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学习.pptx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一:定义:1:心理学:心理现象:心理学发展简史:人:2,医学心理学:二:研究范围三:学科性质:第1页/共74页第二节: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一:医学模式二:生物医学模式三:医学模式需要转变(理由)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1234第2页/共74页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医学心理学中的心理行为定量二:心理学的研究类型:三:研究方法的种类: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第3页/共74页第二章:主要理论第一节:行为学习理论一:概念1:行为2:行为科学3:行为学习理论内容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学习是支配行为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的各环节进行干预,就可矫正问题行为从而治疗和预防疾病。第4页/共74页二:经典条件反射内容意义几个概念三:操作条件反射内容意义类型第5页/共74页四:内脏操作条件反射内容意义五:示范作用六:本理论小结七:局限性八: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第6页/共74页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一:驱力理论生本能、死本能二:无意识理论(潜意识):(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第一结构定位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关于潜意识浅层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梦的意义三:人格结构理论:第二结构定位理论本我、超我、自我第7页/共74页四:冲突、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冲突焦虑防御机制:五:生命周期与心理成熟客体客体关系六:小结七:局限性第8页/共74页生命周期与心理成熟基本假设:客体、自体、客体关系、客体印象、自体印象1,出生前期2,0-1 口欲期:挫折与固着 口腔性格信任感与安全感 共生 共情 过得去的母亲此期发展不良者:演讲家、美食家、夸夸其谈者、酗酒嗜烟、迷恋金钱、权势、界限不清、缺乏安全感和信任能力、以摄食障碍为特征的神经症3,1-3 肛欲期:自主、规则:肛门性格(吝啬、苛刻、狭隘、控制性强、严谨、认真、守时、不屈不挠)分离焦虑建立人际界限:自恋自尊形成4,3-6 俄狄浦斯期第9页/共74页5,6-9 潜伏期6,10-20 青春期 1)10-12 青春前期:刺头、烦人的年龄 2)12-14 青春早期:易激惹、自恋、追星、追求与父母的不一致第10页/共74页3)14-17 青春中期:异性、脆弱4)17-20 青春后期:整合、分离-个体化7,20-35 年轻成年期:寻找客体并建立关系、社会角色、成为新客体第11页/共74页第三节 认知理论一:认知的概念: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三:人类认知的主要特点四: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人天生就具有歪曲现实的倾向,产生问题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判断和解释。非理性信念。通过纠正非理性信念,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健康。第12页/共74页五:贝克的认知理论观点认知的层次:歪曲认知:1,选择性注意2,极化思维3,过度概括4,灾难化思维5,扩大化6.人格化六:小结第13页/共74页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1,每个人都有积极、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潜能实现 自我实现2,人有两个自我:理想我与现实我3,积极关注的需要 无条件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咨询技术的新方向:以咨客为中心、积极关注、真诚、共情第14页/共74页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观点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第15页/共74页自我实现者的特征:1,准确知觉现实2,宽容,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3,坦率、自然、不做作4,流露自己真实思想的倾向5,以问题为中心6,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7,民主、平等8,与多数人打成一片,但仅与少数人保持深厚友谊9,抵制适应社会现存文化,反对常规。第16页/共74页第三章:人的心理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二节: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人的社会化第三节:认知过程1,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相互作用、联觉第17页/共74页2,知觉定义: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个别属性/整体属性,个别分析器/多个分析器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还要借助于经验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第18页/共74页3:记忆定义: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过程: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遗忘:4:思维定义:特点:概括性与间接性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5:想象第19页/共74页第四节:情绪情感过程一:概述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具有较明显的情景性、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不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冲动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第20页/共74页二者的区别:1,情绪与生理性需要是否满足有关。情感则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有关。2,情绪是低级的,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体验。3,情绪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冲动性和外部表现。第21页/共74页二者的联系: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通过情绪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深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有时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第22页/共74页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动机作用: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适应作用:环境改变致情绪产生,出现困扰,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宣泄,帮助适应,利于工作。信号作用: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方式。通过面部表情实现。第23页/共74页情绪的内容情绪的内部体验:体验即内心的感受。人的情绪、情感的内部体验按照对立的性质配合成对,形成两极状态。具体表现为:肯定否定:如满意、不满意;快乐、悲哀;热爱、憎恨等强弱:不同的等级如喜可以从适意、愉快、欢乐到大喜、狂喜;怒可以从不满、生气、愤怒到大怒、暴怒;紧张轻松:如高考前的情绪积极消极 第24页/共74页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第25页/共74页情绪状态:在特定的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分三种基本状态:1)心境: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久的基础情绪状态。如“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指的就是心境。2)激情: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如:爆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等。3)应激:机体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人们在遇到巨大自然灾害时的情绪状态。第26页/共74页高级社会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理智感:个人对智力活动的需要和意愿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事物(如人的行为和艺术作品)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第27页/共74页二:情绪的生物学研究情绪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反应 在情绪状态下,机体的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及内外分泌腺反应均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情绪反应特征和强度的客观指标。第28页/共74页情绪的脑机制研究:下丘脑与情绪和动机关系密切,是情绪和动机产生的重要脑结构;OLDS等发现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刺激这些部位,动物会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它好似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情绪的上行、下行的中转站。边缘系统是情绪体验的重要区域大脑皮层对情绪也起重要的认知调控作用: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是重要的。多种神经递质与情绪有关。第29页/共74页情绪与健康人类的许多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是有适应意义的或有用动作的残留物(即动物的战或逃)。但是进化到人类阶段,这种残留物有可能会成为影响身体和心理功能的有害因素。情绪与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密切相关。情绪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成分,直接关系到心身健康。正性情绪如乐观、开朗、心情舒畅等有利于健康;负性情绪如焦虑、悲伤、抑郁、苦闷等常常会损害人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反应,严重时可以导致心身障碍。第30页/共74页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是认识和洞察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它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我们应该学会自觉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方式有:调整行为目标:让理想与现实尽可能的一致将会有利于需要的满足,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改变认知评价方式:认知决定情绪发生的性质和强度。不同的认知产生的情绪性质可以完全相反。转换环境:心理防御或应对:自我控制与求助:第31页/共74页EQ第32页/共74页第五节:意志过程一:概念: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与认知、情感和个性密切相关。第33页/共74页二:意志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需要动机行动 在意志行动初期,人的动机是多样的,人通过动机的斗争过程权衡各种动机的轻重缓急,反复比较各种动机的利弊得失,评定其社会价值。斗争的结果是某种动机居主导地位,而目的呀就确定下来。2)方法和策略的选择2,执行决定阶段该阶段是知、情、意协调的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第34页/共74页三: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明确的、稳定的意志特点。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第35页/共74页第六节:个性一:个性概述1,定义: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的特征稳定性:个性是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经常稳定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塑性独特性:个性千差万别,是极端个别化的.(共性)统合性:个性是由许多心理特征组成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功能性:人格是用来干什么的?决定一个人怎么处事、怎么看自己、看环境、看他人。“境由心生”“相由心生”。决定人生怎么度过,决定人生的质量。第36页/共74页3,个性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三部分构成。1)个性倾向性:是人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2)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3)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第37页/共74页4,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这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2)环境与教育因素:人格的决定因素3)社会实践与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一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第38页/共74页二:需要1,概念:是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2,分类按照起源: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按照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第39页/共74页四:动机与挫折1,动机的概念: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注意:人的行为同时受环境压力的影响,外部的刺激也能引发人的动机。第40页/共74页2,动机冲突实际生活中,常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人的行为都是由最强的主导动机所决定的。但有时各动机间相互矛盾形成动机的冲突。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并引起相同强度的动机。迫于形势,二者必选其一,即造成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状态。第41页/共74页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两个事物同时对个人会造成威胁或厌恶,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即“前怕狼,后怕虎”的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处境,从而造成心理紧张状态。第42页/共74页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对单一的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是好而趋之,一方面又恶而逃之。第43页/共74页3,挫折 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产生挫折的原因有主观(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和客观(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两种因素。影响挫折程度的因素包括动机是否重要、个体的抱负水平(期望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因素。第44页/共74页五:能力定义: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分类:有很多种分法如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第45页/共74页一般能力:完成各种活动都需要的共同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特殊能力:从事某种特殊工作或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第46页/共74页能力有个体差异:质的差异量的差异发展的早晚 第47页/共74页智力:定义:即一般能力,或叫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等。智商:智力的含义:一个人最多可能发展到多远;第48页/共74页气质 概念:气质是人格的一部分,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方面。传统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第49页/共74页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强、平衡且灵活)粘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强、平衡、不灵活)第50页/共74页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卤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强、不平衡)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弱)第51页/共74页性格 定义:是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主体。性格的特征1)态度特征:指人在对待事物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包括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例如:2)理智特征:指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如:3)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及情绪的积极性等方面的性格特征。第52页/共74页3,性格类型:性格类型的划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可按对立模型、多元模型划分性格类型。常见的分法有:A型行为:包括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追求成就、易激惹、不耐烦、急于求成、无端的敌意。个体表现为应激高反应状态。B型行为:喜欢慢步调的工作节奏、对生活、工作的满意度高。C型行为:主要特征为克制愤怒,、过分忍耐、回避矛盾、调和行为、抑制情绪表达、焦虑、应激反应强等。C型行为也被认为是应激易感人格,属癌症易感性行为模式。H型行为:凶狠、好斗、弥散性敌意第53页/共74页内倾-外倾(荣格):2种基本的心理态度。也是我们每个人适应生活的基本心理模式,前者其能量与兴趣朝向内在世界;后者其能量与兴趣朝向外在世界。外倾的人具有向外发展的主导性驱力,内倾的人具有向内心深处发展的驱动力。极端了不好,需要平衡或重新整合这种内在能量。第54页/共74页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更多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确定他的态度和行为;比较注意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优先注意他所参与的人际关系的情况;对他人有兴趣;善与人交往 场独立性:对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不敏感;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况;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关心概念与抽象原则;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不善与人交往 第55页/共74页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性格较多地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气质是先天的,更具稳定性,变化比较缓慢;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联系:气质可渲染性格特征;性格在一定的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第56页/共74页第四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总论一:应激1,塞里的应激概念2,现代对应激的理解第57页/共74页第二节:应激源(生活事件)一,定义可造成心理应激并损害个体健康的生物性、心理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刺激。二,分类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第58页/共74页三,生活事件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第59页/共74页第三节:应激心理中介因素及其调节一,认知评价1,概念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它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生活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第60页/共74页二,应对方式1,定义应对:是指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又称应付,被认为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2,分类问题关注应对情绪关注应对第61页/共74页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心理应激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不属于同一范畴,应对和防御机制的根本不同在于一个属于意识的一个属于潜意识的。两者都是心理的保护措施,适应生活的方式;通过意识的训练可以将防御机制转变为习惯性的应对活动如否认、升华、转移、幽默等。第62页/共74页四,社会支持1,概念又称社会网络,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2,分类第63页/共74页3:社会支持研究有人发现社会支持数量与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外向分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数量、社会支持满意程度与神经质均有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与个性有一定的联系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第64页/共74页4: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1)缓冲作用假说2)独立作用假说第65页/共74页第四节:应激反应一,概念 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二,特点应激反应可由多种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不是决定于刺激本身的物理性质,而是决定于刺激与机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刺激对机体的需要或利害关系被人理解后,才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们以不同方式对同一应激源做出反应。同一个体对不同情境可引起不同的应激反应。个体应激反应强度的指标难于量化,无法客观测定。第66页/共74页三,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包括心理冲突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综合应激反应第67页/共74页四:应激的生理反应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3,心理神经免疫机制第68页/共74页五: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固着与僵化:固着是反复进行并无成效的动作与尝试。僵化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无意义的、刻板的、盲目的重复行为,如搓手、挠头、来回走动以及强迫性行为。物质滥用:饮酒、抽烟、滥用毒品和药物。第69页/共74页第五节:心身疾病介绍几个动物模型一:心身疾病1,定义狭义广义2,几个误区3,目前发病情况第70页/共74页二,范围三,发病机制四,治疗与预防第71页/共74页第五章:病人心理第一节:概述一,病人角色二,病人角色适应问题三,病人的心理需要第二节:病人心理特征一,第三节:各类病人心理第72页/共74页第六章:医患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定义原则技术人际沟通障碍第二节:医生心理1,医生角色权力与义务2,心理特征第三节:医患关系第73页/共74页谢谢您的观看!第74页/共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