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gmatics 语用学教学PPT.ppt
Pragmatics语用学教学PPTAs to the definition,Levinson(1983)defined the term in his book in title of Pragmatics as follows:1,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os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grammaticalised,or encoded in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2,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hose aspects of meaning not captured in a semantic theory.3,Pragmantics is the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basic to an account of language understanding.1949年Shannon&Weaver 提出通讯的数学理论,对信息传递中的代码模式进行概括:信源编码器 信道解码器宿信信息 信号 接收信号 接收信息 噪音Sperber&Wilson 的模式 思想 声学符号 接收到的声学信号 接收到的思想 中央思维过程-语言编码器 空气 语言解码器 中央思维过程 发话人 噪声 受话人言语交际的过程语言运用是一种在特定语言环境里交际的双方遵循共同的交际原则进行互动的行为,是一个有多种外部因素(交际者、时间、空间、社会观念、文化背景等)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语用的变异性分析:“你怎么还没走?”这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人说出来,会表达不同的意义或者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思考:这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哪些意思。如:说话人知道听话人在某个时间外出开会(或办事、或送人上火车、或赴宴等),眼看已经快误点了,说话人对听话人说“你怎么还不走”?意义:提醒、催促、或是对听话人不守时间的批评。若考虑到双方的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父母子女之间、恋人之间等,则可以理解的意思还多些。一个人老想着出国,老对别人讲要办好手续了,但老也没见他出国,有人就说,“你怎么还没走?”意义:关心、调侃或嘲讽。下班时间早过了,某人还在办公室里忙乎,值班人员过来锁门,说:“你怎么还没走?”意义:值班人员可能是出于爱护,也可能是出于生气,还可能是某种猜测(是不是有什么不能在办公时间处理的不可告人的什么事情,是不是在等什么人的电话,等等。)一个普通老百姓来到某个部门办事,被某个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过了半天,那个工作人员看见老百姓还在门口,于是说:“你怎么还不走?”意义:可以比较肯定地认为,这是一种不太友好的态度,是让对方赶快走开的意思。语用的规律性语言运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说话人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应特定语境,听话人怎样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思,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 politeness principle,co-operative principle etc.)。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和交际效果,这也是有规律的。语言环境语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广义语境广义语境包括:(1)语用因素,即上下文,口语里表现为前言后语;(2)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心境等;(3)文化、社会、政治。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人之而言,用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之无疪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子精英,字无妄也。”刘勰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说明了上下文对话语理解、话语表达的重要性。语境对语用的制约性1.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很强的制约性。在具体的交际中,说话人采用的交际方式要努力做到跟语境适切,由此保证交际的顺畅,已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语境对语用的制约性语境因素发话人(address)受话人(addressee)话题(topic)场景(setting or time and space)信道(channel or media or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语码(code-hat language or dialect or style of language is being used)信息形式(message-form)交际类属(eventthe nature of the communicative event)交际效果(the evaluation of discourse or text)交际目的(purpose)实例分析A:嗨,我看见你在往自己的衣服上钉扣子。你也是个怕老婆的人。B:“不,你看错了。”A:“没错,我亲眼看到的。”B:“你的确错了,那不是我的衣服,是我妻子的。”当矛头直接指向说话人,即说话人自己成为笑柄时,我们把这类幽默称为自贬幽默(self-denigrating humour)。在日常交际中,一位用幽默嘲讽自己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因为他能公开揭示自己的缺点而毫无畏惧。他的面子也并未因自贬而受到威胁,反而借此得到强化。(幽默的语言,注重交际的方式。)语境的构成要素语言的内部因素(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非语言的外部因素A:交际的环境或场合:谈天,辩论,谈判,演说,解说,接待等。B;交际双方的关系:公共,私人,双方,多方 或亲属,级别,性别,国别等。C:交际的目的:宣告,承诺,使令,断定,修睦等。D:交际的方式:单刀直入的陈述,旁敲侧击的委婉,指桑骂槐的曲折,指手画脚的官腔,慷慨陈词的发挥,口若悬河的雄辩,投石问路的试探,欲言又止的语势等。交际对象言语交际离不开交际对象。交际对象是具有各种个性特征的。如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职业经历、思想性格、修养爱好、文化水平、社会心理、处境心情等。这些个性特征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言语交际。交际对象涉及双方的关系亲疏、地位高低、辈分尊卑、年龄长幼等因素。一般说来,交际双方关系越密切,地位、年龄、辈分相当,所需的礼貌成度就越低;双方关系越疏远,越陌生,双方地位、辈分、年龄相差越大,越要客气。“礼貌的其中一个功能便是创造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交际目的交际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或是陈明一种心理,希望对方明知;或是提出一种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答;或是表达一种请求,希望对方照办;或是抒发一种感情,希望引起共鸣。不同的交际目的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交际过程改变语音形式,“一”作“幺”;“0”作“洞”。重复话语:如电影英雄儿女中:“我是王成,我是王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请向我开炮!”增加羡余成分:我明天早上,早上九点到!请到机场接我!放慢语速,加大音量。语用学史1、语用学这一术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美国哲学家Morris 在他的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 Pragmatics 这一术语(Morris,1938)Morris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学(Syntactic)(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分支构成。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对这三个分支,后来Morris(1946)在符号,语言和行为(Signs,Language and Behavior)一书中,根据当时的行为主义符号理论对上述三个分支的研究范围作了调整,语用学转为“对符号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产生的作用”的研究。2、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lel)1954年提出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丁(Austin)(Theory of Speech Act,(1962)。3、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 年提出言语行为(Speech Acts),1975年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1975年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为语用学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4、语用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有三个标志:A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B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大会;1986 年正式成立的国际语用学学会;5、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Pragmatics)和利奇(G.Leech)的语用学愿理(Principles of Pragmatics)等著作相继问世,为语用学的理论体系构筑了雏形。从此语用学有了自己的研究范畴和主要内容。6、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具体的成果有:1993年梅(J.Mey)的语用学概要(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19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1996年耶尔的语用学以及1999年唯索尔论的理解语用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思考与练习对“It is cold here!”这句话可能出现的场合进行设想,分析其可能产生的不同意义和理解。如何准确理解语言运用的变异性和规律性。试举几个与语境不适切的例子。如何正确理解句法、语义、语用的相互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言语交际的原则言语交际的原则合作原则(CP),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套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四大哲学范畴体系提出来的,包括四条准则: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required(for the current purpose of the exchange).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Be relevant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Avoid obscurity of expression.Avoid ambiguity.Be brief(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Be orderly.数量准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说话人所表达的内容信息量要达到交谈时所要求的量;另一方面,说话人给出的信息量又不能比要求的量多。也就是说,根据交谈对方要求的或希望你告知的,你给出的信息不能少也不能多。换言之,听话人要求说话人说的或者期待说话人说的,说话人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听话人未要求说话人说的或者不期待说话人说的,说话人不需要说出来。For example:A:What time is it now?B:Its five past ten.中A 问时间,B的回答内容信息量不比A要求的多也不比A要求的少,可以说B的回答遵守了数量准则。质量准则要求说话人实事求是,你自己认为是假的话就不要说了;也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简言之,说真话,不说假话,不说无根据的话。比如: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你有必要这么上班下班地干么?唉,尽说孩子话。你算算吧,妈妈的工资奖金、补贴加上你爸爸的抚恤金一个月才二百来块钱。2)可您老这么干下去,身体怎么受得了,您垮了,我怎么办?放心吧,蓓蓓,妈垮不了。刘立英微笑着,“我女儿还没成人呢,我怎么能垮?”苏蓓蓓脸低得恨不得要埋进饭碗,片刻站起身。我去厕所。苏蓓蓓低头快步走进厕所,关上门,背倚门上,忍了半天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王海鸥 王朔 爱你没商量3)“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问。“老了。”例2)中刘立英给女儿说出了家里的真实情况,生活的艰难,可谓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感动的女儿留下了热泪,遵守了质量准则。例3)中的对话虽则简短,但是信息传递直截了当,完全遵守了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就是说相关的话,无关交谈主题的话不说。例如:4)A:你看小李的心大衣怎么样?B:我看呀,大衣的颜色很淡雅,款式也时尚,料子也不错。例4)中的回答无论是颜色、款式还是料子,都是和A的问题相关的,严格遵守了关联准则。Grice 对于这条准则未作详尽说明,而后来Sperber 和Wilson 对合作原则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关联性是交际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并将这条准则进一步发展为有较大影响的关联理论。方式准则有别于数量、质量和关联准则,前三个准则都是关于说什么,是说话的内容;而方式准则是关于怎么说,是说话的方式。Grice 详细列出了方式准则的四个要求:避免使用含混的表达、避免使用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说话人要简明扼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啰嗦的表述)、说话要有条理。总而言之,说话人要清楚、简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5)A:Where do you live?B:I live in Room 422,Building No.One,Kangxing Residential Quarters,Xifeng District,Qangyang City,Gansu Province,China.例5)中B的回答清楚明了,一点也不含糊,更没有任何容易引起歧义的字眼,没有一点多余的废话。上述5个例子中说话人都严格遵守了四条准则,他们之间的交谈高效而顺畅,A从B的回答中立刻就获得了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人们通常不会严格遵守每一条准则,而会为了交际目的故意违反一条或多条准则,正是这种对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2、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由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于1983年提出的一条语用学原则。利奇(Leech)认为,交际中人们有效地使用语言是因为交际双方共同遵守了人际言语交往的一系列语用原则。礼貌原则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语用原则,约束着人们的语言活动,帮助减少交际双方的摩摖和矛盾,促使交际者得体的使用语言,从而取得交际的成功。礼貌原则从总体上可表述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尽量减弱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尽量增强礼貌信念的表达。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它们是:1、策略准则(Tact Maxim)a)使他人受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a)使自身受惠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a)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损;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5、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在六条准则中,准则1)和准则2)是成对的,都涉及受损和受惠情况,并都用于指令和承诺类言语行为。这两条准则只是侧重点不同,准则1)侧重他人的惠损,准则2)侧重说话人的惠损。例如:(1)a,Open the window.b,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2)a,Have a cup of coffee.b,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coffee?例(1)中说话人以听话人为出发点,遵循的是策略准则。b 比a的礼貌程度要高,因为b给听话人更大的选择余地,在言语上使听话人受损的程度更小。例(2)中,说话人以自己为出发点,遵循的是宽宏准则。a比b 的礼貌程度要高,因为a使说话人自身受损更大,表现得更宽宏一些。其实,使他人受惠相当于使自己受损,使自己受惠相当于使他人受损。因此,策略准则和宽宏准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准则3)和准则4)也是成对的,都涉及赞扬和贬损,并都用于表情和表述类言语行为。与准则1)和准则2)一样,这两条准则的区别也在于侧重点不同。准则3)侧重对他人的评价,准则4)侧重对说话人的评价。例如:(3)Meridyth:Well,Ive done it.Ive dyed my hair blonde.Ed1:You look beautiful.Ed 2:You look awful.(4)Teacher:congratulations,John!You did very well.John1:Thank you.I was lucky with the questions,I guess.John2:Yes,I am really pleased with the mark.例(3)中的回答侧重对对方的评价,Ed1赞扬了对方,而Ed 2 贬损了对方,因此Ed 2:不如Ed1礼貌。例(4)中的回答侧重对自己的评价,John1 遵循了谦虚准则,而John2 违反了此准则,因此,John2 不如John1礼貌。准则5)和准则6)都涉及说话人自身对他人的态度,用于表述类言语行为,但两者并不成对。准则5)要求说话人总是最大限度地与对方观点表示一致。例如:Steve:This is a great restaurant,isnt it?Jane1:Ill say.Jane2:Its pretty good value,but the food could have been less spicy.Jane3:Not really.I hate spicy food.Jane1 最大程度地与Steve 的观点取得一致,完全遵循赞同准则;Jane2 尽管不完全同意Steve的观点,但出于礼貌,先与Steve取得部分一致,然后再补充表达自己与Steve冲突的观点;而Jane3 最直接地表达了与Steve观点的分歧,是最不礼貌的。准则6)解释了为什么祝贺和安慰是礼貌的言语行为。例如:A:Michael had his leg broken when playing football yesterday.B1:Oh,I am sorry to hear that.B2:Oh,I am delighted to hear that.B1 表达了对Michael 的同情,显得礼貌得体,而 B2的话语表达的是对对方的祝贺,作为对A的回馈显得不礼貌,让对方产生反感。Leech认为,在前两对准则中,准则1)比准则2)对会话行为更有制约力,准则3)比准则4)更重要,因为礼貌更多考虑他人而非自身。在每条准则中,次则(a)比(b)重要,因为说话人更重视消极面子而非积极面子。此外,Leech 还指出,对听话人的礼貌总是被认为比对第三方的礼貌更重要。请分析下列实例:A.Could you possibly pass me the book?(most polite)B.Will you pass me the book?(comparatively polite)C.Pass me the book.(less polite)分析:语言规则是相对静止的,而语言的运用的动态的,随着语境的变化会发生功能变化。祈使句本质上不礼貌,带有命令的口吻,对长者不宜使用。可是教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使用祈使句会显得更经济,更得体。朋友之间用过于客套的话反而给人以距离感,不亲切,让人感觉不受欢迎。得体准则示例:NBA2000年赛季中,湖人队的奥尼尔在和快船队比赛中,一人独得61分,比赛结束后,他说:队友们期待我在比赛中拿到50分,我试着做了;然后他们还不满足,期待我得到更多,结果就是这样,感谢队员和菲尔给我这个机会。慷慨准则示例:有一次也是没话找话,说是他早晨出来碰到一对老夫妻在门口吵架,男的码女的是秃尼子,女的骂男的是老滑头。对门老头出来劝架了。“别骂了,你们的水平比我差得远哩!”老头吧帽子一脱,头上连一根毛都没有,油光光的。赞誉准则示例:“你说这齐大妈呵,”冯小刚走过来“每回见到她每回我就纳闷,这身子骨怎么就这么硬朗?精神头怎么就这么健旺,分吹雨打全不怕-我羡慕您!”“嗨,还不是打小吃苦,摔打的。”齐大妈笑得皱纹模糊了眉眼。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谦虚准则示例:北静王见他(宝玉)语言清朗,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面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潘君余恩,果如所言,亦萌生辈之幸矣。”Brown&Levinson 的面子策略Brown&Levinson 将面子区分成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所谓负面面子,是指社会成员希望其行为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基于这种认识,Brown&Levinson认为某些言语行为内在的侵犯负面面子。威胁到面子的行为:1)让受话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如:命令、请求(说话人表示要受话人做某行动)建议(说话人认为受话人应该或可能做某事)提醒(说话人表示受话人应该记得做某事)威胁、警告、激将(说话人表示受话人不做某事将 2)让受话人接受或拒绝的行为。如:提供(说话人要受话人表明自己是否要说话人为他作出某行动,因此可能使受话人产生心理负担)许诺 另外一些言语行为内在地威胁说话人本人的负面面子。正面面子所谓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或赞许。Brown&Levinson认为下列言语行为会对受话人的正面面子构成威胁:作负面评价的言语行为,包括:a,表示指责、批评、轻视、讥笑、侮辱、不瞒等的言语。提示说话人不想受话人之所想,不喜欢受话人的行为、个性、所有物及思想。b,表示反驳、质疑、争执、不同意等的言语,表明说话人认为受话人是错误的,不可理喻的。B.体现不关心或漠视受话人正面面子的话语行为,如:a,表达强烈、失控的情绪(给了受话人恐惧或窘迫的理由)b,不尊敬,提及禁忌的话题及在语境中不适宜的东西(表露说话人不看重受话人所看重的)c,带来有关受话人的坏消息或关于说话人的好消息(表露说话人不关心受话人的感情,愿意引起受话人的痛苦)d,提起带有危险情绪或有分歧的话题,如政治、种族、宗教等(说话人造成了有危害面子的气氛)e,行为上明显的不合作,如打断谈话,做与所说无关的评述或该注意的不注意等(显露说话人不关心受话人正面或负面的面子)f,初次相遇时使用了不合适的称呼或标志身份的东西(发话人有意地或偶然的以一种冒犯或令人窘迫的方式错认了受话人)。语用原则与会话含义Grice 的回话含义理论和先前的一些语言学理论一样致力于语言意义的研究,他试图从人们交际中普遍遵循的合作原则这一角度去解释会话含义,并发现说话人往往通过违反四条准则的一条或多条来表达字面之外的含蓄意义。例如:(1)A:你认为小王能胜任厨师长的工作吗?B:他烹饪技术还是不错的。(2)A:你车能借我跑趟西安吗?B:哦,不好意思,我车拿去修了。(3)A:How about your English test?B:Its a fine day,isnt it?(4)A: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B:Okay,but I veto I-C-E-R-E-A-M.例(1)中的B:的回答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但如果A假设B是合作的,他会自然地从B的回答中寻找与自己问题相关的信息。B对数量准则的违反是在向A传递某种信息:作为厨师长,仅有高超的烹饪技术还是不够的,必须还得有一定的管理和领导能力;而B只字未提小王这方面的能力。因此B想要表达但未说明的信息是:小王恐怕不能胜任厨师长的工作。例(2)的车子没有拿去修,A也知道B的车子就在家,B蔑视了质量准则,公然说假话,因此,B要表达的会话含义是:不愿吧车子借给A跑西安。但B这样说给了对方“面子”,礼貌地婉言谢绝了的A请求。例(3)中A问B英语考试怎样,B的回答显然违反了关联准则,对A的问话只字不谈;当然B不可能不知道A需要的信息,但却顾左右而言他,说天气不错,这里就产生了会话含义:B可能考的不理想,不愿谈论这个话题。例(4)是违反了方式准则的经典例子,违反方式准则的情况较少。这里B不是清楚明了的说话,而是把ice-cream这个单词逐个字母拼出来,这里的回话含义很清楚:不让孩子听到ice-cream而闹着要吃。Grice认为要推断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听话人需要依赖以下几点:所用词语的规约性意义和所涉及任何所指的本体;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话语的语言及其他的语境;其他背景知识;上述四项是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共有知识。Grice 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会话含义的具体推到过程:(5)说话人A和 B在谈论一个在银行工作的他们共同的朋友C A:C工作怎么样?B:哦,我想还不错。他喜欢他的同事,也还没有进监狱呢。B的前半部分回答中,“哦,我想还不错。他喜欢他的同事,”答其所问,遵循了合作原则,因为既然谈到了工作,就有和同事相处的问题;但随后的部分“也还没有进监狱呢。”却和A的问话期待相去甚远,用话语的字面意义更本无法理解,一般的语言常识或逻辑推理也无能为力,只有寻求其他的解释,否则A根本无法知道B的话语意义。根据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进行推导,从听话人A的角度是这样推导B话语的会话含义的:B说了“也还没有进监狱呢”,A没有理由认为B不遵守合作原则,但B的话语显然违背了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中的“避免表达含糊”的次则。所以,A可以认为B的回答与A的问话没有关联仅仅是表面现象,B说C还没有进监狱可能是要向A传递C人品不好这一信息,B也相信A有能力推断出这一信息,也没有阻止A这样认为,B想或希望A这样认为,所以,B的话语具有隐含C的人品不好的会话含义。经过这样的推导,就容易找到A问话和B答话之间的联系:银行职员如果人品不好,就有可能贪污犯罪,贪污犯罪就有可能进监狱。B的回答表面似乎是答非所问,字面意义几乎是毫无关联,但在回话含义层面上,B仍然遵循着合作原则,向A传递了其含蓄意义。由此可见,对话语的理解中,在听到语义上异常的句子时,听话人往往不会放弃对其话语含义的理解,而是从说话人一定遵循合作原则这点上进行推导,说话人话语的含蓄意义就可以一点点浮出水面。会话含义的特点会话含义是由语用推理推到出来的,与由逻辑推理、语义推理推导出的意义相比显然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Grice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把会话含义的这些特点简要的概括为5点:可撤销性或可废弃性、不可分离性、非规约性、不确定性和可推导性。1)可撤销性在一定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语境中,因为语境的变化,一个句子原本具有的会话含义可能会被撤销。例如:(1)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2)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But I am afraid I didnt quite like cream in my coffee.例(1)这句话是隐喻,把人比作奶油,违反了质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是恭维听话人,表达了对听话人的喜爱,因为加了奶油的咖啡非常可口。但如果像例(2)中在后面再加上那么一句,原有的会话含义就立刻没有了。或许加了奶油的咖啡更可口,但个人喜好不同,说话人不喜欢加奶油的咖啡,当然之前的喜爱听话人的会话含义也就不存在了,而且颇有讥讽之意。因此说会话含义具有可撤销性。可撤销性不仅是会话含义的特点,也是语用推理的特点之一,因此对前提的语用推理同样具有这一特点。2)不可分离性会话含义具有不可分离性是指一句话的会话含义取决于该句的整个语义内容,而不是取决于该句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语言形式。例如:(3)【John is in trouble,and he phoned Peter,a friend of his who has got a lot of help from him before.But Peter got to know Johns trouble,and he did not answer Johns phone call.】John:a,He is indeed my good friend.b,He is a friend in deed.C,He is really kind to me.d,He paid me back in such a good way.上述语境下,John的话语,无论是四句中的哪一句都具有相同的会话含义:Peter is not a friend in deed.这里的会话含义不是由friend,good,或者really 这样单独的词语产生的,而是整个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产生的,整个语句在会话含义推导过程中具有不可分离性,这一点不同于前提的推理,因为前提是可以以某个词语或某种句式为基础的。例如:(4)He managed to pass the exam.例(4)这句话的前提是 He tried to pass the exam.这里前提取决于含蓄动词manage,而不是整个句子的语义内容。这点不同于会话含义的推理,因此,不可分离性是会话含义所特有的。3)非规约性会话含义建立在话语的规约性意义(基本相当于字面意义)之上,但它又不是规约性意义,具有非规约性。简言之,会话含义是在话语的字面意义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而推导出的。例如:(5)It is such a mess here.例(5)的规约性意义是这个地方太乱了;如果这句话是母亲在孩子房间说的,那么母亲表达的会话含义可能是要求孩子把房间收拾一下;如果是几个朋友到一家小饭店准备就餐,看到饭店的卫生情况而说的话,那么说话人的会话含义就是不要在这家饭店吃饭了;如果是游客慕名而来到某个风景名胜旅游,看到风景区说出这样的话,那么游客的会话含义是此地名不符实,表达了非常失望的心情。可见,会话含义是非规约性的。会话含义不取决于所说的内容,而是取决于所说的方式,即是怎么说出来的。例如:(6)He is a genius indeed 如果说话人是不屑、讥讽地说这句话的,他的会话含义就是他真是个笨蛋;如果说话人是敬佩地说出这句话的,他的会话含义就是他非常聪明、有创意。尽管一些会话含义可能转化为规约性意义,但至少在开始时他们不是规约性意义。(7)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4)不确定性会话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会话含义。例如:(8)You have done a good job.既可能是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赞赏,也可能是说话人的讽刺之语,是对听话人的批评。所以,会话含义是不确定的,语境是推导其会话含义的重要依据。5)可推导性可推导性是会话含义最更本的特点,会话含义是通过语用推理推导而得出的。根据会话含义理论,一般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会遵守合作原则,听话人就是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及其四条准则,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推导出说话人的话语意义的。当然,也有学者对Grice概括的这些观点提出质疑,比如Jerrol Sadock 就认为只有可推导性,不可分离性和可取销性才值得认真思考。2007年出版的黄衍的语用学把Grice归纳的不确定性修正为另外两个特点:可加强性(rinforceability)和普遍性(universality).话语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Grice 于1957年在哲学评论(Philosophical Review)上发表了:“意义”一文,这篇论文是Grice 关于意义的基本学说。他在该篇论文中提出了“非自然意义理论”。在他的理论中,意义被分为两类: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简称为meaning-nn)。所谓自然意义多指话语的字面意义,不涉及说话人的意图,话语的意义可以被“自然地”理解。Grice 给出的例子,如:Those spots meant measles.(哪些斑点意味着麻疹。)A shiny coat in a dog means health.(狗身上的毛光亮意味着健康。)上例中meant/means 表达的是自然意义。按照Grice 的“非自然意义理论”,非自然意义是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是说话人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自己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是Grice 的会话含义理论基础。Grice 用另外一些例子说明非自然意义,如:By sayiing that the child looked guilty,he neant that the child was in fact guilty.(通过说那孩子看上去有罪,他意指那孩子实际上是有罪的。)其中的meant 是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其意义并非可以被“自然地”理解,是隐含意义。Grice 认为非自然意义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说话人发出话语,试图在听话人那儿引起某种效果;二是通过听话人认可说话人的意图而使说话人的意愿完全实现,只有在这两个特征都具备的情况下,说话人的话语才有非自然意义。Grice 认为可以有5中测试方法区别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一是用meant 取代mean,看原句的隐含内容有没有改变,不改变的是自然意义,改变的是非自然意义。二是看能否通过What is(was)meant by 得出结论 is(was)that,不能的是自然意义,能的是非自然意义;三是看是否有“某人meant that by”,没有的是自然意义,有的是非自然意义。四是看能否改成直接引语,不能的是自然意义,能得是非自然意义;五是看能否改写成the fact that 引导的主从句式,能的是自然意义,不能的是非自然意义。Grice在对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分析之后发现:说话意图和语境在表达非自然意义 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两点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Grice 对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进行区分的主要理论意义在于:主张用非自然意义理论去全面的、深入的分析言语交际中中话语意义或信息交流的内容。非自然意义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理论,任何交际过程都涉及交际意图,任何成功的交际都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准确理解。Levinson 对话语意义作如下图解:非会话含义 隐含意义 一般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 特殊会话含义非自然意义 规约含义 字面意义 非规约含义例如隐含意义属于非自然意义,单从字面是无法理解其含义的。听话人理解隐喻时要超越话语的字面意义,设法找出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义。有些常见的隐喻不需要特定的语境也可以推导出其隐含意义。例如:刀美兰是傣家的金孔雀。但绝大多数隐含意义是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推导七会话含义的。隐含所包含的的会话含义不是话语的规约含义,而是非规约含义中的特殊会话含义。例如:He is a working machine.不同的场合中该隐喻具有不同的含义,既可以理解为说话人指某人工作勤恳,任劳任怨;也可以理解为说话人认为某人工作方法机械呆板,缺乏灵活性;也可以理解为说话人认为他缺乏情感,待人冷漠等。规约性含义与非规约性含义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说出的话语有的是直截了当的,有的是委婉含蓄的。直接说出的话语内容是话语的语义内容,;含蓄表述的内容被分为规约性内容(conventional)和非规约性内容(non-conventional):所谓规约性内容是指话语中的词语自身具有的规约性含义。规约性含义相当于语句的字面意义,也就是那些可以凭借语言知识而无需语境知识就可以得出的话语意义。规约性含义不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也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