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3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4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勇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 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重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点难难点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点1.部分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图片或视频。教学准备2. 盆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生长的植物。3.有多种生物画面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导学过程】、新课导入上新课前播放机器人表演的视频(如图),提问学生机器人是不是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二、新课学习1 .质疑启思,讨论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3)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组图片(出示图片),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 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最准确。准备好了吗?开始。学生:边认真观看边紧张记录。教师:(及时评价)先从数量上了解情况,如记录了 3种生物的同学请举手,4种以上的同学 请举手,5种以上的请举手等。然后请23名同学谈谈记录情况,给予评价鼓励。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2 .讨论与交流,突破重难点: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1)讨论:植物和动物等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2)游戏:全班进行憋气比赛,看哪位同学憋气时间长。讨论问题:我们为什么只能短时间 憋气?能否列举些动物如何进行呼吸?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3)结合图示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给鱼缸中的鱼经常换水?(展示图片)生物对外界刺激会 作出怎样的反应?(4)合作探究。讨论题:生物对刺激是否会作出反应?如果植物也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你如何证明?对于这 些问题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大胆猜想。(5)学生讨论: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吗?展示相关生物生长和繁殖画面 (6)展示一些图片,从而引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三、课堂小结教师: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生命现象,大家一定能够利用这些生物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 是生物了吧。学生:讨论后回答。克隆羊是生物,因为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 也没有。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学完这节课后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 物吗?学生:生物体有共同的特征,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可以生长和繁殖,还有 定的寿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课件打出生物的特征。如果你对教材中提出的 “生物的特征”有不同意见,课后可以进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出补充。四、当堂达标(略)【板书设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的特征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遗传和变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目标1 .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2 .尝试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3,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重点难点重点1 .调查法的一般步骤。2 .对生物进行分类。难乜制订调查计划,撰写调查报告。教学准备调查表等。【导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同学们回答)看来我们的生活并不寂寞,有那么多 “伙伴”在陪伴我们,可是你知道他们有多少种吗?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今天我们就 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出示生物调查的图片)二、新课学习L调查:(1)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页“科学方法”中的内容,尝试解决:什么是调查?请举例说明哪些可以用调查法?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査范围太大时,怎么办?若要调查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调查既节省时间又比较准确?(2)展示交流,释疑解惑。选两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释疑解惑:举例如:调査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人口、调查我们班的视、调查我校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等。释疑解惑二:范围太大时,要设计好调查路线(如调查校园生物)和选好样本(如调查种 子的发芽率)。否则调査慢,不能反映整体情况。(3)视野拓展,感悟提升。假如要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如何开展调查?教师总结:(1)选取样本要准确,能反映整体的情况。(2)调査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密切配合,提前设计好调查方案和 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自己按计划行事,避免盲目。2.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1)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10、11页,尝试解决下列问题: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调查步骤分哪几步?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对课前布置的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进行归类整理。归类对认识生物有什么意义?(2)展示交流,释疑解惑。每小组展示的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 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说说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根据交流情况小组内互评,教师也作出评论。(3)视野拓展,感悟提升。调查中你又想到了哪些问题?思考如何书写调查报告?谈谈你在调查中的收获。填写好生物调查表调查人组别调查地点调査时间天气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环境生长状况备注三、当堂达标(略)【板书设计】调査的一般过程 生物的归类调査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明确调查目的选择调杳范围分组:68人为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方法调查汜录:写在调查表中归类:按某种共同特征进行分类.整理:写在记录本上按形态结构划分: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用途划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冃标1 .说明什么叫做生物圈、生态因素。2 .列举出几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例子。3 .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4 .掌握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重点难点重点1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3 .光对鼠妇生活分部影响探究的设计过程。难点1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教学准备鼠妇适量,实验器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导学过程】、创设情境四人组,捕捉鼠妇(课前);学生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 "潮虫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四人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处理数据,汇报处理结果;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评价结果;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评价结论。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步探究,记录进步探究的问题思考如何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步探究的问题。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生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六、课堂小结1 .鼠妇的探究活动。(1)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探究方法及探究过程介绍。(3)在探究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非生物因素对该动物产生了影响?如何确保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是由实验要探索的因素所引起的?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进行实验?只用只鼠妇实验可以吗?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实验的平均值?2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出示图片展示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几种关系。捕食。(2)竞争。合作。(4)寄生。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生物怎样适应环境。4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生物如何影响和改变环境。七、当堂达标(略)【板书设计】非生物因素生活环境生物因素变化:一生物适应(普遍性、相对性):进化分布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重点难占、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导学过程】、情境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新课学习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19P21。2,合作探究:(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织学生观察“想想,议议”的插图,出示思考题: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 实例又说明了什么呢?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尝试概括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 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个湖泊、一条河流、个池塘、一片农田以 及学校的花园等,都是生态系统。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他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 态系统的组成是什么样的呢?(2)生态系统的组成。阅读资料分析,思考以下问题:树与昆虫幼虫之间及昆虫幼虫与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细菌.真菌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20P21,找出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并且分析教材 图1T6,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略) 四、当堂达标(略)【板书设计】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作态系统的概念生(植物生产者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的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组成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二)教学目标1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2 .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3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 .尝试画出食物链。5 .关注生态系统的污染情况。重 重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卢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难1.食物链和食物网。点难点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导学过程】、情境导入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新课学习1 .自主探究:学生阅读教材P21P24。2 .合作探究:(1)食物链与食物网。通过刚我们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 间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学生完成教材P22 “观察与思考”及教材P23 “资料分析”。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体现的食物链,从而提示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提问:生态系统的组成是什么?食物链概念是什么?图片展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学生找出食物链。讨论交流:你找出的食物链有多少条?这些食物链是互相关联的么?这些食物链为什么会出现交叉?图片展示所有食物链,教师描述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就是食物网,同学们能 否试着概括一下食物网的概念。展示日本水俣病的患者图片,水俣病的事例给大家怎样的启示?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分析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积累规律。(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小组合作讨论:草长得十分茂盛,兔的数量短期内会怎样变化?长期呢?这说明什么?如果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有哪些后果?为什么呢?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影响生态系统,你们知道有哪些事 例?三、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四、当堂达标(略)【板书设计】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二(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网,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随食物链的延长而积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 .能描述出生物圈的范围。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3 .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1点北点重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难点生物圈是个统的整体。教学准备视频:喜玛拉雅兀鹫,深海狮子鱼,PPT等。【导学过程】、创设情境教师讲述: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 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 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 里生存和繁衍。提问: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吗?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生物圈的范围是怎样的?大气圈的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谁是一切陆生生物和人类的“立足点”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哪个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哪个生态系统有“绿色水 库” “地球之肺”之称?哪个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回答)二、新课学习1 .生物圈的范围:小组讨论:根据地球结构特点和生物所需非生物因素,推测地球上哪些地方可能有生物?讲述:(1)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外部的气体,其总质量99%集中在100千米以内,其中又有一半集 中在10千米范围内。最下面的对流层中生活着人和多种生物。(2)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3)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厚约60-120千米。岩石圈的表面大多 覆盖着土壤,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小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主要是对流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主要 是土壤层)。讲述:在各圈层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视频:喜马拉雅兀鹫。视频:蛟龙号深海下潜器与深海狮子鱼。小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是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2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过渡:生物圈中不同区域环境不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种类也不一样,就形成了多种多样 的生态系统。讲述:提出自主学习要求。展示自学提纲:类型分布特点作用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小结: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非生物因素生物种类(丰富到单);生物间关系(复杂到简单)。3 .生物圈是个统的整体:过渡:各生态系统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吗?资料1:南极动物体内的DDT。问题:其他地方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到了遥远的南极动物体内呢?资料2: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河流生态系统的关联资料。问题: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小结: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生物因素来说。三、当堂达标(略)【板书设计】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H然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类型V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3.生物圈是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显微镜并结合教材插图,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2 .练习使用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3 .知道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学会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重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重点点2.知道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学会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难1.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难点点2.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准备显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教学准备有数字的透明和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使用显微镜。【导学过程】、情境导入1839年课件展示: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通过对鱼、蛙、猪等多种多细胞系统观察后提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植物体内”施莱登:细胞是构成植物 体的基本单位。施旺:整个动物和植物体 都是细胞的集合体。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 排列在动植物体内。介绍显微镜发明的背景:“科学家的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说明细胞与生 物体的关系,从而引出显微镜,简述显微镜分类,目前研制状况;通过课件与实物的对照,介绍 显微镜结构和各结构相应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二、新课学习1 .自主探究:(1)显微镜的构造是怎样的?(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4)目镜内看到的是什么像?怎样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怎样的材料?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 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问题答案注意在教材中标此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 反馈给老师。2 .合作交流:(1)显微镜的构造。教师指导学生对照实物交流显微镜各部分构造,特别是目镜、物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 系,还有反光镜的两面的区别与使用。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抽查学生掌握情况。OnnOon学生小组交流,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对照课件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a.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b.大光圈对准通光孔。c,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观察。a.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中心。b.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c.左眼看,右眼睁。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教师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3 .训练:介绍四种观察标本。(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字母的透明纸:(3)动物或植物玻片标本:(4)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给予鼓励性评价。4 .强调:(1)用低倍物镜(10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2)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3)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4)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学生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小先生”巡视,帮助。5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教师提出问题,指导观察,归纳总结:(1)物像是倒像。(2)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显微镜的成像特点。6 .拓展运用、迁移升华:如图为一台显微镜的结构图。据图回答,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过程是:(1)安放好显微镜后,转动,使低倍物镜对准 0(2)调整光圈,转动使光线反射入镜筒,通过 可以看到圆形视野。(3)把玻片放到±,使标本正对,然后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的两端。(4)按(以时针转动的顺逆方向表示)方向转动,使镜筒缓缓下降,至物 镜接近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 (5) 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按 方向转动,使镜筒缓缓,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6)某同学用5X的目镜、10X的物镜进行观察,则该同学观察到的细胞放大倍数 是 答案:(1) 3转换器 通光孔(2) 9反光镜 目镜 明亮的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心(4)顺时针粗准焦螺旋物镜(5)逆时针粗准焦螺旋上升细准焦螺旋(6)50三、课时总结显微镜是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光学仪器,使用时先要对好光,然后再来观察标本,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四、当堂达标(略)【板书设计】构造:光学部分、机械部分取镜和安放对光练习使用显微镜 使用:方法步骤观察1整理、成像特点:放大的倒像第二节植物细胞教学目标1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 .能够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 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简图。重点难点重点1 .巩固使用显微镜的要点,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难点1.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教学准备L材料工具:显微镜、洋葱鳞片叶、清水、碘液、镜子、滴管、纱 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2.小老师培训1:课前对四名学生进行单独教学,并教会他们如何指 导其他学生。【导学过程】、情境导入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内容。具体方法如下: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可分为(学生接述)我们还学习了显微镜的使 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用步骤可分为:取镜(学生接述),大家对显微镜的基础知识掌握的 很好。那么我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就是为了便于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结构。今天我们就先来观 察一下植物细胞结构。二、新课学习能否将一个洋葱或根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呢?要看得清楚被观察的物体,应该要 让被观察的材料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引导学生回答:薄而透明1 .玻片标本类型:(1)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2)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3)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2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1)学生通过实验报告上的材料及工具名称,认识所用到的工具。教师对学生不熟悉的工具进行指导,并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工具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操作准确及人身安全。(2)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制作方法和步骤。教师:今天我们选取的材料是洋葱的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制作有大概的了解。(3)教师演示制作方法和步骤,强调每一步的注意事项,每步都让学生用个动词概括 出来。教师:第一步操作用到的工具是什么?学生:纱布。教师演示操作,让学生说说这样做 的好处。学生用一个动词概括这一步为“擦”。教师:第二步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学生:清水。教师:清水有利于细胞保持形态。教师演示。学生回答用个动词概括这步为“滴”。教师:对选取的材料怎样处理了?学生概括了连续三个动词“撕”“浸”和“展”。教师边演示边强调:用到的工具?(锻子)要撕取的是洋葱的?(内表皮)撕得不要过大,大小和我们观察到的永久装片中的材料大小差不多。如何展平?我给大家加了解剖针这个工具,操作起来更方便些。但要注意安全。教师:接下来我们要给载玻片盖上?(盖玻片)教师:如何盖?(一端先接触水滴,另一端缓慢放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这步的动词是?(“盖”)教师:我们选取的材料非常透明,我们能看到细胞吗?学生:不能。教师:要是染上色呢?学生:可以看到。教师:我们要用碘液染色。在盖玻片的边滴一滴碘液。这步是?(“染”)教师:最后盖玻片的另侧用吸水纸吸引。动词是?("吸”) 设计意图:直观的演示,重点问题的强调,更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操作。 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3,最后把制作步骤用动词概括为:(学生填写在实验报告上)擦滴撕浸展盖染吸设计意图:简单的动词总结,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4.制作:(1)学生两人组自己动手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2)每四个小组有一名课前培训好的“小老师”给予指导。设计意图:能更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能避免或纠正错误操作。(3)教师要巡视,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设计意图:弥补“小老师”指导不到位的地方。检查学生的操作情况。4 4) “小老师”做指导汇报。设计意图:强调实验中学生易错的地方,加深印象。5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1)让学生在低倍镜下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提醒学生严格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进行观察。(2)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3)学生交流: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容易产生气泡,如何避免?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6 .学生阅读教材学习细胞画法和注意事项,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绘制。展示学生作业。设计意图:动手绘画会加深学生的理解。7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洋葱、红辣椒和黄瓜细胞图片,让学生找出不同。学生小结:三者细胞形态不同,结构上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有叶绿体。其他结构相同。三、课堂总结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设计意图:交流总结思考,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概括能力。四、当堂达标: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板书设计】,玻片类型:装片、切片、涂片保存时间:临时玻片和永久玻片制作与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第三节动物细胞教学目标1 .进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3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4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5 .通过对动植物细胞间差别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难 点重点1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2 .识别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难点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教学准备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 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镜子,吸水纸,载玻 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导学过程】、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五彩缤纷的动物。质疑:已经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了,那么动物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动物细胞与 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二、新课学习1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明确学习目标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提出问题:(1)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2)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提出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解决心中的疑惑,承前启后,知识导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示范取材部位。材料用具: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评价、引导、分析。方法步骤:图2(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参与、引导、帮助、 调查。(2)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巡视。提示参与观察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互评、展示。(3)讨论归纳。总结:比较、归纳、描述、指导、提示、评价出示挂图或媒体演示(投影展示、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4)引导、总结、模拟制作。策略: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策略: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 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策略:准备材料、参与制作、协助完成。策略:引导设想,使制作简单化,且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2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让我们再来认识人体或其他动物体些其他的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2)基本结构:0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3 .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相同点: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不同点:细胞壁叶绿体 液泡三、当堂达标(略)【板书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制作人的体细胞的正常形态)口腔上皮刮:消毒牙签,漱净口腔内侧壁细胞临时涂:均匀涂抹装片盖:用银子,边先接触水滴,缓缓盖染:盖玻片侧.稀碘液吸:另侧.吸水纸擦:洁净的纱布.盖玻片和载玻片滴:载玻片中央,一滴生理盐水(保持人用显微镜观察人见察顺序:先低倍后高倍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条件:暗视野绘图:动物细胞模式图人或动物细胞形态结构比较人或动物体的细胞形态并不完全样.但结构却动物细胞是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名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叶绿体植物细有有有有有有的有第四节细胞的生活教学目标1 .说出细胞中的各种物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2 .举例说明细胞膜的作用。3 .解释线粒体、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4,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重占 、难点重点1 .举例说明细胞膜的作用。2 .解释线粒体、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3,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难点1.解释线粒体、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2,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细胞模型等。【导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组织学生回答细胞结构。你的身体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在你不知不觉之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衰老, 有些细胞在死去,也有新细胞在生成。细胞生活是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这 节课我们来学习细胞的生活。二、新课学习1 .细胞中物质存在的形式:科学家研究表明,水、氧气、葡萄糖以及其他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 本微粒。演示实验:红墨水扩散实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说出水变红的原因。教师总结,并用动画展示红墨水分子的扩散过程。学生默读教材自主学习找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上标出,观看演示实验并回答问 题。教师:同学们己经对物质这个概念有所了解,接下来一起探究细胞中的物质。(1)给学生提供红纸片、花生,要求学生在纸上挤压花生,观察现象并解释。(2)给学生吃葡萄,提示学生从口感上说出葡萄细胞中含有的物质。(3)引导学生思考鸡蛋中的营养,从而推断细胞中的物质。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细胞中含有油脂、葡萄糖、水等物质。教师小结:葡萄糖属于糖类,油脂属于脂质。因此细胞中有水、糖类、脂质、蛋白质,除此 之外,还有无机盐、核酸等物质。如果要将细胞中的物质分类,可以根据该物质分子的大小和是否含有碳,将物质分为两类,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答案。演示实验:枝条的燃烧区分细胞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学生:自主学习,把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观看实验,细心观察,了解有机物能燃烧,而无机物不能燃烧。2 .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的作用:以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为例,细胞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要进入细胞,必须经过细胞的什么结 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细胞膜功能的小练习。细胞膜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能够让厂|进入细胞,把|挡在细胞外面,把细胞内产生的排到细胞外。教师小结和点拨,用学校门卫职能类比细胞膜功能,并提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无此功能。学生思考并回答“细胞膜”。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教师提问:细胞膜能否把所有有害物质阻挡在细胞外?讲述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提醒学生 注意煤气使用安全。为了避免煤气中毒,洗澡要注意通风,怕冷的人可先做热身运动。提问: 做运动需要能量吗?这些能量从哪里来?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展示带有太阳能电池的小摆设,提问学生这里的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促使能量转变的 是谁,并顺势提出能量转换器的概念。提出在生物体内也时刻发生着能量的转化,如光合作用。提示学生,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 物,让学生思考植物在阳光下制造出有机物这个过程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要求学生自学教材P52,思考,在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能量转换器。提出化学能细胞不能直接利用,要求学生思考细胞如何把化学能转变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