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
资源ID:87756888
资源大小:21.9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变则通”思想。 谈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人们经常提到易传上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包含着“变则通”思想。要“载物”,要“自强不息”,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不断改变自己,不 “变则通”来源于易·系辞下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段话起初只是对易的解说,所谓“变则通”是讲易的卦象和理念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只有“变”才能解释各种现象、说明各种道理。易所包含的“变则通”理念是对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上古时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变则通”思想与上古时代的社会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夏、商、周的变革曾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论语·为政载孔子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在这里把夏、商、周三代变化的特点总结为两条:一是“因”,就是继承;二是“损益”,就是变革。有继承又有变革,于是社会就前进。孔子还预言,就是今后的历史发展也离不开这个轨道,“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理念的建构非常重要。 如何认识历史发展问题,关系到对社会前途的瞻望,所以人们无不关注。就历代王朝而言,无非是恪守祖宗之制与变革发展两种思想在起作用。前一种思想不能说是毫无道理而要完全摒弃,但其中“因”的成分往往过重,所以此途多流于顽固守旧。后一种思想虽然多因实行中出现一些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但主体思路是积极的、奋发有为的。是因循还是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碰撞。然而,历史总是在前进,即沿着变革之途发展。在争辩历史如何发展问题时,争辩的双方都会引用孔子的话作为根据。讲恪守祖制者多强调孔子所说的“因”,讲变革发展者则多引孔子所说的“损益”。虽然皆不违孔子之意,但似乎并没有真正领会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说的“因”与“损益”,实际上都是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事情,两者都离不开发展,发展是个大前提,离开了发展讲“因”和“损益”都没有多大意义。再从易的思想看,“变则通”是首先要强调的思路。可以说,“因”和“损益”都是为“变则通”服务的,也就是为“变”而“因”、为“变”而“损益”。 今天,我们应传承好包括“变则通”思想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晁福林把握和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变则通”源于易,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发展成凝聚全民族智慧的思想结晶。 B.孔子关于“因”和“损益”的论断,自古至今影响深远,建构了中国发展的理念。 C.“因”是一种恪守祖制的思想,所以因循者往往顽固守旧,常与变革者产生冲突。 D.“变则通”是一种以“变”适应社会谋求发展的思想,离不开“因”和“损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 A.文章多处引用易和论语的语句,论证了“变则通”思想的历史来源。 B.文章既回顾历史又瞻望前途,总结了“因”和“损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文章对孔子提出的“因”和“损益”,既有深入的梳理,又有创造性的阐发。 D.文章在梳理“变则通”思想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变则通”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 B.要想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而变革创新,开辟新道路。 C.有“损益”而无“因”则容易在实行中出现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得不偿失。 D.中华民族变革创新的精神源自“变则通”思想,是今天推动我们发展的力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 (摘编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 材料二: 在此次调查的所有生态环境行为中,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最为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最大。超九成(92.2%)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但仅三成(30.1%)受访者认为自身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 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人数分别占63.7%和59.6%;其次是“不知道怎么分类”和“不了解分类后垃圾的处理进度和结果,没有成就感”,人数占比分别为36.5%和34.5%。此外,也存在“身边很少有人分类”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材料三: 光明智库:据近日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高度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很大。造成“知行脱节”的原因有哪些? 诸大建(同济大学教授):有人认为垃圾分类“知行脱节”是因为中国公众素质不高,需要加强教育,我不这样认为。垃圾处理走在前列的国家如日本与德国都曾遇到过类似情况。就中国现状而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公众对垃圾分类信心不足,担心分了又混,热热闹闹走过场;二是公众有不适应感,认为垃圾分类过程复杂,定时定点不方便。 罗克全(吉林大学教授):如何引导全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值得深入思考。以前人们常说“扔垃圾”,现在更强调“垃圾投放”,背后折射的是理念变化。当前,垃圾分类正处于养成新习惯、摒弃旧习惯的转折阶段,虽道阻且长,但要坚信行则将至。 (摘编自解垃圾分类“必答题”,如何得高分,光明日报) 材料四: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5日报道】上海市实行严格的回收规定后,市民在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帮助下进行垃圾分类。 上海市本月启动新的垃圾强制回收计划后,上海市民现在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帮助进行垃圾分类。根据严格的分类规定,上海的个人和公司必须把垃圾投入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四种垃圾桶中。 尽管上海聘请了约1700名指导人员进行了大量培训,但社交媒体上困惑的居民还是要求知道如何对电池、头发、骨头上的肉、瓜子和果皮等垃圾进行分类。 为了简化这个复杂的过程,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7月4日在其应用软件上推出了一项人工智能功能,可以识别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用户对垃圾进行拍照后上传,这款应用程序就可以对此进行识别,并告诉用户它到底应该属于哪个垃圾桶。 【拉美社7月4日电】中国上海市政府日前开始采取一系列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措施,并将对未遵守规定的公民或单位进行罚款。 上海新出台的垃圾分类标准涉及约2400万常住居民,他们现在必须将垃圾废品分门别类地倒入四个垃圾桶中,以避免被罚款,从而促进国家的“绿色”增长。 上周,中国政府宣布将继续投入213亿元人民币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摘编自手机APP助上海市民精准分拣垃圾,参考消息) 4.下列对垃圾分类工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垃圾回收利用率是衡量垃圾分类工作成效高与低的重要指标。 B.垃圾分类是国家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的一项重要政策。 C.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公众的认知和习惯方面。 D.加强对公众的素质教育是当前垃圾分类工作亟须落实的环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实好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工作,既有利于加快实现垃圾综合治理,也有利于改变公众对待垃圾的观念、促进国家的“绿色”增长、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B.“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等客观因素被受访者认为是阻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这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既有所期待又担忧彷徨的复杂心态。 C.外国媒体由于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对我国垃圾分类行动报道的侧重点也不同,英媒报道侧重在人工智能的新应用场景,拉美社报道侧重在政府作为。 D.对于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性高度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大的问题,学者们站在当前和未来的角度提出看法,有助于社会正确看待问题。 6.请谈谈材料中各参与方是如何积极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公众“知行脱节”的问题。(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们刚到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她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头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结尾写小通讯员赶回团部准确参加战斗,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备战全过程。 B.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8.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出色的战争诗化小说”。请从“战争”和“诗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 (节选自明史·陈幼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B.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C.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D.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牒”,指用于指称官府往来文书以及各种证件,在文中指诉状。 B.“御史”,初为史官,自秦始兼掌监察,负责对官员考察、举劾。 C.“士族”,原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文中指地方上有势力的人。 D.“檄”,是古代官方用以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来声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幼学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在确山任职时,积极屯粮备荒,垦荒退地,不仅给百姓分田,发放牲畜、纺车,还为贫民建房居住。 B.陈幼学公正持平,执法严明。对违法者,不论远近亲疏、官位高低,一律秉公办理;受到汝宁知府大力举荐,升任中牟地方长官。 C.陈幼学精于治理,政绩斐然。在中牟带领百姓治理蝗灾,以工代赈修筑城墙,巧借民众开辟良田,又疏通水利,巩固了堤防。 D.陈幼学当机立断,顾虑周全。抢在巡抚要人之前杖杀施敏;处理杨升时先免其死罪,后考虑离任后杨升会再犯,又将其捕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注诗歌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时值安史之乱,诗人寓居于成都草堂。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乘船从锦里先生家离开后,油然写下了南邻诗。 B.诗歌描绘清浅的江水上,恰好一只小舟载着两三位乘客缓缓而来,意境优美。 C.诗人用“秋水”“白沙”“翠竹”“月色”等,洗炼地勾勒了一幅江村日暮图。 D.诗歌只写到访和相送两场景,竟日淹留之意已蕴含其中,可见杜诗剪裁之工。 15.诗歌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借景抒怀,展现出作者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 , ”,用鸟语和流水声生动状写了琵琶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世界建筑史上,我国的文物建筑 ,大部分是由木料做成,这与“用石头”写成的西方建筑史大为不同。在面对雷电灾害时,西方石制建筑不易被雷击,雷打掉了石头的边角,损坏是物理性的,( )。为了避免文物建筑被焚毁,我们必须研究其易于遭受雷击的原因。首先,时常遭到雷击的文物建筑,其地理位置分布有着很强的 。风水理论是古人对建筑物选址的重要依据,而风水理论的理想环境主要是由山和水构成,因此,现存的文物建筑大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山上或建在土壤电阻率有突变的山脚边,大部分文物建筑周围还有河、湖、池塘、泉水等,这些因素使得文物建筑容易受到雷电侵袭。其次,为了体现建筑的 ,文物建筑大多建有高耸的屋脊,多以坡顶为主,且坡度较大,建筑顶部的屋脊、挑檐、走兽等都是建筑物上部的尖端,从雷击规律看,这些都是易于被雷击的部位。此外,我国的文物建筑支撑结构多为粗大木料,经过长年累月的风雨 ,不少建筑原有的绝缘性能被破坏,当雷雨来临时,有可能部分使木材潮湿,提高了雷击的风险;还有部分木材内部材质疏松,含水量低,极易燃烧。此类建筑一旦遭受雷击,易引起木质构件起火。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别出心裁 规律性 富丽堂皇 洗礼 B独树一帜 独特性 富丽堂皇 侵蚀 C别出心裁 独特性 雄伟挺拔 洗礼 D独树一帜 规律性 雄伟挺拔 侵蚀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木制的中国文物建筑在遭受雷击后,引发的往往不只是物理损坏 B而木制的中国文物建筑不像西方的石制建筑,常常会因为遭受雷击而被焚毁 C D而西方石制建筑的优点,中国的木制文物建筑却不具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雷雨来临,下漏的雨水有可能使部分木材潮湿,提高了雷击的机会 B雷雨来临,有可能部分使木材潮湿,提高了雷击的风险 C当雷雨来临时,下漏的雨水有可能使部分木材潮湿,增加了雷击的概率。 D当雷雨来临时,部分有可能使木材潮湿,增加了雷击的可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上图反映的是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通常人们认为发生什么事就引起什么情绪体验,其实,在诱发事件A和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 。正是由于在某些事件的看法上,我们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因此,受到情绪困扰时,先冷静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然后, ,久之,你会越来越乐观。 21.下面是某博物馆初拟的志愿者招募要求框架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运动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弘扬追求卓越的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射箭、下围棋、赛龙舟、舞龙舞狮,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有的说:“我们学习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学校(统称“华越中学”)高三同学写一封公开信,倡议大家“强健身心,筑梦未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