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畜牧微生物学动科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与作用.pptx

    • 资源ID:87192616       资源大小:1M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畜牧微生物学动科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与作用.pptx

    Microbes on the EarthpLive in every corner&the largest single mass of life pinside of eukaryotic cells 真核细胞pat temperatures of 100pin the presence of toxic metals like copper 铜or mercury 汞pat pHs 2.0 and 11.0pdown to 3.5 km below the earths surface pin saturated salt solutions at 0 p“Microbes should have evolved to utilize any niche meeting the minim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quirements”第1页/共50页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t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分布;t微生物和其它生物的关系;t微生物与物质循环;微生态学第2页/共50页第3页/共50页由于美航天局疏忽地球细菌可能被带上了火星科学家在寒冰中发现活微生物火星生命新证据第4页/共50页Contents第一节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第二节 正常饲料植物体中的微生物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转化中的作用第三节 土壤、空气、水中的微生物第5页/共50页第一节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 在正常动物的皮肤、黏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气管、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存在着对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常住菌:在动物体表或体内的共生的或寄生的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在宿主体内某一特定部位长期适应和选择,定居繁殖,形成的微生物区系。过路菌:是从土壤、水、空气和动物所接触的环境或食物中污染的微生物。第6页/共50页第7页/共50页第8页/共50页正常动物体的细菌分布皮肤: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等口腔:链球菌、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胃:瘤胃微生物,如:无芽孢的厌氧菌肠道:厌氧菌为主如:类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等、肠球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鼻咽腔:链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眼结膜:皮表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等阴道:乳酸杆菌、白色念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尿道: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等第9页/共50页一、体表的微生物 动物皮肤和皮毛上的微生物,多数是从土壤、空气和水中污染的,有的是从动物粪便中沾染的。皮毛上常见的微生物以球菌为主,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杆菌中主要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棒状杆菌和枯草杆菌等。在皮肤表层、汗腺和皮脂腺内,常有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链球菌等,它们是引起外伤化脓的主要原因。某些患有传染病的家畜皮毛上,还常有该种疾病的病原,如炭疽杆菌芽孢、布氏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口蹄疫病毒、痘病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常可通过皮毛而传播,因此在处理皮革和皮毛时应注意。第10页/共50页二、消化道的微生物1.正常畜禽胚胎及初生畜禽的消化道是无菌的出生数小时后随着吮乳、采食等过程,在消化道内出现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等。并从此在动物消化道内与宿主共处终生。2.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分布因部位不同而异。3.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很复杂,它们的数量和种类因畜禽种类、年龄和饲料而异,在同一动物不同胃肠道部位也存在差异。在正常情况下,普通动物肠道内大约有200种正常菌群,每克肠道内容物约含1091010个菌以上,其中主要是非致病的厌氧菌,如拟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等,占总数的9099,其次为肠球菌、大肠杆菌、乳杆菌和其他菌等。第11页/共50页瘤胃微生物 牛羊等反刍动物,草是主要饲料,但它们本身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而是靠瘤胃微生物帮助分解,使纤维素变成能被牛羊吸收的糖类。当草料到达瘤胃和网胃时,首先是纤维素菌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被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转化,产生乳酸,丁酸、脂肪酸等有机酸和;等气体,前两个胃没有消化完的草料进入后两胃,由其分泌蛋白酶消化分解产生氨基酸、维生素等。被动物体吸收利用。第12页/共50页第13页/共50页第14页/共50页第15页/共50页第16页/共50页第17页/共50页第18页/共50页不同微生物种群的相互关系:(1)协同(synergism)是指两种或多种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某种作用的关系。(2)竞争(competition)是指两种或多种以上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为获得能源、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而发生的争取现象。(3)共栖(commensalism)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可一方受益或互相受益,为对方提供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或生存条件的关系。特点: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代谢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一旦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4)吞噬(predation)是指一种较大型的微生物吞人并消化另一种小型微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第19页/共50页(五)、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及其意义Functions of Normal Flora(1)营养 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还能合成有利于动物吸收和利用的养分,如必需氨基酸、挥发性脂肪酸,促进动物生长。另外,消化道中的正常菌群还有助于破坏饲料中某些有害物质并阻止其吸收。(2)刺激免疫应答 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生物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自然菌膜,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保护膜,可促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从而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正常菌群除与病原菌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置外,还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以及产生抗生素、细菌素等起作用。可以说正常菌群是人体防止外袭菌侵入的生物屏障。第20页/共50页第21页/共50页Factors affecting gut microflora第22页/共50页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处于共生、协调的平衡状态。如果宿主受到日粮突然变化、环境变化、患病、手术等应激,或是滥用抗菌药物等情况下,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发生改变,菌群平衡受到破坏,即称为菌群失调。称为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去除诱因后一般可使菌群复常,也有长期失调难于逆转的情况。菌群失调(六)、菌群失调及其影响第23页/共50页条件致病菌:人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一旦进入非正常聚居部位,或生态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也能使人患病:(1)由于机体的防卫功能减弱,引起自身感染。例如皮肤粘膜受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身体受凉、过度疲劳、长期消耗性疾病等,可导致正常菌群的自身感染;(2)由于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发生了定位转移,也可引起疾病。例如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人体表面的正常菌群,一旦它们进入伤口也会引起感染。第24页/共50页四、无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动物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GFA)是指体内外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无菌动物必须经无菌剖腹产、并在绝对无菌的隔离器内培育饲养。实际上某些内源性病毒很难除去,因此无菌动物是一个相对概念。无特定病原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A)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胚胎)。灭绝原虫反刍动物(defaunated ruminant animals)是在研究反刍家畜瘤胃发酵及其功能的过程中,通常将反刍家畜进行灭原虫处理(如降低瘤胃内pH或使之出生后与其他动物隔离等措施),去除动物体内原虫。第25页/共50页悉生生物:指整个个体不携带或只携带已知微生物的生物种 类饲养方法说 明附 记无菌动物隔离系统以封闭的无菌技术取得,用现有方法不能检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悉生动物隔离系统确知所带的微生物(植物的和动物的)经特殊饲养的动物。确知所带有的微生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屏障系统没有指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通常动物开放系统不明确所带的微生物、寄生虫的动物,称普通动物,但不得带有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对微生物带有情况不明确第26页/共50页五、微生态制剂微微生生态态制制剂剂(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s)是指一类可通过有益的微生物活菌或相应的有机物质,帮助宿主建立起新的肠道微生物区系,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的添加剂。益益生生菌菌:一般是指通过改善肠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而对动物起有利作用的微生物活菌添加剂,也称微生物活菌制剂。被用作益生素的微生物通常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益生生元元:是指不被宿主消化吸收,但能选择性地促进宿主消化道有益微生物,或饲喂的益生菌的活性和生长,从而对宿主有益的饲料或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如寡果糖等。第27页/共50页第三节 土壤、空气、水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是主要的微生物源。一、土壤中的微生物第28页/共50页v土壤中的环境条件: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条件都适于微生物的生活,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v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按种类递减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108 107 106 105 104 103个/g分布广泛,各种条件的土壤中都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的数量也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离地面10-20cm的土壤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第29页/共50页1)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等因子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2)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受季节影响;3)微生物的数量也与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4)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其次位放线菌和霉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布特点:第30页/共50页v空气中的环境条件:无营养和水分、紫外线直射,因此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v存在状态:漂浮,短暂停留,以吸附于尘埃微粒上的形式存在(气溶胶的形式存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数与微生物数量有直接关系,数量取决于尘埃数量v分布:越接近地面的空气含菌量越高,目前人类检测到微生物存在的最高处为85km的高空。第三节 土壤、空气、水中的微生物二、空气中的微生物第31页/共50页来源于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种类主要为球菌、芽孢杆菌、产色素细菌、真菌孢子,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物种类有关;与人类的关系:传播动、植物疾病 造成食品及发酵生产中的污染;空气中微生物的杀灭与去除:紫外线照射、甲醛熏蒸、药物喷雾、过滤除菌等,常用的过滤介质有棉花、纱布、石棉滤板、活性炭或超细玻璃纤维过滤纸等。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第32页/共50页1)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主要以气溶胶形式存在;2)来源于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3)种类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 物种类有关;4)数量取决于尘埃数量;5)停留时间和尘埃大小、空气流速、湿度、光照等因 素有关;6)与人类的关系:传播动、植物疾病 造成食品及发酵生产中的污染第33页/共50页三、水中的微生物v各种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v水域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与水域的有机物、无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光照、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含氧量和有毒物质的含量有密切关系。v水是仅次于土壤的第二天然培养基。v微生物数量和类群:数量: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尤其是细菌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每毫升污水的微生物含量达到107108个。类群:腐败型水生微生物、真菌、螺旋体、噬菌体、藻类、还有一些随人畜排泄物和病体污物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繁殖及后果:通常因水体环境中的营养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长繁殖的要求,加上周围其它微生物的竞争和拮抗关系,一般难以长期生存,并最终导致水的自净作用。但由于水体的流动,也会造成病原菌的传播甚至疾病的流行。第三节 土壤、空气、水中的微生物第34页/共50页1)数量和种类与接触的土壤有密切关系;2)垂直分带分布3)多是吸附在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上及水底;4)多能运动,有些具有很异常的形态(例如柄细菌);5)靠近城市或城市下游水中的微生物多,并且有很多对健康不利的细菌,因此不宜作为饮用水源;6)水体自身存在自我净化作用:第35页/共50页土壤、水、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土壤 一些人和动物的病原菌与其他病原微生物,在条件适宜时以土壤为媒介,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即为土壤感染。抵抗力强的能形成芽孢的病原菌,如炭疽杆菌、腐败梭菌等可生存数年甚至几十年。土壤一旦污染了这些病原菌,则可成为疫源地,随时都可能使人和动物感染相应的传染病。第36页/共50页土壤、水、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空气 在医院、兽医院及畜禽舍的空气中,常悬浮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人或动物吸入感染,分为飞沫传播和尘埃传播,总称为空气传播。抵抗力较强的病原微生物可在空气中生存一个时期,如化脓性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绿脓杆菌等。常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肺炎、肺炭疽、流感、化脓性感染等。第37页/共50页土壤、水、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水 病原微生物可随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等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可由大小河流广泛传播,由污染的饮水引起人和动物传播发病,即为水传染。伤寒、痢疾、结核、炭疽等传染病。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中后,常因水的自净作用而难以长期存活。第38页/共50页 土壤的细菌学检查 主要测定菌落总数、大肠菌值和产气荚膜梭菌值3项指标。大肠菌值(产气荚膜梭菌值)是指能检出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最小土壤量(g)。水的细菌学检查 主要测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我国标准:饮用水菌落总数100个/ml,总大肠菌群数 3个/L。空气的细菌学检查 主要是测定1 m3 空气中的菌落总数和链球菌数。土壤、水、空气的细菌学检验第39页/共50页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总菌数:100个/ml大肠杆菌:3 个/L第40页/共50页第41页/共50页1、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如火山口及其周围区域、温泉、工厂高温废水排放区等。兼性嗜热菌专性嗜热菌 极端嗜热菌耐热菌 超嗜热菌嗜热菌的类型: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第42页/共50页隐蔽热网菌(Pyrodictium occultum)嗜酸热硫化叶菌(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水生嗜热杆菌(Thermus aquaticus)第43页/共50页2、嗜冷微生物嗜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低于15耐冷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0-40主要分布于极地、深海、高山、冰窖和冷藏库3、嗜酸微生物只能上生活在低pH(4)的条件下耐酸微生物:也可在中性环境中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低于15 4、嗜碱微生物专性生活在pH10-11的碱性条件下第44页/共50页5、嗜盐微生物在高盐浓度下才能生长6、嗜压微生物在高静水压环境中生长7、抗辐射微生物第45页/共50页研究意义:(1)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2)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许多领域,如:功能基因组学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3)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第46页/共50页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物质循环和转化中的作用 自然界的物质处于由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再由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的往复循环之中。无机物有机物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生产者: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植物、微生物消费者:利用有机物进行生活,如动物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如微生物第47页/共50页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碳素循环2、氮素循环3、硫素循环4、磷素循环第48页/共50页第49页/共5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0页/共50页

    注意事项

    本文(畜牧微生物学动科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与作用.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