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ppt
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之前。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中国社会形态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产生、奠基阶段。从文学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包括诗经与楚辞;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从文学精神上看,先秦文学是我国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也奠定了我国文学追求人伦道德与自然形式的基础。第一章古代神话传说关于中国古神话流传比较少的原因,较为复杂,学术界有的说:“中国人重理性,讲实际,不善于幻想,对神话不重视,没有加以整理。古代中国没有动人心魄的伟大的军事行动,无法将神话联系上,致使神话逐渐失传。”第一节神话的涵义1.涵义: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换言之,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2本质:神话并不是人类文明时代自觉地文学创作与游戏,神话的本质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描述或解释。3仙话:仙话源于文明社会的宗教迷信,与神话不同。4传说:上古传说与神话关系密切,但并非一事。传说讲的是人,神话讲的是神。第二节神话的内容1创世神话:即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玄鸟生商”、“姜嫄生后稷”等。这类神话包含着自然崇拜与探索,以及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识。2英雄神话:反映在人与自然斗争中产生的英雄人物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一般说来神话包含两种意识:崇拜与征服,但中国古代神话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意识。3战争神话:如“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与帝争神”等。这类神话曲折地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4爱情神话:织女神话,奔月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如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尝百草、后羿作弓、仓颉造字、后稷种植五谷、伏羲发明八卦等。这类神话反映了我国神话对世俗文明的热爱,也反映了我国上古神话厚生爱民的传统。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概况1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2篇数: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苏辙:有辞而佚;朱熹:无辞调名。3年代: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中叶。4分类: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据南宋郑樵诗辩妄,诗经是按音乐的性质分类的: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5成书:关于诗经的成书,古代有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第二节诗经的内容周部族史诗周部族史诗:大雅中有5首诗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生民是叙述周部族祖先后稷诞生的神话故事以及他在农业方面的天才。前三章主要叙述后稷神奇的诞生过程:他的母亲无夫而孕,踩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三次被抛弃都能化险为夷,更显出他的奇特之处。下面几章叙述后稷的农业天才:他种了很多农作物,种得又茂盛,他是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位农神。也是农业发明家,最早的农艺师。公刘叙述周人在公刘领导下,有邰迁徙到豳的情况,诗中写公刘先到豳地察看地形,然后率领族人迁徙到豳,在豳地建城、房屋,开垦农田以及发展生产的情况。帛叙述周文王祖父古公覃父从豳迁到周以及周文王继承祖业,发展强大的历史。史诗中写古公覃父与他的妻子姜妃一同率族人迁徙歧山,到歧山后,观察地形,修建城邑、房屋、庙社,开发农田,还写了孙子周文王继承古公覃父的功业,逐渐强大的情况,诗中有写劳动人民修城邑、宫室时的紧张、热烈的场面。皇矣写文王伐崇、伐密的两次战争。大明写武王灭商的战争,在艺术上与这些叙事诗总体上不如后代的叙事诗生动,不过有些片断写的还比较感人,如生民的后稷诞生史,公刘的周人迁徙豳地的欢乐场面,帛系的周人迁到歧山的欢乐劳动场面的描写。第三节诗经的艺术赋比兴是诗经三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赋比兴的解释的人有很多,其中宋代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最为简明。1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对事物直接的、连续的描写。如七月,全诗按季节变化详细叙述古代农家的生活。赋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打比方。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是使得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生动。3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时先说其他的事,然后由其它的事件引出所要说的事。如蒹葭,作者的意图是写意中人不遇,但是在写之前,先写了“蒹荚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这就是兴。兴的作用主要是铺垫,使得诗意更加婉转、自然。兴有两种:1)借物起兴:兴句与后文有比较明显的关系。2)借句起兴:兴句与后文看不出明显的关系,兴的使用纯粹是为了便于诗的开头,使人感到不突然。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记言散文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用隶书写定的。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一般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时间从西周周穆王(前1000年)到鲁悼公(前440年)五百多年间的历史,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吳、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共二十一卷。因“国”为目,以记言为主,所以称之为国语。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第二节记事散文一、甲骨卜辞商朝很迷信,凡事都要向鬼神占卜,求神指示,他们在占卜之后,就把所问的话刻在龟甲兽骨上。甲骨卜辞就是指刻在龟甲,授骨上的问卜的文辞。从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甲骨卜辞有的符号无法读懂,但大部分是可以读懂的,有的文笔还比较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迹等叙事散文的简单要素,其记事体例可以看作是记编年体春秋的雏形。二、易经爻辞1易经概说:易经是我国的占卜书。即示卦的书,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有一条总的占断辞,叫“卦辞”,每条卦辞之下又有六条占断辞,称为“爻辞”,为“乾卦”,卦辞为“元亨利贞”下又有六条爻辞,为第一条爻辞的“潜龙勿用”,不管是卦辞还是爻辞都很简短,所以全书就是由许多简短的卦辞,爻辞组成的。2爻辞的特点:易经虽然与甲骨卜辞一样,都是迷信的,都是用来占卜的,但甲骨卜辞是临时写的,临时问什么就写什么,所以没经过什么加工,较粗糙,而易经的卦辞,爻辞是经长期流传后加工而定下来的,所以比甲骨卜辞更显得完整,也更形象更生动,如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注,或彩”这条写胜利归来后的情景,有的击鼓庆贺,有的因疲惫而休息,有的激动得落泪,有的欢乐,喝彩,绘出一个动人的画面。再如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逐”用羊入篱笆无法进退,比喻人在生活张由于做的莽撞而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三、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1.春秋的思想倾向:维护礼治,反对乱、力。2春秋的艺术成就春秋的艺术成就: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在简要洁净的史实叙述中,往往通过不同的措辞方式来蕴涵褒贬历史之意。是谓春秋笔法。四、左传1性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2左传的基本思想:左传鲜明的表现着儒家的民本、礼治、仁爱思想并常作为解释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种尺度。3、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的文学成就1)长于叙事,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2)人物描写:一、累积式;二、闪现式。3)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第三节记人散文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也有人把它看作是最早的人物传记,“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还有人认为它是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小说之滥觞。书中的晏子,是一个有超人智慧、体恤民众、刚正清廉的人物,这个形象和历史事实基本相同,但有区别,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全书200多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由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订,正式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刘向整理编订前曾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名。主要是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是指老子、孔子等尊称为“子”的思想家所写的散文。这些散文都是说理的,所以又称“说理散文”。曲阜所供孔子像第一节儒家散文1论语约在战国之初,由弟子门人所集。今本论语共二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等等。论语的传本,在战国至汉初,主要有鲁论、齐论、古论,今本为鲁论。2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3荀况,又称荀卿,赵国人,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生于战国末期。曾游学于齐,后去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死于楚。他的著作,后人编定为荀子三十二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论说文的新成就。荀子的思想虽出于儒,但又吸收了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有所改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否认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间的事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人性恶”也是他的著名观点。第二节道家散文1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2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第三节其他子书1墨子一书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整理汇编而成。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墨子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是全书的核心,比较集中地保存了墨子的学说。2韩非(约前前),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3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组织手下门客共同编著的,其书杂采百家,保存了先秦各家的一些学说,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倾向性和选择性。此书可以说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总结。2吕氏春秋体制宏大,包罗广博,但组织严密,体例新颖,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多由短篇组成。吕氏春秋内容庞杂,作者不一,但总体而言文章历史经验意识和现实针对性较强,风格平实,语言明畅;文章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条理清晰,短小精悍,题旨明确;文章经常运用譬喻、寓言、历史史实或故事来说明道理,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的概况一、楚辞的产生:一、楚辞的产生:1楚辞的涵义:是指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是在在楚文化的氛围中和楚地民歌、音乐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诗歌。楚辞又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创作的一批楚辞作品也统称为“楚辞”。2产生的背景:(1)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根本基础。楚文化保存了较浓重的原始宗教文化的色彩,“信巫鬼,重淫祀”,保留着歌舞娱神的巫风,屈原的九歌就是在祭神巫歌的基础上创作的。这种原始宗教文化的神奇浪漫的色彩,直接沾溉了楚辞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2)楚民歌直接影响了楚辞艺术形式的构成。(3)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首先,楚辞作家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吸纳了诸子的思想。其次,诗经的比兴艺术和战国纵横家铺张扬厉、辞采飞扬的散文艺术也可资借鉴。二、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字原,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第一位文人作家,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43年,卒于前292年。他主要生活在楚怀王,襄王两代,这是楚国由强到弱的时代。第二节伟大的离骚离骚的题解与年代:1解题: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3句,2490字。离骚题意有三种说法:离,通“罹”,遭受,忧患。离骚,遭受忧患。离别的忧患,只离开楚地的忧患。离骚是曲调名,与“牢骚”、“忧愁”相近。2写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作于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流放到汉北之前。作于流放到汉北之时。作于屈原在顷襄王再游江南之时。从作品的内容考察,应作于怀王时,因为:其一,提到的君王为“灵均”,是怀王的昵称。第二,“何不抚壮而弃秽”等,表明年岁未老。第三,要去国外寻求理想,处在摸索阶段。第四,死亡只是表达决心。大概写于被怀王疏远,使于齐国途中。明文征明书离骚经第三节其他楚辞作品九章九章九章包括九首诗,楚辞章句的次序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怀沙、橘颂、悲回风,这九首诗只是单行的散篇,到西汉刘向编辑楚辞时,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近,故集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这九首诗的写作年代不能确定,一般认为橘颂:早年作品,四言诗,格调轻松,,看不出不幸的经历。惜诵:作于被怀王疏远之后,流放江北之时抽思:作于流放汉阳时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二年(-278),秦将白起克郢之时涉江:紧接哀郢之后,渡过湘江。思美人、悲回风:未知。怀沙:屈原沉江前不久所作。这几首诗多是真实地记叙了屈原两次被流放中的经历、处境、苦闷、悲愤的心情。其精神、内容、思想和离骚一致,九章在艺术上以写实为主,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写实中同样贯穿着强烈的抒情性。第六章楚汉赋体文学赋的涵义赋的涵义1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赋”之一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诗集传卷一)。2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班固诗赋略叙说:“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3作为一种艺术体裁:赋作为文体,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刘勰文心曰:“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者也。”4辞赋的区别:汉人习惯于将辞和赋视为同一体裁,以赋统辞,统称为辞赋。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辞是指“楚辞”一类的诗歌,多是便于歌唱的韵文。赋虽受“楚辞”的影响极大,但它已脱离音乐,更多采用散文手法。二者的写作侧重点、押韵规则、句式形式、结构组织等均有不同。第一节赋体的产生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于楚末,兴盛于两汉。赋体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对诗经赋(铺陈的手法)的使用更为充分。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意。”(汉书艺文志)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受命于诗人”是说赋体发展了诗经的表现手法作为自己基本的文体特征;“拓宇与楚辞”则是说接受了楚辞的夸张的文采与散化的句式,尤其是楚辞所初步采取的人物对话的结构形式。此外,先秦散文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手法也对赋体的形成影响很大。第二节汉赋的发展1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其主要赋体形式为骚体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2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形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王褒的创作也有较高的成就。3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带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创作的蔚起。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第三节司马相如赋司马相如生平事迹:字长卿,曾为梁孝王门客,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依临邛富人卓王孙,有女卓文君新寡,相如于宴会上以琴挑之(凤求凰),文君悦而夜奔相如,俱归成都,家贫无以为生,二人复临邛,“卖其车骑,买一寒舍,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深以为耻,杜门不出,后经亲友劝说,才不得已分给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于是,二人重归成都居住,武帝即位,好辞赋,读子虚赋,赞赏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帝,因言是其邑人司马相如所作,于是召相如,相如说子虚赋“乃诸侯之事,不足观,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即上林赋,武帝大悦,任为著作郎,后相如奉武帝命,曾出使巴蜀,对开发西南做出贡献。晚年任文园令(职掌文帝陵园),后人辑其作品为“司马文园集”即本此。后因病免官。最后病卒于家中。第七章秦汉散文艺术古代号称“文必秦汉”,秦汉时期散文创作体裁完备,作者众多,成就很高。其中尤其以史传散文、政论散文和哲理散文名作最多。汉代散文如同西汉马踏匈奴的汉代散文如同西汉马踏匈奴的雕塑一样浑朴雄烈雕塑一样浑朴雄烈第一节秦汉政论文两汉政论文异同:两汉政论文异同:1相同点:汉代政论文无论西汉、东汉,第一,都切中现实,有强烈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第二,都情感充沛,灌注了作者的人生体验;第三,都具体形象,很少单纯的进行抽象的议论;最后,文章气势大都雄浑有力。2不同点:第一,在思想上,西汉政论文注重王朝建设,以立为主;东汉政论文注重王朝的批判,以破为主。第二,在艺术上,西汉政论文以气势雄浑见长,东汉以句式骈俪为工。总的来说,艺术上,西汉政论文占优,但在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广度上,东汉为胜。第二节秦汉哲理文1淮南子:刘安(前179前122),武帝叔父,袭父封为淮南王。后阴谋叛乱,事泄自杀。他博学能文,娴于辞赋。又好养士,尝召致宾客术士数千人,在江淮间形成一个学术集团。他曾与门客集体编著内书、外书及中篇,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即淮南子。2论衡:论衡:王充(27年10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家境贫寒。曾受业太学,师班彪,博通众流百家之学。作过下层官吏,晚年家居著书。所著论衡八十五篇,今存。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充满唯物思想,以“疾虚妄”和“征实”为指归,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古圣先贤之说、神话传说,以及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灾异祥瑞、河洛伪书、谶讳迷信、经文学风、俗儒人格等都进行了激烈批判。第三节史记的概况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始于司马迁。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从上古贯通到汉初,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1名称: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2流传: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冠以“褚先生曰”。散失十篇为: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斯列传。褚少孙补:武帝纪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3注家: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姻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丰富,有的在国内还是罕见的,但芜杂。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四家注。第四节史记的精神一、实录精神、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虚美,不隐恶”。这成了后代一些正直的史官秉笔直书必须遵循的原则。二、批判精神二、批判精神总体上看,史记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也不是单纯的记述历史。他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串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三、人本精神三、人本精神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第五节史记的风格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人品、遭遇与写作心情,都与屈原相近,他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也是直接从屈原等先贤那里体会到的。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的抒情性也为他所继承发扬,融入史记创作中。抒情的手段:1文末论赞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的文字,作者直接对所记人和事议论、抒情。2文中议论在叙事中抒情,即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寄寓了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幸遭遇,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例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第六节班固的汉书史记完成后,汉代学者褚少孙、刘向父子等十余人都曾续补它。班彪对这些续作不满意,于是采集旧事,旁贯异闻,作史记后传65篇。班彪死后,其子班固继承遗业,永平元年(58年)开始编撰汉书。永平五年,因被告私修国史下狱。弟班超赶赴洛阳上书,言其书非妄作。同时地方官吏将书稿呈送明帝,明帝赞赏其才华,不罪,并提拔为兰台令史。次年,迁为郎,校典秘书。不久,命续写汉书,到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班固卒时,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续作八表,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的体例沿用史记,又略有改变,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其“十志”较史记的“八书”,史料更完整、更丰富。尤其据刘歆七略创设的艺文志,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据尚书禹贡和逸周书职方解创立的地理志,保存了古代地理沿革、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重要资料。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第八章汉代诗歌汉代诗歌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不入乐,讽诵吟咏)。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诗和东汉文人诗歌古诗十九首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第一节汉乐府民歌1 汉乐府: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2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3艺术特色:两汉乐府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长干叙事。汉乐府诗有很多叙事诗,即使是抒情之作也往往带有叙事成分。它们大都以事为主,即事见义,明确的表达出主题思想。在我国文学史上,两汉乐府叙事诗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第二节汉代文人诗一、庙堂诗庙堂诗属于郊庙歌辞,是为帝王祭祀活动而作的,录在乐府,皆出文人之手,旨在颂德,典雅而少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房中乐和郊祀歌。二、楚歌诗二、楚歌诗汉代帝王是楚人,好楚歌,故楚歌盛行,诗人抒情,多用楚歌,楚歌流行之初,与音乐关系颇密切,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不待吟唱而体近楚骚。今存楚歌诗不多,主要有项羽的垓下歌、汉高祖的大风歌三、四言诗汉人四言诗大体有两类:一类体近大雅、颂,属颂美功德的庙堂诗歌。一类体近小雅,是刺时怨伤之诗,如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傅毅的迪志诗等皆属后者。这类诗虽有新的时代内容和个人的情感体验,然艺术上缺乏创新,又多训诫说教,算不上优秀作品。四、五言诗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西汉前、中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最迟西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至于文人五言诗,传为汉初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所作的五言诗确不可信。不过,西汉前期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文人诗歌,如高祖戚夫人作的戚夫人歌,全诗六句,五言占四句,武帝时李延年作的李延年歌,六句中五言占五句。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古诗是魏晋以后的人对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习称。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是萧统收集、选编的一组无名氏的五言诗。其产生年代大致在东汉顺帝以后到献帝建安以前,作者是多是中下层文人,非一人一时之作。其艺术特点在于:1、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是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许多诗篇都能巧妙的起兴发端。2、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3、古诗十九首以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具有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