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pdf

    • 资源ID:87822895       资源大小:1.18M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pdf

    2021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kg)=1000 克(g)。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 1 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 1 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 1 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 1 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 2 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 5 枚 2 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 1 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B、感知 1 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 1 千克的物体。那么重 1 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 1 时,表示 1 千克,指向 2 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 1,应是多少呢?小 5 呢?1 千克后的小 5 呢?(Kg 表示什么?g 表示什么?)(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 1 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 1 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 2 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C、千克与克的关系。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 500 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 1 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1 千克=1000 克 1Kg=1000g(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 千克里有多少个 1 克呢?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1、判断(1)一个乒乓球约重 15 千克()(2)小胖今年 7 岁,约重 2 千克。()(3)1 千克铁比 1 千克棉花重。()(4)小红的体重是 35Kg。()(5)一箱苹果重 300g。()(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2、称一称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五)课后实践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2 2教学内容:书第 5051 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 题,练一练第 1、2、3、4 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1 升=1000 毫升。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填空:30 厘米=()分米 5 米=()厘米2 平方米=()平方分米 45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计算:(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 5 分米,宽 4 分米,高 3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 30 平方米,高是 2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二、探究新知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2)四人小组活动。(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 排摆 10 个,每层正好摆 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 100 个。高是 1 分米=10 厘米,盒子里正好摆 10 层。(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据学生回答板书:1 分米 3=1000 厘米 3师:1 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 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你还能想到什么?据学生回答板书:1 升=1000 毫升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2)四人小组交流。(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 1米 3 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 1 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 10 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101010=1000 分米 3,1 米 3=1000 分米3,1 m3=1000dm3。三、新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书第 50 页试一试第 1 题,独立完成。2.书第 51 页试一试第 2 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3.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1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2 题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5.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3 题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 605040=1_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 立方分米。6.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3 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板书设计:体积单位的换算30 厘米=()分米 5 米=()厘米2 平方米=()平方分米 45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1 分米 3=1000 厘米 3 1 米 3=1000 分米 31 升=1000 毫升 1m3=1000 dm3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活动导入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学生回答:分数)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 3 个图形,说出这 3 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1)图 1 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 1 份,用分数 2 分之 1 来表示。(2)图 2 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 1 份,用分数 3 分之 1 来表示。(3)图 3 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 1 份,用分数 4 分之 1 来表示。(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 1/2 吗?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 6片、4 片和 3 片。)(学生可能的回答)(1)都是 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2、小组合作活动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 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2)小组交流(3)学生代表汇报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验证:现在请刚才的 3 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 1/2 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 1 或整体 1。(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深化对分数的理解。)3、总结归纳(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 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 2 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 1/2 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学生没学过 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言四、理解应用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 2 本书。出示挂图: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 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2、阅读教材 34 页的“画一画”画出每个图形的 4 分之 1,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提问:为什么 4 个方格可以用 4 分之 1 表示,1 个方格也可以用 4 分之 1 表示呢?(学生可能的回答)生 A:把 4 个方格平均分 4 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 4 分之 1来表示。生 B:我把1 个方格平均分成 4 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 4 分之 1 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五、巩固练习1、指导阅读:书上第 35 页第 1 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 12 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 35 页第 2 题。(老师巡视检查)3、出示教材第 36 页第 5 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 36 页第 6 题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板书设计:分数的再认识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12 片 1/2 6片 8 片 1/2 4片 6 片 1/2 3片 结合线段,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4 4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自然数。2.认识自然数的 6 种含义。3.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教学重难点:认识自然数的 6 种含义。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看图编题。出示图片、学生编题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揭示课题二、揭示课题认识自然三、新课探索三、新课探索(一)探究一:自然数1.数苹果,看个数。(1)出示:1 个苹果。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回答:1 个苹果。(板书:1)(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提问:这里的 1、2、3、4、5 表示什么?回答:苹果的个数。(板书:表示个数)2.找名次,看序数。(1)出示:刘翔 110 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回答:第 1 名。(板书:1)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3)(2)提问:这里的 1、2、3 表示什么?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 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板书:表示序数3.小结:像1、2、3 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出示课题:自然数)4.认识自然数。(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2)学生举例回答(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 6 种含义1.自学。2.交流反馈。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 6 种含义。3.小结。表示序数如第 3 个。表示个数如 3 个。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 3,3 号运动员等。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表示计算结果如:2+1=3。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 重复加 3 次:2+2+2=32=6 2 重复乘 3 次:222=23=8 探究三:“0”的认识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1)学生介绍说理。(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 0 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 0 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 0 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 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 0 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 311 页,规定自然数包括 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0 表示。0 也是自然数。(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 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4)板书:0 是自然数。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 0,没有的自然数。3.小结。0 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 加 1 得 1,1 加 1 得 2,2 加 1得 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 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 可以看成是由 0 个 1 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 0 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 n 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 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四、课内练习1.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18 100.01 0 10000000-92.判断。(1)从 1 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2)大于或等于 0 的整数都是自然数。()(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4)接在自然数 18 后面的自然数只有 1 个。()(5)在 4.2 和 8.5 之间有 4 个数。()3.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和()。五、本课小结五、本课小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1.0 是自然数。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 n 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3.最小的自然数是 0,没有的自然数。六、课后作业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5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1112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教学具准备: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405605805100545348446242072、笔算654349885556768936844908二、新授1、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2、出示例题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 224 本书,每个书架有 4 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方法 1、2242=112(本)1124=28(本)方法 2、42=8(层)2248=28(本)教师指着方法 1 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教师指着方法 1 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的第 1 题全班校对。2、想想做做的第 2、3 题四、全课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的第 47 题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6 6一、教案背景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准备直尺二、教学课题: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教育方面: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及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三、教材分析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及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认识的基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及联系。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利用课件,视频等,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由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导入设疑,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3、抓住重点、精讲点拨;4、对比拓展;5、巩固新知、当堂检测;6、课堂小结。五、教学过程:一导学预习案1、探索活动阅读课本 5556 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收获与困惑A、通过预习自学,你学会了什么?B、你的困惑是什么?二教学案(一)导入设疑、自主学习: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一双灵巧的小手完成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师: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提前预习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上展示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斜拉索大桥。最后展示的是世界第一的苏通大桥。这些雄伟的大桥凝聚了无数设计师们的辛勤劳动,小明的爸爸就是这样一名桥梁设计师。瞧,小明正在和爸爸学画设计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画出这幅设计图。(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来汇报?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总结。师:同学们设计得真棒,师生合作再画一幅,在学生的叙述中先画 2 条横线,再画 2 条竖线,最后从竖线顶端向下画一些斜线。(三)抓住重点、精讲点拨1、认识线段。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明白了,这幅设计图就是画出许多条不同的线来设计的。这些线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线段。(板书:线段)请你在纸上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找学生说说画法,然后在学生的叙述中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一条线段。师:画线段是从一点开始画,画到另一点结束。也就是说线段有两个头,这两个头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引导学生观察所画的线段,说出线段的特征:第一:直的;第二:两个端点;第三:可以度量长度。(板书)接下来让学生举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可以看成是线段。2、认识射线。师:我们继续来画线。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一是要画直,二是老师没有说停的时候绝对不能停下来。让学生在刚才画的3 厘米长的线段上左端不动,向右端延长,一直不停的画下去,看看出现什么问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一直画下去的情景,然后观看课件的演示。师:谁来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引导学生说出射线的特征:第一:直的;第二:一个端点;第三:无限长。(板书)师:在数学上我们称这样的线为:射线。(板书)在纸上怎么画射线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明确射线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向一边画线。只要另一端没有端点,就表明另一端在无限延长。举例在身边哪些现象可以看成是射线。3、认识直线。师:刚才我们把线段向一端延长得到一条射线,要是我们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样?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观看课件演示后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第一:直的;第二:没有端点;第三:无限长。(板书)师:在数学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师:你能在纸上完整的画出一条直线吗?怎么画就能表示出这是一条直线?明确直线的画法。4、出示课题。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板书课题)(四)对比拓展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说明线段、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展示课件)(五)巩固新知、当堂检测1.判断直线、射线和线段。2.由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3.直线上有 A、B、C 三点,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六)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师:今天我们通过学画设计图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同学们真正设计建造的桥梁,建筑。老师期待这那一天的早日到来。三作业设计学案(可以自由设计幅数)利用线段、射线、直线等图形,设计几幅美丽图案。板书设计:线段射线直线线段:直的;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六、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课中,我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且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7 7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一)基本练习1完成第 106 页练习十第 1 题。(1)出示图,学生独立涂色完成。(2)指名口答,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3)师生共同归纳:先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看涂了几份。2完成第 106 页练习十第 2 题。(1)独立在课本上填写合适的小数。(2)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3)。3完成第 106 页练习十第 3 题。(1)出示题目,请学生口头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各是几元几角?(2)比较,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3)。4完成第 106 页练习十第 4 题。(1)引导看懂数轴,理解题意。新课标第一(2)独立完成,思考哪个数最接近 0.5,哪个最接近 2?(3)全班交流反馈。(二)综合练习1填空。(1)1 元的 6/10 是()元,写成小数是()元;3 角是 1元的(),是()元,写成小数是()元。(2)0.5 分米是()分米,是 1 分米的(),是()厘米。(3)零点八(),2.6 读作()。(4)1.4 米=()米()分米 3 元 2 角=()元 0.4 分米=()厘米 7角=()元 16.5 元=()元()角2在里填上、或=。0.50.91.20.82.63.410.59.83把 2.4、0.9、1.7、1.5、0.4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4在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 3.2 米,小高跳了 2.8 米,小军跳了 4 米,()跳得远。在 100 米比赛中,小明跑了 15.6 秒,小高跑了 16.5 秒,小军跑了 16.9 秒,()跑得快。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小组校对、交流。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有疑问的题目。5作业:练习十第 5 题(前四个)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三、反馈升华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pdf)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