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弟子规小故事.pptx

    • 资源ID:87360194       资源大小:222.36K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弟子规小故事.pptx

    故事二: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第1页/共71页故事三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模范。第2页/共71页故事四: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第3页/共71页 故事五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第4页/共71页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最好写照。第5页/共71页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听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居住的地方再怎么舒适,也不觉得心安。接着孔子又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而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吗?听了孔子的教诲,就知道经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边,心中自然就涌现思慕之情而悲伤呜咽起来。父母的影子占满了心中,想起父母恩情深重而无法报答,自然不肯为享受而住在舒适的地方,平时吃的酒肉也摒去一边,只求清淡。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后来在楚国作官,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第6页/共71页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名字叫昌)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 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同学们!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第7页/共71页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第8页/共71页孔子晚年,有一个小邾国的大夫,进献句绎这块土地来投奔鲁国,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鲁国能立下盟誓给予保障,如同现在的政治庇护。但是,他不这么想,他只要孔子的学生子路能给他保证,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子路的信用深得当时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话,胜过一个国家的承诺。但是,子路并不滥用他的信用,他拒绝了小邾国大夫的要求。子路说:我可以为鲁国的战事牺牲自己的性命,却无法答应叛臣的要求。因为守信是要符合正义的啊!第9页/共71页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第10页/共71页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第11页/共71页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第12页/共71页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原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第13页/共71页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 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第14页/共71页亲尝汤药(亲有疾)原文: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都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第15页/共71页晏婴使楚(行高者非貌高)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长相很普通。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来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我是前来访问的,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了。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第16页/共71页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齐桓公却听不进去。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第17页/共71页纸上谈兵但学文不力行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见廉颇难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泰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40万大军全军覆没。第18页/共71页啮指痛心 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哪个。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当时曾参在山里砍柴,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母子同心,无时不刻将亲人的安危放在心里)。曾参在孔子门下受学,孔子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第19页/共71页拾椹异器亲所好力为具蔡顺丧父,世乱岁荒。奉母,赤黑分筐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第20页/共71页陆绩怀橘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辞回家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吃,并非自已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第21页/共71页三国时期,在吴国吴县(今上海松江)有一位学者叫陆绩。他小时候非常孝顺,事事以父母为先,得到了乡邻的交口称赞。陆绩六岁时,曾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悄悄地往怀里藏了三个橘子。到了离开的时候,陆绩和父亲一起躬身拜谢袁术,突然,三个橘子“咚咚咚”地滚落到地上。袁术一看,便嘲笑问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往怀里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诚恳地回答:“我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请母亲尝尝。”袁术见他答得真诚,而且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觉得十分惊奇。陆绩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勤奋好学。他长大成人后,曾撰写浑天仪说,作浑天图,注释易经,成为一个通晓天文、历算,博学多识的人。第22页/共71页戚继光出身于时代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戚景通晚年得子,因此对戚继光十分钟爱,但教子极严。戚继光定亲时,女方送来一双昂贵的绣鞋,戚继光爱不释手,母亲便让他拿去穿。戚继光于是穿上绣鞋到书房见父亲。戚景通一见,便皱起眉头说:“绣鞋虽小,但如果你贪慕虚荣之心不改,将来当了将军又如何不爱财不贪污呢!”戚继光红了脸,脱下绣鞋说:“孩儿知错,这鞋我绝不再穿。”父亲又问他:“宋代岳飞曾说过什么话?”“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家就兴旺。”戚继光答道。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对,你要牢记此话,刻苦用功,将来为国立功。”从此,戚继光牢记父训,一生勤俭节约,为国尽忠,终于成为明代抗击倭寇入侵的民族英雄。第23页/共71页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一生显贵,名扬天下。但物质条件越好,他就越注意孝顺母亲。黄庭坚从小有个习惯,即每天清晨起来后,先到母亲房中问安,然后亲自为母亲洗涤便盆。后来他做了官,母亲身边也有人服侍,但他依然如故,从不假手他人,冬去春来从不间断。有人不解,问他说:“你已是朝廷命官,老人家也有人服侍,怎么还做这些粗活?”黄庭坚说:“一个人无论当了多大的官,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如果没有父母,哪有我们?我这样做,表示我的一切都是父母赐的,并不能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一席话说得对方连连称是,叹息说:“山谷先生不愧是真孝子,天下少有啊!”“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黄庭坚侍奉母亲尽心竭力,为后世人所称道。第24页/共71页陶侃是东晋时有名的贤臣。他年少时因父早亡,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陶母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因此对陶侃的家教很严。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有一次,他选了一坛上好的腌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母亲。陶母接到儿子托人带来的腌鱼后,不但没有欣喜之色,反而满脸忧愁。她将腌鱼重新封好,又让人退了回去,并且给陶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作为国家的官吏,却用公家的东西来孝敬父母,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陶侃看了母亲的来信,满脸羞愧。从此,陶侃时时以此警醒自己,牢记母亲的教导,勤政为民,两袖清风,终于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第25页/共71页子路是春秋时鲁国人,他身材魁梧,耿直豪爽,对父母十分孝顺,是乡里有名的孝子。子路父母爱吃白米饭,子路就给寺庙背石修路,领到工钱后就走五十里路到陬邑买米,然后背回家给父母煮白米饭。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总是隔月请假回家。孔子感到奇怪,就问子路:“你经常回家,是不是你父母病了?”子路说:“老师,我父母爱吃白米饭,所以学生常要到陬邑背米。这是不能改变的,望老师见谅。”孔子听了,对周围的学生说:“子路真是一名大孝子!”子路的父母去世不久,楚国请子路去做官。他有了百担稻谷的俸禄,显贵一时。有一次,子路端起香喷喷的白米饭,想到曾为父母负米的往事,感叹不已,高歌道:“人寿终终究有数,不孝后悔莫及。”歌罢,久久不能下第26页/共71页子骞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父亲于是娶了后妻,又育了两个儿子。子骞年纪虽小,但非常孝顺父母,纵然后母百般刁难,他也毫无怨言。一个严寒的冬日,子骞给父亲赶车。大风夹着碎雪打来,冻得他瑟瑟发抖,手上的缰绳老掉在地上。父亲看着子骞身上厚厚的棉衣,以为子骞是装的,于是生气地挥鞭打去。棉衣应声裂开一道口子,一团芦花露了出来,纷纷扬扬地飘进风雪里。父亲这才知道后妻虐待了子骞,后悔莫及。他不顾后妻苦苦哀求,执意要将她赶出家门。子骞泪如雨下,哀求父亲说:“母亲在家,受冻的只是我一人;母亲要走了,三个孩子都会孤苦无依,往父亲三思啊!”父亲感其孝心,流下了后妻。后母见子骞以德报怨,很受感动,从此视子骞如己出。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第27页/共71页原谷是春秋时陈留一带人。他还年少时,祖父已经年老不能耕作了,父母就嫌弃年迈的祖父,商议将祖父丢弃在荒郊野外。原谷听说后,双目垂泪,苦苦哀求,却遭到斥责。第二天一早,父亲就用车子推着祖父向荒郊走去,原谷跟随在后。来到荒郊处,父亲把祖父连同车子丢弃在荒草丛生处,毫不留恋地转身走了。原谷默默的拉起车子,不紧不慢地跟在父亲身后往回走。父亲看到原谷捡回被丢弃的车子,不解地问:“你要那个不吉利的车子干啥?”原谷一本正经的回答:“等你老了不能耕种时,我好用它把你也送到这里来。”父亲听后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他跪倒在祖父面前苦求饶恕,然后带着愧色将老人家中,精心赡养,孝敬终身。第28页/共71页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自己的生母薄太后非常孝顺,常常侍奉在侧,从不怠慢。刘恒虽然贵为帝王,公务繁忙,但每天不管多忙,他都要去母亲的房间里问安。有一次,刘恒的母亲得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母亲卧床不起,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侍奉在床侧,日夜守护,精心照料。每次看到母亲,他才和衣趴在床侧小睡一会儿;母亲醒来,他又赶紧为母亲递水擦汗,丝毫不敢懈怠。他还天天为母亲煎药,药煎好后,自己总要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长达三年之久。他侍奉母亲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第29页/共71页湖北省有一个城市叫孝感,这个城市的得名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古时候,有一个少年叫董永,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只好与父亲想依为命,以种田为生。可是不幸的事又一次发生了,董永的父亲没过几年也病故了。由于贫穷,家中甚至连埋葬父亲的钱都凑不出来。为了埋葬父亲,董永只好卖身到有钱人家当佣工。他安葬好父亲后,马上准备返回偿债,在途中遇到一名女子,表示愿意嫁与他为妻。原来,这名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董永的孝行感动了她,于是她偷偷下凡来到人间,想要帮助董永偿还债务。夫妻二人来到债主家,七仙女一月之内织绢三百匹,终于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后人为了纪念孝子董永,于是把七仙女下凡的地方称为“孝感”。第30页/共71页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自幼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以种田和畜牧为生。卜式有一个弟弟,他对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为乡人所称道。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卜式把所有的田地房屋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一百多只羊进山放牧。有人对他说:“你多傻呀,不要白不要。”但卜式安贫乐道,不以为意。十多年过去了,卜式的羊已经繁殖到一千多只,他自己又买了房屋,置了田产,生活富足。而他的弟弟由于贪图玩乐,不思进取,终于坐食山空,一贫如洗。卜式知道后,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其他所有人,大家都称赞他说:“真是一个重情义、不爱财的君子呀!”第31页/共71页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一个尊老爱贤的人。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已经七十岁了,却一直做着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信陵君听说此事后,赶忙前往拜访,并赠送厚礼,但侯赢拒不接受。信陵君于是大摆筵席宴请宾客,然后坐着马车,并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赢。侯赢为了考验一下信陵君,就径直坐上信陵君空出的上座,傲慢的对信陵君说:“我要先到街市去拜访我那做屠夫的朋友朱亥。”信陵君恭敬地答应了。来到街市,侯赢下车前去见朱亥,而信陵君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此时,宴会上已经宾客满座,随从们都暗骂侯赢,但信陵君态度谦恭,一直等到侯赢聊完才一同回去赴宴。经过此事,信陵君获得了礼贤下士的好名声,而侯赢也成了他的门客。第32页/共71页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的一名车夫倚仗主人的权势非常骄傲自大。一天,晏子乘车外出,车子刚好打车夫家门前经过。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往外瞧,只见自己的丈夫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车夫赶车回来后,他的妻子提出要离去。车夫吃惊的问:“我帮宰相赶车,多体面啊!吃穿不愁,你为什么还要离开我呢?”妻子说:“晏子身为齐国宰相,尚且谦恭有礼,而你不过是一名车夫而已,却如此趾高气扬,将来还会有什么出息呢?”车夫听了妻子的话,羞愧难当,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车夫这一变化使晏子感到很奇怪,于是询问车夫的原因,车夫如实相告。晏子认为车夫的妻子很有见识,也对车夫勇于改过的态度感到满意,于是推荐车夫做了大夫第33页/共71页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他和几个哥哥一起听父亲讲授孝经。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讲学时,他的弟子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次,孔子在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陪坐在一旁。孔子向曾参讲起了先王平治天下的道理,忽然问曾参是否知道。曾参见老师让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直到孔子让他坐,他才坐下。”父亲说完后,又对几个认真听讲的孩子说:“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几个哥哥都回答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服,然后来到父亲面前,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明白了。”父亲面露笑容,欣慰的点了点头。后来,陈祎出家做了和尚法名玄奘。第34页/共71页张释之是汉朝时著名的大臣他执法严明,不以个人好恶来论罪,更不阿谀权贵,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同时,他还是一个尊老敬老的人。张释之秉公执法,不事权贵,招致很多封建贵族的忌恨。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装病准备辞官。这时,一名叫王生的老者来到张释之办公的地方,当着众多公卿大人的面,傲慢地对张释之说:“你替我把袜子脱下来。”张释之当即跪下来,毕恭毕敬地为老者脱袜。怎知刚脱下,老者又对张释之说:“你给我把袜子穿上。”张释之二话没说,又细心地为老者穿好袜子。过后,人们纷纷责备老者,老者作了解释。原来他这么做是为了突出张释之尊老敬老的高尚品格。经过这件事后,人们更加敬重张释之的为人了。第35页/共71页杜环是明朝人,他曾随父亲去拜访过一个叫常允恭的朋友,并认识了常家的老夫人。杜环的父亲去世后,两家再无来往。在一个下雨天,杜环正在家里闲坐,忽然从哇哦面走进一名全身湿透的老妇人。杜环仔细一看,这不正是常家老夫人吗?于是,杜环赶紧让妻子为老人换上干净的衣服,并扶老夫人到椅子上坐下。原来,自从常允恭死后,常家家道中落,常老夫人此时已是孤苦无依。杜环听到后,当即跪在老夫人面前,哭着说:“我父亲生前与您儿亲如兄弟,如今父亲不在,我就应当把您当做祖母呀!”从此,常老夫人就在杜家住了下来,杜环事事都以老人家为先。老人病了,杜环就熬汤喂药,衣不解带;老人死后,杜环还披麻戴孝,年年祭祀,从不间断。人们都称杜环是“高义之士”第36页/共71页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小时候聪明过人,被人称为神童,但他从不骄傲,依然刻苦学习。为了每天能够早起学习,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来到一个人木匠跟前,对他说:“我很想早起多读点书,你可以帮我吗?”木匠很奇怪,就问他该怎样做。司马光很兴奋,急急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做一个圆木枕头,枕着它读书,只要我一睡着,圆木枕头就会滚动,这样我就会被惊醒,然后继续读书。”木匠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帮司马光做了个圆木枕头。从此,司马光就枕着这个圆木枕头睡觉,并取名“警枕”。“警枕”一滚动,司马光就立刻起来发奋读书。他后来奉旨编写了资治通鉴,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温公警枕”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司马光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第37页/共71页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这一年,卫国发生内乱,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密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国君,并胁迫孔俚去刺杀卫出公。卫出公听到风声后,赶紧出逃了。这时子路刚好在外,听说此事后,就立即进城去见蒯聩。有人劝他说:“现在卫国国内十分混乱,回去极可能遭受灾祸”子路大义凛然地回答说:“拿国家的俸禄,就不能只顾自身安危。”子路进城以后,发现双方。他竭力帮助国君平定叛乱,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最终被蒯聩的武士击中,帽子的缨带也被割断了。子路怒目圆睁,厉声呵斥道:“君子即使是死,也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于是,子路停止了战斗,从容地系好帽缨,慷慨就义。第38页/共71页嵇绍是嵇康的儿子,和他父亲一样很有才学,并且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显得卓然超群。一次,他前去拜见齐王,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稽绍,董艾就对齐王说:稽绍擅长丝竹,今天可让他弹奏一曲。“齐王来了兴致,忙让人准备乐器,稽绍不愿意演奏,他庄重的对齐王说“我今天穿着整整齐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么能让我做乐工的事情呢?您贵为君王,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都觉得很惭愧。有人见了稽绍。就对稽绍的的父亲好友王戎说:我见道稽绍了,他长得高大极了,站在人群中就像仙鹤站在鸡群中那样突出。“王戎却说:你没见过他的父亲呢,比他更突出。虽然如此,但稽绍”鹤立鸡群“的名声已传了开去。第39页/共71页苏轼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代巨人,对中国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的发展均有众多贡献,而他知足自节的饮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又一次,苏轼被贬他乡,在途中与弟弟苏辙相遇,路边有摊贩卖汤饭,兄弟俩就买了一些在路边吃。但那汤饭实在难吃,加上离别在即,苏辙看了一眼,就放下了筷子,叹气起来,这是苏轼已经吃了个干干净净,他淡淡的对弟弟说“老弟,现在是落难的时候,你就将就些,其实也没那么难吃地。“说完就笑着站了起来,苏辙则满脸羞愧。苏轼还提倡饮食要适可而止。他说“不饿的时候进食,既是山珍海味也如同草木一般。要是普通食物吃起来津津有味就应该饿了才吃。正是知足自节的饮食观和豁达的生活态度,苏轼即使经历了风浪,也能笑对人生第40页/共71页张九龄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尽忠职守,任贤选能,为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张九龄容貌清秀,衣着整洁,走在路上显得风度翩翩,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眼光。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总是那么从容大方,得体有礼。凡是有他在的地方人们显得总是很愉快,大家也总是都很喜欢与他这位衣帽整洁而又有风度的的谦谦君子在一起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在朝堂之上也显得极为出众,就连皇帝也对他的举止投足称赞不已,自从张九龄去世之后,唐玄宗每次遇到宰相推荐贤士,总是要问一句:他的风度比得上张九龄吗?张九龄的翩然风度征服了时人,人们就将他的翩翩风度成为“曲江风度“,他也成了后世人的榜样。第41页/共71页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士,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的座右铭来严格要求自己。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的途中,要经过昌邑县,该县县令正是杨震提拔起来的官员。这天,杨震来到昌邑县住下。王密得知此事,喜不自禁,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他特意准备好了黄金十斤,与更深夜静无人知时,将黄金献与杨震,怎知杨震意见,脸色一沉,严厉的说:你和我是故交,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怎么却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赶紧说:现在是深夜,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一听,哈哈大笑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无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满面,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坚持操守,清正廉洁,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人因此称他为“四知先生“第42页/共71页管宁是三国时期的名士,他从小做事认真,专心致志。管宁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叫华歆,两人常常一起读书,一起劳动。有一天华歆,管宁正在园中除草,忽然听得当啷一声,竟从泥土里翻出一块金子,管宁看也不看,如同对待砖石土块一样,用锄头随意一拨,就把黄金扔到了旁边,这时华歆也看见了,他忍不住把黄金拿出来看了看,才把黄金扔出去。又有一次,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忽然街上锣鼓大作,原来是一队达官贵人的华丽车马路过,管宁仿佛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书。而华歆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无妨,于是忙跑到门口观看,车马走了很远后,华歆才意犹未尽的走回屋里才意犹未尽的走回屋里,却见管宁拿出刀子,猛的割开了两人同坐的席子,说:你不配做我的朋友。第43页/共71页三国时候,天下大乱,刘备为了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出山辅助,亲自带着张飞关羽前去拜访。这天,一行三人来到卧龙岗,刘备下马亲自叩开柴门,对出迎的童子说明来意。怎知童子说:先生今早出门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原路返回。不久刘备和张飞,关羽冒着风雪第二次来访,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三人只得失望离开。过了些时候,刘备斋戒三日,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张飞很不高兴的说:大哥别去了,让我用绳子把他绑来。刘备责怪了他,随后带着两人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来到庄前,诸葛亮正好午睡,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刘备态度诚恳,有心为国家做事,于是答应出山,全力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第44页/共71页徐衡是元代的大学者,道德情操高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当时,蒙古兵南下,战乱纷纷,百姓大多离家逃难,许衡正与众人从洛阳渡河经河阳返回故乡。此时正值夏天,天气炎热,酷暑难耐,赶路的人们又饥又渴。忽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梨园,树上的梨子刚好熟了,黄澄澄的挂满枝头,微风一送,顿时梨香香满园。众人又惊又喜,争着摘梨解渴,唯独许衡独自一人静坐在树下乘凉。有人劝他说:这样的乱世,梨园主人早就逃走了,现在梨园无主,摘几个梨吃又有什么关系呢?许衡却严肃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乱吃。现在世道混乱,梨无主,但我的心中难道无主吗?劝说的人听了许衡的话,顿时对他肃然起敬。第45页/共71页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昏庸无道,整天只知道到处寻找美女。一天,褒人献来一名美女褒姒,周幽王一见欢喜得不得了。但是褒姒总是冷着脸,周幽王为博的美人一笑,想尽了办法。有个叫虢石父的人对周幽王说:“如今天下太平,如果点着烽火,引诸侯上当,娘娘见了定会大笑。”周幽王依言点起烽火,引得诸侯们连夜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可是怎么不见敌人的影子?这是周幽王发话啦:“各位辛苦啦,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当了。只得气呼呼的带兵离开。褒姒看着忙乱的士兵们,终于露出了笑容。不久敌人真的来攻打京城了。周幽王连忙命人点起烽火,但是诸侯们又认为大王又在戏弄他们,都不理会。周幽王由于没有援兵,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第46页/共71页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为东吴效力。他胸怀宽广,问候诚信,深得孙权的信赖。诸葛瑾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又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将要被杀头。在场众多的大臣纷纷为殷模求情,孙权不但不解气,反而更加愤怒了。他扫视着众大臣,忽然看到诸葛瑾坐在一旁,一言不发。孙权很奇怪,就问:“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为什么不说话呢?”诸葛瑾站起来,恭敬的说:“我和殷模因为家乡遭到战乱,生灵涂炭,因此不得不拖家带口,离开家乡来投奔陛下。如今殷模辜负了陛下,是他咎由自取,我谢罪还来不及,实在不敢求宽恕啊!”短短几句话,说的句句在理,让孙权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即使有过也应该原谅,于是就赦免了殷模。第47页/共71页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魏斯重承诺、守信用,得到了百姓们的交口称赞。有一天,魏斯和管理 山林川泽的虞人约好时间,准备到时去一个山林里打猎。到了约好的那一天清早,突然大雨倾盆,气温骤降。魏斯于是和几位大臣一起饮酒驱寒。众人正喝的高兴,魏斯突然一怔,若有所思,然后问左右侍从:“现在是什么时辰?”侍从回答:“将近午时。”“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出去打猎。”魏斯立即吩咐说。几位大臣一听,连忙劝说:“天正在下大雨,路不好走,况且酒正喝到兴头上,就不要去了吧。”魏斯就说:“几天前,我已经和虞人约好了,当时没说下雨就不去,我怎么能失信于人呢?”说完就走了。国人听说此事,都称赞说:“有这样诚信的国军我们也应该诚信相待。第48页/共71页董仲舒是汉朝时著名的学者,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为了潜心学习,他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几乎足不出户。他不讲究吃的,家人送来什么他就吃什么;也不讲究穿的,灰布青衫也怡然自得,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在董仲舒的书房旁,有一个美丽的园子。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夏天,绿树成荫,满眼青葱;秋天,金黄遍地,瓜果飘香;冬天,银装素裹,别有情致。即使美丽如斯,董仲舒却整整三年未曾踏入园子一步,甚至不曾抬眼看上一眼。他埋头苦读,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忘记了四季的变化,冬去春来,苦学不辍。经过不懈的努力,董仲舒终于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而“目不窥园”的典故也流传开来,董仲舒也成为勤学苦读的典范。第49页/共71页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郭泰,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人品高尚,不少读书人都争着拜他为师。在众多的学生中,又一个叫魏照的人听课特别认真。又到了放学的时候,别的学生听完课后都纷纷离开了,只有魏照一人没走,他身旁还放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大箱子。原来,为找收拾了行李打算搬来与老师同住。郭泰很奇怪,于是问道:“别的同学都是都是早来晚走,你为什么要搬来与我同住呢?”魏照恭敬地对老师说:“找到传授知识的老师很容易,但要找到一位能叫自己做人的老师却很困难。我班来和您住在一起就是要观察和模仿您的言行,学习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品德。”一席话让郭泰深受感动,从此更加耐心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了学问渊博、品行高尚的人。第50页/共71页阮咸是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精通音律,为人放诞,不拘礼法。年轻时,他家里并不富裕,吃的、穿的都很平常,但他一点也不自卑,反而安贫乐道。当时有一个风俗,就是每年阴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己装衣物的箱子打开,把里面的衣物拿到太阳底下晾晒,据说这样子可以防虫。这年又到了七月初七,富贵人家纷纷把自家华贵的衣物高高晾起来,互相攀比炫耀。这时,阮咸也把自己的衣物拿出来晾晒,那是一条寒酸的短裤,高高的挂在杆头飘飘摇摇。人们纷纷围过来观看,不是爆发出一阵阵笑声,但阮咸一点儿也不在意。有人问他:“这么寒酸的衣物,为什

    注意事项

    本文(弟子规小故事.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