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鼻咽癌的CT诊断.pptx
鼻咽癌概述 鼻咽癌为鼻咽部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儿童期少见,在2040岁发病骤升,4060岁为发病高峰,70岁以后逐渐下降。第1页/共31页 鼻咽癌最常发生于鼻咽顶部,其次为侧壁(包括咽隐窝和咽鼓管隆突)。按肿瘤原发部位形态可分为结节型、菜花型、粘膜下浸润型和溃疡型。结节型最常见。各型可混合出现。粘膜下浸润型较少见。第2页/共31页鼻咽癌发展方向 1.上行型(颅神经侵犯型)常破坏颅底骨,可累及颅神经,淋巴结转移少见,多为低分化鳞癌;2.下行型(颈部肿块型)常有淋巴结肿大,一般无颅底破坏,可有颅神经损害,多为低分化鳞癌;3.混合型见于未分化癌。第3页/共31页鼻咽癌的扩散和转移 1.颅外扩展:沿侧壁进入鼻腔;侵及对侧,呈巨块型;沿侧壁向下侵及口咽侧壁,达舌骨平面;向鼻咽深部浸润,侵及咽旁间隙或咀嚼肌间隙;侵及翼腭窝,经眶下裂侵入眼眶,或直接破坏上颌窦后壁和后组筛窦。第4页/共31页 2.颅内扩展:破坏鼻咽顶部骨质,侵及蝶窦、海面窦;破坏斜坡而侵入后颅窝内;经破裂孔沿颈内动脉侵入海面窦及颅内,此行经可不破坏颅底骨;破坏破裂孔向前破坏蝶骨大翼(卵圆孔、棘孔);向后可破坏颈内静脉孔、斜坡以及舌下神经孔。第5页/共31页 3.淋巴结转移:早期即有。直接导入咽后间隙的咽后淋巴侧组,汇入上颈静脉淋巴结的深上组;直接导入颈深上组;部分可直接流入颈后三角副神经旁淋巴结。4.远处转移:常见部位为骨、肺、肝。第6页/共31页 鼻咽癌的主要症状 1.鼻出血:后吸性血痰;2.鼻塞;3.颈部淋巴结肿大;4.头痛;5.有关颅神经的症状:如累及、和、;6.耳鸣和耳聋;7.远处转移。第7页/共31页 CT检查目的 1.了解病变范围;2.寻找病变;3.治疗后随访。第8页/共31页 鼻咽部CT检查方法 1.扫描层面:横轴位(人类学基线或OML)为主,冠状位为辅。2.扫描范围:从颅底到硬腭下1cm。3.层厚:510mm。4.增强扫描:仅做增强扫描即可。第9页/共31页 二、正常结构 1.正常鼻咽部主要结构包括:鼻咽腔、左右侧壁(咽鼓管咽口、圆枕和咽隐窝)、上壁和后壁以及鼻后孔。鼻咽腔两侧应对称。2.硬腭和软腭、口咽部上部。3.咽旁间隙、颞下窝、翼突、翼腭窝。上颌窦、蝶窦、筛窦、眼眶、颅底、乳突、C1。第10页/共31页第11页/共31页第12页/共31页第13页/共31页第14页/共31页 鼻咽癌的CT表现第15页/共31页 CT扫描能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发展方向、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淋巴结的转移,这对肿瘤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十分重要。第16页/共31页 1.鼻咽腔内见一小肿块,有时可为大肿块充满鼻咽腔,显著强化;2.鼻咽癌局限于粘膜间隙时使鼻咽腔局部粘膜增厚(一壁或数壁),圆枕肿大,咽隐窝变浅或闭塞,可有咽鼓管咽口阻塞;或一侧鼻咽侧壁僵直;第17页/共31页 3.肿瘤向深部发展,使鼻咽侧壁增厚,正常肌间隙消失,咽旁间隙受压、狭窄、消失或其内为肿块占据;4.肿瘤可超越中线侵及对侧鼻咽部,向下可累及口咽侧壁和软腭;第18页/共31页 5.肿瘤可浸润翼窝、翼腭窝或颞下窝。肿瘤可侵入鼻腔、上颌窦、筛窦、蝶窦、眼眶、颅内;6.骨质破坏:颅底和鼻窦骨质破坏;7.分泌性中耳炎;第19页/共31页 8.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早期常转移至咽后淋巴结,以后至第二站颈深部淋巴结,包括二腹肌组、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和颈内动、静脉周围。肿大淋巴结大小和数量不一,单个淋巴结呈圆形,而不呈蚕豆状。均匀强化、环状强化,有融合。第20页/共31页 肿大淋巴结的大小标准:诊断原发性头颈部肿瘤其颈静脉链淋巴结以横断面最小径8mm为肿大,以边缘强化伴内部坏死的淋巴结为最可靠的转移诊断标准。第21页/共31页男,40,138652,咳血半年第22页/共31页女,57,CT1028093,NPC低分鳞第23页/共31页女,57,CT1028093,NPC低分鳞第24页/共31页男,81,147012,鼻出血1年第25页/共31页男,81,147012,鼻出血1年第26页/共31页女,80,148344,鼻衄3月第27页/共31页女,42,138431,发现腭部肿块第28页/共31页女,50,121193,NPC,淋巴结肿大第29页/共31页121193,NPC,鼻窦、眼眶转移第30页/共31页谢谢您的观看!第31页/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