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中国其他传统建筑ppt课件电子教案.ppt
-
资源ID:87680196
资源大小:36.44M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9第九章中国其他传统建筑ppt课件电子教案.ppt
9第九章中国其他传统建筑电子课件第九章 中国其他传统建筑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钟鼓楼第三节 牌坊第一节 概述中国传统建筑中,还有一些满足装点环境、主题纪念或特定功能需要的建筑。用于点缀环境、发挥标志作用的建筑有华表、风水塔、航标塔、过街楼、牌坊、照壁等;用于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建筑有官办学校和各地私学,私学以书院为代表;用于娱乐休闲的建筑有戏台、戏场、青楼、赌坊等;用于商业与手工业的建筑有瓦肆、商铺、作坊、会馆、旅店、酒楼、货栈、水磨坊、造船厂等;用于观测天文和气象等科学研究的建筑,有观象台;用于交通、疏浚水利的建筑有桥梁、码头等;用于民生慈善的建筑有药局、养济院(孤儿院、养老院)、漏泽园(公墓)等;用于城市报时和防御示警的建筑有钟楼、鼓楼、望火楼(消防瞭望塔)等。一、华表华表也称望柱,一般立于宫殿、桥梁、陵墓前面作为点缀。自下而上分为柱础(台基)、柱身、云板、圆形承露盘、蹲兽(神兽望天犼)几个部分,在柱身上端斜插一块云板,与柱身形成相交。华表出现于尧舜时期,最初是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称为“桓木”、“表木”。后来成为供人留言议论是非的“诽谤木”,希望帝王勤政爱民,广开言路。汉代已使用石柱作华表。宫殿前的华表以北京代表,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石雕刻的华表,通高9.57米,直径98厘米,始建于明永乐时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符号之一。桥头的华表在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已出现。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卢沟桥两端也各有2座华表,高4.65米,气势非凡。陵墓前的华表亦称墓表、神道柱、望柱,南北朝时盛行。北京天安门前华表北京卢沟桥东端华表南京明孝陵墓表沈阳东陵(福陵)华表 清代遵化清东陵神道望柱 二、风水塔与航标塔风水塔,亦称文峰塔、文昌塔、文笔塔,一般居于村落水口,起到镇形养气、弥补地势缺陷等风水作用。如江苏常熟的标志性建筑“崇教兴福寺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高僧文用认为常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在风水学上“主位低,客位高”,应在城东南建塔以抬高主位。“兹邑之居,右高左下,失宾主之辨,宜于苍龙左角,作浮图以胜之。”这座四面九级方塔建成后高达67米,逐层递收,立面轮廓为平滑抛物线状,登上塔顶可以俯瞰虞山景色。常熟方塔航标塔一般建在港口、码头的制高点,塔上置光源便于往来渔船辨别方位,东南沿海城市和村落仍有不少古代航标塔遗存。始建于宋、重建于元代的福建泉州六胜塔俗称万寿塔、石湖塔,是泉州港(古称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塔高36.06米,为花岗石仿木结构八角五级楼阁式建筑,每级由塔心、外壁、回廊组成,有券顶门、方龛各4个,全塔有佛教造像浮雕80尊。福建泉州六胜塔三、过街楼过街楼一般建于街巷,底层架空便利通行,二层以上跨在街巷之上,可以登高远眺。平遥县城南大街中部横跨的市楼是一座典型的过街楼。平遥原有朝市、午市、夕市三市,由此得名。市楼东南有水井,“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现建筑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之后多次修葺。市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高18.5米,黄绿琉璃瓦歇山顶。底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南北贯通,东西各有券门一道,四周围廊,柱间以栏额、平板枋联接,上施层次丰富的斗拱。可登楼远眺,仰观烟云变幻,俯察市井繁华,享受古陶胜景。平遥市楼镇江云台山过街塔四、戏台 戏台亦称戏楼,是传统娱乐类建筑的代表,一般建于宫廷、府邸内、茶楼酒馆、瓦肆勾栏,或者乡村的公共广场。戏台的基本造型由台基、三面开放的方形表演台、屋顶三部分组成。宫廷戏台以故宫畅音阁为代表。畅音阁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位于宁寿宫内的养性殿东面,坐南向北,是故宫中规模最大的戏台,也是保存至今唯一的三层戏台。畅音阁主要用于重大节庆演出,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为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畅音阁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台后为扮戏楼。戏台高3层,上层为“福台”,中间为“禄台”,底层为“寿台”,各层表演区域自下而上逐渐缩小,底层面积最大,为演戏的主要场所,台面中央和四角设有五口地井,台上有三个天井以便更换布景以及演员从天而降或自地而出等特殊效果而设置。建筑风格兼具壮丽与清新,每层都出檐,覆以黄琉璃瓦歇山式卷棚顶,檐柱皆为绿色,三重檐正面都悬挂墨底金字匾额。北京故宫畅音阁正面天津石家大院戏楼津是北方民宅中最大的戏楼。晋祠戏楼浙江乌镇戏台苏州木渎羡园戏台云南昆明官渡区戏楼五、照壁照壁亦称影壁、屏风墙、萧墙。萧墙即古代宫廷内用作屏障的矮墙,最早在论语季氏中出现。照壁的作用在于挡风、遮挡、装饰等,基于百姓的辟邪观念和风水原理。风水讲究的本质是气,气直冲厅堂或卧室视为不吉,照壁挡住煞气,导其畅达。位于宅院门外的,称外照壁,位于宅院门内的称内照壁。其形状包括一字形、八字形(雁翅形)、反八字形等样式。反八字形照壁往往斜置于宅门前脸的山墙墀(ch)头两侧,也称为“撇山照壁”,与大门互相映衬。其形式或为单体的独立照壁,或为依附于厢房山墙的座山照壁。常见的材质包括琉璃照壁、砖雕照壁、石雕照壁、木质照壁、土坯照壁等。祁县乔家大院大门对面的百寿图砖雕照壁照壁通常由基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富贵人家往往以须弥座为基座,壁身中心是照壁心,往往雕刻、绘制吉祥图案或吉祥文字为饰,表达福禄寿、鱼跃龙门、麒麟送子、耕读传家、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主题,壁身四角一般也有花纹装饰。壁顶出檐以护壁身,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屋顶形式,正脊两端有螭吻,垂脊两端有脊兽,上覆筒瓦,四角起翘。山西榆次常家庄园八字形砖雕照壁山西灵石王家大院鲤鱼跃龙门照壁各地还有以龙为装饰的照壁,包括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九龙壁等。最精美的当属九龙壁,现存三座,分别是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北京故宫九龙壁,皆为彩色琉璃照壁。大同九龙壁是最大的一座,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北京故宫九龙壁位于宁寿宫皇极门前,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是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的单面琉璃照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是唯一一座双面照壁,是我国传统琉璃建筑艺术的杰作。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北海九龙壁大同九龙壁的琉璃云龙故宫九龙壁六、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的民间高等教育机构,宋朝尤为兴盛,政府通过赐匾额、赐学田等方式鼓励其发展,对于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孔子首创私学教育,之后一直在民间发展。宋朝朱熹创立正式的书院教育制度,产生天下闻名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大门 爱晚亭嵩阳书院大门嵩阳书院道统祠七、桥梁桥梁是使道路连接、交通畅达的构筑物。还具有调节风水等文化意义,与园林造景关系密切。“桥”字出现大约在汉代,先秦时期只有梁字。诗经提到周文王在渭水“造舟为梁”。庄子盗跖:“尾声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所说“梁”即指桥。说文解字:“桥,水梁也”,“梁,水桥也”。周秦时期,梁桥、索桥、浮桥三种形式已有发展。两汉时期,以栈桥建设为主。隋唐时期,技术日益成熟。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安济桥(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桥拱跨度达37米,被誉为“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素称“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图9.1.11)两宋时期,桥梁建设全面发展,绘画和文献中多有描述。元明清时期,桥梁达到鼎盛。近现代时期,桥梁材料与技术发生很大变化。河北赵县赵州桥四川都江堰安澜桥北京卢沟桥河北省永年县弘济桥 明代苏州枫桥扬州五亭桥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湖南怀化皇都侗寨风雨桥福建晋江安平桥苏州宝带桥云南建水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上,两河蜿蜒如龙故名。第二节 钟鼓楼鼓楼用于定更击鼓,钟楼用于撞钟报时。所谓“一更关鼓闭城门、二更上床睡觉、三更半夜换日期、四更睡得最沉、五更天光开城门”。最初以圭表或铜壶测时辰,击鼓报时,以晓民众。南朝齐武帝萧赜(440-493年)在位期间,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晚上击鼓报时,开创了击鼓鸣钟报时的先河。建筑上便出现钟楼和鼓楼,形成“晨钟暮鼓”的说法,官员上朝、百姓作息均以此为据。唐朝寺庙也设钟鼓楼,元明清时期,钟鼓楼格局往往是左右对峙分布,唯北京钟鼓楼纵置。明清时期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敲108下。明朝七修类稿记载:“扣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古代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一年七十二候),正是此数。”一、北京钟鼓楼钟鼓楼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地安门外大街北端。钟楼在北,鼓楼在南,两楼相隔百米,南北对峙,气势雄伟,是元、明、清三朝北京报时中心。北京钟楼北京鼓楼二、西安钟鼓楼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西安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迎祥观(古城的中心轴线上),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搬迁。钟楼为砖木结构,底端为方形砖砌基座,基座四面设高宽皆为6米的券洞门与四条大街相通,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楼身为三重檐楼阁,面阔、进深各三间,四周有明柱回廊。楼顶为四角攒尖样式,上有金顶,覆盖碧色琉璃瓦,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西安钟楼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现建筑为清代重修,保存完整,气势雄浑。鼓楼为砖木结构,底层为长方形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设高皆为6米的拱券门洞以便通行,正东侧有踏步可登台,内有楼梯可登临远眺。楼身面阔7间,进深三间,两层三重檐歇山顶,覆以绿剪边灰瓦。四周围以柱廊,以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为饰,雕梁画栋。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南门上悬“文武盛地”匾额为清乾隆时期陕西巡抚张楷所书,北门匾额“声闻于天”传为咸宁学士李允宽所书。西安鼓楼(明代)夜景三、天津鼓楼天津鼓楼名为鼓楼,实为钟楼。“鼓楼、炮台、铃铛阁”被称为天津三宗宝。明弘治时期,天津修建砖城,在城中心修建鼓楼,高三层,砖木结构。基座是砖砌的下宽上窄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楼身为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第一层供奉观音、天后、关羽、岳飞等,上层楼内悬挂一口约两吨重的唐宋制式铁钟用以报时。清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毁坏城墙,鼓楼幸存。民国十年,鼓楼重修,改覆绿瓦,更加靓丽。鼓楼四门上面分别刻上“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天津鼓楼四、侗族鼓楼侗族鼓楼是侗族聚居的村寨里议事、欢庆、唱歌、祭祀、示警的场所,往往建于村寨中心广场,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村寨中同时会建有几个鼓楼。鼓楼、花桥、侗族大歌是侗族三宝。侗族鼓楼式样源自南越僚人的“巢居”,多以杉木为材料,以榫卯拼接,结构多为四柱贯顶、多柱支架的四角、六角、八角密檐塔式结构,顶部为葫芦形。梁柱相搭,纵横交错,逐层收缩,结构严密,层层出檐,雕塑与彩画结合,内容丰富。高度从一层至多层不等,檐层数皆用奇数,侗族人认为奇数是吉祥之数。鼓楼下端为长方形或方形,四周置有长凳,或围以护栏,或直接敞空,中间置火塘。全国现存侗族鼓楼630余座,集中在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的侗族村寨中。贵州黎平县就有鼓楼320座,风雨桥290座。榕江的车江侗寨(千户侗寨)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鼓楼众多,侗族雄伟的天下第一鼓楼就坐落在榕江县车江侗寨。贵州从江银潭侗寨贵州车江侗寨鼓楼第三节 牌坊牌坊包括牌坊和牌楼,是为表彰功勋、科举及第、德政、忠孝节义等而建立,具有纪念功能。亦有以牌坊作宫观寺庙的山门,或标注村寨名或地名。牌坊没有斗拱和屋顶,结构相对简单;牌楼有屋顶,结构更复杂。牌坊在形式上是独立的,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于一体,是传统文化观念、道德理念、民俗信仰的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牌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即在两根柱子上架一根横梁而成。里坊门上也会题写坊名、张贴褒奖告示,后来坊门逐渐演化成牌坊。坊门与华表的结形成乌头门,因其柱端涂黑漆以防雨防腐而得名,在唐宋时期是大户人家的府邸大门,体现等级规格。宋朝以后,乌头门被“棂星门”取代。棂星门后来逐渐成为宫殿、衙署、坛庙、祠堂、寺观、陵墓、园林前的标志性建筑。明清时期牌坊发展达到鼎盛,出现多柱、多间、多楼牌坊,以表彰典型,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牌坊分类方法很多。依形式分,一种是出头式,俗称冲天牌坊,其两边柱子远远高出额枋,这是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另一种是“不出头”式,有屋顶。依间数分,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依照顶上的楼数,可以分为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多见于宫殿、园林,北京规模最大的牌楼达到“五间六柱十一楼”。依材料分,有木牌楼、石牌坊、琉璃牌楼、铜牌坊、水泥牌坊等。琉璃牌坊外观华美,充满皇家富贵气息,多见于宫廷、皇家园林、皇家寺庙、陵墓等建筑之中。少昊陵石牌坊曲阜孔庙金声玉振牌坊山东岱庙石牌坊北京国子监清代琉璃牌坊皇城相府石牌坊云南昆明金马牌坊与碧鸡牌坊北海公园堆云牌坊依性质分,有功德牌坊、贞节牌坊、科举坊、标志坊四类。功德牌坊多为纪念于国于民有功之士,山东桓台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万历皇帝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的功德牌坊。王象乾晋爵太子太保,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曰“四世宫保”。徽州是牌坊之乡,有牌坊上千座,形式丰富。牌坊与民居、祠堂被誉为徽派建筑三绝。歙县郑村镇棠樾村牌坊群是典型代表,共七座牌坊,其中明代三座、清代四座,风格古朴典雅,突出“忠、孝、节、义”主题。绩溪县“奕世宫保”牌坊、西递胡文光牌坊、歙县许国石坊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牌坊。安徽绩溪奕世宫保牌坊由于各地民俗、地理、文化、经济等情况不同,牌坊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存在地域风格差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三巴牌坊,本是建于1637年的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的前壁遗址,将欧洲文艺复兴风格与东方建筑风格相融合,中西合璧,雕饰精美,巍峨壮观,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澳门大三巴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