绿色、生态、永续发展之路。以超越国境线的思维去看待生态城市建设,我们也有自信,中国的探索和创新或将影响世 界。中国把城市规划好、发展好、建设好,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2016 年中国城市可持 续发展报告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用“核心指标”加“扩展 指标”建立了独到、科学、系统的城市生态评价体系,相信能够对我国城市发展提供有价值的 参考。 因此, 我也希望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这个报告能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知认可, 以分享中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倡导的绿色理念,于人类于世界来说,这是有意义 的事。(2016 年 11 月)姬 斌新华社瞭望周刊社总编辑I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II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编写团队同济编写团队主任:诸大建 何芳 霍佳震副主任:张宗彝 许洁 杜娟编委会委员:诸大建 何芳 霍佳震 张宗彝 许洁 杜娟 胡靖 刘国平 张超 陈海云 彭婧 谭武 管莉花 李文颖 王怡昕 滕秀秀 张思敏数据支持:西门子亚洲城市能力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写团队主任:安莎莎编委会委员:吴琼;毛思汗;周舒文;贝佳佳; 张君至 III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致谢感谢联合国驻华代表罗世礼先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霭洁女士和瞭 望周刊社社长及总编辑姬斌先生,对此项目的长期指导与支持。感谢报告第一作者,来自同济大学的诸大建、何芳、霍佳震的杰出工作,以及同济大学各 章节作者的创作,张宗彝、许洁、杜娟、胡靖、刘国平、张超、陈海云、彭婧、谭武、管莉花、 李文颖、王怡昕、滕秀秀和张思敏。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的研究及编写团队成员:安莎莎 Samantha Anderson、 吴琼、毛思汗、周舒文、贝佳佳、张君至对研究的大力支持和编辑。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国别主任何佩德先生对项目的积极推动,感谢白桦先生(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驻印尼代表处)在项目启动阶段的大力支持。感谢张薇女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赵悦先生(瞭望东方周刊)的合作,为 项目的每一步发展提供指导。衷心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对此项目启动提供的资金支持。感谢瞭望周刊社的金风、王啟广、邢静、刘柳、白薇、顾佳赟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 表处的孟珺对项目的支持与付出。感谢廖思齐对报告的精美设计与排版。感谢刘轶菁(西门子亚洲数据中心)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持。感谢文霭洁 , Carsten Germer, 谷青和 Leah Bell(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Joseph DCruz, Taimur Kilji(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域办公室),张振山(联合国人居署), Nan Zhou, Wei Feng and Brian Heimber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报告的见解和反馈。我们诚挚地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中国可持续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帮助。IV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执行摘要未来 15 年是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取得了惊人发展成果的大 国,同时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领导者。要延续中国的发展成果,必须保护并恢复受 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城市化正是与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共同相关的关键领域之一。中 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通过城市人类发展指数与城市生态投入指数两大指数及其包含的 12 项分项指标,对中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并将这些城市分为四类: 高人类发展、低生态投入(可持续),高人类发展、高生态投入(较可持续),低人类发展、 低生态投入(较可持续),低人类发展、高生态投入(不可持续)。总体上看, 本报告涵盖的35个中国城市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上全部达到了0.7 (高人类发展)或 0.8(极高人类发展)以上。从 35 个城市的平均生态投入水平来看,20 个城 市的生态投入水平低于平均值,15 个城市高于平均值。北京、杭州、天津、青岛、大连、沈阳、 长沙和济南在实现高人类发展的同时确保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低于平均水平。城市平均生态投入 水平从去年的 0.316 增长至今年的 0.440,有所恶化。不过,这一增长可能是数据收集方法的变 化所引起的。 因此, 报告作者暂不对变化趋势下定论, 待结合明年的评估结果后再予以分析评价。中国城市作为产业中心,必须发展第三产业、实行污染防控、采取循环经济战略、迅速增 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及能源利用效率,以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中国的城市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不 同之处在于后者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居民资源消耗或私人交通污染。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日益 多元化、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中国城市必须放弃在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不可持续的 土地利用及交通模式,尽管这些模式是过去近 70 年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做法。新城市议程 及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等国际及国家政策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框架。 现在,这些框架必须得到切实落实。本报告还包含了与具体指标有关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良好实践案例研究。广东省佛山市和广 州市的两个案例分别展示了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和固体废物处理的具体政策。重庆市武隆县的案 例展示了为支持旅游业所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如何进一步发展, 进而推动一系列经济开发活动。可持续发展目标 11 指出,到 2030 年,“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 市和人类住区。”本报告强调了同步统筹人类发展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中国城市若能采取综 合发展方式,将城市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考虑,定能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最前列。V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目录编写团队. II致谢. III执行摘要. IV上篇 理论基础.01第一章 概论.021.1 可持续城市发展与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021.1.1 可持续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与中国的城市政策. .031.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及人类发展和生态投入的脱钩. .051.2.1 两个半球理论与脱钩理论. .05第二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与数据采集处理.082.1.指数评估指标体系与数据采集处理. .082.2.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估. .08中篇 中国 35 个大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评估 .12第三章 城市生态投入指数.133.1 中国 35 个大中城市的生态投入指数排名. .133.1.1 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 .133.2 中国 35 个大中城市的生态投入分项指标分析. .153.2.1 资源消耗分项指标排名 .153.2.2 污染排放分项指标排名与分类. .20第四章 城市人类发展指数.264.1 中国 35 个大中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264.1.1 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26第五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四象限分类.335.1 中国 35 个大中城市的四象限分类. .33VI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路径.366.1 可持续发展框架. .366.1.1新城市议程. .366.1.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可持续城市化战略. .376.2 小结. .38下篇 专题篇.39案例研究:中国城市的良好实践.40全民教育:职业教育体系. .41广东省佛山市. .41旅游 +N:以可持续旅游推动绿色公平的经济发展.46重庆市武隆县. .46固体废物综合管理. .54广东省广州市. .54附录.581.城市生态投入指数(UEII)及指标处理. .582.城市人类发展指数(UHDI)及指标处理. .60图表目录. .6301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上篇理论基础02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第一章 概论1.1 可持续城市发展与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6 年 10 月,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在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人 居三” 大会) 上通过了指导未来二十年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框架性文件 新城市议程 。 此前, 国际社会经过大量磋商,形成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系列核心文件:可持续发展目 标(SDGs)、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成果文件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仙台减轻灾害 风险框架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这一系列文件的协商及签署都重申了一个主题, 那就是这些文件设定的目标只有通过地方层面的执行才能得以实现。目前,超过一半的世界人 口居住在城市中,潘基文在里约 +20 峰会前夕发言时表示:“能否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取决于 城市”,这一观点已成为广泛共识。1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基石。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及 169 项具体目标体现出这项全球发展新议程的规模之大与目标之高。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更为复杂的 发展环境纳入考虑范围,关注可持续发展及不平等问题之间的联系。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关注城 市及气候变化等千年发展目标未给予足够重视的领域。城市显然是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 重要焦点之一,明确体现在第 11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表述中:“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 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2城市发展也关系到许多其他目标。目标 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每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均分为若干具体目标。目标 11 的具体目标是: 到 2030 年,确保人人获得适当、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务,并改造贫民窟 到 2030 年,向所有人提供安全、负担得起的、易于利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改 善道路安全,特别是扩大公共交通,要特别关注处境脆弱者、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的 需要 到 2030 年,在所有国家加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加强参与性、综合性、可持续 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 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到 2030 年,大幅减少包括水灾在内的各种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受灾人数,大幅减少 上述灾害造成的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有关的直接经济损失,重点保护穷人和处境脆弱群体1. 讲话全文参见:http:/www.un.org/press/en/2012/sgsm14249.doc.htm 2. 参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03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 到 2030 年,减少城市的人均负面环境影响,包括特别关注空气质量以及城市废物管理 等 到2030年, 向所有人, 特别是妇女、 儿童、 老年人和残疾人, 普遍提供安全、 包容、 无障碍、 绿色的公共空间 通过加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支持在城市、近郊和农村地区之间建立积极的经济、社 会和环境联系 到 2020 年,大幅增加采取和实施综合政策和计划以构建包容、资源使用效率高、减缓 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数量,并根据2015-2030 年仙台减轻 灾害风险框架在各级建立和实施全面的灾害风险管理 通过财政和技术援助等方式,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就地取材,建造可持续的、有抵御灾害 能力的建筑1.1.1 可持续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与中国的城市政策今后 15 年是中国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转变发展模式以及中国 消费模式的特点将决定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成功实现发展。目前,中国政府 设立的发展目标包括: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3 2015 年 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 合作共赢伙伴4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以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己任,推动全球发 展事业不断向前。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充满信心地宣布了中国的愿景,回顾了中国过去几十年 对全球发展事业的贡献,对各类活动的广泛参与,以及为建设“生态文明”而实施的改革措施。2000 年至 2015 年,中国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中取得重大成就,同时实 现了自身的大规模经济社会发展。5 2016 年 9 月, 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发布,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与中国自身的发展重点保持一致,如提出到 2020 年基本消除 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6新通过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普遍性,旨在朝着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 这一目标,推动公认的进步。尽管如此,该议程也认识到各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 各自不同的挑战。各国将设立不同的目标和具体目标,反映出不同发展水平的挑战和追求。73.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策略,参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 行 动 :http:/web.unep.org/greeneconomy/sites/unep.org.greeneconomy/files/publications/greenisgold_cn_20160519. pdf 4 关于习近平演讲的全文,请见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20548china.pdf” 5. 见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 年):http:/www.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mdg/ mdgs-report-2015-/ 6. 见 http:/www.fmprc.gov.cn/web/zyxw/t1405173.shtml04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因此,尽管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与国际社会共同通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但是中国政 府明确表示,将依据具体国情制定中国的发展目标。8近年来,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一套 可持续发展框架,对于中国城市转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四个关键时间点。第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指导中国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领域的发展及改革。9这一思想符合联合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即经济、 社会、 环境及治理领域的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 中共中央强调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的重要性,即不同国家的发展项目应努力实现可持续且互利互惠的成果。 总而言之, 这些会议, 特别是高级别会议的召开, 体现了中国将国家发展框架融入全球发展战略、 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决心。第二,今年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开放、绿色的发展 理念。“十三五”规划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发展框架,反映出中国日益重视发展质量, 即协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包容性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了若干具有约束力的目标,涵 盖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及恢复、减少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绿 色融资和绿色产业等领域,还包括改善交通、能源及水资源的基础设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加 强城乡协调发展, 协调区域发展等目标。 此外,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教育促创新也是 “十三五” 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0第三,2014 年,中国通过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11设立了以人为本 的城市规划模式,旨在应对当前中国城镇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工业升级缓慢、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社会不平等及边缘化现象加剧等。新的城镇化模式将以高效率、包容性及可持续性 为基础(世界银行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6).12规划明确指出,所有城市应实现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幅增加公共服务。第四,2016 年 2 月,作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13组成部分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 动方案14正式公布, 规划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行动方 案规定,中国的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努力改善城市环境治理。行动方案7. 关 于 各 国 有 区 别 的 责 任, 见 Osborn et al (2016). Universal Sustainable Devleopment Goals: Understanding the Transformational Challeng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Report of a Study by Stakeholder Forum: https:/ 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1684SF_-_SDG_Universality_Report_-_May_2015.pdf 8. 王毅(2012),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http:/english.cbcsd.org.cn/ SDtrends/20160325/86084.shtml 9. 中国日报,2016,科学发展观: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cpc2011/2010-09/08/content_12474310.htm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见: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 content_5054992.htm;纲要 概述见:http:/www.cn.undp.org/content/china/en/home/library/south-south-cooperation/13th-five-year-plan-what-to-expect-from-china.html 1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全文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12. 世界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2014.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 . 见:https:/ 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18865 13. 关于中国气候承诺的更多信息,见 OECD (2016). Chinas Climate Change Combat. Available at: http:/www.oecd. org/environment/china-climate-change-combat.htm 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15 年度报告:http:/www.china.com.cn/ zhibo/zhuanti/ch-xinwen/2015-11/19/content_37106833.htm 14.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全文见: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602/t20160216_774721.html0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还具体提出,到 2020 年建设 30 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 50%。15总 而言之,行动方案凸显了中国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的高度重视。2015 年,中国中央政府时隔 37 年再次召开高级别城市工作会议。12 月 18-21 日举行的中 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了指导原则。国家主席 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均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提出了指导城市发展的“五个统筹”: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提高全局性;二、统筹规划、 建设、管理,提高系统性;三、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提高持续性;四、统筹生产、 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宜居性;五、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积极性。16会议提出要重视城市安全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规划意识,改革城市管理体制, 创新城市工作机制,改善对城市领导在专业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培训。会议提出了力争到 2020 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的目标,并将采取更多措施优化提升东部 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1.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及人类发展和生态投入的脱钩1.2.1 两个半球理论与脱钩理论评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评估一方面有利于明确城市当前在可持续发展 道路上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确定城市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改进路径。中国城市目前正以资源过度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本报告将生态投入 (Ecological Input,EI)和人类发展(Human Development,HD)两大指标纳入同一个框架之中, 基于诸大建(2008)17提出的研究方法,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充分考虑了评估指标 的有效性、可测量性及数据可用性,结合简明的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评估方法,用于评估 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CSCI)一方面弥补了城市环境保护缺乏对经济与 社会发展的考虑这一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充分关注人类发展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压力。中国城市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