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期末复习.pptx
何谓何谓“诗眼字诗眼字”?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面。一首诗或一联诗、一句诗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面。一首诗或一联诗、一句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并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并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这便是所谓的字词。这便是所谓“诗眼诗眼”。第1页/共23页1 1、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找出颈联中的诗眼并分析?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很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步骤:(1)找出诗眼字。(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手法。(3)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第2页/共23页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本诗颔联两句哪两个字可称为“诗眼”?答案:颔联中“诗眼”分别是“引”、“衔”。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雁儿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群山给诗人衔来了美好团圆之月。“雁引愁心去”与“山衔好月来”用了拟人化手法,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想象新颖,有独创性。步骤:(1)找出诗眼字。(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手法。(3)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第3页/共23页3、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三四两句的“护”、“送”两个字,向来为人称道。他们究竟好在哪里?请谈谈你的看法。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何种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诗中“护”“送”两个字,运用比拟手法,将水绕田野、室对青山美景的如画景观,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使自然景观富有人的感情色彩,也让读者隐约感受到主人自得其乐得情怀。第4页/共23页4、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的“红”“绿”的妙用?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形容词“红”、“绿”,活用作使动词,将桃变红、蕉叶转绿的过程予以动态化的表现,抒写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第5页/共23页5、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步骤:、诗句翻译:月亮明亮但大多会被云朵遮蔽。、全词重点:梦、凉、愁、孤,表露诗人的感情。、归纳答案。答案:月亮明亮但大多会被云朵遮蔽。“明月”可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可象征奸佞小人。在明月与云的矛盾中,抒发了作者对群小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第6页/共23页何谓“表现手法”?古人写诗,讲究方法。分为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构思方法三类。第7页/共23页6、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明确:(步骤一)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二)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三)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第8页/共23页7、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步骤一,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步骤二,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步骤三,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第9页/共23页8、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步骤一,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步骤二,三四句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步骤三,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第10页/共23页9、雨后池上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运用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c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第11页/共23页10、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A、a.诗中有画,突出色彩的描写,绘形绘色。b.以声衬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B、渲染了悠闲恬淡的静谧气氛。第12页/共23页何谓“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第13页/共23页11、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写作的意图。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第14页/共23页13、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构成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意境。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第15页/共23页14、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第16页/共23页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上阕前两句用什么手法?这是一首送别诗。“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答案:比喻设问或双关惜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第17页/共23页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案: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第18页/共23页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 表现手法:象征 第19页/共23页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第20页/共23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主旨的?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愁 字。(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第21页/共23页第22页/共2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3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