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软件工程19465.pptx
第4章 总体设计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学部陈曦第4章 总体设计 4.1 总体设计的过程总体设计的过程 4.2 表示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表示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4.3 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4.4 软件结构设计优化准则软件结构设计优化准则 4.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第第 4 章章 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第4章 总体设计4.1 总体设计的过程总体设计的过程 经过可行性分析阶段,我们弄清了系统开发出来的可行性,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弄清了系统到底要“做什么?”,接着进入设计阶段,我们开始考虑“怎么做?”的问题。前面提到过,软件设计阶段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即首先考虑软件的总体结构,在全局的高度上分析对比多种可能实现系统的方案和结构,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设计。第4章 总体设计 为了实现目标系统,最终必须设计出组成这个系统的所有程序和数据库(文件),对于程序,则首先进行结构设计,具体方法如下:(1)采用某种设计方法,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功能划分成模块。(2)确定每个模块的功能。(3)确定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4)确定模块之间的接口,即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5)评价模块结构的质量。1.设计软件系统结构设计软件系统结构(简称软件结构简称软件结构)第4章 总体设计 从以上内容看,软件结构的设计是以模块为基础的,在需求分析阶段,通过某种分析方法把系统分解成层次结构。在设计阶段,以需求分析的结果为依据,从实现的角度划分模块,并组成模块的层次结构。软件结构的设计是概要设计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到详细设计与编码的工作。软件系统的质量及一些整体特性都在软件结构的设计中决定。因此,应由经验丰富的软件人员担任,采用一定的设计方法,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案。第4章 总体设计2.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 1)数据结构的设计 对于大型数据处理的软件系统,除了系统结构设计外,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设计也是重要的。逐步细化的方法也适用于数据结构的设计。在需求分析阶段,可通过数据字典对数据的组成、操作约束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描述,确定数据的结构特性,在概要设计阶段要加以细化,详细设计则规定具体的实现细节。在概要设计阶段,宜使用抽象的数据类型。如“栈”是数据结构的概念模型,在详细设计中可用线性表和链表来实现“栈”。设计有效的数据结构,将大大简化软件模块处理过程的设计。第4章 总体设计2)数据库的设计(1)概念设计。一般用ER模型来表示数据模型,这是一个概念模型。ER模型既是设计数据库的基础,也是设计数据结构的基础。IDEF1x技术也支持概念模式,用IDEF1x方法建立系统的信息模型,使模型具有一致性、可扩展性和可变性等特性,同样,该模型可作为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依据。数据库的设计指数据存储文件的设计,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用户角度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进行视图设计。第4章 总体设计 (2)逻辑设计。ER模型或IDEF1x模型是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要结合具体的DBMS特征来建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对于关系型的DBMS来说,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数据模式、子模式并进行规范,要给出数据结构的定义,即定义所含的数据项、类型、长度及它们之间的层次或相互关系的表格等。第4章 总体设计(3)物理设计。对于不同的DBMS,物理环境不同,提供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各不相同。物理设计就是设计数据模式的一些物理细节,如数据项存储要求、存取方式和索引的建立等。第4章 总体设计3.编写概要设计文档编写概要设计文档编写概要设计文档的内容如下:(1)概要设计说明书。(2)数据库设计说明书:主要给出所使用的DBMS简介,数据库的概念模型、逻辑设计和结果。(3)用户手册:对需求分析阶段编写的用户手册进行补充。(4)修订测试计划:对测试策略、方法和步骤提出明确要求。第4章 总体设计4.评审评审 在该阶段,对设计部分是否完整地实现了需求中规定的功能、性能等要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关键的处理及内外部接口定义正确性、有效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一致性等,都一一进行评审。第4章 总体设计4.2 表示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表示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前面说过,总体设计的任务是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个系统的结构,那么如何用“可量化”的方式来表示系统的整体结构呢?这里便需要用到一些工具来帮助设计人员从宏观上表示整个系统的结构,这里的工具主要是图形工具,包括:层次图、HIPO图和结构图。4.2.1 层次图和层次图和HIPO图图 层次图类似于系统流程图,其图形符号主要有矩形框和直线。矩形框代表模块,框内写上模块的名字;连线表示调用关系,即一个模块的功能是通过调用下层模块实现的。第4章 总体设计HIPO图图 HIPO图(Hierarchy Plus Input/Processing/Output)是美国IBM公司70年代发展起来的表示软件系统结构的工具。它既可以描述软件总的模块层次结构H图(层次图),又可以描述每个模块输入/输出数据、处理功能及模块调用的详细情况IPO图。HIPO图以模块分解的层次性以及模块内部输入、处理及输出三大基本部分为基础建立的。当然,绘制HIPO图同样要遵循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1.HIPO图的图的H图图 该图用于描述软件的层次结构,矩形框表示一个模块,矩形框之间的直线表示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同结构图一样未指明调用顺序。第4章 总体设计现以某企业的销售系统为例,说明HIPO图的H图。企业销售管理的描述如下:(1)接受顾客的订单,检验订单。若库存有货,则进行供货处理,即修改库存,给仓库开备货单,并且将订单留底;若库存量不足,则将缺货订单登入缺货记录。(2)根据缺货记录进行缺货处理,将缺货通知单发给采购部分,以便采购。(3)根据采购部门发来的进货通知单处理进货,即修改库存,并从缺货记录中取出缺货订单进行供货处理。(4)根据留底的订单进行销售统计,打印统计表给经理。图4.1即为该系统HIPO图的H图。第4章 总体设计图 4.1 销售管理系统的H图第4章 总体设计2.IPO图图 H图只说明了软件系统由哪些模块组成及其控制层次结构,并未说明模块间的信息传递及模块内部的处理。因此对一些重要模块还必须根据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及H图绘制具体的IPO图,图 4.2 为“确定能否供货”的IPO图。“确定能否供货”是图 4.1 中的一个模块。第4章 总体设计4.2“确定能否供货系统”的IPO图第4章 总体设计4.2.2 结构图结构图 软件结构图是软件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反映了整个系统的功能实现,即将来程序的控制层次体系。对于一个“问题”,可用不同的软件结构来解决,不同的设计方法和不同的划分和组织,可得出不同的软件结构。软件结构往往用树状或网状结构的图形来表示。软件工程中,一般采用70年代中期美国Yourdon等提出的称为结构图(Structure Chart,简称SC)的工具来表示软件结构。结构图的主要内容有:第4章 总体设计 (1)模块:用方框表示,并用名字标识该模块,名字应体现该模块的功能。(2)模块的控制关系:两个模块间用单向箭头或直线连接起来表示它们的控制关系,如图 4.3 所示。按照惯例,总是图中位于上方的模块调用下方的模块,所以不用箭头也不会产生二义性。调用模块和被调用模块的关系称为上属与下属的关系,或者称为“统率”与“从属”的关系。如图 4.5 所示,模块M统率模块A、B、C,模块D从属于模块A,也从属于M。(3)模块间的信息传递:模块间还经常用带注释的短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来回传递的信息。有时箭头尾部带空心圆的表示传递的是数据,带实心圆的表示传递的是控制信息,如图 4.3 所示。第4章 总体设计图 4.3 模块间的控制关系及信息传递第4章 总体设计 (4)两个附加符号:表示模块有选择调用或循环调用,如图 4.4 所示。(5)结构图的形态特征。结构图的形态特征包括:深度:指结构图控制的层次,也是模块的层数,见图 4.5,结构图的深度为5。宽度:指一层中最大的模块个数,如图 4.5 所示,宽度为 8。扇出:一个模块直接下属模块的个数,如图 4.5 所示,模块M的扇出为 3。扇入:指一个模块直接上属模块的个数,如图 4.5 所示,模块T的扇入为 4。第4章 总体设计 4.4 选择调用和循环调用的表示 (a)选择调用;(b)循环调用 第4章 总体设计图 4.5 结构图示例 第4章 总体设计 (6)画结构图应注意的事项如下:同一名字的模块在结构图中仅出现一次。调用关系只能从上到下。不严格表示模块的调用次序,习惯上从左到右。有时为了减少连线的交叉,适当地调整同一层模块左右位置,以保持结构图的清晰性。第4章 总体设计4.3 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3.2.1模块化模块化 模块化的概念在程序设计技术中就出现了。何为模块?模块在程序中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或者是单独命名和编址的元素,如高级语言中的过程、函数和子程序等。在软件的体系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模块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属性:(1)接口:指模块的输入与输出。(2)功能:指模块实现什么功能。(3)逻辑:描述内部如何实现要求的功能及所需的数据。(4)状态:指该模块的运行环境,即模块的调用与被调用关系。第4章 总体设计 功能、状态与接口反映模块的外部特性,逻辑反映它的内部特性。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在面向对象设计中,模块和模块化的概念将进一步扩充。模块化是软件解决复杂问题所具备的手段,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将问题的复杂性和工作量的关系进行推理。第4章 总体设计 设问题x,表示它的复杂性函数为C(x),解决它所需的工作量函数为E(x)。对于问题P1和P2;如果 C(P1)C(P2)即P1比P2复杂,那么 E(P1)E(P2)即问题越复杂,所需要的工作量越大。根据解决一般问题的经验,规律为:C(P1+P2)C(P1)+C(P2)即一个问题由两个问题组合而成的复杂度大于分别考虑每个问题的复杂度之和。这样,可以推出:E(P1+P2)E(P1)+E(P2)第4章 总体设计 由此可知,开发一个大而复杂的软件系统,将它进行适当的分解,不但可降低其复杂性,还可减少开发工作量,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软件生产率,这就是模块化的依据。但是否将系统无限制分割,最后开发软件的工作量就会趋于零?事实上模块划分越多,块内的工作量减少,但模块之间接口的工作量增加了,如图 4.6 所示。从图看出,存在着一个使软件开发成本最小区域的模块数M,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M的准确数值,但在划分模块时,避免数目过多或过少,一个模块的规模应当取决于它的功能和用途。同时,应减少接口的代价,提高模块的独立性。第4章 总体设计图 4.6 模块与开发软件成本第4章 总体设计4.3.2 抽象抽象 抽象是认识复杂现象过程中使用的思维工具,即抽出事物本质的共同特性而暂不考虑它的细节,不考虑其他因素。抽象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软件领域,在软件工程学中更是如此。软件工程实施中的每一步都可以看作是对软件抽象层次的一次细化。在系统定义阶段,软件可作为整个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元素来对待;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软件的解决方案是使用问题环境中的术语来描述;从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阶段,提象的层次逐步降低,将面向问题的术语与面向实现的术语结合起来描述解决方法,直到产生源程序时到达最低的抽象层次。这是软件工程整个过程的抽象层次。具体到软件设计阶段,又有不同的抽象层次,在进行软件设计时,抽象与逐步求精、模块化密切相关,可帮助定义软件结构中模块的实体,由抽象到具体地分析和构造出软件的层次结构,提高软件的可理解性。第4章 总体设计4.3.3 信息隐蔽信息隐蔽 通过抽象,可以确定组成软件的过程实体。通过信息隐蔽,可以定义和实施对模块的过程细节和局部数据结构的存取限制。所谓信息隐蔽,是指在设计和确定模块时,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过程或数据),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隐蔽”的意思是,有效的模块化通过定义一组相互独立的模块来实现,这些独立的模块彼此之间仅仅交换那些为了完成系统功能所必需的信息,而将那些自身的实现细节与数据“隐藏”起来。一个软件系统在整个生存期中要经过多次修改,信息隐蔽为软件系统的修改、测试及以后的维护都带来好处。因此,在划分模块时要采取措施,如采用局部数据结构,使得大多数过程(即实现细节)和数据对软件的其他部分是隐藏的,这样,修改软件时偶然引入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只局限在一个或少量几个模块内部,不波及其他部分。第4章 总体设计4.3.4 模块独立性模块独立性 为了降低软件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必须把系统划分成为多个模块,但模块不能任意划分,应尽量保持其独立性。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的子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模块独立性概念是模块化、抽象及信息隐蔽这些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直接产物。只有符合和遵守这些原则才能得到高度独立的模块。良好的模块独立性能使开发的软件具有较高的质量。由于模块独立性强,信息隐藏性能好,并完成独立的功能,且它的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及可测试性好,必然导致软件的可靠性高。另外,接口简单、功能独立的模块易开发,且可并行工作,有效地提高了软件的生产率。第4章 总体设计 如何衡量软件的独立性呢?根据模块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提出了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耦合性和内聚性。1.耦合性耦合性(Coupling)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模块的耦合性有以下几种类型:无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第4章 总体设计 (1)无直接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模块的控制与调用,它们之间不传递任何信息。因此,模块间的这种耦合性最弱,模块独立性最高。(2)数据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有调用关系,传递的是简单的数据值,相当于高级语言中的值传递。这种耦合程度较低,模块的独立性较高。(3)标记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如高级语言中的数组名、记录名和文件名等这些名字即为标记,其实传递的是这个数据结构的地址。两个模块必须清楚这些数据结构,并按要求对其进行操作,这样降低了可理解性。可采用“信息隐蔽”的方法,把该数据结构以及在其上的操作全部集中在一个模块,就可消除这种耦合,但有时因为还有其他功能的缘故,标记耦合是不可避免的。第4章 总体设计 (4)控制耦合:指一个模块调用另一个模块时,传递的是控制变量(如开关、标志等),被调模块通过该控制变量的值有选择地执行块内某一功能。因此被调模块内应具有多个功能,哪个功能起作用受其调用模块的控制。控制耦合增加了理解与编程及修改的复杂性,调用模块必须知道被调模块内部的逻辑关系,即被调模块处理细节不能“信息隐藏”,降低了模块的独立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模块间的控制耦合并不是必需的,可以将被调模块内的判定上移到调用模块中去,同时将被调模块按其功能分解为若干单一功能的模块,将控制耦合改变为数据耦合。第4章 总体设计 (5)公共耦合:指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相互作用的那些模块间的耦合。公共数据环境可以是全程变量或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共覆盖区及任何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和物理设备等(也有将共享外部设备分类为外部耦合的)。公共耦合的复杂程度随耦合模块的个数增加而增加。如果只有两个模块之间有公共数据环境,那么这种公共耦合就有两种情况:一个模块只是给公共数据环境送数据,另一个模块只是从公共环境中取数据,这只是数据耦合的一种形式,是比较松散的公共耦合;两个模块都既往公共数据环境中送数据,又从里面取数据,这是紧密的公共耦合。第4章 总体设计 如果在模块之间共享的数据很多,且通过参数的传递很不方便时,才使用公共耦合,因为公共耦合会引起以下问题:耦合的复杂程度随模块的个数增加而增加,无法控制各个模块对公共数据的存取,若某个模块有错,可通过公共区将错误延伸到其他模块,则会影响到软件的可靠性。使软件的可维护性变差。若某一模块修改了公共区的数据,则会影响到与此有关的所有模块。降低了软件的可理解性。因为各个模块使用公共区的数据,使用方式往往是隐含的,某些数据被哪些模块共享,不易很快搞清。第4章 总体设计 (6)内容耦合:是最高程度的耦合,也是最差的耦合。当一个模块直接使用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或通过非正常入口而转入另一个模块内部时,这种模块之间的耦合便为内容耦合。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汇编程序设计中。以上 6 种由低到高的耦合类型,为设计软件、划分模块提供了决策准则。提高模块独立性、建立模块间尽可能松散的系统,是模块化设计的目标。第4章 总体设计为了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在耦合方式上降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包括模块的接口方式、接口信息的结构和数量。接口方式不采用直接引用(内容耦合),而采用调用方式(如过程语句调用方式)。接口信息通过参数传递且传递信息的结构尽量简单,不用复杂参数结构(如过程、指针等类型参数),参数的个数也不宜太多,如果很多,可考虑模块的功能是否庞大复杂。(2)在传递信息类型上尽量使用数据耦合,避免控制耦合,慎用或有控制地使用公共耦合。这只是原则,耦合类型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地考虑。第4章 总体设计2.内聚性内聚性(Cohesion)内聚性也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句之间、程序段之间)联系的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内聚性有以下几种类型: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第4章 总体设计(1)偶然内聚:指一个模块内的各处理元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例如,有一些无联系的处理序列在程序中多次出现或在几个模块中都出现,如:Read disk File;Calculate current values;Produce user output;为了节省存储,把它们抽出来组成一个新的模块,这个模块就属于偶然内聚。这样的模块不易理解也不易修改,这是最差的内聚情况。第4章 总体设计 (2)逻辑内聚:指模块内执行几个逻辑上相似的功能,通过参数确定该模块完成哪一个功能。如产生各种类型错误的信息输出放在一个模块,或从不同设备上的输入放在一个模块,这是一个单入口多功能模块。这种模块内聚程度有所提高,各部分之间在功能上有相互关系,但不易修改;当某个调用模块要求修改此模块公用代码时,而另一些调用模块又不要求修改。另外,调用时需要进行控制参数的传递,造成模块间的控制耦合,调用此模块时,不用的部分也占据了主存,降低了系统效率。第4章 总体设计 (3)时间内聚:把需要同时执行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模块为时间内聚模块。如初始化一组变量,同时打开若干文件,同时关闭文件等,都与特定时间有关。时间内聚比逻辑内聚程度高一些,因为时间内聚模块中的各部分都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但是由于这样的模块往往与其他模块联系的比较紧密,如初始化模块对许多模块的运行有影响,因此和其他模块耦合的程度较高。第4章 总体设计 (4)通信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处理元素都在同一个数据结构上操作(有时称之为信息内聚),或者指各处理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或者产生相同的输出数据。如一个模块完成“建表”、“查表”两部分功能,都使用同一数据结构名字表。又如一个模块完成生产日报表、周报表和月报表,都使用同一数据日产量。通信内聚的模块各部分都紧密相关于同一数据(或者数据结构),所以内聚性要高于前几种类型。同时,可把某一数据结构、文件及设备等操作都放在一个模块内,可达到信息隐藏。第4章 总体设计(5)顺序内聚:指一个模块中各个处理元素都密切相关于同一功能且必须顺序执行,前一功能元素的输出就是下一功能元素的输入。例如,某一模块完成求工业产值的功能,前面部分功能元素求总产值,随后部分的功能元素求平均产值,显然,该模块内两部分紧密相关。第4章 总体设计 (6)功能内聚:是最强的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元素共同完成一个功能,缺一不可。因此,模块不能再分割,如“打印日报表”这样一个单一功能的模块。功能内聚的模块易理解、易修改,因为它的功能是明确的、单一的,因此与其他模块的耦合是弱的。功能内聚的模块有利于实现软件的重用,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第4章 总体设计 耦合性与内聚性是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标准,将软件系统划分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提高模块的独立性,为设计高质量的软件结构奠定基础。但也有内聚性与耦合性发生矛盾的时候,为了提高内聚性而可能使耦合性变差,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给予耦合性以更高的重视。第4章 总体设计4.4 软件结构设计优化准则软件结构设计优化准则 软件概要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软件结构的设计,为了提高设计的质量,必须根据软件设计的原理改进软件设计,并提出以下软件结构的设计优化准则。1.模块独立性准则模块独立性准则 划分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保持模块相对独立性,并以此原则优化初始的软件结构。(1)如果若干模块之间耦合强度过高,每个模块内功能不复杂,可将它们合并,以减少信息的传递和公共区的引用;(2)若有多个相关模块,应对它们的功能进行分析,消去重复功能。第4章 总体设计 2.控制范围与作用范围之间的准则控制范围与作用范围之间的准则 一个模块的作用范围应在其控制范围之内,且条件判定所在的模块应与受其影响的模块在层次上尽量靠近。在软件结构中,由于存在着不同事务处理的需要,某一层上的模块会存在着判断处理,这样可能影响其他层的模块处理。为了保证含有判定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的质量,引入了模块的作用范围(或称影响范围)与控制范围的概念。一个模块的作用范围指受该模块内一个判定影响的所有模块的集合。一个模块的控制范围指模块本身以及其所有下属模块(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的集合。第4章 总体设计 如图 4.7(a)(符号表示模块内有判定功能,阴影表示模块的作用范围)所示,模块D的作用范围是C、D、E和F,模块D的控制范围是D、E、F,作用范围超过了控制范围,这种结构最差。因为D的判定作用到了C,必然有控制信息通过上层模块B传递到C,这样增加了数据的传递量和模块间的耦合。若修改D模块,则会影响到不受它控制的C模块,这样不易理解与维护。再看图 4.7(b),模块TOP的作用范围在控制范围之内,但是判定所在模块与受判定影响的模块位置太远,也存在着额外的数据传递(模块B、D并不需要这些数据),增加了接口的复杂性和耦合强度。这种结构虽符合设计原则,但不理想。第4章 总体设计 图 4.7模块的判定作用范围(a)差的结构图;(b)不理想的结构图;(c)理想的结构图第4章 总体设计 最理想的结构图是图4.7(c),消除了额外的数据传递。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发现模块作用范围不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改进:(1)上移判断点。如图 4.7(a)所示,将模块D中的判断点上移到它的上层模块B中,或者将模块D整个合并到模块B中,使该判断的层次升高,以扩大它的控制范围。(2)下移受判断影响的模块。将受判断影响的模块下移到判断所在模块的控制范围内,如图 4.7(a)所示,将模块C下移到模块D的下层。第4章 总体设计 深度是软件结构设计完成后观察到的情况,能粗略地反映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宽度也能反映系统的复杂情况。3.软件结构的形态特征准则软件结构的形态特征准则 宽度与模块的扇出有关,一个模块的扇出太多,说明本模块过分复杂,缺少中间层。单一功能模块的扇入数大比较好,说明本模块为上层几个模块共享的公用模块,重用率高。但是不能把彼此无关的功能凑在一起形成一个通用的超级模块,虽然它扇入高,但低内聚。因此非单一功能的模块扇入高时应重新分解,以消除控制耦合的情况。软件结构从形态上看,应是顶层扇出数较高一些,中间层扇出数较低一些,底层扇入数较高一些。软件结构的深度、宽度、扇入及扇出应适当。第4章 总体设计 4.模块的大小准则模块的大小准则 在考虑模块的独立性同时,为了增加可理解性,模块的大小最好在50150条语句左右,可以用12页打印纸打印,便于人们阅读与研究。5.模块的接口准则模块的接口准则 模块的接口要简单、清晰及含义明确,便于理解,易于实现、测试与维护。第4章 总体设计4.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也称为结构化设计方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的软件结构设计方法。要把数据流图(DFD)转换成软件结构,必须研究DFD的类型。各种软件系统,不论DFD如何庞大与复杂,一般可分为变换型数据流图和事务型数据流图两类。1.变换型数据流图变换型数据流图 变换型的DFD是由输入、变换(或称处理)和输出三部分组成,如图4.8所示,虚线为标出的流界。变换型数据处理的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取得数据、变换数据和给出数据。这三步体现了变换型DFD的基本思想。4.5.1 两类基本的数据流图两类基本的数据流图第4章 总体设计图 4.8 变换型DFD第4章 总体设计 变换是系统的主加工,变换输入端的数据流为系统的逻辑输入,输出端为逻辑输出。而直接从外部设备输入的数据称为物理输入,反之称为物理输出。外部的输入数据一般要经过输入正确性和合理性检查、编辑及格式转换等预处理,这部分工作都由逻辑输入部分完成,它将外部形式的数据变成内部形式,送给主加工。同理,逻辑输出部分把主加工产生的数据的内部形式转换成外部形式然后物理输出。因此变换型的DFD是一个顺序结构。2.事务型的数据流图事务型的数据流图 若某个加工将它的输入流分离成许多发散的数据流,形成许多平行的加工路径,并根据输入的值选择其中一个路径来执行,这种特征的DFD称为事务型的数据流图,这个加工称为事务处理中心,如图4.9所示。第4章 总体设计图 4.9 事务型DFD第4章 总体设计4.5.2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步骤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步骤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过程如下:(1)精化DFD:把DFD转换成软件结构图前,设计人员要仔细地研究分析DFD并参照数据字典,认真理解其中的有关元素,检查有无遗漏或不合理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改。(2)确定DFD类型:如果是变换型,确定变换中心和逻辑输入、逻辑输出的界线,映射为变换结构的顶层和第一层;如果是事务型,确定事务中心和加工路径,映射为事务结构的顶层和第一层。第4章 总体设计(6)复查,如果有错,转(2)修改完善,否则进入详细设计。(5)描述模块功能、接口及全局数据结构。(4)根据优化准则对软件结构求精。(3)分解上层模块,设计中下层模块结构。第4章 总体设计4.5.3 变换分析设计变换分析设计 当DFD具有较明显的变换特征时,则按照下列步骤设计。1.确定确定DFD中的变换中心、中的变换中心、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 如果设计人员经验丰富,则容易确定系统的变换中心,即主加工。如几股数据流的汇合处往往是系统的主加工。若一下不能确定,则要从物理输入端开始,沿着数据流方向向系统中心寻找,直到有这样的数据流,它不能再被看作是系统的输入则它的前一个数据流就是系统的逻辑输入。同理,从物理输出端开始,逆数据流方向向中间移动,可以确定系统的逻辑输出。介于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之间的加工就是变换中心,用虚线划分出流界,DFD的三部分就确定了。第4章 总体设计2.设设计计软软件件结结构构的的顶顶层层和和第第一一层层变变换换结结构构 变换中心确定以后,就相当于决定了主模块的位置,这就是软件结构的顶层,如图4.10 所示。其功能是主要完成所有模块的控制,它的名称是系统名称,以体现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主模块确定之后,设计软件结构的第一层。第一层至少要有输入、输出和变换三种功能的模块,即为每个逻辑输入设计一个输入模块,其功能为向顶层模块提供相应的数据,如图4.10中的f3;为每个逻辑输出设计一个输出模块,其功能为输出顶层模块的信息,如图4.10中的f7,f8。同时,为变换中心设计一个变换模块,它的功能是将逻辑输入进行变换加工,然后逻辑输出,如图4.10中,将f3变换成f7和f8。这些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送应该与DFD相对应。第4章 总体设计图 4.10 变换分析设计举例第4章 总体设计3.设计中、下层模块设计中、下层模块对第一层的输入、变换及输出模块自顶向下、逐层分解。1)输入模块的下属模块的设计 输入模块的功能是向它的调用模块提供数据,所以必须要有数据来源。这样输入模块应由接收数据和转换成调用模块所需的信息两部分组成。因此,每个输入模块可以设计成两个下属模块:一个接收,一个转换。用类似的方法一直分解下去,直到物理输入端。如图4.10中模块“get f3”和“get f2”的分解。模块“get f1”为物理输入模块。第4章 总体设计2)输出模块的下属模块的设计 输出模块的功能是将它的调用模块产生的结果送出,它由将数据转换成下属模块所需的形式和发送数据两部分组成。这样每个输出模块可以设计成两个下属模块:一个转换,一个发送,一直到物理输出端。如图4.10中,模块“put f7”,“put f8”和“put f10”的分解。模块“put f9”和“put f11”为物理输出模块。3)变换模块的下属模块的设计 根据DFD中变换中心的组成情况,按照模块独立性的原则来组织其结构,一般对DFD中每个基本加工建立一个功能模块,如图4.10中模块“C”,“D”和“E”。第4章 总体设计4.设计的优化设计的优化 以上步骤设计出的软件结构仅仅是初始结构,还必须根据设计准则对初始结构精细和改进,以下为提供的求精办法。(1)输入部分的求精:对每个物理输入设置专门模块,以体现系统的外部接口;其他输入模块并非真正输入,当它与转换数据的模块都很简单时,可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模块。(2)输出部分的求精:为每个物理输出设置专门模块,同时注意把相同或类似的物理输出模块合并在一起,以减低耦合度。(3)变换部分的求精:根据设计准则,对模块进行合并或调整。第4章 总体设计 总之,软件结构的求精,带有很大的经验性。往往形成DFD中的加工与SC中的模块之间是一对一的映射关系,然后再修改。但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能把DFD中的两个甚至多个加工组成一个模块,也可能把DFD中的一个加工扩展为两个或更多个模块,根据具体情况要灵活掌握设计方法,以求设计出由高内聚和低耦合的模块所组成的、具有良好特性的软件结构。第4章 总体设计4.5.4 事务分析设计事务分析设计 对于具有事务型特征的DFD,则采用事务分析的设计方法。结合图4.11,说明该方法的设计过程。1)确定DFD中的事务中心和加工路径 当DFD中的某个加工具有明显地将一个输入数据流分解成多个发散的输出数据流时,该加工就是事务中心。从事务中心辐射出去的数据流为各个加工路径。2)设计软件结构的顶层和第一层事务结构 设计一个顶层模块,它是一个主模块,有两个功能,一是接收数据,二是根据事务类型调度相应的处理模块。事务型软件结构应包括接收分支和发送分支两个部分。第4章 总体设计图 4.11 事务分析设计举例第4章 总体设计 (1)接收分支:负责接收数据,它的设计与变换型DFD的输入部分设计方法相同。(2)发送分支:通常包含一个调度模块,它控制管理所有的下层的事务处理模块。当事务类型不多时,调度模块可与主模块合并。3)事务结构中、下层模块的设计、优化等工作同变换结构。第4章 总体设计4.5.5 设计优化设计优化 由设计的工作流程可知,经过变换分析或事务分析设计,形成软件结构并经过优化和改进后,还要做以下工作:(1)为每个模块写一份处理说明:从设计的角度描述模块的主要处理任务、条件抉择等,以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加工逻辑的描述为参考。这里的说明应该是清晰、无二义性的。(2)为每个模块提供一份接口说明:包括通过参数表传递的数据、外部的输入/输出和访问全局数据区的信息等,并指出它的下属模块与上属模块。为清晰易读,对以上两个说明可用设计阶段常采用的图形工具IPO图来表示。第4章 总体设计 (3)数据结构说明:软件结构确定之后,必须定义全局的和局部的数据结构,因为它对每个模块的过程细节有着深远的影响。数据结构的描述可用伪码(如PDL语言、类Pascal 语言)或Warnier图、Jackson图等形式表达。(4)给出设计约束或限制:如数据类型和格式的限制,内存容量的限制,时间的限制,数据的边界值,个别模块的特殊要求等。(5)进行设计评审:软件设计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人为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传播到开发的后续阶段中去,并在后续阶段引入更多的错误。第4章 总体设计 因此一旦设计文档完成以后,就可进行评审,有效的评审可以显著地降低后续开发阶段和维护阶段的费用。在评审中应着重评审软件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即软件结构的质量、接口说明、数据结构说明、实现和测试的可行性以及可维护性等。(6)设计优化:应贯穿整个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开始就可以给出几种可选方案,进行比较与修改,找出最好的。设计中途的每一步处处考虑软件结构的简明、合理及高效等性能,以及尽量简单的数据结构。第4章 总体设计演讲完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