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大学课件之《财政学》第08章转移性支出.ppt
CTGU/FinanceCTGU/FinanceTaiSoul.GhongTaiSoul.Ghong第一篇 财政支出第第0808章章 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第8章 转移性支出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分析生活保障、负所得税和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了解社会保险支出的基本内容。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养老金、各种补贴(如失业救济金失业救济金、家庭津贴家庭津贴、食品补助食品补助等)、捐赠支出捐赠支出、债债务利息支出务利息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是受益者的一种来源,他们无须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作为获得这种收入的交换条件。因此,转移性 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近几年来,在社会经济发生急剧变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大大增加了在贫困救助和社会保险方面的转移性支出。本章着重对这两个项目进行分析。8.1 社会救助计划8.1.1 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识别穷人最常用的标准是贫困线。贫困线贫困线(poverty line)一般以收入或消费支出为标准确定,那些收入水平低于收入标准,或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支出标准的人被界定为“穷人”。贫困线每年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调整。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被定义贫困率(贫困率(povertyrate),这是一个经常被用以衡量一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指标。中国有多少贫困人口呢?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这一问题是不易做出回答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格局,城镇发达而农村落后的二元经济现象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大量的贫困人口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以至于直到90 年代初期,中国的贫困问题还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农村现象。1997 年,旨在为城市(镇)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鉴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在计算整个国家的贫困人口规模时,不仅要计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这两大社会群体中的贫困人口数量,而且还要计算形式上具有农民身份而事实上属于城市居民的“农民工”这一大群体板块中的贫困人口数量。吴忠民(2003)对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标准(即1 美元/天人),目前中国的贫困人口总量大约为15 00021 000 万人,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率大约在11%17%之间。8.1.2 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中国的贫困现象分为农村和城市贫困两个方面,政府分别对农村和城市采取了相应的反贫困计划。农村反贫困计划农村反贫困计划的特征是强调投资生产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开发式扶贫,城市反贫困政策城市反贫困政策则主要通过建立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应对。表9-2 显示了中国政府当前援助穷人的若干主要项目。8.1.3 农村反贫困计划1978-1985 年间,中国的反贫困进程主要是借助经济增长推动的。在这期间,农村经济改革初步推进,并且取得令人意外的成就。表9-1 表明,按中国政府贫困标准计算的农村贫困人口在8年间减少了一半。不过,当时中国政府并不承认中国农村存在绝对贫困问题,没有正式实行专项的反贫困政策。1983-1984 年出现的第一次粮棉相对过剩及其引发的政策和体制变革,表明农业增长面临来自市场需求和政府补贴能力的新约束,农村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促使政府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农村贫困问题。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政府承认。为适应新形势下反贫困的需要,中国政府于中国政府于1986 年开年开始实施农村反贫困计划。始实施农村反贫困计划。表9-3 显示了中国政府农村扶贫支出计划及其数量变动情况。目前,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主要分为三类:扶贫贷款、发展资金和以工代赈。(1)扶贫贷款扶贫贷款。扶贫贷款是农村扶贫计划中最大的项目,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中效益好、有还贷能力的项目。早期的扶贫贷款主要采取信贷到户信贷到户的方式,直接用于支持贫困户的发展。但到了1990 年代初期,贫困县政府将很大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以支持本地区的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导致能直接使贫困户受益的信贷资金只占很低的份额。在认识到扶贫贷款项目难以到户之后,政府开始试验运用扶贫贷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农户小额信贷活动。所谓小额信贷,指的是由金融机构实施的、以农户的信用为基础、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它旨在缓解穷人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于资金的需求。农户小额信贷项目一经推出,发展迅速。从目前的实施效果看,农户小额信贷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已经起到积极作用。(2)发展资金发展资金。也称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发展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用于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上。发展资金涉及多个项目,包括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三西”地区(甘肃的定西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农业建设专项基金、边境建设资金、为支持不发达地区而发放的周转借贷资金等。发展资金增长缓慢,从实际可比数额看,自1980年代后期一直在减少,直到1998年才恢复到1986年的水平。Park(1999)注意到,发展资金计划在实施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筹集配套资金的困难,将资金挪用于支付管理费,资金的使用权力不明确,资金发放慢难以及时满足项目需要,以及资金分散使用使项目投资形不成规模效应,等等。(3)以工代赈以工代赈,主要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该项目开始时通过将积压商品分配给贫困县和发放票券来支付项目投入和劳动报酬。从1996年开始,以工代赈资金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直接向劳动者支付货币,不再投入实物。早期项目的资金几乎全部投向农村公路建设、饮用水工程建设和土地改良。在发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农闲季节的农民提供了短期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自1990年代初项目资金大幅增加后,项目投资开始多样化,包括了在农田水利设施、造林、人工草场培育、电话线路架设,甚至教育、卫生等更广泛领域的投资。总体来说,以工代赈项目在中国政府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缓解贫困人口的食物短缺问题,从而将社会救助、经济增长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8.1.4 城市反贫困计划 与较早实施的农村反贫困计划相比,中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正式出台要晚了许多。事实上,直到1990 年代初期,中国的贫困问题还一直被视为一种农村现象。这不仅是因为农村贫困人口在全国总贫困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还因为当时城市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微不足道的。1994 年以后,中国城镇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开始以极快的速度锐减,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并迅速成为城镇贫困现象激增的主要原因。1993 年6 月1 日,上海市开始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 年8 月,在经历4 年多的试点、推广阶段之后,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正式确立。最低生活保障1.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是一个以收入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的扶贫方案,只有那些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贫困线(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家庭才能得到救助。2.在补助数额上,采取所谓的补差机制补差机制,也即,对于那些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城市居民,即“三无人员”或“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或保教),按照其当地贫困线标准全额享受;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差额享受。具体发放的差额按以下公式计算:3.家庭月保障金额=当地月保障标准家庭人口数-家庭 4.月收入总额(抚恤金除外)5.最低生活保障的经费最初由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提供,还有一些地方由企业分担。从1999 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注入最低生活保障资金。8.1.5 救济救灾计划救济计划救济计划:一种既覆盖城镇和农村的传统社会救济传统社会救济项目,该项目向那些被认为是真正的穷人(即缺乏养活他们自身的手段和潜能的人)发放,包括“三无人员”或“五保户”。传统救济项目由政府提供大部分财政资金,但也从其他来源接受捐赠。政府利用资金为救济对象购买生活必需品,包括粮食、衣物和毯子等,但一般禁止直接将现金发给救济对象。近年来,各地在建立和规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逐步把这部分特殊群体纳入新的社会救助制度中。救灾计划救灾计划: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中国每年还有专项救灾支出,其瞄准的对象是那些受自然灾害的地震、洪涝、干旱等影响的人,救灾活动主要集中在提供基本的食品、衣物、住房和医疗服务等方面。从实施效果看,这一项目在为最贫困的人口提供安全保障和防止饥荒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8.2 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8.2.1 概述从总体上看,中国政府实施的各种援助穷人的计划主要采取两种途径进行:1.一是市场途径。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以项目开发为基础的各种扶贫计划就是通过这种渠道进行的,其目的是为那些缺少进入市场机会和能力的穷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增加当前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增加未来自立的能力。这些计划一般被认为具有“造血”功能,而不只是简单的“输血”功能。2.二是转移支付。目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传统的救灾救济等项目主要借助这一途径进行。政府实行转移支付时,除了直接向穷人提供现金补助外,还可以采取提供食品、衣物、医疗、教育乃至住房等实物救助方式。以下着重分析政府针对穷人的各种转移支付方式及其经济效应。8.2.2 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取的是补差机制。这意味着,受助者只要多挣一元钱收入,他从政府手中得到的补助金就要相应减少一元钱,这等同于对受助者增加的收入以100%的税率课税。那么,这种补差机制会对受助者的劳动供给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张三的工作决策。对张三来说,一个月就那么多时间。假设在这有限的时间长度T 内,张三要么将时间用在工作上,要么花在闲暇上。工作时间用l 表示,闲暇时间用L 表示,同时,假设张三的小时工资为w,这样,张三每个月可以得到的收入m 满足以下等式:m=wl=w(T L)=wL+wT 张三应该如何安排他的工作时间呢?1.作为一个理性人,他在劳动供给决策时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2.工作带来收入,收入可用于商品的消费,而消费商品能带来效用的满足;不过,工作占用闲暇时间,而闲暇对张三来说是能够直接带来效用的。3.这样,张三进行劳动决策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闲暇和收入的数量,从而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这可以用公式表示为:4.maxU(L,m)s.t.l+L=T或m=wL+wT现在假定张三有资格得到他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每月人均200 元。这项社会救助计划的实施将如何改变张三的劳动供给决策呢?先来看张三的预算约束线的变化。在补差机制下,张三能够得到的补助金就是200 元和所得收入之间的差额。这意味着,当张三的月收入低于200 元时,无论其工作时间和自身收入怎样变化,在得到补助金后,他的月收入总和都是200 元。因此,预算约束线是弯折线DRP。面对这样的预算约束,张三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图9-3 给出了张三的一种可能的选择:在P 点,他能够在不提供任何劳动的条件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一答案不难理解,对理性的张三来说,假如在选择零工时和PR 工时之间,他都能获得相同的200 元收入,他又何必选择劳动呢?即使不考虑社会道德方面的因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不必然诱使人们放弃工作。假如张三的无差异曲线是图9-4 中的U点,此时,尽管张三具有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但他很可能选择每月工作MT 小时。图9-3 反映出救助制度对工作激励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计划时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大量证据表明,这种隐含对新增劳动所得课税100%的救助方案,的确减少了一些低收入者的工作时间(罗森,2003)。围绕社会救助的激励作用所展开的争论,已不仅限于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它涉及更为广泛的问题,其中的问题之一是,提供社会救助是否会改变某些人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养成一种对福利依赖的心理?或者,社会救助会使人变“懒”吗?8.2.3 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在维持最低收入方面,弗里德曼(Friedman,1968)提出的负所得税方案得到广泛的支持。负所得税是一个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它的基本设想是:那些低于贫困线(税收起征点)的人可以获得现金补助,而那些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必须缴纳税收。可见,负所得税方案将社会救助体系与个人所得税制联系在一起。负所得税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图9-5 来刻画:个人的纳税额T 与其收入Y 相联系,即T=t(YB)=tY-tB,tB=G0 负所得税方案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比较1.相同点:低于一定收入水平的人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2.不同点:在负所得税方案下,参与工作的受助者在取得劳动所得时,他们得到的补助只减少其劳动所得的一部分而不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下的100%。T=t(YB)=tY-tB,显然,负所得税方案的实质在于,首先给予个人一次性转移支付或基本补助金G0(=tB),然后对个人的其他所有收入课税。那么,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如何呢?图9-6 表明,张三的工作时间为KT,与负所得税前的工作时间FT 相比有所减少。不过,与图9-3描绘的情况不一样,张三并没有选择不工作。可见,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比,负所得税方案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负激励程度较轻。负所得税方案曾获得广泛的支持。尽管赞成的呼声甚高,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实践过大规模的负所得税方案。关键原因在于:实施大规模的负所得税方案的成本高昂,它意味着税率的大幅提高,进而对劳动供给产生严重的负激励。为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求出家庭由接受转移支付开始向政府纳税的转折点收支平衡点。通过设定T=0,可得:Y G0/t 比如,假设政府保证四口之家的收入维持在10000 元/年的水平上,这样,当负所得税率为50%时,所有年收入低于20 000 元的四口之家都将成为受助者,这将占人口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假如为了鼓励工作积极性而降低负所得税率,结果将变得更糟。当负所得税率为20%时,则所有年收入低于 50 000 元的四口之家都可以获得转移支付,这将包括起码80%以上的中国家庭,那么又由谁来支付税收呢?8.3 社会保险支出8.3.1 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场冒险,其间难免会碰到一些意外,如疾病、失业、伤亡、火灾等。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使我们的福利水平大大降低。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指的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种制度。不同的社会保险项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1.参加的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保险制度。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劳动者,都必须参加。2.受益资格和受益水平部分取决于职工以往的缴款;3.只有在某些可确认的事件,如失业、疾病和退休等发生时才能获得给付。4.领取福利时无须接受收入状况调查。8.3.2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保险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私人产品,而不是公共产品。1.首先,保险服务是面向个人提供的,因而是可分的;2.其次,保险是排他的,人们必须先尽交费义务,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这一服务;3.最后,保险具有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成本边际成本接近平均成本,而不为零。根据财政理论,私人产品应当由市场来提供,但在实践中,为什么像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参与呢?概括说来,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例如:为了制止偷懒行为,保险公司只好随时对你进行监督,以便区分你的低收入到底是由于运气太差,还是由于努力不够。但要做好这项监督工作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毫无可能的。因此,政府提供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项目的一个理由,就是为了提供私人市场不愿提供或无法提供的保险产品。2.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比如,在现代经济中,老年人需要防范两类风险:个人寿命的不确定性,尤其对特别长寿的老人而言,他在工作期间积累的财产,很可能无法维持晚年的生活,从而陷入贫困;退休时间的不确定性,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精力和耐力的衰退等,都可能导致提前退休,从而令福利状况大为下降。政府的干预有助于弥补市场缺陷。3社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政府的介入体现了父爱主义的观念。比如,如果没有政府强制推行的养老保险,多数人就不能积累足够的资产,以便在退休时维持适当的消费水平。4.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说,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的优势:(1)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决策成本。如果政府可以为每个人选择一项恰当的保险计划,个人就不必在决策上浪费资源了。(2)更有利于分散风险。与商业保险相比,社会保险具有强制参与和覆盖面广的特征。社会保险实现全民覆盖,其好处是不仅统一了市场,使保险的规模效益达到最大,而且最大限度地分散了风险。8.3.3 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即认定其进入老年,解除其劳动义务。而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就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项目,因为与其他保险项目相比,它的覆盖面最广,受保人享受待遇的时间最长,可能是10 年、20 年,甚至更长。不过,一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时,不可能把全体老人都包括在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把养老保险扩展到全体居民。养老金制度的筹资模式一般分为三种,即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1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受益人的待遇标准,并据此做出支付养老金数额的预测,再通过税收(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等强制性缴费来融资,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在年度内保持大体平衡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费率调整灵活,社会共济性强,基本上不存在基金受投资风险影响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代际分配功能。这一模式曾是各国养老保险所普遍采用的传统筹资方式。但在各国人口结构普遍老龄化的今天,它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很难长期维持。原因是:1.由于人口老龄化,要保证退休老人的生活水平,税率只有不断上升,增加年轻人的负担。但是税率又不可能一直高下去,因为必然会遭到纳税人的反对。于是退休老人捍卫福利和纳税人反对加税交织在一起,必然会导致深刻的社会矛盾。2.现收现付制过于强调社会互济和代际赡养,忽略了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使公众容易产生过度依赖政府的倾向。2完全积累制(fully funded)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它要求人们在工作期间逐年积累,退休后使用,强调劳动者自我保护。智利于1980 年率先采用了完全积累制,以替代原有的现收现付制。截至1995年,世界上建立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165 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9 个实行完全积累制。实行完全积累制的好处体现为:1.它能够缓解养老保障制度所受到的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避免了现收现付所需要的工薪税的增加。2.它完全靠劳动者本人融资,没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不会造成政府额外的财政负担。3.由于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个人账户,对自己所缴的费用有充分的权益,不会期待政府的补助和津贴,因此这一模式不会扭曲个人的工作和储蓄行为。4.该模式会产生更多的储蓄,有助于资本积累。完全积累制可以在某些方面弥补现收现付的制的不足,但其本身也面临严峻的挑战:1.一是如何解决由现收现付制向完全积累制过渡时期的缴费率过高的问题,2.二是如何应对基金的长期积累过程中面临的通货膨胀和投资风险,即如何通过适当的基金管理,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使养老基金保值和增值。3部分积累制(partially funded)鉴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各有优缺点,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了将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即部分积累制(partially funded)。它在通过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需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这一方式被认为是从现收现付制向完全积累制转变的过渡模式。由于部分基金制的两个组成部分(满足当前支付需要的部分和用于积累的部分)必须采取不同的原则分别管理,因此,能否既防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危机,又有助于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完全积累制的平稳过渡,尚有待时间的检验。养老金的筹集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社会统筹,二是设立个人账户。1.社会统筹是指政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集资金,记入专门的社会统筹账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养老开支。在这一方式下,养老金的给付水平通常事先确定。2.个人账户指的是由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强制储蓄,个人账户基金属个人所有。个人账户往往在设立之初确定缴费标准,但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却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个人缴费状况及基金运营状况,尤其是投资收益。3.在实践中,现收现付制一般采取社会统筹形式,完全积累制采用个人账户形式,而部分积累制则同时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种形式。8.3.4 养老金的给付养老金的给付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给付水平、给付条件和指数调节机制。1.给付水平。养老金给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退休职工的保障福利。2.若实行现收现付制,则提供均一水平的养老金,而与受益人的工资水平无关;3.若实行完全积累制,给付水平就取决于职工的缴费水平、缴费期限、基金积累与投资营运等因素;4.若实行部分基金制,给付水平就取决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某一比例以及个人账户积累额的大小。5.衡量养老金给付水平的一个有用指标是总替代率(gross replacement rate,GRR),它是指职工的月退休金与退休前一年的月工资的比率,即:2.给付条件。尽管凡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人都有资格获得基本养老保险金,但在领取养老金时,往往还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比如,1.只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者,才能领取全额养老金;而提前退休者则只能按一定比例领取减额养老金。2.一些国家为鼓励延期退休,还设有增额养老金。3.同时,各国对于连续工作期限、缴费年限等都有明确规定。如不少国家规定必须满足10-15 年的最低缴费期限。这一标准近年来有所提高,如日本提高到25 年,英国提高到20 年。为领取全额养老金,缴费期限一般在35-40 年,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3.指数调节机制。通货膨胀和收入波动是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这样,养老金的购买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指数化调整,以便为养老金的实际货币价值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正在规范和完善之中,它由三个层次构成:1.一是国家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制;2.二是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下,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实施的养老金计划;3.三是自愿性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国家予以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目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并分别纳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2000 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指出,在职职工的缴费率为8,纳入每个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企业缴费率为20,纳入统筹基金;合计缴费率为28。基本养老金的给付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20。8.3.6 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1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负面影响:财产替代效应:养老保险制度的存在,会减少职工为应对老年风险而储蓄的动机。社会保险税直接减少职工的收入,使其储蓄能力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储蓄率。正面影响:退休效应:即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诱使职工提前退休,又反过来促使职工为应付更长的退休期而增加储蓄。遗产效应:老年人可能会增加储蓄,更多地给子女以馈赠。养老金还降低了子女为退休的父母支付赡养费的需要,使年轻一代在工作生涯中可增加储蓄。以上各种种效应的作用方向是不同的,仅仅依靠理论很难弄清养老保险如何影响储蓄,这就需要进行经验方面分析。由于现有的经验分析未能对相应的理论假说做出完备的解释,因此,养老保险到底是对储蓄产生了正面效应,还是产生了负面效应,目前尚无定论。2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对在职职工的当期收入来说,征税减少了劳动收入,降低了当期消费水平,因此对劳动供给有一定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职工在个人收入减少之后,为维持生活水平,又会增加工作来弥补因征税对收入造成的影响。对于老年职工来说,养老保险支出使他们将来的生计有保障,这使得他们继续工作的意愿降低,从而倾向于减少劳动供给。在工业化国家,日趋普遍化的老年职工提前退休而引发的劳动供给减少劳动供给减少问题,导致这些国家的未来劳动供给普遍不足和提前退休所产生的费用巨大费用巨大的潜在压力。有关研究表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促使劳动者提前退休的因素,如:1.对提前退休领取减额养老金的规定不力,2.退休前待遇的提高,3.养老保险给付结构与退休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对一些国家来说,提前退休虽可暂时缓解失业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但从长期看,提前退休的经济影响更胜于短期调整效应,从而给养老保险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3养老保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政府举办养老保险计划,实际上是履行其收入再分配的职责。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个人收入再分配。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在退休时使用,从而呈现出个人收入的再分配效应。(2)代际间收入再分配。在现收现付制中,年轻一代负担老年退休人口的养老金,而现有年代一代未来的退休金则由下一代劳动者承担。(3)同代间收入再分配。服从于特定的社会政策目标,养老保险的运行往往体现出由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向低收入者的转移。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及其程度。完全积累制较多呈现出劳动者个人不同生命周期的收入再分配,而较少呈现出劳动者之间共济互助的收入再分配。现收现付制则与此相反。部分积累制则既体现横向的共济互助的收入再分配关系,又反映着个人收入的再分配。8.3.7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医疗保险是劳动者在患病后,由政府给予假期和收入补偿,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正处于改革和完善之中,并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力图覆盖全体城镇劳动者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而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参与提供医疗保险有助于人们为了减少突如其来的、不确定的医疗支出。不过,一旦人们得知他们已经加入医疗保险制度,又会倾向于过多地消费医疗服务,原因是医疗保险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的医疗支出。这是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导致的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的过量增加,从而产生效率损失。1.假设保险承担80%的医疗费用,剩下的20%由病人支付。2.此时,病人支付的价格为原来的20%,在这个较低的价格下,需 求量增加到 Q1,3.引入医疗保险的结果是:医疗服务支出增加为矩形 Q0 EAQ1;病人获得的收益增加 Q0EEQ1,效率损失为EAE。008.3.8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失业保险是政府和社会对那些由于非本人原因而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给予物质补偿的制度。在现代经济中,失业不可避免。为使失业者及其赡养的家庭人口能维持生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失业保险是十分必要的。失业者享受保险待遇是有条件的,即失业前必须工作过或缴纳过一定时间的保险费;失业后立即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表示有劳动意愿等。领取失业保险金有一定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就失去领取的资格,否则,失业人员可能放弃再就业。若到期仍未找到工作,则改领社会救助金,其水平低于失业保险金。我国的失业保险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务院(1999)对现行城镇失业保险制度提出了若干规定,内容主要涉及保障对象、筹资方法、保险金支出范围、给付标准、给付条件、给付期限等方面。有关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分析主要集中在该制度对失业的影响上。1.在许多场合,个人就业状况与其自身的工作表现有关,换句话说,雇员的工作表现影响着其失去工作的概率。2.失业保险的存在,一方面可能促使失业者比在没有保险时花更多的时间来找工作,另一方面可能使一部分失业者倾向于在失业概率很大的行业中就业。以上是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那么,这种道德风险问题严重吗?迈耶(Meyer)所做的一份典型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在美国,失业保险的净补偿率每增加10 个百分点,就会使失业持续期大约延长半周。本章小结基本概念贫困线 贫困率 小额信贷 补差机制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 现收现付制 完全积累制 部分积累制 社会统筹 个人账户财产替代效应 退休效应 遗产效应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思考与练习1张丽的工资率为3 元/小时。她面临一个每月支付400 元的福利补助。每增加1 元的劳动所得,就要减少0.2 元的补助。(1)画出闲暇收入图上的预算约束线。她要工作多少小时,补助金才减少为零?(2)画出与张丽参与劳动相一致的一组无差异曲线。2假定每年看病的次数d D 与每次看病的价格d P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4.22 Dd=0.1444Pd(1)如果每次看病的价格为50 元,每年看多少次病?看病的支出是多少?(2)假定此人购买了保险,共同保险率为10%。现在每年看多少次病?个人实际支付了多少钱?保险公司支付多少?总支出是多少?3中国目前主要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4简述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5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这两种养老金筹资模式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